高校文化管理背景下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有效开展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u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文化管理是以人文为中心的管理,是通过尊重、关心、发展等行为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价值认同、情感互动、民主管理等方式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热情的学校管理模式。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学生德育时间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和谐社会就是充满志愿者精神的社会。那么,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高校如何在文化管理背景下,积极有效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使之更好地发挥在高校管理、育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当前青年志愿者运作情况做了浅薄分析,现略陈拙见。
  【关键词】文化管理 青年志愿者 服务有效开展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postulant serv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e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 Yequan Li Bin Wang Bo
  【Abstract】The school culture management is the management with the human culture as the center and is one school managing mode which is to arous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ubjective dynamic quality through the behaviors such as respect, care and development and their working and learning fervency through the ways such as value self-identity, feeling interaction and democratic management. The postulant service activity is one of main forms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moral education activity and social practice. The postulants’ spirit of “dedication, friendship, helping each other and advancement” is the dramatic embodiment of carrying out the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and also is the spiritual power for advancing the society becoming harmonious. To some extent,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one which is filled with the postulant spirit. Then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how to develop the young postulant service work activel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ulture management background and to bring the function of it into play in the college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writer has a simple analysis on the running situation of the postulant service activity.
  【Keywords】Culture management Young postulant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1.导言。“志愿者”(英语 Volunteers),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是指不受私人得益的驱使、不受法律强制,是基于某种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才能及精神,而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人或人群。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共青团中央在总结学雷锋活动和借鉴国外志愿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1993年底发起实施的,是一项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的与国际接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向并轨的跨世纪事业,致力于帮助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致力于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社会关注、党政关心、青年能为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式下共青团工作服务社会的新探索。
  2.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的大体现状问题。目前,在全国志愿者活动蓬勃发展的大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随着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壮大,青年志愿者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在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2.1 志愿者思想意识上的问题。
  2.1.1 志愿者积极性随入校时间的增加而锐减,缺乏持之以恒的思想,没有把志愿者服务内化为大学生长期自觉的行为。“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这是形容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生动写照。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大多依赖学校团组织的力量,在团组织的倡导下开展一些活动。平时没有任务干,来了任务赶紧干,集体活动一窝蜂,不是植树种草就是打扫卫生,轰轰烈烈走过场。在很多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大多停留在承担突击任务的层面,对一些需要长期服务的项目不愿参加,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社会公益事业参与性低。
  2.1.2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缺乏应有的内涵。很多大学生把青年志愿者行动看作学雷锋做好事,认为志愿者行动是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的表现,把志愿者工作看成是单方面的给予。于是在现实中,虽然青年志愿者行动年年搞,但往往把它简化成一些具体的劳动和事务。青年志愿者活动应是自觉自愿的行为,如果变成了行政命令或组织任务,既挫伤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也与志愿活动的宗旨相违背,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
  2.1.3 志愿者行动的“俗化”倾向。受社会上急功近利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在志愿者行动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致使志愿者精神不纯,形式主义严重。在很多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大多还停留在活动的层面上,偶发性的活动多,持续性的行动少。热衷于开展一些短时期轰轰烈烈的活动,对一些默默无闻需要长期服务的项目不愿组织参加,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社会公益事业参与性低。“扛一面大旗,拉一队人马,呼一串口号,路边发放宣传单、横幅上签字、热热闹闹走一回”这样的追求形式主义的现象普遍。
  2.2 志愿者组织管理上的问题。
  2.2.1 系统化的组织建设缺乏。随着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发展,高校的志愿者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虽然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在不断壮大,人员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还有许多方面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志愿者组织建设处在低位徘徊中。
  随着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出现了没有服务对象的状况,而且不少服务内容僵化,有些志愿者服务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很好的建立起自己固定的服务基地。志愿者组织在上级团组织的指导下,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由于多数指导者和组织者缺乏管理志愿者组织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和管理的方式难以适应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要求,导致志愿者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摸索太多,形成的经验和建立的有效机制太少。其次是志愿者队伍流动性大,队伍建设的层次感不明显,志愿者服务层次难以提高。同时,志愿者骨干新陈代谢过快,致使骨干队伍青黄不接,造成组织发展的不稳定。再者,志愿者组织运行机制和项目建设缺乏连续性,许多原来服务较为出色的项目都会随着人员变化而中断,而新发展的项目也往往不够深入持久。
  2.2.2 行政化的管理现象严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是一种非盈利性的组织,要获得持久、稳定、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应首先给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以准确、公平的定位,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价值承认。受“一有队伍就想管理”的行政思维影响,志愿者组织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志愿者被看作免费的劳动力,随意管理,到处指挥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志愿者希望在自愿、自主、自由的氛围中,奉献爱心、提供服务,但是高校对志愿者组织的行政化指导和志愿者组织的社团化管理模式,都制约了广大志愿者的自主性和创造热情。普通志愿者在组织中被视为社员,紧密参与组织的事务,从而承担了过多的组织义务。普通志愿者与组织之间这种紧密捆绑的模式,必然导致普通志愿者在“要我参加”的组织事务和会议中消耗过多时间,而在“我要参加”的志愿者实践中的服务时间反而不多。大学生最优先考虑的是弹性,因为青年人经常有突然的其他活动计划和固定的志愿服务冲突,所以,自主的选择志愿服务时间和内容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志愿者自觉自愿参与志愿者活动,履行的是精神契约,对志愿者的管理相应的应该采取柔性的松散型的管理,以协调和激励为主,淡化管理的色彩。对于志愿者行动的组织和发展任务,可以吸收有热情的骨干志愿者参与。
  2.2.3 社会化的联系障碍突出。志愿者组织在高校内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步走向社会。由于高校与社会组织机构之间缺少有效的联系,所以作为连接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纽带的志愿服务网络建设还很落后,服务项目单一,甚至流于形式,出现社会化障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社会化程度较低,一方面是受自身发展的局限,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公民社会的环境和政策的支持。虽然近几年政府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志愿者活动,但这些政策和法规仍然比较笼统,不利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和壮大。资金的短缺是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的主要障碍。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青年志愿活动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学校划拨给团委有限的经费,这对于以“奉献”为宗旨之一的青年志愿活动来说是杯水车薪。诸多因素使志愿者行动难以走上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阻碍了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社会化进程。
  3.在文化管理背景下对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有效开展的探索。学校文化管理是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以师生共同价值观念和信念确立为核心,通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组织文化,激励和规范组织成因的行为,增强群体凝聚力、团队精神、亲和力和战斗力。文化管理强调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归属点,始终做到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依靠人、激励人,为了人的要求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文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思想,更是一个实践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也必然要进行一定的探索。
  3.1 青年志愿者的资质与准入。志愿服务事业是行善积德的事业,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它的载体——志愿者的要求是很高的,条件是很严格的。学校文化管理是要发展人、激励人,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对青年志愿者的要求将会更高、更严:第一,必须要有志愿精神,要有爱心,甘心情愿地为有困难的人和社会进步事业做奉献;第二,要有能够从事志愿服务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时间、物资条件、服务技巧;第三,要具备参与志愿服务的体魄和能力;第四,在开展志愿服务时,能淡泊名利,尊重受助对象,严于律己,服从组织分配。
  3.2 志愿者服务的运行机制。
  3.2.1 在校园建立对志愿者服务的激励机制。虽然,志愿者的服务源于奉献和爱心,“但没有哪一项事业仅仅依靠爱心、激情和崇高就能长久地支撑下去,也没有哪一个组织单凭理想与冲动或领导精英的个人魅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持久地运转和发展。”志愿组织必须通过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维持志愿者的热情,让他们在服务中感受快乐、获得回报。
  尽管中国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已经逐渐建立,但是不够健全和完善。在校园里这种激励机制更有待建立,以下几种激励机制可略做参考:
  3.2.1.1 社会荣誉激励机制。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为社会与他人提供服务,其目的就不是为了物质激励。但是,社会给予的精神激励、荣誉激励就能够使志愿者感受服务的价值、产生服务的自豪感。学校若因此授予一定的奖励,可以使其在同学们中广泛传播,提高了志愿者在同学们心中的受欢迎程度。志愿团体授予的荣誉,让获奖的志愿者在团体成员中受到尊重、感到自豪。因此,可以发展和创新志愿团体的荣誉激励机制。我们认为,提升志愿社团荣誉激励机制的关键,是设置灵活多变又富有人性的荣誉奖项,让获奖的志愿者感觉受到“圈内人”的尊重、敬佩。这样,志愿者为他人提供帮助之后,受到“圈内人”的称赞、表彰,就觉得自豪,愿意继续提供服务。
  3.2.1.2 社会回报激励机制。虽然志愿者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大多数人是出于高尚、无私的动机,没有考虑获得回报。但是,社会各界及学校则必须探索和建立志愿服务的回报机制。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志愿者提供的服务,绝对不能够从服务对象方面获得回报,否则就违背了“爱心奉献”的原则。可是学校的其它机构应该创造条件,让志愿者的服务获得社会回报。我们可以向别人学习,比如:可以建立“志愿服务银行”,借鉴义务献血的回报机制,制定相应制度,即志愿者为学校及他人提供的服务折算小时,储存在“服务银行”里,将来一旦需要,可以获得志愿机构提供的同等时间服务。也可以采取“互助服务”的回报激励方式,将志愿者为学校、他人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效果张榜公布,让广大师生知晓,一旦志愿者本人有需求,也能够获得大家的热情服务。也可以采取“服务转换”的回报激励方式,即对热情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进行重点介绍,并且通过服务活动发掘志愿者的各种才能。志愿者的回报激励机制还有许多形式和内容,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利用。
  3.2.1.3 志愿者的自我激励机制。志愿者的自我激励机制是参与服务过程获得的自我成就感、自我表现提升感和自我满足感。在平时对志愿者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志愿者都具有爱心和热情,但又不仅仅是因为爱心才从事志愿服务,而是包含复杂多样的动机。那么,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他们不仅看重社会激励机制,而且形成自我激励机制。由于善于从自我激励的角度了解参与服务价值,即使社会激励有欠缺,志愿者仍然能够自己保持服务的热情。比如:志愿者在参与社区服务中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作用,从而影响自我评价的改变;自我成就激励可以使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获得成功感;自我快乐激励则能使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因为付出与收获而快乐,特别是他们学会将遇到的困难及遇见的负面因素自我消化、过滤,寻找快乐的因素影响自己和他人。
  3.2.2 重视志愿者服务的环境建构。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志愿者服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我国青年的志愿服务意识虽然近年来已逐渐增强,但社会上还未形成志愿服务是公民应尽义务的良好风气,以至仍有一些青年对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不大热心。在广大的大学校园里,这样的情况不乏存在。在文化管理的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普及和深入如果能形成一个全校给青少年献爱心的良好氛围,把青年志愿者活动引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这自然是对青年志愿者服务有效开展的一个良性推动。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构建一种“我群”的共同体环境,形成“我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亲”的意识,这将更有利于志愿服务的发展。
  3.3 青年志愿者服务有效开展具体延伸方向。随着高校志愿者组织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尤其是在文化管理的氛围环境下,高校志愿者整体体制也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志愿者工作的深入开展。
  3.3.1 逐步实现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规范化。首先,加强青年志愿者骨干选拔培养,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实行公开招募和注册登记,实行一定的培训机制,力求工作规范化。
  在建立、完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方面,要切实以志愿者注册工作为切入点,健全各学校各系(院)志愿者服务队伍构成的基层组织网络。着力加强基层组织的能力建设,推动志愿服务的基层化,加强各院系志愿者队伍的自身建设,切实增强各队伍的服务能力。
  在不断壮大青年志愿服务队伍,大力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要注意在方便注册和方便服务两个方面下功夫,建设以注册志愿者为主、管理型志愿者为核心的高素质、多层次、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进而带动更多积极分子参与志愿服务。加大对各系(院)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指导,壮大各系(院)青年志愿者队伍,构建学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的生力军作用。
  其次,要加强志愿者培训机制建设,以便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使志愿服务行动规范有序。定期进行集中培训,进行年各类专业培训、礼仪培训、安全和纪律要求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在培训中申明纪律,提出要求,介绍经验,交流心得。使志愿者充分认识志愿服务的深刻意义,明确活动的形式和纪律,对肩负的任务认识得更为深刻,增添自豪感和责任感,这也是志愿者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3.3.2 实现志愿者活动的品牌化、阵地化、长期化。高校大学生虽然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但也深刻地认识到,志愿者活动要进一步提层次、上规模,树立自身的品牌,形成自身特色,在文化管理的氛围下,这一点尤其重要。以长沙民政学院为例,每年新生入校期间,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都组织数千人次“迎新志愿者”,为新生提供“一对一,一条龙”的服务,从新生下车跨入校门起,就有一个志愿者全程陪同和帮助他完成全部的报到手续,并送到寝室安顿好,使新生从第一天就感受到来自学校和同学的关怀,更多的新生从那天起就决定加入志愿者的队伍,将爱心接力棒传下去。“迎新志愿者活动”是长沙民政学院志愿者工作的品牌项目,全校几乎每个学生都了解情况并大力支持配合,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因此逐年提高。
  志愿者活动要做到持续性发展,还需要向阵地化、长期化发展,以城镇社区、社会福利机构、企事业单位为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项目,并逐渐探索志愿者活动的多元化发展,力争使活动更加丰富,参与面和影响面更加广泛。
  3.3.3 加大宣传讲教力度,弘扬志愿精神,充分理解志愿精神实质。青年志愿者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光大。青年志愿者精神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弘扬和体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追求效率、利润,鼓励竞争,同时也注重公平、道义和爱心。青年志愿者精神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青年志愿者精神是我国传统美德、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文明的有机结合。
  高校有必要通过发布志愿信息、宣传品牌项目、树立优秀典型,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凸显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全社会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示范作用。重点做好各志愿项目的制度规范和成功经验的宣传推广,树立青年志愿者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形象。着力做好优秀志愿者的典型宣传,集中展示志愿者风采,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参与志愿服务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积极做好志愿服务的政策保障措施的宣传,努力为志愿者开展服务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并按照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加强以志愿精神为核心的志愿文化建设。围绕“3·5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等契机,加强青年志愿者品牌建设,规范服务标志、注册程序、宣誓仪式,积极创作、推广志愿者主题的文艺作品,增强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3.3.4 加强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扶持。青年志愿者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作。志愿服务并不排斥社会各界在各方面给予的扶持。志愿服务工作不是孤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与整个社会融为一体的。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必然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配合、支持。政府部门给予的政策支持、各企事业单位给予的物力、财力支持,是志愿服务工作顺畅开展的必要条件。就高校来说,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目前开展的如此蓬勃,这与高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给予各方面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文化管理的环境下,青年志愿者服务要有效开展,要继续加大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扶持。首先要对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进行一定的科学规划,同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其次,要建立一定的活动经费来源渠道,在经费上保证志愿者工作的开展。另外,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要给予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支持。
  3.3.5 创建青年志愿者俱乐部。这是对高校志愿者工作新模式的一种探索,也是对学生志愿者工作新方法的一种尝试。校园文化管理要求我们从点到面,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创建这样一个青年志愿者俱乐部是适应文化管理的要求。
  众所周知,在大型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中,几百人次的优秀志愿者因而汇聚到一起,这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亦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人际脉络。同时非常可惜的是这些志愿者随着每次志愿者活动的结束绝大多数也失去了联系。如何更好地汇集这些因志愿者活动而相识的优秀志愿者?如何更好地分享他们精彩多样的人生阅历?如何盘活整个因志愿者这个纽带而生成的人际脉络?如何满足这些志愿者在踏上工作岗位后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愿望?如何推进志愿者事业的终身化?如若建立这样一个青年志愿者俱乐部,这些问题也许就会迎刃而解。
  俱乐部以非赢利性的社会化模式运作,为所有志愿者服务,为所有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优秀学生提供一个汇聚、交流的平台,为青年志愿者们创造一个更广阔的活动舞台。该俱乐部可以高校每年大型的志愿者活动为基础,以年份为序列,以志愿者活动为载体,汇集优秀志愿者,构筑“志愿者圈”;最终以“志愿者圈”为基点,以各种聚会、短途旅行、文艺文化参观等活动形式,串起历年各个“志愿者圈”,充分交流志愿者服务经历、工作体验,共享人际脉络,最终构成高校志愿者群落,进而推动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
  3.4 文化管理背景下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有效开展需要的观念意识。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其丰富的内容确实能够吸引许多青年人参加到志愿者活动当中。在文化管理的环境下,青年志愿者开展活动更应该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平等、动态等观念,只有把这些观念实行好,才能把青年志愿者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做出一定的成效,使青年志愿者活动发展保持一个长期高速增长的态势。
  3.4.1 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工作的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即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文化管理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会更显突出。青年志愿者活动主体是青年人,而作为客体的服务对象也是人,因而,在活动之中,以人为本的观念显得更为重要。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应该根据服务对象的共性以及个性来制定与之相适应、能满足其服务需要、行之有效的服务计划,其中应突出其个人的需要;同时派遣具备一定能力,能够较好完成服务工作的志愿者参加服务,以保证服务的质量及水平。同时,志愿者应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在服务中使用与之相适合的言语及行为,便于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既要重视一类服务对象的共性,又要重视单个服务对象的具体个人实际,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4.2 平等的观念。
  3.4.2.1 在志愿者组织中,每个志愿者都是平等的,不管他们各自身份的高低、收入的高低、种族的不同等等,机构应该向每一位志愿者提供平等的培训机会、参与服务机会等。只有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志愿者们才可体会到真正服务的乐趣,才会对机构产生感情,才会愿意在机构中长期奉献自己的才学。
  3.4.2.2 在志愿者眼中,每一位服务对象都是平等的,志愿者不能由于该服务对象的外貌、行为、言语、能力、身份等原因,对服务对象产生不平等的目光,或者只是重视某一个服务对象,而对其他服务对象则漠视甚至嫌弃;这是不可取的,必须加以纠正。
  3.4.3 动态的观念。由于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是一项不断进步的事业,在服务过程中,志愿者、服务对象以及志愿者机构等几方面,都在不断地向好的方面变化,因此,志愿者服务活动当中应有一种动态的观念,才能有助于服务开展、服务水平的提高。
  3.4.3.1 在开展每一次服务时,志愿者应注意抱着动态的观念,不能以一个固定的角度去看待服务对象,必须在服务过程中注意观察服务对象的反应,或在适当时候对服务对象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及时进行改变,适应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方能提高服务的效果。
  3.4.3.2 志愿者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服务技能、服务水平、认识程度等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志愿者机构必须重视这一点,在有利条件或适当的时候,给志愿者以机会参加新的要求更高的服务,或开展相应的团队活动,以做到合理运用机构的人力资源,避免出现“高才低用”,有助于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增强机构的凝聚力,使服务开展得更成功。
  3.5 文化管理背景下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有效开展应注意的发展趋势。前面,我们对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的大体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大体的分析,注意到了文化管理氛围下对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要求。显然,在文化管理氛围下,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有效开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并要加以引导、促进。
  3.5.1 学术化。学校文化管理要求青年志愿者活动实现科学合理的发展,就需要形成青年志愿者相关的理论成果,以实现系统的指导工作。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学术基础,可以将社会学、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心理学、工程电子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互相结合起来,再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开展适当的研究工作,逐渐形成一门学科。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学术化是青年志愿者发展的需要,它为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提供了正确的指导,从根本上提高了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水平。
  3.5.2 规范化。学校文化管理要求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完善的制度下进行运作,就需要建立青年志愿者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以实现规范化管理。青年志愿者事业应在有关法规的指导下,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建立和推广相应的管理体制,如青年志愿者一整套培训上岗制度,会员入会培训考核制度、会员培训制度、会员档案管理制度、会员评级制度、出勤管理制度,服务对象档案管理制度、服务质量监控制度。通过制度的完善,从根本上规范青年志愿者工作。
  3.5.3 社会化。志愿者服务工作是全社会范围的一项工作,就是在我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港澳地区,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程度也很高,其开展的良好效应甚至还高于内地。港澳地区的志愿服务工作叫义工服务,其服务范围宽,内容多元化,有时甚至就是社会工作。在学校推行文化管理环境下,青年志愿者的活动是需要加强与社会发展的接轨,在某一程度上,这也有助于学校文化管理达到多元化的发展目标。加快青年志愿者的社会化工程,及时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寻找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吸引社会上对志愿者事业有用的更多资源,使志愿者活动得到一定的物质和资金的支持,加快发展步伐,推进志愿者工作的社会化。在这一方面,我们从港澳地区蓬勃发展的义工制度可以看出社会化对志愿者服务工作的良好促动性,大力引导、促进志愿者工作社会化的发展。
  3.5.4 义工工作与学分考勤制度化。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其志愿者服务工作开展的相当好。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的强势推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大学实施了感恩教育,推行了义工考勤制度化运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否正常毕业跟其在校期间的义工工作开展的情况有一定的联系。高校要大力推行学生的爱国荣校感恩教育,重点要以国家、学校重大历史事件日、重大发展转折日为契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荣校感恩教育。另外要推行义工考勤制度化运作,推动、带动学生加入志愿工作中来,且视其志愿工作参加的次数及质量给予一定的学分考核。此项学分可抵扣学生专业学习学分的不足,总体并入学生毕业时要达到的学分标准。也可以单独罗列出来,单独作为学生的毕业资质要求。另外可以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入党、优先推荐工作的一个参考值。从另一方面讲,这其实也是学校育人功能的一个体现,也是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着力点。
  4.结束语。当前,志愿服务正在成为新的社会风尚,尤其自08年北京奥运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及社会各界群众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实践充分说明,青年志愿者行动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符合当代青年的特点,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项生机勃勃的事业。
  高校在推行文化管理之际,应适时抓住青年志愿活动适应当代青年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特点,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青年以志愿服务方式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调动青年的内在积极性,使一些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从志愿服务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在全社会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倡导时代新风正气,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让它成为新时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如何归于实践》[N].中国教育报. 2006.6.20(6)
  2 鲁宏飞、沈艳华、魏馨.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何军、曹丹丹、陈岑.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活 动的创新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07(3)
  4 李卫东.青年志愿者行动是高校开展“三观”教育的新平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5 共青团中国地质大学委员会.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概述. [EB/OL] http://www.youth.cug.edu.cn/xtw2007/news_ show. asp?newsid=99, 2006.4.3
  6 刘家祥、杨娟.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价值内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7 黄志坚.中国志愿者行动,学雷锋精神的跨世纪弘扬[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8(1)
  8 徐中振、叶月萍.志愿服务与社区发展——“社区资源与 志愿者服务”国际研讨会综述[J].社会学.1999(1)
  9 李亚平、于海.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10 王青争.内地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情况[J].义务工作期刊(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期刊).1997(6)
  11 共青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Z].共青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第三届第一团员、第八届学生代表大会关于团学组织管理办法的决议.2006.3
其他文献
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指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充满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去探究
期刊
【摘要】尽管人们努力创造和苦苦追求着快乐,但有时还是感到不快乐,这是人的本能所至。其主要原因是心理需要太多了。认识自己,清理过多的心理需要,会更加快乐。  【关键词】快乐 心理需要 思维状态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多了,可是人们却常常感到不舒心、不快乐,不知大家想没想过问题出在哪里,不快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我上各大心理网站查阅了好多专家学者有关这方面
期刊
【摘要】开放、互助的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是具有良好社会交往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通过我园对进行的《学前儿童交往能力发展与教育的研究》课题的实施过程总结发现:提高幼儿教师的语言魅力,可以有效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教师 语言魅力    The charm of a kindergarener’s languag
期刊
【摘要】作为班主任,我想首先要做好“三个关注”,即:班主任要关爱每位学生,特别要关注特殊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特别要关注个体差异;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要关注校外教育。  【关键词】班主任 三个关注 特殊学生 个体差异 校外教育    Pay attention to the “three attentions” for being a regular teacher in charge of
期刊
很多招生骨干都是从跑起步的。这个跑就是跑关系、跑朋友、就象一个业务员在做推销,一方面能广交朋友,积累资本,为事业做好精神和物质准备;另一方面能锻炼自己的能力。不管是为学校还是为自己,招生都是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现在的时代里不缺学校,而是生源,要招来学生,还要把学生推销出去,需要推销。我认为推销是营销的核心部分。如果学会了做推销就是学会了如何招生。因此,对有些人来说,要招生,不妨先从做推销做起。
期刊
【摘要】研究表明: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谈一谈笔者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班主任 注重 心理健康教育    The teacher in charge of a clas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
期刊
【摘要】从《企鹅危机》的故事中,笔者想到:农村孩子们与城里的孩子相比,虽然生存条件先天不足,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美好的前途,关键是要指导学生为将来更好的生存做好准备。  【关键词】中学生 生存教育    Brief talk about the survival education on students   Huo Yushen   【Abstract】The writer calls to m
期刊
良好的班级学风,是学校全面推进学风建设的起点。班级有好的学风,不仅能为学生营造出优良的读书学习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而且还能活跃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因此,抓好班级学风建设,就抓住了繁杂的班级工作之关键,就掌握了教育教学的主动权,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创设了必要的条件。  1.建设良好班级学风的前提。变“被动”为“主动”,“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二者根本区别在于前
期刊
十二、三岁的孩子刚从小学跨进中学大门,对中学的环境、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和方法等都感到陌生和新鲜,尤其是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急剧变化的阶段,因此,抓初一新生的入学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使初一新生尽快步入初中学习生活的“快车道”呢?  1.环境适应。初一的新生总感觉自己在小学时学习不错,可进入初中后,有的成绩不理想,以致跟不上,甚至辍学,究其因,其一就是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初中与小学相比,
期刊
【摘要】通过对“代沟”的调查,承认代沟的存在,从思想方面、生活方面、家庭责任方面、政治方面、行为方面、社会交往方面、用钱方面和着装方面等分析“代沟”的症状与表现,分析“代沟”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出沟通是跨越“代沟”的最好方法,并教给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正确方法。  【关键词】承认“代沟”的存在 教给正确方法    Accept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existence of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