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江姐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u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在《林家铺子》《龙须沟》《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影片中塑造了无数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她也是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奠基人,带领中国儿童电影人开辟了新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
  6月27日晚,于蓝走完了99年的传奇人生道路。
  1921年,于蓝生于辽宁岩岫。“九一八”,炮声隆,她一家逃難到关内,几经流浪,最后勉强寄居北平。七七事变,日本兵在大街小巷烧杀抢掠。有些校友委身于达官显贵当“花瓶”,少数同学屈膝到伪军手下混饭吃,面对此景,于蓝满腔愤懑,欲哭无泪。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她悄悄离家出走,五十五天长途跋涉,奔赴延安。睁着好奇的眼,揣着激动的心,于蓝双手搂定宝塔山!
  光阴荏苒,多少年过去了,聊起当年,于蓝依旧难以自抑:“……到延安,去报到处填表,只见表格的左边写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右边写着‘对革命无限忠诚’。看到这两行字,一股说不出的情感充满心头:新鲜、亲切,非常神秘、非常圣洁……”
  白天去抗大读书,晚上点着汽灯演抗战节目,于蓝在实践中提高自己,不出一年,她在党旗下举起了右拳。
  于蓝没有想到,当她扮着米脂妹子演着《兄妹开荒》时,人群中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在盯着她。兄长般的田方悄悄对她说:“小姑娘,我喜欢你!”于蓝耳根热了,她内心也敬重他:一个享有盛名的电影明星,抛却了上海的汽车洋房来吃苦,这是多么了不起!
  于蓝心想,这大概就是志同道合吧!他们选择了十月革命纪念日——11月7日,举行了婚礼。
  抗战胜利,党指示田方去接管长春的伪满洲映画。面对步步紧逼的反动派军队,田方和于蓝置生死于度外,在烽烟滚滚的东北大平原上,开拓人民自己的电影园地。从此,新中国银幕上,她留下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翠岗红旗》中,于蓝饰红军家属向五儿,获得了毛主席的亲口夸赞;《革命家庭》中,于蓝饰革命母亲周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捧回了“最佳女演员”的金杯;《烈火中永生》中,于蓝饰地下党员江雪琴,为中国电影长廊留下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于蓝成了令人瞩目的“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而田方因为担任行政职务,常把拍戏的机会让给他人,但是,观众永远不会忘却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英雄儿女》中那个目光深邃而慈爱的志愿军主任——王芳的父亲王文清。
  于蓝是“中国儿童电影之祖母”,从花甲之年开始,全身心扑在了儿童电影事业上。1981年6月1日,离于蓝60岁生日差两天。那天,她受命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担任首任厂长。
  儿影成立的仪式上,我认识了她。没想到若干年后,我也担任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我和于蓝将近40年的友谊,似母子,如师生。我们一起聊天,总有一个共同话题,那就是振兴儿童电影,为孩子们拍戏!
  一日,天寒地冻,于蓝加班,同伴手忙脚乱关车库大铁门,不小心夹了她的手。到了医院,只见她无名指上挂着半截手指头。医生说可断指再植,但必须歇俩月。老太太急了,一咬牙一跺脚,将半截手指连皮带肉拽下扔进垃圾桶,抹碘酒,缠纱布,回家!为啥?第二天有部儿童电影要开机呢!
  于蓝是一个永远替别人着想的人。我在上影工作时,策划儿童片《胖墩夏令营》,请老太太当顾问,送审时发现把“于蓝”写成了“于兰”。我和出品人杨玉冰打算最后一本拷贝重做,老太太却一锤定音:“动一个字,多花公家一万块钱呢,不改了!”
  1993年,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我奉命去北京邀于蓝当电影节嘉宾。因为熟,她和我说话就不客套了:“你打个电话不就成了?这来回的路费不是国家的钱吗?我跟你说,小江平,到了上海,我和田华同志两人一屋,你要是给我们买头等舱,咱就不去了!”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于蓝被国家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表彰现场,她去不了,住院。我们去给她报喜,她耳背,声音就高:“我为革命贡献太少,而党却给我太多,我不踏实啊!”那声音,震惊了楼道里的医生护士,也感动着来看她的每一个人。
  前年,中影股份拍摄老年题材公益电影《一切如你》,邀她出演。我去请她,她竟然撑着轮椅站了起来:“得去!如果死在片场,那是做人民的文艺工作者最大的光荣!”三天的戏,97岁的她毫不怠慢,铆足劲,一天就拍完了。
  从我2002年调到北京工作起,这些年,老太太的生日一次没落下过,基本上都是大伙儿围在一起,切个蛋糕,吃碗面,唱支歌。这些年,那支歌一直不变,那就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这两年,于蓝一直与病魔坚强地斗争着。住院后,她记忆力严重衰退,连自己的儿子田壮壮都不认识了,可导演去给她看《一切如你》的样片时,老太太居然记得台词。
  去年,于蓝98岁生日。很多熟人她都不认识了,唯独问我:“江平同志,咱的儿童电影拍完了没有?”我想,她的心,她的根,她的一切都在人民大众之中。
其他文献
有句俗话,叫君子动口不动手,但我这个君子平时都是动手的。在舞台上呢,当然我们都是用音乐跟大家沟通。音乐,对一个人来说,它会让你的心灵有很多的感知、感受,它可以让你在看世界的时候,有更多的视角,可以感受到世界给你更多丰富的情感。我其实特别想说,没有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我真的是特别感恩我父亲,他能够让我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音乐。我还记得在我们家里,小时候,我父亲收集了很多黑胶的唱片,七十八转的
期刊
老刀是村里的兽医。老刀给牲畜看病有一绝活,这当然不是指药方。药都是药铺里常见的草药,值不了几个钱。老刀的“绝活”在药引子上。老刀的药引子从不重样,五花八门,但村里人都听他的,因为牲畜用了病就好。前几天金贵家的牛病了,金贵将老刀恭恭敬敬地请到家,老刀围着趴在地上无精打采的老牛转了一圈,戴上老花镜,开个药方,让金贵去抓药。等金贵抓药回来,金贵媳妇已将下酒菜炒好,热气腾腾地端到老刀面前的桌子上。老刀当然
期刊
绕着蜡烛的圆光,  夜蛾作可怜的循环舞,  这些众香国的谪仙不想起  已死的虫,未死的叶。  说这是小睡中的親人,  飞越关山,飞越云树,  来慰藉我们的不幸,  或者是怀念我们的死者,  被记忆所逼,离开了寂寂的夜台来。  我却明白它们就是我自己,  因为它们用彩色的大绒翅  遮覆住我的影子,  让它留在幽暗里。  这只是为了一念,不是梦,  就像那一天我化成凤。
期刊
肺炎疫情还没有退散,确诊病例依然每天都有增加,钟南山院士提醒大家:重视防护,但也不必恐慌。尽量减少走亲访友,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出门戴口罩,在室内注意通风,勤洗手,适量运动,少熬夜。  那么,疫情期间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运动项目,怎么样的运动才算适量运动?  所谓适量运动,来自百度百科的解释如下:在运动后感觉舒服,不疲劳,不会造成过度疲劳或者气喘。不影响一天的工作、生活为宜。如果运动后,一天感到
期刊
留学生的友谊,往往从吃开始。  “哎,中国超市最近有一种越南的牛肉干很好吃,像国内的。”  “是吗?那一起去啊。”  或者更简单直接。  “你吃辣吗?”  “我超爱吃辣,可是这里找不到好的辣酱啊!”  两人便瞬间成为知己。我和磊哥的友谊,也是这样莫名其妙开始的。  同是天涯一吃客,相逢何必曾相识。年轻的我们就这样在异国他乡,为吃一口来自故国的味道,做傻事,犯错误,寻找着,开垦着,坚守着,创造着。 
期刊
博士同事打了个喷嚏后,忙忙地跑去拿手机道:“我一打喷嚏,总疑心有人想到我了,给我发短信了。”我不禁莞尔,想起我的北大七年同屋leon也是如此,喷嚏之后,必定嘟囔着说一句:“我妈想我了。”  我倒从没有这样的联想,虽然在北京的风沙里鼻炎有愈演愈烈之势,今年尤其猛烈,倒从没想过谁在想我。喷嚏和想念似乎很早就搭上关系了,《诗经》里有“寤言不寐,愿言则嚏”的说法,郑笺:“言我愿思也。……我其忧悼而不能寐,
期刊
今天,我想聊聊一位老党员的故事。  她叫申纪兰,在2020年6月28日走完她91岁勤劳的一生。  她是全国唯一一位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她是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她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她勤劳的一生,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页,在太行山上竖立起一座永远的丰碑。  那次感动:学校收到一笔退款  我第一次见申纪兰是在1984年。那时,我在平顺中学读初
期刊
有一年冬夜,我洗脚看电视,老婆飞身过来,要抢走我手中的遥控器。遥控器不幸滑落到了我脚下那盆热腾腾的水里。顿时我觉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而是我与电视机之间的距离。一位圣哲有言,工具是身体器官的延伸。少胳膊短腿般不灵便的感觉实在不堪忍受,第二天一大早,我来到电器修理铺。花了5元钱搞定了它。  我第一次见到万能电视遥控器,是2006年冬去黄山的车上。司机边摆弄、边介绍,这东西价廉物美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紧紧扭住关键,积极鼓励探索,突出改革实效,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一明确要求,既揭示了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服务大局的内在逻辑,又提供了抓改革、促发展的重要方法論,对于我们做好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势”
期刊
20世纪90年代末有一段时间,我位于北京学院路的家,常迎来一帮独特的客人——当代著名诗人欧阳江河、翟永明、西川、臧棣、孙文波、萧开愚等先生和女士。我那时读小学六年级,在客厅礼貌露面后,便退回卧室紧闭房门,做起作业。  客厅时常传来高声的谈笑,间或也有争论,却不知他们在争些什么。那时,时兴家庭冷餐,他们来我家,大概是这个目的。偶尔他们也到楼下的小餐馆聚餐。我母亲自然是女主人角色,我跟随吃喝,因此有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