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迎接挑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保证。实践证明,要保持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关键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产业结构升级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内用纯经济的手段,还要通过技术创新,激发其内在的原动力。文章从实际出发,运用2000~2011年数据对江苏省区域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提高江苏省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区域创新;产业优化
一、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是一个经济体内各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的比例关系,是指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各产业之间资源占有的关系。为了更好的配置社会资源,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我们应该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指各产业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和转换,同时产业之间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它是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指产业结构从较低级形态转变为较高级形态的过程。
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江苏已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省份之一。2012 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4058亿元,成为了5万亿俱乐部中的成员,同时,江苏人均GDP水平历史性地跨上了“万美元”新台阶,达到10827美元,连续三年居全国各省区之首。但区域的经济增长,不仅是国民经济总量增长,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因为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能否恰当地配置和有效地利用,关系到经济、社会、技术能否协调发展,关系到能否尽快缩小区域内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江苏在全国最早提出建立创新型省份,2012年,江苏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近5年组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00多个,与26个发达国家的148个专家组织建立引智合作关系,建立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8个,引进外资研发机构411家,支持26个本土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主要创新指标与韩国、芬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相当。
然而今天江苏快速发展繁荣的同时也会遇到瓶颈,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只有对区域创新和产业升级有了深刻认识之后,才能更好地认识问题的本质所在,提出有效推动江苏经济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二、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区域创新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分析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书中指出所谓“创新”,就是创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料的供应来源;实现新的组织。
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国内外学者尚未给出一致的答案。区域创新能力不等于区域科技能力或者是区域科技竞争力,但是区域科技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可以有效反应区域创新能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共有创新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下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在2001年首次对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形成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报告中指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区域创新能力体系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等5个方面。
1. 创新指标的构建
遵循系统性、导向性、相对独立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本文所构建的区域创新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自主创新环境能力。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如表1。
2. 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SPSS对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因子分析,以达到降维、简化和综合评价的目的。通过Bartlett检验发现χ2=100677对应的显著性水平Sig.=0.000<0.05,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有效。
变量的前三个因子特征值的累积方差和贡献率为95.217%,因此提取前三个公因子。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发现:X2、X3、X4这三个变量和第一个公因子高度相关,X1、X5、X8这三个变量与第二个公因子高度相关,而X6、X7与第三个公因子高度相关。
从因子成分得分系数矩阵(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可以得到各因子成分得分与各项指标的关系式。
F1=0.009X1+0.346X2+0.350X3+0.341X4+0.071X5+0.019X6+0.106X7-0.007X8
F2=0.327X1+0.047X2+0.01X3+0.02X4+0.345X5+0.08X6-0.189X7+0.385X8
F3=-0.043X1+0.05X2+0.099X3+0.058X4-0.04X5+0.405X6+0.768X7-0.251X8
为了进行综合评价,需要计算因子综合得分,一般使用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因子总和得分,结果如下。
F综合=0.5556 F1+0.3091 F2+0.1353 F3
由此可以算出各地区单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及排序,见表2。
到2011年,江苏的创新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达81.62万,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32.72万人。全省科研机构(包括科研单位、大中型工业企业、高等院校等)数达9061个,科研经费支出为1071.9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2%。技术创新成效显著,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二) 江苏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只有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升级,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十二五”期间,江苏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本文选取 2000~2011 年的数据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化,江苏产业结构的变迁基本上符合钱纳里-库兹涅茨规则和配第-克拉克定律所证明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第一定律:随着一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里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会从低级形态转向高级形态。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产业结构的中心必然向第三产业发生偏移。
从江苏三次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变动情况中可以看出,江苏产业结构的调整基本上是合理的,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占 GDP 的比重从 2000 年的 12%下降到 2012年的 6.3%,下降显著;第二产业变化幅度不大,基本保持水平;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在这十几年中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上升幅度不高。
由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当年就业总人数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在十几年中,江苏产业就业结构调整基本上和产值结构调整一致,只是增幅略有不同。第一产业的变化幅度尤为明显,从 2000 年的42.8%下降到 2011 年的21.5%,总体稳步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例都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略高于第三产业的增长,分别从 2000 年的 30.2%和 27%上升到 2011 年的42.4% 和 36.1%。这主要是因为以加工制造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维持着产值增长和吸纳劳动力的核心地位,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缓慢。
2. 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存在结构性偏差
江苏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基本遵循了世界各国工业化加速阶段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但产业结构的演变仍存在非均衡特征。
为了更好地反映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本文选取了产业结构的偏离度这一指标来进行研究。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偏差的绝对值之和,用这个指标可以反映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协调问题。
产业结构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与从业人员的比重变化存在着较大反差: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居高不下,一直高于50%,这也表明了江苏省第二产业的重要地位。第三产业到2010年才突破40%,这相较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产能比重高于60%还相距甚远。由此可见, 就业结构的调整相较于产业产值的调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大量劳动力集聚在低收入、低效益的第三产业中,也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制约,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
三、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为了研究江苏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变革之间关系,本文使用代表创新能力的8个指标与产业结构(即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的比值)进行相关分析,建立方程式:
Y=b0+b1X1+b2X2+b3X3+b4X4+b5X5+b6X6+b7X7+b8X8
具体关系如下。
(一)第一产业与创新的关系
Y1=8.250-1.048X1+9.423X2-2.224X3-0.917X4-0.024X5-5.1X6-0.322X7-2.325X8
调整后的R2=0.986,同时F0.1(8,3)=27.5,远小于96.638,说明第一产业与创新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0.1的显著水平下,t0.1(3)=1.638。只有b4、b5、b6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余指标通过了0.1水平下的显著检验,这就说明其余指标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显著。根据各指标对应的系数,只有地方财政支出与产业贡献率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实际情况也是想吻合的,伴随创新能力的不断加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的比例在逐渐减小,从2000年的12%下降到2011年的6.3%。
因此,在显著性水平0.1情况下,第一产业贡献率与创新指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二)第二产业与创新的关系
Y2=53.983+0.973X1-21.324X2+3.791X3-8.505X4-0.271X5+22.106X6-0.018X7+3.157X8
由于调整后的R2=0.992,F0.1(8,3)=27.5,远小于164.109,说明第二产业与创新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0.1的显著水平下,只有b7对应的t值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就说明只有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指标对第二产业贡献率的影响不显著。同时根据各指标对应的系数,我们发现研发支出占GDP比值、专利授权数、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以及万人中毕业大学生数对第二产业结构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因此,在显著性水平0.1情况下,第二产业贡献率与创新指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三)第三产业与创新的关系
Y3=37.758+0.127X1+12.01X2-1.636X3+9.383X4+0.280X5-16.831X6+0.350X7-1.046X8
由于调整后的R2=0.982,F0.1(8,3)=27.5,远小于75.015,说明第三产业与创新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实证结果显示,尤以地方财政支出和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对第三产业贡献率作用显著,这是由于地方财政支出为创新提供了资金保障,而外商增加的直接投资增加了创新驱动力,这两点都有效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因此,在显著性水平0.1情况下,第三产业贡献率与创新指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四、对策建议
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教育和科技大省,对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已经逐步将战略重点转移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区域竞争力上来。 (一)加大政府科研投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当前我省的平均教育科研经费远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地区,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此外,教育科研还存在前瞻性不够,不同类型教育中的地位差异很大,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江苏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政府财政投入,提高全社会R&D 经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逐步缩小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政府在进行科研投入时应该着重发展主导产业的创新能力,提高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改进工艺设备。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延长产业的生命周期。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的投入,江苏省一些传统产业在创新投入、人才设备投入方面尚与国际大企业都有着巨大的差距,政府应该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着重发展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的产业,大力发展重要产业的关键技术。率先在支柱产业中实现突破性进展,为提高江苏省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强化企业主导地位,全面推进创新工程
企业是市场投资的主体,同样也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更是对创新结果进行运用发展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导地位、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在创新活动中发挥主动作用。同时企业也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推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更好地进行研发及科研成果的转化,造福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为了使研发成果更好地投入到产品生产和技术改进中,企业还需要大力投入研发团队的建设以及研究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企业应不断更新自身的科研方向,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产业更好发展。
(三)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换
区域创新文化环境是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够长期平稳发展的前提,对区域自主创新有着巨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诸如企业孵化基地、公共技术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机构等,有效地将高校、研发机构及企业等联系起来,有效地将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同时,加快完善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考虑到高资历的专家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前瞻性和领导力,作为江苏省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应该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经验,通过多种方式把这些专家学者与企业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参考文献:
[1]欧志文,蒋均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理念与时代内涵[J].消费导刊,2008(02).
[2]江世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约瑟夫,熊彼特.何畏等译校.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4]李宗璋.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J].上海统计,2002(08).
[5]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2006)[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候景新.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吴先满.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8]切纳里,鲁滨逊,赛尔昆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0]万解秋,刘亮.后危机时期江苏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J].江苏社会科学,2012(03).
[11]渠海雷.论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02).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关键词:产业结构;区域创新;产业优化
一、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是一个经济体内各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的比例关系,是指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各产业之间资源占有的关系。为了更好的配置社会资源,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我们应该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指各产业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和转换,同时产业之间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它是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指产业结构从较低级形态转变为较高级形态的过程。
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江苏已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省份之一。2012 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4058亿元,成为了5万亿俱乐部中的成员,同时,江苏人均GDP水平历史性地跨上了“万美元”新台阶,达到10827美元,连续三年居全国各省区之首。但区域的经济增长,不仅是国民经济总量增长,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因为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能否恰当地配置和有效地利用,关系到经济、社会、技术能否协调发展,关系到能否尽快缩小区域内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江苏在全国最早提出建立创新型省份,2012年,江苏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近5年组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00多个,与26个发达国家的148个专家组织建立引智合作关系,建立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8个,引进外资研发机构411家,支持26个本土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主要创新指标与韩国、芬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相当。
然而今天江苏快速发展繁荣的同时也会遇到瓶颈,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只有对区域创新和产业升级有了深刻认识之后,才能更好地认识问题的本质所在,提出有效推动江苏经济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二、区域创新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区域创新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分析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书中指出所谓“创新”,就是创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料的供应来源;实现新的组织。
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国内外学者尚未给出一致的答案。区域创新能力不等于区域科技能力或者是区域科技竞争力,但是区域科技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可以有效反应区域创新能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共有创新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下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在2001年首次对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形成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报告中指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区域创新能力体系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等5个方面。
1. 创新指标的构建
遵循系统性、导向性、相对独立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本文所构建的区域创新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自主创新环境能力。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如表1。
2. 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SPSS对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因子分析,以达到降维、简化和综合评价的目的。通过Bartlett检验发现χ2=100677对应的显著性水平Sig.=0.000<0.05,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有效。
变量的前三个因子特征值的累积方差和贡献率为95.217%,因此提取前三个公因子。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发现:X2、X3、X4这三个变量和第一个公因子高度相关,X1、X5、X8这三个变量与第二个公因子高度相关,而X6、X7与第三个公因子高度相关。
从因子成分得分系数矩阵(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可以得到各因子成分得分与各项指标的关系式。
F1=0.009X1+0.346X2+0.350X3+0.341X4+0.071X5+0.019X6+0.106X7-0.007X8
F2=0.327X1+0.047X2+0.01X3+0.02X4+0.345X5+0.08X6-0.189X7+0.385X8
F3=-0.043X1+0.05X2+0.099X3+0.058X4-0.04X5+0.405X6+0.768X7-0.251X8
为了进行综合评价,需要计算因子综合得分,一般使用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因子总和得分,结果如下。
F综合=0.5556 F1+0.3091 F2+0.1353 F3
由此可以算出各地区单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及排序,见表2。
到2011年,江苏的创新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达81.62万,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32.72万人。全省科研机构(包括科研单位、大中型工业企业、高等院校等)数达9061个,科研经费支出为1071.9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2%。技术创新成效显著,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二) 江苏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只有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升级,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十二五”期间,江苏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本文选取 2000~2011 年的数据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化,江苏产业结构的变迁基本上符合钱纳里-库兹涅茨规则和配第-克拉克定律所证明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第一定律:随着一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这里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会从低级形态转向高级形态。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产业结构的中心必然向第三产业发生偏移。
从江苏三次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变动情况中可以看出,江苏产业结构的调整基本上是合理的,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占 GDP 的比重从 2000 年的 12%下降到 2012年的 6.3%,下降显著;第二产业变化幅度不大,基本保持水平;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在这十几年中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上升幅度不高。
由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当年就业总人数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在十几年中,江苏产业就业结构调整基本上和产值结构调整一致,只是增幅略有不同。第一产业的变化幅度尤为明显,从 2000 年的42.8%下降到 2011 年的21.5%,总体稳步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例都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略高于第三产业的增长,分别从 2000 年的 30.2%和 27%上升到 2011 年的42.4% 和 36.1%。这主要是因为以加工制造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维持着产值增长和吸纳劳动力的核心地位,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缓慢。
2. 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存在结构性偏差
江苏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基本遵循了世界各国工业化加速阶段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但产业结构的演变仍存在非均衡特征。
为了更好地反映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本文选取了产业结构的偏离度这一指标来进行研究。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偏差的绝对值之和,用这个指标可以反映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协调问题。
产业结构增加值的比重变化与从业人员的比重变化存在着较大反差: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居高不下,一直高于50%,这也表明了江苏省第二产业的重要地位。第三产业到2010年才突破40%,这相较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产能比重高于60%还相距甚远。由此可见, 就业结构的调整相较于产业产值的调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大量劳动力集聚在低收入、低效益的第三产业中,也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制约,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
三、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为了研究江苏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变革之间关系,本文使用代表创新能力的8个指标与产业结构(即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的比值)进行相关分析,建立方程式:
Y=b0+b1X1+b2X2+b3X3+b4X4+b5X5+b6X6+b7X7+b8X8
具体关系如下。
(一)第一产业与创新的关系
Y1=8.250-1.048X1+9.423X2-2.224X3-0.917X4-0.024X5-5.1X6-0.322X7-2.325X8
调整后的R2=0.986,同时F0.1(8,3)=27.5,远小于96.638,说明第一产业与创新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0.1的显著水平下,t0.1(3)=1.638。只有b4、b5、b6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余指标通过了0.1水平下的显著检验,这就说明其余指标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显著。根据各指标对应的系数,只有地方财政支出与产业贡献率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实际情况也是想吻合的,伴随创新能力的不断加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的比例在逐渐减小,从2000年的12%下降到2011年的6.3%。
因此,在显著性水平0.1情况下,第一产业贡献率与创新指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二)第二产业与创新的关系
Y2=53.983+0.973X1-21.324X2+3.791X3-8.505X4-0.271X5+22.106X6-0.018X7+3.157X8
由于调整后的R2=0.992,F0.1(8,3)=27.5,远小于164.109,说明第二产业与创新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0.1的显著水平下,只有b7对应的t值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就说明只有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指标对第二产业贡献率的影响不显著。同时根据各指标对应的系数,我们发现研发支出占GDP比值、专利授权数、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以及万人中毕业大学生数对第二产业结构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因此,在显著性水平0.1情况下,第二产业贡献率与创新指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三)第三产业与创新的关系
Y3=37.758+0.127X1+12.01X2-1.636X3+9.383X4+0.280X5-16.831X6+0.350X7-1.046X8
由于调整后的R2=0.982,F0.1(8,3)=27.5,远小于75.015,说明第三产业与创新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实证结果显示,尤以地方财政支出和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对第三产业贡献率作用显著,这是由于地方财政支出为创新提供了资金保障,而外商增加的直接投资增加了创新驱动力,这两点都有效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因此,在显著性水平0.1情况下,第三产业贡献率与创新指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四、对策建议
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教育和科技大省,对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已经逐步将战略重点转移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区域竞争力上来。 (一)加大政府科研投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当前我省的平均教育科研经费远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地区,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此外,教育科研还存在前瞻性不够,不同类型教育中的地位差异很大,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江苏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政府财政投入,提高全社会R&D 经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逐步缩小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政府在进行科研投入时应该着重发展主导产业的创新能力,提高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改进工艺设备。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延长产业的生命周期。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的投入,江苏省一些传统产业在创新投入、人才设备投入方面尚与国际大企业都有着巨大的差距,政府应该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着重发展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的产业,大力发展重要产业的关键技术。率先在支柱产业中实现突破性进展,为提高江苏省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强化企业主导地位,全面推进创新工程
企业是市场投资的主体,同样也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更是对创新结果进行运用发展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导地位、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在创新活动中发挥主动作用。同时企业也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推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更好地进行研发及科研成果的转化,造福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为了使研发成果更好地投入到产品生产和技术改进中,企业还需要大力投入研发团队的建设以及研究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企业应不断更新自身的科研方向,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产业更好发展。
(三)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换
区域创新文化环境是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够长期平稳发展的前提,对区域自主创新有着巨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诸如企业孵化基地、公共技术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机构等,有效地将高校、研发机构及企业等联系起来,有效地将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同时,加快完善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考虑到高资历的专家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前瞻性和领导力,作为江苏省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应该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经验,通过多种方式把这些专家学者与企业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参考文献:
[1]欧志文,蒋均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理念与时代内涵[J].消费导刊,2008(02).
[2]江世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约瑟夫,熊彼特.何畏等译校.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4]李宗璋.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J].上海统计,2002(08).
[5]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2006)[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候景新.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吴先满.新世纪江苏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8]切纳里,鲁滨逊,赛尔昆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9]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0]万解秋,刘亮.后危机时期江苏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J].江苏社会科学,2012(03).
[11]渠海雷.论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02).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