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创乐.导学”的点滴尝试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nwei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趣·创乐·导学”,让学生“乐学、乐思,于乐中成长”,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有效的减负提质。
   一、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激趣·创乐·导学”
   声像、灯光、范音能让学生通过直觉感官,引起六觉起伏,让学生从“看、听、想”中点燃智慧的火花,启迪思维的心扉,达到在观察中鉴赏思维,在思维中联想,在联想中愉快的长知识,长才干,从而活跃身心,进行减负提质。
   1、利用声像创乐。声像的 声、光、色、形能刺激儿童的感官,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从而把语言文字训练思维和审美融为一体,实现乐学导学。
   2、利用灯光创乐。灯光是具有一定形状、体积、质感、色彩和空间感觉的艺术画面,它能刺激儿童的视觉神经,让学生的感知、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活动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从而“激趣·创乐·导学”。
   3、利用范音创乐。绘声绘色的范音朗读对学生的思维走向起着潜移默化的导航印象,那一起一伏,轻、重、缓、急,波澜壮阔的朗读,会把学生带进课文设置的境界中,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引起思绪涟漪,有效的模拟范读声音、掌握朗读技巧。
   二、利用恰当的音乐手段“激趣·创乐·导学”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力,因此恰当的选择音乐手段能发掘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思想性、审美性,从而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
   1、在配乐赏图中“孕美·创乐”。将投影彩色画面与配乐欣赏同步出现,能让学生在“看”中明理,“听”中生智,“想“中获知。
   2、在配乐朗读中“咏美·创乐”。音乐的主旋律总是与前挡的语段相联系的,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巧妙地选用与语段意境相同的音符流动来激发蕴含在文字中的思想感情,迁移感染学生,让学生的思想感情进入作品所展示的意境之中,产生与语段相似的情感共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趣·创乐”,高涨学习理解欲断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在配乐旋律中“升华美·创乐”配上轻快优美,与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相符的音乐,让学生律动起来,亲自去当小演员,去表演课文的故事情节,抒发自己心中的情,尽情倾注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进入角色,达到把对语言文字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升华到追求艺术美的范畴的程度。
   三、巧用故事激将法“激趣·创乐·导学”
   根据儿童喜欢听故事这一心理年龄特征,我把故事情节强的课文变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趣”中学习。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我将课文的内容设计成众多的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大大缩短了课文内容与学生现实的差距。
   四、善用情感“激趣·创乐·导学”
   情感对人的行为起动力调节作用,它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学习的原动力。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我利用教材中透露出的亿万人民怀着极大的悲痛的心情沉痛哀悼邓小平爷爷的情感因子披文入情,让学生进入角色,结果这种情感强烈的感染了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邓爷爷的爱戴、悼念之情,而且教学间再现“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的悲壮和哀痛情景,使学生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学生置身于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更加痛悼伟人的离去的悲痛之中,他们终于抑制不住情感的闸门而泪如泉涌……
   综上所述:“乐学、乐思,于乐中成长”这种新型的语文教学艺术重点在于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乐”中接受知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在音符跃动的语言训练中,体会教学成功的快乐。
其他文献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校教育出现良性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呢?  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看待学生。课堂教学时,教师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个不休。教师不鼓励学生创新,往往把
期刊
“三点”指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抓读促问固习”。我们平常把学生到校上学称之为“读书”“学习”“做学问”,其中“读”“问”“习”实际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三字真经。抓紧抓牢抓实这三点,对学生学好语文是大有裨益的。   一、抓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要学好语文必须抓牢抓实“读功”。阅读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可按朗读、默读、精读、品读四个步骤进行:   1、朗读过关:学习课文之初,首
期刊
言为心声,文以情贵,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写真实的自我,抒真挚的感情,是作文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可是面对作文题目,许多学生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只好去寻章摘句,机械模仿,胡编乱造,甚至去“记录”别人的作文。最后即使胡乱拼凑,勉强写出一篇,往往也是空洞无味,言不由衷。读这样的作文,实
期刊
一、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质    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有宏观的环节,又有微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了信息的多渠道输出、吸收和反馈,也包括了信息的选译、评价和强化。整个过程,需要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只有
期刊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见这样一种现象:同一年龄段的同年级甚至是同班的学生,给它们一段文字,有的学生读起来流利且富有感情,有的学生读起来则结结巴巴,与噪音相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概括地讲,这是因为学生个体语文素养有高低的差别,具体地来说,是学生个体语感强弱的差别。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从语文教学这个角度上看,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牢牢地把握好语感培养这个关键点。   “语感”
期刊
一、 用“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爱”, 不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都在爱的阳光下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例如,我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课前一分钟演讲,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由于学生都能珍惜这样的机会,所以,每次演讲都是成功的,而且非常精彩。   “目以
期刊
语言描写是文学作品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指的是人物的对话或独白,而个性化语言描写则是指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学识教养以及所处的环境。简单地说,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即“见其言,知其人”,这是个性化语言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成功的语言描写可以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同时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下面结合日常的教学探讨一下打造个性化语言的方
期刊
教育部于2001年7月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为了配合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实施,目前我国已经有几家出版社编写了与《标准》配套的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数学实验教材。我校于今年秋季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统一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组织编写的数学实验教科书,笔者通过认真研究学习《标准》,结合执教一学期的时间,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下初
期刊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的美好传统。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父母给我们生命、生存的环境,呵护我们成长。感恩将使人生少一些遗憾、愧疚、忏悔。当感恩深入人心的时候,人们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就会到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
期刊
一、备课的关键   向课堂要质量,做好备课环节是关键。而对于一个初三的语文教师,我认为备课的关键在于:一、把握中考考点;二、掌握学生现状;三,熟悉教材。掌握了考点,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教学就游刃有余了。了解了学生情况,才可以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才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利用好教材,根据学生情况把中考考点有效的结合在新课中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学习方面还有更好的效果。比如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