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语文素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见这样一种现象:同一年龄段的同年级甚至是同班的学生,给它们一段文字,有的学生读起来流利且富有感情,有的学生读起来则结结巴巴,与噪音相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概括地讲,这是因为学生个体语文素养有高低的差别,具体地来说,是学生个体语感强弱的差别。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从语文教学这个角度上看,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牢牢地把握好语感培养这个关键点。
   “语感”,通俗地说,就是对语言的感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改的一个关键。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让语感在阅读与诵读中回归
   语感敏锐的程度与个人的阅读量成正比,对于同一个人来说,语感的强弱与它们的阅读量成正比。通常情况下,语感好的学生的阅读量都比教广,也大多有较好的阅读习惯。相反,语感差的学生往往不注重阅读,也缺少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一些精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诵读。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时,我们发现古人早就紧抓诵读这一教学方法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古人语文教学的经验之谈。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也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诵读。事实上,反复的诵读过程,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过程,读得多了,自然就对语言的节奏韵律有所把握,甚至在诵读中,学生还可以获得语言领悟中一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体验。当然,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在诵读时也不能像古人一样单调,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配以动作,以身体的律动去应和语言文字中的节律,我们还可以对学生提出要求,比如带着感情去读;在方式方法上也应该多样,比如分角色读、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等。当学生能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时,他们的语感培养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让语感在咀嚼中精细化
   语言文字的精细之处需要学生慢慢体会。俗语里有“咬文嚼字”之说,我认为语文教学很有“咬文嚼字”的必要。在诵读的基础上,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去感知语文文字的精细之处,让他们语感更敏锐。比如:为什么采用这个句式而不用哪个句式?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为什么要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安排文章结构而不那样安排?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读的过程中都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与情感,赏析作者行文结构之精妙,体会遣词造句之匠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学生的语感才能够更精细更敏锐。
   让语感在美的熏陶中顿悟
   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感觉体验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这样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往往在反复的诵读与赏析中,还不能理解与把握,学生的思维与情感体验仿佛是遭遇到瓶颈效应,这时候教师可以试着用美育去打破这一局限,以其学生的语感在顿悟中获得层次上的突破。例如:教师可以把音乐美术舞蹈引入语文教学,在艺术美的感觉中通过感觉上的通感心理机制,打破那道局限性的门。从另一方面来说,语文可以算是语言的艺术,与其他的艺术有共通之处,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现代的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给语感的培养提供了更方便的途径,在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其他艺术作品呈现在学生的视听等感觉中时,学生的体验获得了更直观的形象、更广泛的外延与更深刻的内涵。在美的潜移默化中,在不经意间获得语感顿悟,为培养更高层次的语感提供了契机。
   让语感在实践中沉淀
   语文教学是具有实践性的,要想让语感落到实处,教师离不开语文实践。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眼光只投到语文课上,还要把语文实践延伸到课外,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听,鼓励学生说,提倡学生写。当学生能够听时抓住重点,听出言外之意,说时得体规范,写时有情有意,语感就化为学生的一种可测量的素养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口语交际与写作能力提高的时候,就是学生语感增强的体现。
其他文献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聋校语文教研永恒的话题。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就提高聋校语文教学效果提出如下浅见。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聋人的知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通过视觉器官获取的,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图画式的特点,可以将课文中的静态画面和比较抽象的离生活久远的意象转化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动态画面、图象,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趣味横生。多
期刊
“同课异构”是当前教学研究的一种新形式,在全国语文教师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和许多媒体及研究人员的关注。下面以最近学校八年级两位教师教《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观摩活动为例,先粗略地梳理一下他们的上课内容。  张老师的主要目标是:一、知识目标: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二、能力目标:1、通过朗读
期刊
当下不少农村九年级现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应试取向”问题。凡是中考不考的篇目略讲甚至不讲,像《林中小溪》等美文,教师也只是要求学生掌握易错字的字音字形;凡是中考不考的知识点一概不进课堂,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四个典型事件的详写与略写;凡是中考考的名家名著,也只是把阅读活动简化成做题目,像《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则以几个简单的填空题和问答题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而把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的揣摩
期刊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现在国家主张把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响应国家政策而生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境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期刊
一、导语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如教学《三峡》,引导学生背诵李白《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然后问:“有谁见过三峡的景象吗?”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激发学生一种向往之情。又由“一位缺乏军事才能但又是明君”这句矛盾的话引出《曹刿论战》。好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
期刊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班级工作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不但直接影响班级里的个别学生,而且影响着整个班集体;一个班级带得好与差,与班主任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当好一名初中班主任呢?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要做到三满意,使校方满意,使家长满意,使学生满意。  一、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校教育出现良性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呢?  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看待学生。课堂教学时,教师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个不休。教师不鼓励学生创新,往往把
期刊
“三点”指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抓读促问固习”。我们平常把学生到校上学称之为“读书”“学习”“做学问”,其中“读”“问”“习”实际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三字真经。抓紧抓牢抓实这三点,对学生学好语文是大有裨益的。   一、抓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要学好语文必须抓牢抓实“读功”。阅读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可按朗读、默读、精读、品读四个步骤进行:   1、朗读过关:学习课文之初,首
期刊
言为心声,文以情贵,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写真实的自我,抒真挚的感情,是作文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可是面对作文题目,许多学生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只好去寻章摘句,机械模仿,胡编乱造,甚至去“记录”别人的作文。最后即使胡乱拼凑,勉强写出一篇,往往也是空洞无味,言不由衷。读这样的作文,实
期刊
一、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质    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有宏观的环节,又有微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了信息的多渠道输出、吸收和反馈,也包括了信息的选译、评价和强化。整个过程,需要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只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