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为心声,文以情贵,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写真实的自我,抒真挚的感情,是作文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可是面对作文题目,许多学生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只好去寻章摘句,机械模仿,胡编乱造,甚至去“记录”别人的作文。最后即使胡乱拼凑,勉强写出一篇,往往也是空洞无味,言不由衷。读这样的作文,实在是味如嚼蜡。就连许多语言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进入中学以后,也因为学业负担的繁重,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关注、思考和感悟。作文变得假、大、空,仅有华丽的空壳,缺乏真感情、真感受。长此以往,写作变成了机械的应付,学生的情感也渐渐麻木。因此,唤醒作文真实的灵魂,用“我手写我心”,是当前作文教学的迫切任务。
一篇成功的作文,既要有真实鲜活的素材,又要有独到、真切的情感体悟。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营造良好的文风呢?
一、细心地捕捉生活素材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流个不停。”细致留心生活,往往会捕捉到许多生活中的精彩。教师要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喜闻乐见的实践生活,让沸腾的生活、奇异的景物、有趣的活动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他们的感情,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可是,虽然教师做了许多努力,但对于生活中应有的感动和领悟,很多学生却往往还是熟视无睹。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思考角度、思维程度和生活阅历等诸多因素,他们不知道该关注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不知道该从哪些角度思考现象后的问题,更不会及时准确地传情达意。
要想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细微而又有意义的素材,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那些以小见大、细腻深刻的好文章和典型性的素材,教师要示范性地搜集整理,并且和学生及时地交流。渐渐地,学生找到了积累和思索的方向,相互推荐,资源共享,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越来越开阔,心思也越来越缜密深刻。
还要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好多新的想法可能是稍纵即逝的。如果在走下楼时有这个想法,到家后可能就忘光了;如果走上楼有这个想法,到办公室可能就模糊了。所以,半路中必须写下来。“日记日记,天天要记,如果不记,就会忘记”。教学生养成随时、及时地积累生活素材的好习惯,就不愁在作文时无话可写了。更有意义的是,日记见证了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翻看自己的日记,岁月仿佛倒流。回味着那一幕幕,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写作就是要把自己的心灵敞开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在写日记之初,就声明,这种日记是可公开的,是供交流的平台。对于一些选材细致、感悟独到的好日记,拿到班里朗读交流,对作者本人是极大的鼓励,对其他学生也更是一种很好的感染和启发。在一次次的交流之中,学生慢慢地懂得了真善美,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通过日记,学生发现了生活的丰富与美好。写作,也变成一件真实而又快乐的事情了。
二、艺术地加工生活素材
生活中的素材,大多是具体可感的小事,因为“小”,更容易真,只有“真”,才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但很多学生把“真”简单地理解为“实况转播”,将生活中的人和事像摄像机一样,原原本本地录入文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大多平淡无味。来自生活的素材虽然丰富,但有时可能零碎、芜杂,不够典型。要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中,发掘出其中能够给人以感悟和启示的“大”,从而达到“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效果。
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本质”,积累的生活素材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富有哲理的。通过仔细的观察,用心的思考,便会从中悟出给人启迪并值得阐述的哲理。面对滚滚不尽的江水,孔子有了“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漫步走过路旁的一株株行道树, 张晓风有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感触;一家人开心地散步于田间小路, 莫怀戚于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如果能把微小平凡的事物中不平凡甚至是伟大的那一面,在作文中成功地呈现出来,那么文章就会简约而不简单了。
可是面对作文题目,许多学生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只好去寻章摘句,机械模仿,胡编乱造,甚至去“记录”别人的作文。最后即使胡乱拼凑,勉强写出一篇,往往也是空洞无味,言不由衷。读这样的作文,实在是味如嚼蜡。就连许多语言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进入中学以后,也因为学业负担的繁重,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关注、思考和感悟。作文变得假、大、空,仅有华丽的空壳,缺乏真感情、真感受。长此以往,写作变成了机械的应付,学生的情感也渐渐麻木。因此,唤醒作文真实的灵魂,用“我手写我心”,是当前作文教学的迫切任务。
一篇成功的作文,既要有真实鲜活的素材,又要有独到、真切的情感体悟。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营造良好的文风呢?
一、细心地捕捉生活素材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流个不停。”细致留心生活,往往会捕捉到许多生活中的精彩。教师要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喜闻乐见的实践生活,让沸腾的生活、奇异的景物、有趣的活动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他们的感情,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可是,虽然教师做了许多努力,但对于生活中应有的感动和领悟,很多学生却往往还是熟视无睹。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思考角度、思维程度和生活阅历等诸多因素,他们不知道该关注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不知道该从哪些角度思考现象后的问题,更不会及时准确地传情达意。
要想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细微而又有意义的素材,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那些以小见大、细腻深刻的好文章和典型性的素材,教师要示范性地搜集整理,并且和学生及时地交流。渐渐地,学生找到了积累和思索的方向,相互推荐,资源共享,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越来越开阔,心思也越来越缜密深刻。
还要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好多新的想法可能是稍纵即逝的。如果在走下楼时有这个想法,到家后可能就忘光了;如果走上楼有这个想法,到办公室可能就模糊了。所以,半路中必须写下来。“日记日记,天天要记,如果不记,就会忘记”。教学生养成随时、及时地积累生活素材的好习惯,就不愁在作文时无话可写了。更有意义的是,日记见证了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翻看自己的日记,岁月仿佛倒流。回味着那一幕幕,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写作就是要把自己的心灵敞开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在写日记之初,就声明,这种日记是可公开的,是供交流的平台。对于一些选材细致、感悟独到的好日记,拿到班里朗读交流,对作者本人是极大的鼓励,对其他学生也更是一种很好的感染和启发。在一次次的交流之中,学生慢慢地懂得了真善美,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通过日记,学生发现了生活的丰富与美好。写作,也变成一件真实而又快乐的事情了。
二、艺术地加工生活素材
生活中的素材,大多是具体可感的小事,因为“小”,更容易真,只有“真”,才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但很多学生把“真”简单地理解为“实况转播”,将生活中的人和事像摄像机一样,原原本本地录入文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大多平淡无味。来自生活的素材虽然丰富,但有时可能零碎、芜杂,不够典型。要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中,发掘出其中能够给人以感悟和启示的“大”,从而达到“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效果。
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本质”,积累的生活素材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富有哲理的。通过仔细的观察,用心的思考,便会从中悟出给人启迪并值得阐述的哲理。面对滚滚不尽的江水,孔子有了“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漫步走过路旁的一株株行道树, 张晓风有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感触;一家人开心地散步于田间小路, 莫怀戚于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如果能把微小平凡的事物中不平凡甚至是伟大的那一面,在作文中成功地呈现出来,那么文章就会简约而不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