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点一线”落实到语文课堂中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ifei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点”指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抓读促问固习”。我们平常把学生到校上学称之为“读书”“学习”“做学问”,其中“读”“问”“习”实际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三字真经。抓紧抓牢抓实这三点,对学生学好语文是大有裨益的。
   一、抓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要学好语文必须抓牢抓实“读功”。阅读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可按朗读、默读、精读、品读四个步骤进行:
   1、朗读过关:学习课文之初,首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提出朗读的要求(要求的提出要循序渐进:语音准确,吐字清楚;不读错字、漏字、添字,不读断句;停顿自然,语句连贯通畅;富有感情),同桌互查过关。
   2、默读提问: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提出不懂问题与师生一同解决。
   3、精读引导: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点拨;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用教师的一桶水引出学生一河奔腾的思想之水。
   4、品读鉴赏:(1)结合语境揣摩语词,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2)入境阅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文中角色去体验人物的心理感受,进入文中所描写的具体情境中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做到“文中有我,情与景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如学习《七根火柴》,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卢进勇,通过卢进勇的视角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小说的具体场景,可以说卢进勇的眼睛就是电影的镜头;也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无名战士,深入体悟其处境的艰险及高尚无私的思想品质,深入挖掘人物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学生本身都有一种想当演员的潜在欲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揣摩排演中去体验、领悟,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3)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对课文内容及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质疑问难。
   课外阅读:要引进时代的活水,善于选择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精神的精美文章,但又不能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一直保留在这一平台上,教师更要引导、指导学生读得精一点,读得深一点。一开始不必让学生去读我们自认为最伟大的作品,可以先选择一些与学生的生命同构题材的名著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再指导学生去阅读年代久远的、内容较为深奥的文学名著,让学生通过“象征”去触摸伟大,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与文学大师们进行精神对话。同时,平日还要注意加强学生关于古诗文的文化积累。
   二、促问
   “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读书先要会疑,要能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创新;做学问,“大疑大进,小疑小进,无疑不进”。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要教师一一解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相互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问题不是越解决越少,而要以问促问,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更深入发展,形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三、固习
   1、做好预习、复习工作。朗读过关,整体感知课文等都可放在预习工作里。复习要做到“温故而知新”。怎样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呢?要思考,以自身的经历感受去体会感悟,去质疑问难,去探索创新。
   2、精选练习,巩固迁移。
   3、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乐于思考习惯、勤学多问习惯、勤写多练习习惯。
   “一线”指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是贯穿语文学习活动始终的一条红线。没有思考,学习如无本之木,无鱼之水,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也就无从谈起。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我在。”而我要说,我在我思,活着就要不停思考,不断追求 。
   总之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把“三点一线”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就如对准学生心弦弹奏,悦耳动听的教文育人的乐曲就会萦绕在课堂,就会在学生胸际激荡。
其他文献
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是使人类自身获得解放。作为育人手段之一的语文教学,应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这一目标,光靠习文(学习语文知识),即使能达到,也是事倍功半的;而把习文与明理(懂得课文中所包涵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尚美(发现美、崇尚美、创造美)结合起来,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一切
期刊
创新,是作文的生命。作文如能在立意、构思、拟题等方面进行创新,就会受到读者的青睐,令人百看不厌。  一、立意出新  一篇文章是否有新意,主要取决于文章的立意。立意要有时代气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立意创新常用的方法有:  1、避“俗”。俗话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在人们心中,似乎就是十恶不赦的东西。但一位学生在《我的“鼠缘”》一文中却描写了一群老鼠为了
期刊
处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有的学生能找到素材,写出很好的文章,而有的学生即使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他们还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中国大诗人陆游也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现实生活是广阔无限的,其中蕴藏的“美”和天成的“文章”也是无限的,就看你有没有本领去发现,有没有本领去捕捉。要想在作文时能写得出,写
期刊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聋校语文教研永恒的话题。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就提高聋校语文教学效果提出如下浅见。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聋人的知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通过视觉器官获取的,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图画式的特点,可以将课文中的静态画面和比较抽象的离生活久远的意象转化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动态画面、图象,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趣味横生。多
期刊
“同课异构”是当前教学研究的一种新形式,在全国语文教师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和许多媒体及研究人员的关注。下面以最近学校八年级两位教师教《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观摩活动为例,先粗略地梳理一下他们的上课内容。  张老师的主要目标是:一、知识目标: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二、能力目标:1、通过朗读
期刊
当下不少农村九年级现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应试取向”问题。凡是中考不考的篇目略讲甚至不讲,像《林中小溪》等美文,教师也只是要求学生掌握易错字的字音字形;凡是中考不考的知识点一概不进课堂,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四个典型事件的详写与略写;凡是中考考的名家名著,也只是把阅读活动简化成做题目,像《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则以几个简单的填空题和问答题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而把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的揣摩
期刊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现在国家主张把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响应国家政策而生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境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期刊
一、导语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如教学《三峡》,引导学生背诵李白《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然后问:“有谁见过三峡的景象吗?”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激发学生一种向往之情。又由“一位缺乏军事才能但又是明君”这句矛盾的话引出《曹刿论战》。好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
期刊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班级工作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不但直接影响班级里的个别学生,而且影响着整个班集体;一个班级带得好与差,与班主任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当好一名初中班主任呢?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要做到三满意,使校方满意,使家长满意,使学生满意。  一、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校教育出现良性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呢?  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看待学生。课堂教学时,教师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个不休。教师不鼓励学生创新,往往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