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点”指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抓读促问固习”。我们平常把学生到校上学称之为“读书”“学习”“做学问”,其中“读”“问”“习”实际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三字真经。抓紧抓牢抓实这三点,对学生学好语文是大有裨益的。
一、抓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要学好语文必须抓牢抓实“读功”。阅读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可按朗读、默读、精读、品读四个步骤进行:
1、朗读过关:学习课文之初,首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提出朗读的要求(要求的提出要循序渐进:语音准确,吐字清楚;不读错字、漏字、添字,不读断句;停顿自然,语句连贯通畅;富有感情),同桌互查过关。
2、默读提问: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提出不懂问题与师生一同解决。
3、精读引导: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点拨;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用教师的一桶水引出学生一河奔腾的思想之水。
4、品读鉴赏:(1)结合语境揣摩语词,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2)入境阅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文中角色去体验人物的心理感受,进入文中所描写的具体情境中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做到“文中有我,情与景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如学习《七根火柴》,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卢进勇,通过卢进勇的视角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小说的具体场景,可以说卢进勇的眼睛就是电影的镜头;也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无名战士,深入体悟其处境的艰险及高尚无私的思想品质,深入挖掘人物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学生本身都有一种想当演员的潜在欲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揣摩排演中去体验、领悟,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3)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对课文内容及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质疑问难。
课外阅读:要引进时代的活水,善于选择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精神的精美文章,但又不能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一直保留在这一平台上,教师更要引导、指导学生读得精一点,读得深一点。一开始不必让学生去读我们自认为最伟大的作品,可以先选择一些与学生的生命同构题材的名著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再指导学生去阅读年代久远的、内容较为深奥的文学名著,让学生通过“象征”去触摸伟大,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与文学大师们进行精神对话。同时,平日还要注意加强学生关于古诗文的文化积累。
二、促问
“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读书先要会疑,要能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创新;做学问,“大疑大进,小疑小进,无疑不进”。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要教师一一解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相互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问题不是越解决越少,而要以问促问,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更深入发展,形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三、固习
1、做好预习、复习工作。朗读过关,整体感知课文等都可放在预习工作里。复习要做到“温故而知新”。怎样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呢?要思考,以自身的经历感受去体会感悟,去质疑问难,去探索创新。
2、精选练习,巩固迁移。
3、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乐于思考习惯、勤学多问习惯、勤写多练习习惯。
“一线”指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是贯穿语文学习活动始终的一条红线。没有思考,学习如无本之木,无鱼之水,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也就无从谈起。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我在。”而我要说,我在我思,活着就要不停思考,不断追求 。
总之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把“三点一线”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就如对准学生心弦弹奏,悦耳动听的教文育人的乐曲就会萦绕在课堂,就会在学生胸际激荡。
一、抓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要学好语文必须抓牢抓实“读功”。阅读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可按朗读、默读、精读、品读四个步骤进行:
1、朗读过关:学习课文之初,首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提出朗读的要求(要求的提出要循序渐进:语音准确,吐字清楚;不读错字、漏字、添字,不读断句;停顿自然,语句连贯通畅;富有感情),同桌互查过关。
2、默读提问: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提出不懂问题与师生一同解决。
3、精读引导: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启发点拨;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用教师的一桶水引出学生一河奔腾的思想之水。
4、品读鉴赏:(1)结合语境揣摩语词,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2)入境阅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文中角色去体验人物的心理感受,进入文中所描写的具体情境中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做到“文中有我,情与景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如学习《七根火柴》,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卢进勇,通过卢进勇的视角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小说的具体场景,可以说卢进勇的眼睛就是电影的镜头;也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无名战士,深入体悟其处境的艰险及高尚无私的思想品质,深入挖掘人物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学生本身都有一种想当演员的潜在欲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揣摩排演中去体验、领悟,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3)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对课文内容及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质疑问难。
课外阅读:要引进时代的活水,善于选择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精神的精美文章,但又不能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一直保留在这一平台上,教师更要引导、指导学生读得精一点,读得深一点。一开始不必让学生去读我们自认为最伟大的作品,可以先选择一些与学生的生命同构题材的名著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再指导学生去阅读年代久远的、内容较为深奥的文学名著,让学生通过“象征”去触摸伟大,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与文学大师们进行精神对话。同时,平日还要注意加强学生关于古诗文的文化积累。
二、促问
“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读书先要会疑,要能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创新;做学问,“大疑大进,小疑小进,无疑不进”。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要教师一一解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相互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问题不是越解决越少,而要以问促问,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更深入发展,形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三、固习
1、做好预习、复习工作。朗读过关,整体感知课文等都可放在预习工作里。复习要做到“温故而知新”。怎样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呢?要思考,以自身的经历感受去体会感悟,去质疑问难,去探索创新。
2、精选练习,巩固迁移。
3、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乐于思考习惯、勤学多问习惯、勤写多练习习惯。
“一线”指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是贯穿语文学习活动始终的一条红线。没有思考,学习如无本之木,无鱼之水,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也就无从谈起。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我在。”而我要说,我在我思,活着就要不停思考,不断追求 。
总之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把“三点一线”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就如对准学生心弦弹奏,悦耳动听的教文育人的乐曲就会萦绕在课堂,就会在学生胸际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