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电教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112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曾说“教学成功所需要的不是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新颖有趣的课堂结构,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近年来,我们探索将建筑美术与电化教育手段的运用相结合,上一些较为生动活泼的美术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益。
  
  一、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欣赏,陶冶情操
  
  建筑美术属于视学造型艺术范畴,要更好地培养美术鉴赏力、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就离不开对建筑作品进行欣赏。电教媒体尤善展示直观艺术形象,且不受空间限制。在建筑欣赏教学中,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媒体,让学生欣赏到古今中外经典的美术作品,如再配上解说与音乐,就可以起到了解内容、理解意蕴,渲染气氛、调动情感、启发联想的作用。如在教学讲授《建筑欣赏》这一内容时,运用影蝶机放映部分有知名度的建筑,如北京的故宫、西藏的布达拉宫、苏州的园林等等。并讲解一些有关的历史故事,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讲解中国建筑史,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并在讲解的过程中继续使用电教媒体配上一些中国传统的民乐,使学生在一个悦目、悦耳、悦心的境界里欣赏建筑的同时得到相关的建筑常识和美学的一些原则,产生情境交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保证其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感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与感染,为以后建筑绘画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借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直接的兴趣会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反这,如果学生对所这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刺激大脑的兴奋,保证其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感知。
  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来创设情境,往往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对新授知识的渴求感。导入新课提示课题是关键的一环。如在讲授《色彩基础知识》这一课时,如果直接讲解两种不同颜色相调出第三种颜色,学生无法具体想象为什么调出不同的颜色,以致不能完全消化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为此,我制作了一个有趣的抽拉式投影片,以一张画有红、橙、黄、绿、蓝、紫的单色谱,在另一张长条式投影片上画三原色红、黄、蓝,二者有机组合。演示时,将画有三原色的投影片缓缓由一侧拉向另一侧,当两种不同颜色叠合时,学生看到色彩发生了变化,这样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电教手段将色彩变化的过程展示得非常清楚,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领悟并把握色彩调配的知识。再如在讲解《建筑线造型》时,若教师仍像以前那样直接用一张投影片让学生临摹,可能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发挥不出学生的创造力,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于是我制作了3D动画多媒体课件,将建筑的基本透视图先做出来,然后再通过动画的手法逐渐地加入各种结构线和运动着的人物、汽车等配景再配合讲解,使学生在动画的情境中由原来对建筑画的抽象理解转化为具象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教会了学生练习的基本步骤,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加大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三、利用电教手段进行示范,掌握技法
  
  美术课是一门直观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在平时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老师往往不能将绘画的步骤清晰、全面、及时有效地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中恰当使用视频展示台展示示范用笔的细微过程,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形象,学生就能够较快地进入“状态”。如在讲解《材料质感表现》一课时,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先放映一段各种建筑装饰材料在建筑中的运用的录像,进而抓住时机在视频展示台上直接演示表现与之对应的各种材料的质感,边示范边讲解要同学们注意运笔速度、节奏、墨的枯润、行笔的起伏和涩势以及布白等。这种都可在银幕上表现出来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用笔技法的掌握,而且缩短了理解的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凭借电教手段激发学生想象力,拓展思维
  
  电教媒体以声画动态方式传递教学信息,把远处的事物,把细微的放大。大小、快慢、动静互变,表现丰富多彩,生动逼真,极易诱发学生想象力。学习建筑绘画离不开联想。如讲解《建筑的配景》一课中,如直接将画有一辆汽车一个人物或是一款路景小品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可能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发挥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于是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录相片段中选一款自己喜欢的配景加以修饰的画出来这样既直观生动,又能激发学生想象力,拓展思维。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果。老师还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作画时选择不同的音乐,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真正处在一种美妙的学习气氛中,也便于理解能力、创作能力、想象能力积极发挥,拓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建筑美术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恰当使用电教手段,充分发挥其融声、光、电于一体的功能,创设了轻松活泼有趣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掌握绘画技法、陶冶审美情操、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素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已经十分普遍的走进我们的课堂,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投影技术等等都已为我们的教育所用。历史学科的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在这种影响下促使我们必须把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才能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经之路。本调查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对我校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调查,了解信息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反映国家对未来人才规格的要求,反映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和一定的操作性;体现了整体性和阶段性。《标准》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以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 性学习五个板块作为横向结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都将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标准》以“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期刊
内容摘要:语文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同时还应给学生创造机会,多方交流,多接触好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喜爱交流和阅读中去感悟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 开放 感悟    记得在课程改革伊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久久地在我心中回荡,使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更忘不了美国
期刊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
期刊
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
期刊
课改以来,一段时间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轻遮面纱、羞羞答答,朦胧了听说读写思的课堂实践,搞花样翻新的非语文活动,令人雾里看花,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未得到有效提升。在实践探索中,笔者常常思索:语文教育的特点究竟是什么,教师把握语文的特点怎样才能更好地教,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阅读这则案例,轻轻掀起语文教学的面纱!  多年前,曾在语文期刊上读到一节美国四年级阅读课《灰姑娘》,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
期刊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小学生的有关数学方面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建立数学概念过程中亲自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实践活动是综合应用的基础,综合应用是实践活动的归宿。在实践活动中往往要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可见在“实践活动”中就自然蕴涵“综合应用”。
期刊
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实现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教的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
期刊
教学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教学中的重要过程,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初中课程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初
期刊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只有参与教学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下面笔者就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