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赏识教育对当今中小学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加强赏识教育也十分必要。赏识教育强调的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之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强化学习效果,并取得求知的成功。
关键词:赏识教学 激励 主动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应充满乐趣,应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可见,乐学在我国教学理论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对于当今中小学学生来说,苦学已是学习的一种弊端,它学破坏了学生的生活规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也使学生丧失了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赏识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轻松、乐观、愉快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因此学习效果会很好。可见,乐学是以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乐学,就是让学生乐于学习、学出乐趣,其本质是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和激发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乐学又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乐学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语道破了教育环境对人的巨大作用。教师要积极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创设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时常为学生开展乐学渗透。
要渗透爱的教学,架起师生情感之桥,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学海无涯乐作舟”,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习惯。
再次,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构建乐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来适当减少学科课程节数,确保活动课程的进行,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育家陶行知说:“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可见,要想让学生做到乐学,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教学得法。现在许多学校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艺术,增强所教学科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他们产生取之不尽的学习动力,变过去的下苦工夫教为现在的动心思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教师教得愉快学生自然学得快乐。教与学要相长,老师先变费力教为费心教,学生自然会变苦学为乐学。
乐学与苦学是相对的,苦学是在外部压力下不得已的选择,学生心里不一定真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完全是为了给老师学、为了给家长学,唯独不是为了给自己学。而乐学是心里对知识的渴求,有学习的需要和愿望,能在学习中体会到科学的神奇、艺术的魅力。苦学往往事倍功半,而乐学则事半功倍,所以要变苦学为乐学。
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具有生动和逼真的特点,因此想象十分活跃丰富。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启发学生思考揣摩各类文章中的形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去异想天开;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闪现出来的想象的火花,对创造性的想象给予肯定和鼓励。
《新课标》提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不难看出,这里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策略,让每一个学生能从不同的层次上体验到成功,在赏识中不断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教学工作中可把目标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成功的曙光。学生如果觉得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时,通常会主动放弃,懒得去尝试。如果这时教师能根据学生客观的差异,采取目标分层的办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他们可能达到的目标,就可以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尝试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例如在教学文言文时,对于文意的疏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求落实每个字词的意思,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只需要大概说出每句话的意思即可。将目标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来进行选择。这样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成功的曙光,而且他们通过努力也的确能获得成功,于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认为:原来我也能行!
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分层训练的方法,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而且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整体水平。同样以教学文言文为例,在进行“当堂训练”时,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必做题的难度较低,学生动动脑就可以解答出来;选做题则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做。这样的设计,既能保证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吃得了”,又避免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吃不饱”,从根本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动起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们可以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对于平时发言较少的同学,只要能开口,就是成功的;对于经常发言的同学,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就是了不起的……要从多个角度去对学生表示赞同或鼓励,让他们树立起更强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成功就在身边,就在每节课中,就在每一次的动手、动口、动脑中,让他们能在这次成功之后更加期待下一次的到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怀着一片真挚的爱心,赋予学生奋进的信心,真正做到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是师生张扬个性的天地,驶向彼岸的港湾。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全国中教优秀教学论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赏识教学 激励 主动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应充满乐趣,应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可见,乐学在我国教学理论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对于当今中小学学生来说,苦学已是学习的一种弊端,它学破坏了学生的生活规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也使学生丧失了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赏识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轻松、乐观、愉快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因此学习效果会很好。可见,乐学是以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乐学,就是让学生乐于学习、学出乐趣,其本质是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和激发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乐学又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乐学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语道破了教育环境对人的巨大作用。教师要积极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创设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时常为学生开展乐学渗透。
要渗透爱的教学,架起师生情感之桥,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学海无涯乐作舟”,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习惯。
再次,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构建乐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来适当减少学科课程节数,确保活动课程的进行,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育家陶行知说:“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可见,要想让学生做到乐学,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教学得法。现在许多学校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艺术,增强所教学科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他们产生取之不尽的学习动力,变过去的下苦工夫教为现在的动心思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教师教得愉快学生自然学得快乐。教与学要相长,老师先变费力教为费心教,学生自然会变苦学为乐学。
乐学与苦学是相对的,苦学是在外部压力下不得已的选择,学生心里不一定真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完全是为了给老师学、为了给家长学,唯独不是为了给自己学。而乐学是心里对知识的渴求,有学习的需要和愿望,能在学习中体会到科学的神奇、艺术的魅力。苦学往往事倍功半,而乐学则事半功倍,所以要变苦学为乐学。
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具有生动和逼真的特点,因此想象十分活跃丰富。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启发学生思考揣摩各类文章中的形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去异想天开;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闪现出来的想象的火花,对创造性的想象给予肯定和鼓励。
《新课标》提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不难看出,这里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策略,让每一个学生能从不同的层次上体验到成功,在赏识中不断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教学工作中可把目标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成功的曙光。学生如果觉得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时,通常会主动放弃,懒得去尝试。如果这时教师能根据学生客观的差异,采取目标分层的办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他们可能达到的目标,就可以增强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尝试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例如在教学文言文时,对于文意的疏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求落实每个字词的意思,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只需要大概说出每句话的意思即可。将目标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来进行选择。这样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成功的曙光,而且他们通过努力也的确能获得成功,于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认为:原来我也能行!
基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分层训练的方法,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而且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整体水平。同样以教学文言文为例,在进行“当堂训练”时,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必做题的难度较低,学生动动脑就可以解答出来;选做题则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做。这样的设计,既能保证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吃得了”,又避免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吃不饱”,从根本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动起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们可以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对于平时发言较少的同学,只要能开口,就是成功的;对于经常发言的同学,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就是了不起的……要从多个角度去对学生表示赞同或鼓励,让他们树立起更强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成功就在身边,就在每节课中,就在每一次的动手、动口、动脑中,让他们能在这次成功之后更加期待下一次的到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怀着一片真挚的爱心,赋予学生奋进的信心,真正做到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是师生张扬个性的天地,驶向彼岸的港湾。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全国中教优秀教学论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