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以下简称“四十九中”)位于长江之滨、十里钢城,创建于1957年,拥有五十余年的办学历程。
五十余度风雨春秋,四十九中人励精图治、薪火相传、春华秋实:学校连续三次被评为“湖北省文明单位”,先后获得省教育系统“树、创、献”先进集体等数十项省市级荣誉称号。
五十余载难忘岁月,四十九中人燃烧激情、挥洒创意、硕果满枝:2001年,学校被誉为“湖北省示范学校”;2007年10月,学校以高水平通过了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督导复评。
四十九中的教育实践成绩斐然,得到了教育专家和教育同行的高度认可。在湖北省督导复评中,国家督学、著名的基教评估专家曾庆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四十九中不再是一句空话,而富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复评领导小组成员同样不吝赞美之词:“现在是四十九中发展最好的时候。”
四十九中主体教育成果显著,在教育界产生了强烈反响,继荆门龙泉中学、黄陂、江夏区教育局及黄陂一中、江夏一中到学校参观访问之后,武钢三中、武汉外校、武汉三中、水果湖中学等省内顶级名校相继来校参观、交流。学校迅速成为基教名校的翘楚。日前,山东省青岛市政府教育督导室领导和专家也闻讯前来学习交流。
四十九中教育创新卓有成效,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武汉教育电视台、《长江日报》以及《楚天都市报》等10余家媒体分别聚焦、报道。
四十九中何以从名校方阵中脱颖而出,并迅速跨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实施主题性教育的实践中进行了怎样的尝试与探索?记者怀着探究的心理,走近了四十九中校长肖智慧。肖校长的叙谈令人回味,记者从中领略到了四十九中人的创意与创新、激情与忠诚。
历史,从匆匆的岁月中走过;岁月,凝聚着奋斗者的风华。
肖校长的言语精辟、睿智而不失激情。他说:一个没有创意、激情的学校势必缺少生机与活力,一种固步自封的教育又何谈人民群众的满意?
创意是创新的沃土,激情是升华的动力。有创意,才有传承与创新,才会实施主体性教育;有激情,才能突破并升华,就能书写育人传奇。
丰富内涵,形成一流的办学理念
“学校不断丰富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内涵,创新理念,致力于主体的对象由以单一学生为主体向以师生为主体的转变,主体的载体由校园文化向学校文化的转变。”
“四十九中今年率先做到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编辑出版了全国中小学第一本联系家乡变化实际、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校本教材《从荒原到宜居城区》。”这是摘录于国家级媒体的一则简讯。
透过这则简讯,记者不难发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的发展”,这已在学校付诸实施。
学校把提升办学理念同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丰富主体教育思想内涵结合起来,对提升主体教育思想的办学理念、丰富理念内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围绕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学校提炼出‘尊重主体、崇尚个性、发展特长、形成特色’的主体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的内核。”肖校长如是说。
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四十九中的办学思想灵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学校主体性教育的内容包括构建主体学校管理模式、主体德育模式、主体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和建设主体性学校文化。
学校坚持理念创新,不断创新管理实践,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和努力构建包含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活动四大要素的“主体性学校管理”模式,建立了“分层、分级、分权管理,自主创造”的执行体制和管理、科研、教学的咨询体制以及党委、教代会、师生的监督反馈体制,构建了目标、激励、制约、评估四种管理机制,加强了主体性教学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两大管理活动。
学校十分重视目标管理,建立了“分层级目标发展体系”,将支部建在年级组,提高年级自主管理的独立性。学校还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对各项工作的主要环节进行检查、监督、反馈和调控,同时,大力推进民主管理,实行校务公开。
学校作为全市中小学民主评议10所重点学校之一,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集中评议,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都给予了学校高度评价,其中,家长问卷调查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为不断丰富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内涵,学校围绕如何建设高水平的省级示范学校的议题,开展了“我为学校发展献一策”的大讨论、“三问师生”(问发展于师生、问教改于师生、问服务于师生)和“百千万”(谈心百名教职工、走访千名高中生、征集万名社会各届人士意见)等活动,组织家长及社会人士等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截至5月15日,学校收集到学生、家长、社区居民各类意见4000余条,发展大讨论征文1000余篇。
学校领导班子广泛听取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的意见,集思广益,围绕学校发展总目标,确立了建设“四个一流”(形成一流的办学理念、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提升一流的教学质量、建设一流的育人环境)的高水平的省级示范学校的具体工作目标。
学校丰富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内涵,创新办学理念,进一步明晰了近期发展的新思路:以争创高水平示范学校为契机,科学管理,再用2年左右的时间,充分培育发挥学科优势的作用,形成自身更加鲜明的办学特色;以ISO9001系列的认证为契机,规范管理,发挥全员作用,把握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引领教育发展潮流,形成优质教育品牌。
搭建平台,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学校努力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注重激发教师的职业活力、专业创造力和教育教学激情,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为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四十九中大力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构建教师的理念和精神文化体系。学校开展了树立师德楷模和师德承诺等活动,着眼于培育和弘扬“崇尚科学,崇尚民主、崇尚一流”的学校精神,激励教师以此规范自己的每一个教育行为。
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兴校工程”,引导教师规划人生,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和进步的阶梯;推出“职业班主任”的概念,对班主任实行专业化管理,在待遇、晋升、评先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吸聚优秀教师,改善学习、工作环境,给予人文关怀;探索并建立“三促”机制,促使青年教师岗位成长,促进骨干教师岗位建功,促成名优教师岗位示范。
学校坚持校本培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教研文化,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有计划地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以提高师生理论素养;组织骨干教师到省内外名校参观、学习,以拓展教师视野;成立教科研沙龙,改进其知识结构,促其成长。
学校大力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增强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合作意识,打造教研组的团队精神,将教研组和备课组作为教师成长的基地,大力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并建立了导师制度。学校对“三新”(新分配教师、新任班主任、上新学段教师)教师配备双导师,充分发挥老教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才。
学校教育科研本着在实践中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育实践的原则,着力抓好学校“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学校已启动省级教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主体性发展策略研究”的研究工作;学校“十一五”课题“主体性学校文化模式研究”进展顺利,在中期课题展示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课题。
学校抢抓课改时机,着力推进第二期校本教材的开发,编辑出版了5本校本教材,即《生活中的数学》《高中新课程英语助读》《化学与STS》《趣味物理》《从荒原到城市》;学校编辑的2本新课程管理的专门手册,《高中新课程管理手册》和《高中新课程选课指导手册》,已经受到省教育厅、市教育局领导充分肯定和推介。
辛勤耕耘的汗水换来的是教师和谐发展的丰硕成果,学校已经形成一支师德高尚、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的发展型教师队伍。近五年来,学校12位教师的优质课、录像课获省、市一等奖。2008年,黄慧老师荣获全国化学优质课比赛特等奖,魏志平老师入选武汉市首届功勋班主任,伍代雁老师获五一劳动奖章。
学校教职工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0篇,在省、市的科研论文评选中有200余人获奖。学校教改成果备受媒体广泛关注,为教育同行所称赞。
创建品牌,提升一流的教学质量
“学校开展各学科‘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讨活动,完善‘主体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是一则现场录像。
“1号团队的许诗琦,假如你当选学生会主席,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
“2号刘莉,你当选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面对同学们的询问,几位高中生沉着应对,侃侃而谈。
学校召开学生、团员代表大会并选出45名学生会干部,全校2000余名学生参与并首次投票产生学生会主席。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镜头,是学校在学生中推行自主管理、创新育人模式的例证。
在2006年举行的湖北省第七届黄鹤美育节上,学校舞蹈《千红》获一等奖;
学校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有13人,有2人取得了武汉市田径运动会第一名的成绩;
学校有30余人次获省、市学生发明创造奖,学生申请发明专利近90项。
以邓鹤翔同学为代表的十几位同学分别获化学、生物、物理、信息学、数学等学科全国一等奖;
郭昊同学成为全省2008届艺术高考状元。
这是记者在正式采访肖校长之前收集到的一组信息,学校创新育人模式,其优良的教学质量、显著的育人成效可见一斑。
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努力优化课程结构,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积极开发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着力构建“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基础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程体系,并按计划开齐课程,做到课时到位。学校尤其重视对研究性学习和其他各类社会实践课程的落实。
学校进一步推进“主体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经过几年的探索,提出了一个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七个环节),即“揭示教学目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讨论升华—形成结论—总结归纳—当堂训练”,概括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主体性课外学习指导模式”。由此,教师由过去的单一研究教材转变为重视对学生的研究,重新认识学生,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肖校长说,学校以素质教育的思维,来解决部分家长对孩子升学的要求。这就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培养了学生的素质。
学校坚持开设音乐课、美术课,坚持在每个年级开办艺术班,同时,十分注重体育特长生培养,抓好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学校每年上半年举行“五四”科技艺术节,下半年举办举办“十一”体育节。体育特长生和艺术特长生经过培养,被作为优秀的体育、艺术人才被输送到高等学校。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室、微机室、劳技室、科技活动室的作用,广泛开展科技小组活动。
学校教学工作成效明显,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2007年高考,一批保优率居全市第二、上重点人数首次突破百人大关。
2008年高考,600分以上21人,上一类重点院校达150人,一批保优率202.7%,居全市“10+3”省级示范高中第一,本科上线率达95%。
2009年高考,学校取得再创历史新高的好成绩,过600分人数从进口看出口居省级示范高中前列,上一类重点院校人数达171人。
学校高考艺术类连续8年达100%本科率,一类重点录取率达80%以上。2008年湖北省艺术高考再传捷报,有10人在200分以上,是同类学校中高分层最多的学校之一。
近年来,先后有近130人次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有980人次在市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楚才杯作文赛屡获一等奖或特等奖。学校被评为湖北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武汉市教育科研“十五”课题研究先进单位、武汉市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武汉市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试点学校。
增强实效,建设一流的育人环境
“学校努力打造一流的育人环境,不断充实主体性学校文化的内涵,致力于建设 ‘活力学校’、‘乐业学校’、‘和谐学校’和‘成才学校’,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走进四十九中校园,只见蓝天丽日下,花木扶疏,楼台掩映,曲径通幽……新增的两块三峡石不失为学校标杆式的景点,迅速跃入记者的眼帘。三峡石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还丰富了主体性学校文化内涵。
四十九中通过政府投入和学校贷款,改善办学条件,校园面积翻番,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及篮球场、排球场竣工并投入使用,顺利完成学生公寓、食堂回购,新建全市一流的科技艺术楼,学校环境幽雅,设施、设备齐全,达省市重点中学一流水平。
学校以创建一流的育人环境为依托,全面建设主体性学校文化。学校从明确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两者之间的区别入手,加强主体性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子系统。学校致力于转变学校干部、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立足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协调发展。
学校建设和谐校园,创建主体性学习型组织,让主体性学习氛围浸润校园,让主体性学习文化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鼓励自主创新,打造“活力学校”;强化服务意识,打造“和谐学校”;提高教职工工作和生活质量,打造教职工的“乐业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打造学生的“成才学校”。
学校日常绿化管理常抓不懈,确保绿化、美化成果,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增强环保意识。“学校开发了《生活、环境与化学》等环境教育校本教材,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肖校长介绍说。
学校组织水质监测等各种环保活动实践小组,组织开展了家庭环保倡议活动,到社区进行环境意识调查与宣传,建立了保护环境的专题网站,调查过白沙洲长江大桥通车后对环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同学们还提出“做环保家庭”的20条建议,包括不使用一次性木筷、回收废电池、淘米水再利用、买菜用竹篮子等。
近年来,学校被评为“湖北省园林式学校”、“武汉市绿色学校”和“武汉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
“创办高水平的省级示范学校,不能没有创意与激情,但仅有创意与激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四个一流’!面对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遵照科学发展观,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将主体性教育进行到底!”肖校长的结束语铿锵有力,久久地回响在火热的十里钢城上空。
传承悠久的文明薪火,燃烧炽烈的教育激情。在“努力把四十九中办成全省闻名、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有特色的示范性高中”的总目标的指引下,肖智慧校长带领四十九中全体同仁必将书写出当代教育的辉煌诗篇!
五十余度风雨春秋,四十九中人励精图治、薪火相传、春华秋实:学校连续三次被评为“湖北省文明单位”,先后获得省教育系统“树、创、献”先进集体等数十项省市级荣誉称号。
五十余载难忘岁月,四十九中人燃烧激情、挥洒创意、硕果满枝:2001年,学校被誉为“湖北省示范学校”;2007年10月,学校以高水平通过了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督导复评。
四十九中的教育实践成绩斐然,得到了教育专家和教育同行的高度认可。在湖北省督导复评中,国家督学、著名的基教评估专家曾庆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四十九中不再是一句空话,而富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复评领导小组成员同样不吝赞美之词:“现在是四十九中发展最好的时候。”
四十九中主体教育成果显著,在教育界产生了强烈反响,继荆门龙泉中学、黄陂、江夏区教育局及黄陂一中、江夏一中到学校参观访问之后,武钢三中、武汉外校、武汉三中、水果湖中学等省内顶级名校相继来校参观、交流。学校迅速成为基教名校的翘楚。日前,山东省青岛市政府教育督导室领导和专家也闻讯前来学习交流。
四十九中教育创新卓有成效,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武汉教育电视台、《长江日报》以及《楚天都市报》等10余家媒体分别聚焦、报道。
四十九中何以从名校方阵中脱颖而出,并迅速跨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实施主题性教育的实践中进行了怎样的尝试与探索?记者怀着探究的心理,走近了四十九中校长肖智慧。肖校长的叙谈令人回味,记者从中领略到了四十九中人的创意与创新、激情与忠诚。
历史,从匆匆的岁月中走过;岁月,凝聚着奋斗者的风华。
肖校长的言语精辟、睿智而不失激情。他说:一个没有创意、激情的学校势必缺少生机与活力,一种固步自封的教育又何谈人民群众的满意?
创意是创新的沃土,激情是升华的动力。有创意,才有传承与创新,才会实施主体性教育;有激情,才能突破并升华,就能书写育人传奇。
丰富内涵,形成一流的办学理念
“学校不断丰富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内涵,创新理念,致力于主体的对象由以单一学生为主体向以师生为主体的转变,主体的载体由校园文化向学校文化的转变。”
“四十九中今年率先做到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编辑出版了全国中小学第一本联系家乡变化实际、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校本教材《从荒原到宜居城区》。”这是摘录于国家级媒体的一则简讯。
透过这则简讯,记者不难发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的发展”,这已在学校付诸实施。
学校把提升办学理念同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丰富主体教育思想内涵结合起来,对提升主体教育思想的办学理念、丰富理念内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围绕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学校提炼出‘尊重主体、崇尚个性、发展特长、形成特色’的主体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的内核。”肖校长如是说。
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四十九中的办学思想灵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学校主体性教育的内容包括构建主体学校管理模式、主体德育模式、主体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和建设主体性学校文化。
学校坚持理念创新,不断创新管理实践,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和努力构建包含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活动四大要素的“主体性学校管理”模式,建立了“分层、分级、分权管理,自主创造”的执行体制和管理、科研、教学的咨询体制以及党委、教代会、师生的监督反馈体制,构建了目标、激励、制约、评估四种管理机制,加强了主体性教学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两大管理活动。
学校十分重视目标管理,建立了“分层级目标发展体系”,将支部建在年级组,提高年级自主管理的独立性。学校还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对各项工作的主要环节进行检查、监督、反馈和调控,同时,大力推进民主管理,实行校务公开。
学校作为全市中小学民主评议10所重点学校之一,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集中评议,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都给予了学校高度评价,其中,家长问卷调查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为不断丰富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内涵,学校围绕如何建设高水平的省级示范学校的议题,开展了“我为学校发展献一策”的大讨论、“三问师生”(问发展于师生、问教改于师生、问服务于师生)和“百千万”(谈心百名教职工、走访千名高中生、征集万名社会各届人士意见)等活动,组织家长及社会人士等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截至5月15日,学校收集到学生、家长、社区居民各类意见4000余条,发展大讨论征文1000余篇。
学校领导班子广泛听取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的意见,集思广益,围绕学校发展总目标,确立了建设“四个一流”(形成一流的办学理念、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提升一流的教学质量、建设一流的育人环境)的高水平的省级示范学校的具体工作目标。
学校丰富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内涵,创新办学理念,进一步明晰了近期发展的新思路:以争创高水平示范学校为契机,科学管理,再用2年左右的时间,充分培育发挥学科优势的作用,形成自身更加鲜明的办学特色;以ISO9001系列的认证为契机,规范管理,发挥全员作用,把握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引领教育发展潮流,形成优质教育品牌。
搭建平台,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学校努力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注重激发教师的职业活力、专业创造力和教育教学激情,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为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四十九中大力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构建教师的理念和精神文化体系。学校开展了树立师德楷模和师德承诺等活动,着眼于培育和弘扬“崇尚科学,崇尚民主、崇尚一流”的学校精神,激励教师以此规范自己的每一个教育行为。
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兴校工程”,引导教师规划人生,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和进步的阶梯;推出“职业班主任”的概念,对班主任实行专业化管理,在待遇、晋升、评先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吸聚优秀教师,改善学习、工作环境,给予人文关怀;探索并建立“三促”机制,促使青年教师岗位成长,促进骨干教师岗位建功,促成名优教师岗位示范。
学校坚持校本培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教研文化,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有计划地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以提高师生理论素养;组织骨干教师到省内外名校参观、学习,以拓展教师视野;成立教科研沙龙,改进其知识结构,促其成长。
学校大力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增强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合作意识,打造教研组的团队精神,将教研组和备课组作为教师成长的基地,大力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并建立了导师制度。学校对“三新”(新分配教师、新任班主任、上新学段教师)教师配备双导师,充分发挥老教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才。
学校教育科研本着在实践中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育实践的原则,着力抓好学校“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学校已启动省级教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主体性发展策略研究”的研究工作;学校“十一五”课题“主体性学校文化模式研究”进展顺利,在中期课题展示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课题。
学校抢抓课改时机,着力推进第二期校本教材的开发,编辑出版了5本校本教材,即《生活中的数学》《高中新课程英语助读》《化学与STS》《趣味物理》《从荒原到城市》;学校编辑的2本新课程管理的专门手册,《高中新课程管理手册》和《高中新课程选课指导手册》,已经受到省教育厅、市教育局领导充分肯定和推介。
辛勤耕耘的汗水换来的是教师和谐发展的丰硕成果,学校已经形成一支师德高尚、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的发展型教师队伍。近五年来,学校12位教师的优质课、录像课获省、市一等奖。2008年,黄慧老师荣获全国化学优质课比赛特等奖,魏志平老师入选武汉市首届功勋班主任,伍代雁老师获五一劳动奖章。
学校教职工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0篇,在省、市的科研论文评选中有200余人获奖。学校教改成果备受媒体广泛关注,为教育同行所称赞。
创建品牌,提升一流的教学质量
“学校开展各学科‘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讨活动,完善‘主体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是一则现场录像。
“1号团队的许诗琦,假如你当选学生会主席,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
“2号刘莉,你当选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面对同学们的询问,几位高中生沉着应对,侃侃而谈。
学校召开学生、团员代表大会并选出45名学生会干部,全校2000余名学生参与并首次投票产生学生会主席。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镜头,是学校在学生中推行自主管理、创新育人模式的例证。
在2006年举行的湖北省第七届黄鹤美育节上,学校舞蹈《千红》获一等奖;
学校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有13人,有2人取得了武汉市田径运动会第一名的成绩;
学校有30余人次获省、市学生发明创造奖,学生申请发明专利近90项。
以邓鹤翔同学为代表的十几位同学分别获化学、生物、物理、信息学、数学等学科全国一等奖;
郭昊同学成为全省2008届艺术高考状元。
这是记者在正式采访肖校长之前收集到的一组信息,学校创新育人模式,其优良的教学质量、显著的育人成效可见一斑。
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努力优化课程结构,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积极开发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着力构建“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基础学科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程体系,并按计划开齐课程,做到课时到位。学校尤其重视对研究性学习和其他各类社会实践课程的落实。
学校进一步推进“主体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经过几年的探索,提出了一个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七个环节),即“揭示教学目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讨论升华—形成结论—总结归纳—当堂训练”,概括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主体性课外学习指导模式”。由此,教师由过去的单一研究教材转变为重视对学生的研究,重新认识学生,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肖校长说,学校以素质教育的思维,来解决部分家长对孩子升学的要求。这就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培养了学生的素质。
学校坚持开设音乐课、美术课,坚持在每个年级开办艺术班,同时,十分注重体育特长生培养,抓好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学校每年上半年举行“五四”科技艺术节,下半年举办举办“十一”体育节。体育特长生和艺术特长生经过培养,被作为优秀的体育、艺术人才被输送到高等学校。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室、微机室、劳技室、科技活动室的作用,广泛开展科技小组活动。
学校教学工作成效明显,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2007年高考,一批保优率居全市第二、上重点人数首次突破百人大关。
2008年高考,600分以上21人,上一类重点院校达150人,一批保优率202.7%,居全市“10+3”省级示范高中第一,本科上线率达95%。
2009年高考,学校取得再创历史新高的好成绩,过600分人数从进口看出口居省级示范高中前列,上一类重点院校人数达171人。
学校高考艺术类连续8年达100%本科率,一类重点录取率达80%以上。2008年湖北省艺术高考再传捷报,有10人在200分以上,是同类学校中高分层最多的学校之一。
近年来,先后有近130人次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有980人次在市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楚才杯作文赛屡获一等奖或特等奖。学校被评为湖北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武汉市教育科研“十五”课题研究先进单位、武汉市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武汉市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试点学校。
增强实效,建设一流的育人环境
“学校努力打造一流的育人环境,不断充实主体性学校文化的内涵,致力于建设 ‘活力学校’、‘乐业学校’、‘和谐学校’和‘成才学校’,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走进四十九中校园,只见蓝天丽日下,花木扶疏,楼台掩映,曲径通幽……新增的两块三峡石不失为学校标杆式的景点,迅速跃入记者的眼帘。三峡石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还丰富了主体性学校文化内涵。
四十九中通过政府投入和学校贷款,改善办学条件,校园面积翻番,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及篮球场、排球场竣工并投入使用,顺利完成学生公寓、食堂回购,新建全市一流的科技艺术楼,学校环境幽雅,设施、设备齐全,达省市重点中学一流水平。
学校以创建一流的育人环境为依托,全面建设主体性学校文化。学校从明确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两者之间的区别入手,加强主体性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子系统。学校致力于转变学校干部、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立足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协调发展。
学校建设和谐校园,创建主体性学习型组织,让主体性学习氛围浸润校园,让主体性学习文化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鼓励自主创新,打造“活力学校”;强化服务意识,打造“和谐学校”;提高教职工工作和生活质量,打造教职工的“乐业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打造学生的“成才学校”。
学校日常绿化管理常抓不懈,确保绿化、美化成果,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增强环保意识。“学校开发了《生活、环境与化学》等环境教育校本教材,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肖校长介绍说。
学校组织水质监测等各种环保活动实践小组,组织开展了家庭环保倡议活动,到社区进行环境意识调查与宣传,建立了保护环境的专题网站,调查过白沙洲长江大桥通车后对环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同学们还提出“做环保家庭”的20条建议,包括不使用一次性木筷、回收废电池、淘米水再利用、买菜用竹篮子等。
近年来,学校被评为“湖北省园林式学校”、“武汉市绿色学校”和“武汉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
“创办高水平的省级示范学校,不能没有创意与激情,但仅有创意与激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四个一流’!面对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遵照科学发展观,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将主体性教育进行到底!”肖校长的结束语铿锵有力,久久地回响在火热的十里钢城上空。
传承悠久的文明薪火,燃烧炽烈的教育激情。在“努力把四十九中办成全省闻名、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有特色的示范性高中”的总目标的指引下,肖智慧校长带领四十九中全体同仁必将书写出当代教育的辉煌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