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究离不开材料的支持,要上好科学实验课,关键是充分准备好实验材料和素材。如何完善科学实验材料和素材,更好地服务科学课堂教学呢?这是每一位科学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用好已有的实验材料
《科学》教材配套的学具材料比较丰富,如三年级上册的实验材料里有制作指南针的材料、米尺、制作自动浇水器的材料、制作测力计的材料等,五年级下册学具材料包里有探究直射与斜射用的材料、月相变化图、塑料立柱、量杯、塑料漏斗等材料。这些材料都是人手一份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采用。
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实验箱,有一些比较难找、难做出来的材料,而且非常实用,用好科学实验箱,为提高科学课堂效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师还要善于发挥旧材料、旧仪器的作用,如原来自然、常识课时保存下来的三球仪、测力计、昆虫盒、浮沉块、量杯、烧杯等,虽然比较陈旧,但很实用。在教学“食物的消化”这一内容时,我就出示人体消化系统模型,学生能亲自动手拆装,比看视频和图片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自己动手制作教具
教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器材,好的教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配套的教具有时不一定符合教学实际,有些教具需要教师自己动手制作。
在教学“昼夜交替”这一内容时,我自制了一个教具“昼夜交替演示仪”(如图1所示)。演示时,先把摄像头的数据线连接到电脑上,启动摄像头软件,然后打开手电筒的开关,再用手慢慢地自西向东转动穿在地球仪上的铁棒,这样,昼夜交替的现象就能清晰地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了。
在教学“热往哪里传”内容时,我自制了“热传递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先将实验装置放在三脚架中心位置,然后用酒精灯加热装置的中心点,使三种金属受热均匀,再观察温变油墨的变化,发现铜、铁、铝三种金属的传热本领不同。
三、发动学生、家长参与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留意身边的事与物,搜集一些像可乐罐、小吸管、有趣的石头、各种贝壳等以后可能用得着的材料,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工作量,又让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提前接触科学知识。
例如,学习“声音的产生”这一内容时,我提前一个月让学生准备和搜集,把找到的(或借来的)筝、二胡、鼓等放在实验室,上课时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弹一弹,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结果学生对“声音的产生”有了很多新的发现。
又如,在学习“神奇的电磁铁”“光的传播”“水能溶解哪些物质”等内容时,需要用到导线、铁钉、电池、激光玩具手电筒、食盐、砂糖、砂石等材料,我提前一两个星期让学生搜集和准备,到上课时,不仅材料准备得齐全,而且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教师还要善于调动家长这一资源。有的学生家长在市场卖干货,有的学生家长开五金店,有的学生家长自办工厂,教师在准备某些科学实验材料的时候,不妨充分利用学生家长的优势,把准备实验材料的部分工作交由家长帮忙。
例如,在“生活中的真菌”内容教学一课中,涉及食用真菌、银耳、灵芝、香菇、竹荪、金针菇等,这些材料学校实验室都没有,怎么办呢?当时任教班级中正好有位学生家长在市场卖干货,于是就请他帮忙准备银耳、香菇、金针菇等这些材料。在教学“轮轴”内容时,教师可以请做五金加工的家长帮忙做几组轮轴,不仅密切了家校合作,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还为学校增添了实验器材。
四、建科学素材资源库
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建立科学素材资源库,如按照“声音、图片、视频、动画、PPT课件、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光盘”等类别(如图3所示),在校园网上设立共享文件夹,引导科学教师把搜集到的资源积极上传到共享文件夹里,共建科学素材资源库,实时共享给所有科学老师参考、利用。
对于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现象或是当地的新闻片段、图片,也可以及时整合到校园网的科学素材资源库中,如地震、火山喷发、极光现象等。
为了让学生认识一年四季和常见的天气现象,教师还可以用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拍下每个季节和时令的景象,存放在校园网科学素材资源库中,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柳枝、树木萌芽;夏天的风、雨、雷、电、冰雹;秋天的云、雾和落叶;冬天的冰和雪等。拍摄地点最好是生物角或某些固定的地方(如图4所示),便于学生比较。等到学习“校园植物”“参观植物园”内容时,就可以把不同时期拍摄到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比网上搜集到的资料更感到亲切和自然。
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建立校园网科学素材资源库时,教师还应该发动学生搜集和提供,进一步充实素材资源库。
例如,在专题探究“种子发芽了”“养蚕”“我们在成长”等内容时,我会要求学生在培育种子、养蚕、搜集一些自己不同年龄的照片的同时,把過程和照片等用手机拍下来,再用PPT写图文日记,然后通过QQ、微信等途径转发给我,最后整合进科学素材资源库中,作为课堂上的素材(如图5所示)。
一、用好已有的实验材料
《科学》教材配套的学具材料比较丰富,如三年级上册的实验材料里有制作指南针的材料、米尺、制作自动浇水器的材料、制作测力计的材料等,五年级下册学具材料包里有探究直射与斜射用的材料、月相变化图、塑料立柱、量杯、塑料漏斗等材料。这些材料都是人手一份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采用。
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实验箱,有一些比较难找、难做出来的材料,而且非常实用,用好科学实验箱,为提高科学课堂效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师还要善于发挥旧材料、旧仪器的作用,如原来自然、常识课时保存下来的三球仪、测力计、昆虫盒、浮沉块、量杯、烧杯等,虽然比较陈旧,但很实用。在教学“食物的消化”这一内容时,我就出示人体消化系统模型,学生能亲自动手拆装,比看视频和图片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自己动手制作教具
教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器材,好的教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配套的教具有时不一定符合教学实际,有些教具需要教师自己动手制作。
在教学“昼夜交替”这一内容时,我自制了一个教具“昼夜交替演示仪”(如图1所示)。演示时,先把摄像头的数据线连接到电脑上,启动摄像头软件,然后打开手电筒的开关,再用手慢慢地自西向东转动穿在地球仪上的铁棒,这样,昼夜交替的现象就能清晰地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了。
在教学“热往哪里传”内容时,我自制了“热传递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先将实验装置放在三脚架中心位置,然后用酒精灯加热装置的中心点,使三种金属受热均匀,再观察温变油墨的变化,发现铜、铁、铝三种金属的传热本领不同。
三、发动学生、家长参与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留意身边的事与物,搜集一些像可乐罐、小吸管、有趣的石头、各种贝壳等以后可能用得着的材料,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工作量,又让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提前接触科学知识。
例如,学习“声音的产生”这一内容时,我提前一个月让学生准备和搜集,把找到的(或借来的)筝、二胡、鼓等放在实验室,上课时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弹一弹,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结果学生对“声音的产生”有了很多新的发现。
又如,在学习“神奇的电磁铁”“光的传播”“水能溶解哪些物质”等内容时,需要用到导线、铁钉、电池、激光玩具手电筒、食盐、砂糖、砂石等材料,我提前一两个星期让学生搜集和准备,到上课时,不仅材料准备得齐全,而且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教师还要善于调动家长这一资源。有的学生家长在市场卖干货,有的学生家长开五金店,有的学生家长自办工厂,教师在准备某些科学实验材料的时候,不妨充分利用学生家长的优势,把准备实验材料的部分工作交由家长帮忙。
例如,在“生活中的真菌”内容教学一课中,涉及食用真菌、银耳、灵芝、香菇、竹荪、金针菇等,这些材料学校实验室都没有,怎么办呢?当时任教班级中正好有位学生家长在市场卖干货,于是就请他帮忙准备银耳、香菇、金针菇等这些材料。在教学“轮轴”内容时,教师可以请做五金加工的家长帮忙做几组轮轴,不仅密切了家校合作,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还为学校增添了实验器材。
四、建科学素材资源库
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建立科学素材资源库,如按照“声音、图片、视频、动画、PPT课件、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光盘”等类别(如图3所示),在校园网上设立共享文件夹,引导科学教师把搜集到的资源积极上传到共享文件夹里,共建科学素材资源库,实时共享给所有科学老师参考、利用。
对于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现象或是当地的新闻片段、图片,也可以及时整合到校园网的科学素材资源库中,如地震、火山喷发、极光现象等。
为了让学生认识一年四季和常见的天气现象,教师还可以用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拍下每个季节和时令的景象,存放在校园网科学素材资源库中,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柳枝、树木萌芽;夏天的风、雨、雷、电、冰雹;秋天的云、雾和落叶;冬天的冰和雪等。拍摄地点最好是生物角或某些固定的地方(如图4所示),便于学生比较。等到学习“校园植物”“参观植物园”内容时,就可以把不同时期拍摄到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比网上搜集到的资料更感到亲切和自然。
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建立校园网科学素材资源库时,教师还应该发动学生搜集和提供,进一步充实素材资源库。
例如,在专题探究“种子发芽了”“养蚕”“我们在成长”等内容时,我会要求学生在培育种子、养蚕、搜集一些自己不同年龄的照片的同时,把過程和照片等用手机拍下来,再用PPT写图文日记,然后通过QQ、微信等途径转发给我,最后整合进科学素材资源库中,作为课堂上的素材(如图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