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水村位于湖北省竹山县得胜镇北部,全村6个村民小组,454户1770人,耕地面积2500亩,是2003年度省定重点贫困村。走进圣水村,放眼望去,群山环抱,满目翠绿,茗香四溢,一排排茶树如同一条条绿“龙”在群山萦绕。一个昔日的贫困村在短短几年内,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现已成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圣水翠峰”有机绿茶核心产业基地和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贫困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一是产业初具规模。全村已拥有优质有机茶基地2100亩,人均占有茶园1亩以上,茶叶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60%以上;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86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65元。二是道路畅通了。通过狠抓村组公路建设,全村6个组全部通水泥路,并修通了入院到户水泥路6000米,结束了长期以来群众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三是饮水有保障。实施人畜饮水工程5处,使全村群众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四是村庄扮靓了。大力实施以“三改一建”为主的生态家园建设,实施安居工程260户,改造社区4个,新建垃圾池5个,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现象。五是通信、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建移动、联通基站2个,有线电视全部到组入户,实现了通信、有线电视全覆盖,建有村卫生室、福利院,基本解决了全村群众的看病、养老等问题。六是基层组织强化。通过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阵地建设、制度建设,推行村务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增强。
穷则思变
圣水村在实施整村推进之前,由于高山坡陡、不通公路、信息闭塞,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难。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反映该村的贫困程度:70%的农户不通公路、200多户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高山上,70%的农户不通电话、有线电视,村无主导产业、户无致富项目,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村无集体收入,尚欠外债60多万元。
面对这一窘境,新上任的村支两委班子没有丝毫气馁,而是痛定思疼,穷则思变,团结和带领全村群众抢抓机遇谋发展,齐心协力搞建设。他们通过仔细分析村情后,认为该村最大的现实问题是民穷财弱,最大的潜力和优势是村民有良好的种茶传统和可依托竹山县圣水茶叶公司这一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来实现富民强村。
为了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该村紧紧围绕全县产业发展布局,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坚持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实施扶贫开发、富民强村的治本之策。村支两委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咬定茶叶不放松,紧紧依托竹山圣水茶叶公司这个实力雄厚、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一是配套完善基地设施建设。组织带领群众修通了茶园的道路,并修建了茶叶基地的配水设施。二是提高茶叶种植的科技含量。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发了100亩茶叶无性繁殖示范基地,严格茶叶采摘标准,全力服务圣水品牌战略的实施,使圣水系列绿茶连续三次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茶”、“湖北省十五大有机茶”,并获得湖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称号。三是成立茶叶专业协会,引领农民闯市场。为加强对茶叶基地的种植与管理,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该村组织茶叶种植大户、制茶能手牵头、全村茶农入股成立了圣水村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合作社一方面携手全村茶农抱团闯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组织指导全村茶农适时加强茶园管理,提供茶叶专用肥,统一组织修剪茶园,统一防虫治病,定期组织开展茶叶生产制作技术培训。同时,聘请专家、种茶制茶能手田头讲课,进行现场指导,大大提高了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和茶农的生产管理水平。目前,全村共有茶叶种植大户30余户,3组村民陈型堂,他不仅种植茶园50亩,而且还是公司的制茶技术骨干,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现在该村优质茶园面积已达到2100亩,人平茶园面积1亩多,茶叶产出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60%。茶叶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全村农民持续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保持增幅10%以上。如今,该村90%以上的农户有存款,80%的农户有摩托车,家家有彩电,户户通电话,户户通自来水。
变则通
通过发展茶叶产业,使该村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茶叶专业村,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也直接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村级各项建设的积极性。一是抢抓机遇,实施搬迁脱贫。该村抢抓扶贫搬迁机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组织实施扶贫搬迁。该村充分利用沿白(河)竹(山)省道两旁的闲场空地,统一设计,分户安排,集中建房,目前通过建新房和买房的有近200户,搬迁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该村6组村民张传号全家4人,原住在距公路8公里的大山里,住的茅草房,生活勉强维持吃饭,出行全靠肩挑背驮,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难,通过村支两委多次协调,得以搬迁,现在不仅住上新房,还承包了5亩茶园,年收入在万元以上。该村1组村民陈迪根,全家5口,原居住在距村委会6公里外的一个半山坡上,生活十分艰难、出行不便,在扶贫政策的扶持下,通过自己努力,建起了一栋两层的小洋楼,并且有了摩托车、电视、冰箱、太阳能、沼气灶,日子过得十分舒心,他逢人便说:“这都是党的扶贫政策好,扶贫搬迁给我们造的福。”二是狠抓村级公路、“三改一建”等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该村新修村组公路6公里,并修通入院到户水泥路6000米;大力实施以“三改一建”为主的家园建设,共新建沼气280口,改厨、改厕300户;实施人畜饮水工程5处,解决15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移动、联通基站2个,有线电视全部到组入户,实现了通信、电视全覆盖,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三是高标准、高起点推进村庄建设。按照村庄发展规划,全村规划建好4个小区,即邬家小院、边家沟小区、老村委会小区、新村委会小区。目前,已实施安居工程260户,新架平板桥2座,新建路边拦杆400米,建垃圾池5个,基本实现了“规划合理、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的目标。
通则富
“圣水村人富了”、“圣水村火了”。茶叶产业让圣水村人腰包鼓了、基础设施建设让圣水村人生产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圣水村支两委并没有小富即安、止步不前,而是因势利导,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他们以创建省级文明村为目标,从每个家庭入手认真实施“细胞工程”,不断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努力实现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一是狠抓基层组织建设。该村在选好配强村级班子的基础上,先后投资近20万元,维修了村委会办公室,规范修建公开栏、公示墙,建起了农民培训电教室,配备了现代化办公设备,建起了图书室、卫生室。二是狠抓公民道德建设。该村一直把公民道德建设当作乡风文明的一件大事来抓,及时制定出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十星级文明农户和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标准等,定期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比表彰活动,引导广大群众争做新型农民。三是狠抓社会风气转变。该村以老干部、老党员、德高望重的老农民为主体,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出面主持村民婚丧嫁娶,既防止了封建迷信的滋长,又形成了节俭办事的好风气。由妇联牵头,成立了妇女禁赌会,既抵制了赌博陋习,又维护了家庭的和谐安宁。与此同时,他们还针对村里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多的实际,建立了结对帮扶责任制,建起了以村委会活动室为中心的谈心室,明确了“义务子女”、指定了“爱心家长”对其实施悉心关爱。通过实施配套建设、综合治理,该村连续3年无刑事、治安案件发生,无上访,无超计划生育等违纪违法现象发生。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初显端倪。
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使圣水村“民穷财弱”的贫困面貌得到逐步改变,但巩固扶贫成果、提升扶贫开发水平的任务还很艰巨,在今后的工作中,该村将继续发扬克服困难、奋发争先的拼搏精神,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认真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巩固扶贫开发成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帅 军,湖北省竹山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责任编辑:尧水根]
穷则思变
圣水村在实施整村推进之前,由于高山坡陡、不通公路、信息闭塞,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难。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反映该村的贫困程度:70%的农户不通公路、200多户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高山上,70%的农户不通电话、有线电视,村无主导产业、户无致富项目,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村无集体收入,尚欠外债60多万元。
面对这一窘境,新上任的村支两委班子没有丝毫气馁,而是痛定思疼,穷则思变,团结和带领全村群众抢抓机遇谋发展,齐心协力搞建设。他们通过仔细分析村情后,认为该村最大的现实问题是民穷财弱,最大的潜力和优势是村民有良好的种茶传统和可依托竹山县圣水茶叶公司这一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来实现富民强村。
为了把茶叶产业做大做强,该村紧紧围绕全县产业发展布局,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坚持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实施扶贫开发、富民强村的治本之策。村支两委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咬定茶叶不放松,紧紧依托竹山圣水茶叶公司这个实力雄厚、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一是配套完善基地设施建设。组织带领群众修通了茶园的道路,并修建了茶叶基地的配水设施。二是提高茶叶种植的科技含量。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发了100亩茶叶无性繁殖示范基地,严格茶叶采摘标准,全力服务圣水品牌战略的实施,使圣水系列绿茶连续三次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茶”、“湖北省十五大有机茶”,并获得湖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称号。三是成立茶叶专业协会,引领农民闯市场。为加强对茶叶基地的种植与管理,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该村组织茶叶种植大户、制茶能手牵头、全村茶农入股成立了圣水村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合作社一方面携手全村茶农抱团闯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组织指导全村茶农适时加强茶园管理,提供茶叶专用肥,统一组织修剪茶园,统一防虫治病,定期组织开展茶叶生产制作技术培训。同时,聘请专家、种茶制茶能手田头讲课,进行现场指导,大大提高了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和茶农的生产管理水平。目前,全村共有茶叶种植大户30余户,3组村民陈型堂,他不仅种植茶园50亩,而且还是公司的制茶技术骨干,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现在该村优质茶园面积已达到2100亩,人平茶园面积1亩多,茶叶产出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60%。茶叶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全村农民持续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保持增幅10%以上。如今,该村90%以上的农户有存款,80%的农户有摩托车,家家有彩电,户户通电话,户户通自来水。
变则通
通过发展茶叶产业,使该村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茶叶专业村,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也直接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村级各项建设的积极性。一是抢抓机遇,实施搬迁脱贫。该村抢抓扶贫搬迁机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组织实施扶贫搬迁。该村充分利用沿白(河)竹(山)省道两旁的闲场空地,统一设计,分户安排,集中建房,目前通过建新房和买房的有近200户,搬迁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该村6组村民张传号全家4人,原住在距公路8公里的大山里,住的茅草房,生活勉强维持吃饭,出行全靠肩挑背驮,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难,通过村支两委多次协调,得以搬迁,现在不仅住上新房,还承包了5亩茶园,年收入在万元以上。该村1组村民陈迪根,全家5口,原居住在距村委会6公里外的一个半山坡上,生活十分艰难、出行不便,在扶贫政策的扶持下,通过自己努力,建起了一栋两层的小洋楼,并且有了摩托车、电视、冰箱、太阳能、沼气灶,日子过得十分舒心,他逢人便说:“这都是党的扶贫政策好,扶贫搬迁给我们造的福。”二是狠抓村级公路、“三改一建”等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该村新修村组公路6公里,并修通入院到户水泥路6000米;大力实施以“三改一建”为主的家园建设,共新建沼气280口,改厨、改厕300户;实施人畜饮水工程5处,解决15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移动、联通基站2个,有线电视全部到组入户,实现了通信、电视全覆盖,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三是高标准、高起点推进村庄建设。按照村庄发展规划,全村规划建好4个小区,即邬家小院、边家沟小区、老村委会小区、新村委会小区。目前,已实施安居工程260户,新架平板桥2座,新建路边拦杆400米,建垃圾池5个,基本实现了“规划合理、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的目标。
通则富
“圣水村人富了”、“圣水村火了”。茶叶产业让圣水村人腰包鼓了、基础设施建设让圣水村人生产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圣水村支两委并没有小富即安、止步不前,而是因势利导,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他们以创建省级文明村为目标,从每个家庭入手认真实施“细胞工程”,不断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努力实现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一是狠抓基层组织建设。该村在选好配强村级班子的基础上,先后投资近20万元,维修了村委会办公室,规范修建公开栏、公示墙,建起了农民培训电教室,配备了现代化办公设备,建起了图书室、卫生室。二是狠抓公民道德建设。该村一直把公民道德建设当作乡风文明的一件大事来抓,及时制定出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十星级文明农户和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标准等,定期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比表彰活动,引导广大群众争做新型农民。三是狠抓社会风气转变。该村以老干部、老党员、德高望重的老农民为主体,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出面主持村民婚丧嫁娶,既防止了封建迷信的滋长,又形成了节俭办事的好风气。由妇联牵头,成立了妇女禁赌会,既抵制了赌博陋习,又维护了家庭的和谐安宁。与此同时,他们还针对村里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多的实际,建立了结对帮扶责任制,建起了以村委会活动室为中心的谈心室,明确了“义务子女”、指定了“爱心家长”对其实施悉心关爱。通过实施配套建设、综合治理,该村连续3年无刑事、治安案件发生,无上访,无超计划生育等违纪违法现象发生。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初显端倪。
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使圣水村“民穷财弱”的贫困面貌得到逐步改变,但巩固扶贫成果、提升扶贫开发水平的任务还很艰巨,在今后的工作中,该村将继续发扬克服困难、奋发争先的拼搏精神,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认真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巩固扶贫开发成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帅 军,湖北省竹山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责任编辑:尧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