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恋爱文化有声有色,失恋文化更是五颜六色。对于象牙塔里尚未受过创伤的大学生来说,一旦失恋就是切肤之痛。因此,关于失恋心理危机及其调试的研究对大学生正确处理失恋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大学生的失恋心理,以及通过团体辅导,个性化深度辅导和自我调适三个方面进行调适,帮助大学生走出失恋的阴影。
【关键词】大学生 失恋 心理危机 调试
爱情是现代大学生渴望拥有却又害怕拥有的东西,因为爱情甜蜜的另一面却是不可避免的伤害。面对失恋造成的心理伤害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好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伤害他人伤害自己。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失恋的自我调节。
一、大学生失恋心理分析
失恋是指恋爱的一方否认或中止恋爱关系后给另一方造成的一种严重的心理挫折。“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男子不钟情”,尤其是青年,由于生理、心理的逐步成熟,都会萌动春心,坠入爱河。浪漫热情之恋是青年男女内心的美好憧憬,它似一杯甘醇芳馨的美酒,令人如痴如醉。然而,有恋爱就有失恋,这是个辩证的自然法则。失恋在大学校园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挫折形式,对有的同学来说,失恋时一种“永远的痛”。大多数失恋者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好这种恋爱受挫现象,愉快地走向新生活,然而,也有一些失恋者不能及时排解这种强烈的情绪,导致心理失衡,性格反常。具体到不同的个体,常常出现以下几种消极心态:
1.“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有的失恋者感到羞愧难当、自卑迷惘、心灰意冷,走向懦弱封闭,甚至绝望、轻生,成为爱情的殉葬品。
2.“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失恋者对抛弃自己的人一往情深,对爱情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和幻想,自欺欺人,不顾失恋的存在,从而陷入单相思的泥潭。也有人会出现一个特殊的感情矛盾——既爱又恨,不能自拔。
3.“阁道峻曾,似我回肠恨乍平”,失恋者或因失恋而绝望暴怒,失去理智,产生报复心理,造成毁坏性的结局;或从此嫉俗愤世,怀疑一切,看什么都不顺眼,爱发牢骚;或从此玩世不恭,得过且过,寻求刺激,发泄心中不满。
二、大学生失恋的调试策略:
既失恋已成事实,就不要让自己的损失再扩大化了,也不要让失恋的阴影长久地笼罩着自己。尽快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甩掉不该用来困扰心灵的包袱,轻装前进,让生活重新步人正轨。本文着重从团体辅导和个性化深度辅导,自我调适三方面来进行调试,引导大学生尽快地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
1.团体辅导对心理健康的指导策略
失恋的大学生能够在本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失恋的大学生往往伴有抑郁,情感的失落使他们一蹶不振,无法自拔。进入团体辅导后,“同病相怜”是他们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在大家彼此交流中把压抑的情感宣泄出来。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正视自己已经是独立社会的人,生活、学习、时间都要自己安排,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建立自信、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坚信自己的能力走出失恋的阴影。
(1)失恋的大学生在团体中更加的深刻认识自己,转移注意力,明确自己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提高求知欲,挖掘潜能,失恋往往是因为感情开始时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也没有深刻了解对方,团体辅导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更加的了解自己,了解对方,这样就不会再爱情中迷失自己。活动的开展转移了注意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从实际情况、实际能力出发,规划自己的人生,确立恰当的人生目标,化压力为动力,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而不是仅仅迷失在失恋的困境里。
(2)失恋的大学生在团体中增强自我价值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学校多方面资源,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失恋的大学生群体常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没有什么价值,而且价值观也有偏差。进入团体,各个团员彼此了解彼此肯定,彼此帮助,在此过程中提高自我价值。表达自己的心声,在沟通、切磋、交流中,不断提高政治政治觉悟和人文修养,利于培养积极的阳光心态。充分利用图书、广播、网络、视频、讲座、社团等多种形式的资源,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拨开失恋迷雾的笼罩。
(3)失恋的大学生能够在团体中获得行为指导,开展团体咨询和社会公益活动,提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博大仁爱胸怀。
团体咨询是非常好的健康指导形式,既生动有趣又见效快,参加者在指导老师引领的氛围中,开放自己,心与心沟通,宣泄不良情绪,正确认识失恋,悦纳自我,宽容他人,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轻松的生活学习环境。大多数失恋群体在团体中会得到一些行为和建议,团员之间互相交流,这样大家都能从彼此看到些许自己的影子,学习如何面对困扰,从而更快地走出失恋的阴影。
2.个性化深度辅导的心理机制及在失恋中的运用
(1)个性化深度辅导的心理机制
个性化深度辅导是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而实施的创新举措,个性化深度辅导形成了高校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之间深度交流的新型互动模式。个性化深度辅导是以“精细化”管理为理论基础的,目标是透过个体活动的隐秘性、思想的复杂性和心理的矛盾性,详尽、彻底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对学生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本文引进此种心理机制,着重辅导失恋心理阴影深重的学生。
个性化深度辅导打破心理防御。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内心对来自外界信息和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心理防御机制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消除个人态度与外在现实之间的冲突,心理防御机制作为对内在冲突的一种潜意识反应,个体在应付各种挫折情境时,为防止和减轻焦虑等精神压力而采取一系列习惯性适应性行为。个性化深度辅导就是打破心理心理防御,建立人际心理信任的过程。当一个人处于失恋境况时,思想处于封闭状态,心理形成了封锁机制,个性化深度辅导就是要打破心理防御,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从而更深入透彻的失恋学生进行交流。
个性化深度辅导增强社会支持,形成师生心理契约。教育工作者的个性化深度辅导是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感,促进师生心理契约的形成。心理契约是一种非正式的协议,无法通过彼此的期望来诉求,因此,相互期望是师生双方达成心理契约关系的基础。建立这样的机制,能使失恋的学生打破心理防线,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形成沟通的心理契约关系。 (2)个性化深度辅导应用到大学生的失恋中
首先,师生交融互动模块,促进教育者深度融入失恋学生群体
个性化深度辅导要求教育工作者走进学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平台“和”名师评价工程”等活动项目搭建师生交融互动平台,促进教育工作者时刻联系学生、时刻关爱学生,深度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特别是针对失恋的心理严重的大学生,这样能及时的使学生从失恋阴影中走出来,更好的面对未来的美好的生活。
其次,实施发展辅导模块,实现教育者对失恋学生的深度指导。个性化深度辅导重视发展指导,发展辅导是实现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深度指导的重要部分。个性化深度辅导的目标是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对失恋学生的感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让其明白恋爱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生命的美好还有很多,从而带学生走出失恋的阴霾。
最后,建立教育工作者谈心制度,设立班级“心理委员”报告制度,个别性的辅导不同情况的失恋学生。根据大学生中个体差异,教育工作者应选择单独谈心、个别咨询的方法,鼓励他们建立自信,消除自卑心理,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适应周围环境。每个班级选定一名“心理委员”,每个寝室选定一名“心理联络员”,作用等同于其他高校的“心灵使者”、“发展委员”,发现不良心理状况及时报告教育工作者,小问题在萌芽期解决好,大问题向学院、学生处报告,启动应急预案,避免恶性事件发生。针对失恋学生群体,要加强关注,及时发现这类人群的心理问题以及有可能出现的极端行为。
个性化深度辅导的心理机制有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与针对性;个性化深度辅导的工作模式有助于在辅导的深度与精度方面实现新突破。具体应用到失恋这方面,更是将失恋个体问题更具体化,分析时具有特殊性和针对性。
3.失恋大学生的自我调适
(1)敢于面对失恋的现实。有的大学生在失恋后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情结,即我的终生幸福没有了。怀有这种情结的失恋者不敢面对失恋的现实与未来,结果陷入越痛苦越思念、越思念越痛苦的怪圈中,不能自拔,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对此,作为一个理智的大学生应勇敢地面对失恋的事实,坚强地承受失恋所带来的伤害,认识到爱情既有成功、甜蜜的,也有失败、苦涩的。对于那些持“爱情至上”观点的大学生,要认识到爱情并非生命的全部,人生还有事业、亲情和友谊:对于那些认为失恋就是失面子,认为失恋是自我价值贬损的大学生,要勇于面对这个严酷的现实。只有勇敢地面对事实与未来,才是顺利走出心理阴影的第一步。
(2)加强自我调控,减轻心理压力。失恋后产生痛苦、失落等心理问题,是因为恋爱的大学生所追求的目标与结果产生了冲突而诱发的。对此大学生应加强心理品质的修养,积极减轻心理压力。例如: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波动不安的情绪;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生理上受挫力;克制因对方提出分手而产生的愤怒,反思对方结束恋情的原因。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将眼光放远些;尤其要消除“我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的危险想法,以免酿成悲剧;努力保持心理的平衡,以自信、坚强的精神面貌积极投入到学业中,这有助于大学生及时走出心理的低谷期。
(3)适当地进行情感宣泄。失恋后不要独自把痛苦长期地埋在心底,更不要时常独自品味,而要找亲人或知心朋友倾诉自己心中的烦恼、怨恨与不欢,将痛苦与忧愁宣泄出来,以减轻心灵的负荷;如无合适的倾诉对象,也可振臂飞书,让多余的情感在你的笔端发泄:甚至可以关门痛苦一场。这样有助于消除失恋带来的心理压力,及时恢复心理平衡。当然,宣泄要有“度”,无休止地唠叨,反而容易沉溺于消极的情绪中。
总之,失恋并非百害无一利,要辩证的看,冷静的分析,客观的看待,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摆脱失恋困扰,失恋不失志,在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中去弥合心灵的创伤,走出失恋的阴影,获得人生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朱红.个性化深度辅导与首都大学生发展的实证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版),2010,(2).
[2]高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四期.第二十七卷
[3]杨志家,邵肖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5
[4]蒋旭东.思想理论教育周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八期
【关键词】大学生 失恋 心理危机 调试
爱情是现代大学生渴望拥有却又害怕拥有的东西,因为爱情甜蜜的另一面却是不可避免的伤害。面对失恋造成的心理伤害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好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伤害他人伤害自己。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失恋的自我调节。
一、大学生失恋心理分析
失恋是指恋爱的一方否认或中止恋爱关系后给另一方造成的一种严重的心理挫折。“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男子不钟情”,尤其是青年,由于生理、心理的逐步成熟,都会萌动春心,坠入爱河。浪漫热情之恋是青年男女内心的美好憧憬,它似一杯甘醇芳馨的美酒,令人如痴如醉。然而,有恋爱就有失恋,这是个辩证的自然法则。失恋在大学校园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挫折形式,对有的同学来说,失恋时一种“永远的痛”。大多数失恋者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好这种恋爱受挫现象,愉快地走向新生活,然而,也有一些失恋者不能及时排解这种强烈的情绪,导致心理失衡,性格反常。具体到不同的个体,常常出现以下几种消极心态:
1.“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有的失恋者感到羞愧难当、自卑迷惘、心灰意冷,走向懦弱封闭,甚至绝望、轻生,成为爱情的殉葬品。
2.“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失恋者对抛弃自己的人一往情深,对爱情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和幻想,自欺欺人,不顾失恋的存在,从而陷入单相思的泥潭。也有人会出现一个特殊的感情矛盾——既爱又恨,不能自拔。
3.“阁道峻曾,似我回肠恨乍平”,失恋者或因失恋而绝望暴怒,失去理智,产生报复心理,造成毁坏性的结局;或从此嫉俗愤世,怀疑一切,看什么都不顺眼,爱发牢骚;或从此玩世不恭,得过且过,寻求刺激,发泄心中不满。
二、大学生失恋的调试策略:
既失恋已成事实,就不要让自己的损失再扩大化了,也不要让失恋的阴影长久地笼罩着自己。尽快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甩掉不该用来困扰心灵的包袱,轻装前进,让生活重新步人正轨。本文着重从团体辅导和个性化深度辅导,自我调适三方面来进行调试,引导大学生尽快地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
1.团体辅导对心理健康的指导策略
失恋的大学生能够在本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失恋的大学生往往伴有抑郁,情感的失落使他们一蹶不振,无法自拔。进入团体辅导后,“同病相怜”是他们容易互相理解和沟通,在大家彼此交流中把压抑的情感宣泄出来。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正视自己已经是独立社会的人,生活、学习、时间都要自己安排,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建立自信、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坚信自己的能力走出失恋的阴影。
(1)失恋的大学生在团体中更加的深刻认识自己,转移注意力,明确自己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提高求知欲,挖掘潜能,失恋往往是因为感情开始时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也没有深刻了解对方,团体辅导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更加的了解自己,了解对方,这样就不会再爱情中迷失自己。活动的开展转移了注意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从实际情况、实际能力出发,规划自己的人生,确立恰当的人生目标,化压力为动力,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而不是仅仅迷失在失恋的困境里。
(2)失恋的大学生在团体中增强自我价值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学校多方面资源,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失恋的大学生群体常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没有什么价值,而且价值观也有偏差。进入团体,各个团员彼此了解彼此肯定,彼此帮助,在此过程中提高自我价值。表达自己的心声,在沟通、切磋、交流中,不断提高政治政治觉悟和人文修养,利于培养积极的阳光心态。充分利用图书、广播、网络、视频、讲座、社团等多种形式的资源,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拨开失恋迷雾的笼罩。
(3)失恋的大学生能够在团体中获得行为指导,开展团体咨询和社会公益活动,提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博大仁爱胸怀。
团体咨询是非常好的健康指导形式,既生动有趣又见效快,参加者在指导老师引领的氛围中,开放自己,心与心沟通,宣泄不良情绪,正确认识失恋,悦纳自我,宽容他人,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轻松的生活学习环境。大多数失恋群体在团体中会得到一些行为和建议,团员之间互相交流,这样大家都能从彼此看到些许自己的影子,学习如何面对困扰,从而更快地走出失恋的阴影。
2.个性化深度辅导的心理机制及在失恋中的运用
(1)个性化深度辅导的心理机制
个性化深度辅导是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而实施的创新举措,个性化深度辅导形成了高校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之间深度交流的新型互动模式。个性化深度辅导是以“精细化”管理为理论基础的,目标是透过个体活动的隐秘性、思想的复杂性和心理的矛盾性,详尽、彻底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对学生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本文引进此种心理机制,着重辅导失恋心理阴影深重的学生。
个性化深度辅导打破心理防御。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内心对来自外界信息和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心理防御机制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消除个人态度与外在现实之间的冲突,心理防御机制作为对内在冲突的一种潜意识反应,个体在应付各种挫折情境时,为防止和减轻焦虑等精神压力而采取一系列习惯性适应性行为。个性化深度辅导就是打破心理心理防御,建立人际心理信任的过程。当一个人处于失恋境况时,思想处于封闭状态,心理形成了封锁机制,个性化深度辅导就是要打破心理防御,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从而更深入透彻的失恋学生进行交流。
个性化深度辅导增强社会支持,形成师生心理契约。教育工作者的个性化深度辅导是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感,促进师生心理契约的形成。心理契约是一种非正式的协议,无法通过彼此的期望来诉求,因此,相互期望是师生双方达成心理契约关系的基础。建立这样的机制,能使失恋的学生打破心理防线,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形成沟通的心理契约关系。 (2)个性化深度辅导应用到大学生的失恋中
首先,师生交融互动模块,促进教育者深度融入失恋学生群体
个性化深度辅导要求教育工作者走进学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平台“和”名师评价工程”等活动项目搭建师生交融互动平台,促进教育工作者时刻联系学生、时刻关爱学生,深度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特别是针对失恋的心理严重的大学生,这样能及时的使学生从失恋阴影中走出来,更好的面对未来的美好的生活。
其次,实施发展辅导模块,实现教育者对失恋学生的深度指导。个性化深度辅导重视发展指导,发展辅导是实现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深度指导的重要部分。个性化深度辅导的目标是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对失恋学生的感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让其明白恋爱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生命的美好还有很多,从而带学生走出失恋的阴霾。
最后,建立教育工作者谈心制度,设立班级“心理委员”报告制度,个别性的辅导不同情况的失恋学生。根据大学生中个体差异,教育工作者应选择单独谈心、个别咨询的方法,鼓励他们建立自信,消除自卑心理,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适应周围环境。每个班级选定一名“心理委员”,每个寝室选定一名“心理联络员”,作用等同于其他高校的“心灵使者”、“发展委员”,发现不良心理状况及时报告教育工作者,小问题在萌芽期解决好,大问题向学院、学生处报告,启动应急预案,避免恶性事件发生。针对失恋学生群体,要加强关注,及时发现这类人群的心理问题以及有可能出现的极端行为。
个性化深度辅导的心理机制有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与针对性;个性化深度辅导的工作模式有助于在辅导的深度与精度方面实现新突破。具体应用到失恋这方面,更是将失恋个体问题更具体化,分析时具有特殊性和针对性。
3.失恋大学生的自我调适
(1)敢于面对失恋的现实。有的大学生在失恋后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情结,即我的终生幸福没有了。怀有这种情结的失恋者不敢面对失恋的现实与未来,结果陷入越痛苦越思念、越思念越痛苦的怪圈中,不能自拔,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对此,作为一个理智的大学生应勇敢地面对失恋的事实,坚强地承受失恋所带来的伤害,认识到爱情既有成功、甜蜜的,也有失败、苦涩的。对于那些持“爱情至上”观点的大学生,要认识到爱情并非生命的全部,人生还有事业、亲情和友谊:对于那些认为失恋就是失面子,认为失恋是自我价值贬损的大学生,要勇于面对这个严酷的现实。只有勇敢地面对事实与未来,才是顺利走出心理阴影的第一步。
(2)加强自我调控,减轻心理压力。失恋后产生痛苦、失落等心理问题,是因为恋爱的大学生所追求的目标与结果产生了冲突而诱发的。对此大学生应加强心理品质的修养,积极减轻心理压力。例如: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波动不安的情绪;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生理上受挫力;克制因对方提出分手而产生的愤怒,反思对方结束恋情的原因。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将眼光放远些;尤其要消除“我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的危险想法,以免酿成悲剧;努力保持心理的平衡,以自信、坚强的精神面貌积极投入到学业中,这有助于大学生及时走出心理的低谷期。
(3)适当地进行情感宣泄。失恋后不要独自把痛苦长期地埋在心底,更不要时常独自品味,而要找亲人或知心朋友倾诉自己心中的烦恼、怨恨与不欢,将痛苦与忧愁宣泄出来,以减轻心灵的负荷;如无合适的倾诉对象,也可振臂飞书,让多余的情感在你的笔端发泄:甚至可以关门痛苦一场。这样有助于消除失恋带来的心理压力,及时恢复心理平衡。当然,宣泄要有“度”,无休止地唠叨,反而容易沉溺于消极的情绪中。
总之,失恋并非百害无一利,要辩证的看,冷静的分析,客观的看待,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摆脱失恋困扰,失恋不失志,在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中去弥合心灵的创伤,走出失恋的阴影,获得人生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朱红.个性化深度辅导与首都大学生发展的实证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版),2010,(2).
[2]高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四期.第二十七卷
[3]杨志家,邵肖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5
[4]蒋旭东.思想理论教育周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