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完善,应用不断广泛,给传统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改革。通过几年来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我认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确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在就以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为例,从以下两方面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应用。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及意义
  学生们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知识,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让学生有新鲜感,有兴趣,为其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这将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改革起到如下作用:
  1、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知识涵盖面,扩充知识容量。例如,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就有许多扩展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平台,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农村学生和城里学生一样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
  2、能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增强课堂学习效果。由于信息的快速反馈,教师在讲课时就更有针对性,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模式、节奏等。
  3、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等非创造性劳动。保证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钻研教学真谛。在电子教室系统中还提供了作业分发及作业上传等功能,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知识反馈模式,使学生乐于接受,并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4、在“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有专门针对学生学习板块——“学习指导”,在那里,学生可以通过快速的训练,刺激敏捷思维的形成。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发挥。
  信息技术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可以达到中学语文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可以快速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达到语文教学优化的目标。进行学科整合后,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体现出如下的优点:
  1、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缺乏图片资料,内容枯燥的弊病。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真正起到了化难为易,形象直观的作用。
  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展学生能力。信息技术的动画、色彩、音响效果的应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用传统教学中的”演绎法”与信息技术的优势重组,实现了对抽象问题的形象化、直观化的处理,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完成课堂教学后,我给学生留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位百岁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沧桑变化,你想对后世的人们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所想所感输入计算机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不断地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但是归根结底信息技术也仅仅只是一种技术,仅仅只是一种为了教育教学取得更明显的效果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它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我们不应该过分地夸大它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那么,在实现学科整合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不应该“换汤不换药”。
  有些老师在制作教辅课件时,将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以及板书等统统编织进去,上课时只管点鼠标,一路“下一步”、“下一步”……,虽然这种方式在教学中省劲不少,但其本质仍然是“灌输式”的,只是把书本知识搬到电脑中而已,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凡是能够用一般教辅用具,如模型、挂图等实现的就不必用计算机课件展示。我们应该将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点睛之笔而不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离不开的拐杖。
  2、注意课件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在课件制作时,有的老师将课件的界面修饰得过于花哨,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学,反而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而注意力的分散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美的外在形式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有效地传授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相反的,有些课件制作又过于呆板,学生面对这样的课件就如同在和一个了无生趣的人在交流,丝毫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呆板单调的多媒体课件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只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激情。这两点是我们在进行学科整合时应该尽力避免的。
  3、不应该照搬照抄。
  毕竟我们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大多数的老师还不能独立制作课件,大量的课件还需要到网上去下载。互连网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在网络环境中,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找到多个课件,有些教师不加选择,采取全盘的“拿来主义”,这样做我认为弊大于利。使用什么样的语文课件要综合考虑教师的授课环境、知识结构及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我们要有比较地吸收、利用、改进和开发,以适应自己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兴趣爱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我们教师必须走在学科领域的前沿,不断学习课改理念,掌握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早适应学科整合的课改新趋势。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第35期
其他文献
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是我国特有的暖温带大型海藻,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受自然分布的潮间带环境影响,须经历周期性的低潮失水与高潮复水的环境变化过程。低潮时,坛紫菜经常遭遇烈日或暴雨天气,藻体面临高盐和低盐胁迫,但高潮复水后又能迅速恢复正常生长,说明坛紫菜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进化出了独特的耐盐机制。已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K+/Na+平衡在耐盐植物、海草、微藻
写作是一项情感和思维活动十分活跃的创造性劳动。这种由情感、认识到创新的复杂心理过程最能反映一个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达程度。而文章的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作者思维的创新程度。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首先设法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诱导,努力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再加上学生自觉地艰苦实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会不断发展,写作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期刊
【摘要】现在我国的经济以及科学技术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发展或者变化,这就要求国内的教育教学方式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所以国内相关的教育教学部门开始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新课程的实行,与此同时新课程的相关标准在现在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实行。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老师 教育教学方式  语文教育教学方式在部分事项上有了一定的变化,这些教学方式的变化实行过程比较顺利,具体表现就是大部分的语文老师能够接受新课程标准
期刊
记叙文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它较易让学生掌握,但在中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他们依旧处于“无米下锅”、“无处着手”的境界,因而教师应该注重一定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记叙文,运用记叙文。现在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说一说如何引导的问题。  一、重视“读”在写记叙文中的作用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其实这是古人在用最简洁的文字描述“读和写”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能够“
期刊
随着全球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现代网络的普及,人类社会进入了“图文并茂的时代”。“读图”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读图对中小学阅读方式的转变更是有颇深影响。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随处可见彩色插图,学生对这些图画插页也很感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对此现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是课堂教学的一大失误,对教师而言丧失了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对学生而言丢失了一项学习技能的培养。笔者认为,根据图画特点
期刊
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
期刊
本文研究了基于农业保护政策视角的农产品贸易摩擦。 农产品贸易摩擦的制度根源在于农业保护政策,农产品贸易摩擦必须基于农业保护政策的调整加以解决。由于农业的特殊战略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大纲这一论述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认为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认真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下面,我仅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地阐述,不足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阅读教学应认真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教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语文课的任
期刊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由此而知,学生是在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的。这离不开课堂情境的设置。所谓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教学实际,探讨语文课堂提问的四种方法:妙问,趣问,简问和开创思维、延伸想象的提问。  【关键词】语文课堂 提问 方法  随着语文教育理念的改革,思维理念的转变,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逐渐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接纳,并促使教师开拓创新,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教学方式。我们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否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教师的课堂提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