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活动。它具有一般思维的性质,又具有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创新思维的结果是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增值,这是一般思维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正是我们作文所必备的。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命题创新
作文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命题者的指导思想与教学观念的更新,取决于作文命题的开拓与创新。命题创新首先要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此,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把思维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掌握人类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增强学生凭借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也是作文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比如,《出发--到达》一题,可以让学生生发联想,用读者本身的人生体验去理解感受,转换成与自己感受相吻合的人生经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一个追求的目标达到了,又要去追求另一个目标。“出发”和“到达”不就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吗?悟透了这一层,结合人生实际进行联想,“追求”无时无处不在:学业的进步,友情的发展,事业的开拓,科学的探索,品行的提高,人性的完善,民族的振兴——所有这些都是切合题意的表现题材。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出发”和“到达”的认识不同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思考。
二、思路求新
突破思维定势,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对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看到一个作文题,往往囿于习惯性思维方式,正像心理学家由贝弗里奇所说:“在思考同一问题时,我们的思想往往重复同样的途径,这是因为各个观念已经合成为一个固定的思维锁链。习惯性思维程序的造成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这样往往不能使人摆脱无益的思想途径。”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严重束缚了人的独创性,以致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人云亦云,写出的的文章缺少个性,缺少新意。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使学生独辟蹊径,写出有新意,写出有创见性的文章。
比如,以“说冰”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借题发挥、托物寓意的文章。一般学生可能就冰说冰,说冰清玉洁,说冰凉冰冷。此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多向思考,拓展思路: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引发出学生胜过教师的观点;从冰由水结成后体积增大,引伸出人在不同环境中可能被塑为不同形象的道理:根据冰与水本为一家,可是结成冰后却高高在上的情况,讽刺那些蜕化变质的人等等。
三、材料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新颖的材料作基础。那么,生活就是我们作文材料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材料,进而发挥想象能力,凭借其中丰富的人文意蕴成为哺育学生感知能力的温床,充分而准确地占有源于生活的材料。
四、体裁出新
美的事物应当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的统一。一篇作文仅仅有美好的内容而缺少形式的美观,仍然不能称作美文。在历年高考中,都会出现许多体裁新颖的作文。比如,有写寓言故事的,有写话剧的,有写书信体的,有写会议记录的,有写日记体的,有写文言小说的,有写新闻的,甚至别出心裁写就诊报告、寻物启事、数理化公式、说明书的,等等。形式的创新确实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千万篇作文中,如果有一篇体裁新颖的作文,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心情一爽。
五、语言思新
语言是最具个性化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最具个性化的作家是最具个性化语言的作家。把几部名著拆开后混杂在一起,我们从中拣拾几页,仅从语言方面便可以区分出是哪位作家的作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章的载体。文章要有新意,所运用的语言也必须具有个性。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要描写些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人们应苦心探索,非要找出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找到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以为满足,更不可因为搜索困难随便用一个词来搪塞了事。”词语的灵活搭配更需要打破常规,大胆想像,敢于创新,这样就可以把静态的事物写活,把动态的事物写得更加逼真,把平常的事写得形象动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健康的情感、高雅的情趣、生动的个性以及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勤于思考,追求创新,久而久之,就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打开创新的大门,见到应有的效果。
一、命题创新
作文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命题者的指导思想与教学观念的更新,取决于作文命题的开拓与创新。命题创新首先要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此,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把思维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掌握人类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增强学生凭借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也是作文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比如,《出发--到达》一题,可以让学生生发联想,用读者本身的人生体验去理解感受,转换成与自己感受相吻合的人生经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一个追求的目标达到了,又要去追求另一个目标。“出发”和“到达”不就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吗?悟透了这一层,结合人生实际进行联想,“追求”无时无处不在:学业的进步,友情的发展,事业的开拓,科学的探索,品行的提高,人性的完善,民族的振兴——所有这些都是切合题意的表现题材。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出发”和“到达”的认识不同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思考。
二、思路求新
突破思维定势,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对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看到一个作文题,往往囿于习惯性思维方式,正像心理学家由贝弗里奇所说:“在思考同一问题时,我们的思想往往重复同样的途径,这是因为各个观念已经合成为一个固定的思维锁链。习惯性思维程序的造成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这样往往不能使人摆脱无益的思想途径。”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严重束缚了人的独创性,以致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人云亦云,写出的的文章缺少个性,缺少新意。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使学生独辟蹊径,写出有新意,写出有创见性的文章。
比如,以“说冰”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借题发挥、托物寓意的文章。一般学生可能就冰说冰,说冰清玉洁,说冰凉冰冷。此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多向思考,拓展思路: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引发出学生胜过教师的观点;从冰由水结成后体积增大,引伸出人在不同环境中可能被塑为不同形象的道理:根据冰与水本为一家,可是结成冰后却高高在上的情况,讽刺那些蜕化变质的人等等。
三、材料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新颖的材料作基础。那么,生活就是我们作文材料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材料,进而发挥想象能力,凭借其中丰富的人文意蕴成为哺育学生感知能力的温床,充分而准确地占有源于生活的材料。
四、体裁出新
美的事物应当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的统一。一篇作文仅仅有美好的内容而缺少形式的美观,仍然不能称作美文。在历年高考中,都会出现许多体裁新颖的作文。比如,有写寓言故事的,有写话剧的,有写书信体的,有写会议记录的,有写日记体的,有写文言小说的,有写新闻的,甚至别出心裁写就诊报告、寻物启事、数理化公式、说明书的,等等。形式的创新确实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千万篇作文中,如果有一篇体裁新颖的作文,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心情一爽。
五、语言思新
语言是最具个性化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最具个性化的作家是最具个性化语言的作家。把几部名著拆开后混杂在一起,我们从中拣拾几页,仅从语言方面便可以区分出是哪位作家的作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章的载体。文章要有新意,所运用的语言也必须具有个性。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要描写些什么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人们应苦心探索,非要找出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仅仅找到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相似词,千万不要以为满足,更不可因为搜索困难随便用一个词来搪塞了事。”词语的灵活搭配更需要打破常规,大胆想像,敢于创新,这样就可以把静态的事物写活,把动态的事物写得更加逼真,把平常的事写得形象动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健康的情感、高雅的情趣、生动的个性以及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勤于思考,追求创新,久而久之,就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打开创新的大门,见到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