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口算是小学数学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它不仅是我们学习计算的重要依据,也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创新意识等重要因素的组成部分,是小学生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所必须具有的基础性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重通过直观的演示来建立表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提倡个性化学习方式、采取各种形式持之以恒地练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口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关键词:提高;口算;技能;正确率
口算是小学数学中最为基础的一个内容,它不仅是学生掌握计算的重要依据,也是一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创新意识等重要因素的组成部分,是小学生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低年级阶段是学好口算的关键,我们一定要高度地重视这个阶段小学生口算综合素质的培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下面从如何提升低年级学生的口算正确率入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直观演示建立表象
为了更好地促进低年级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其算理,在教学中尽量利用直观的教具和学习用具,让学生从直观感知实物逐渐过渡到表象运算。在教学10的组成时,我注重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课前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些小棒,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动手数一数小棒,训练学生的数感。接着借助小棒分一分,通过直观操作活动来建立表象,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为计算10的相应加减法作好准备,进而能够熟练口算10以内相应的加减法。再比如,在教学进位加法“9+4”时,我先为学生展示了箱子里的9瓶牛奶和放在箱子外面的4瓶牛奶,接着我请学生仔细想一想,怎么摆放就能清楚地看出一共有多少瓶牛奶?学生很快就想出:从箱子外面的4瓶中拿1瓶牛奶放到箱子里,这样箱子里就是10瓶,箱子外面就是3瓶,10瓶和3瓶加起来就是13瓶。我对学生设想的方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向其他学生讲述这种方法叫做“凑十法”,看到9,就要想9和几凑成10。这样以具体实物为基础进行直观的操作,帮助学生动脑思考,建立起了表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口算正确率。
二、注重算理的理解过程
在低年级的教材内容设计中,无论是对例题或者练习内容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所需要亲身经历的各种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基本邏辑和思维流程,因此,在口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计算结果背后的数学计算流程,使他们“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做到“理清”“法明”,才能有效掌握口算的基本技能。例如在教学“8+6”时,我引导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活动,在操作中理解“凑十法”:分别摆出8根小棒和6根小棒,从6根小棒中取出2根小棒放到8根那里,8根加上2根就是10根,把10根小棒捆成1捆,这捆小棒就是1个十,6根小棒取走2根小棒只剩4根,10加4就是14,所以8+6等于14。学生边讲述边动手操作小棒,把形象化的操作过程和抽象化的计算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引导学生真正地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夯实了算理。接着让学生绘制出口算“8+6=14”的思维表达过程框架图,抽象得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先观察大数,分小数,凑成10,再加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渐过渡,完全摆脱实物的学习操作,借助框架中的示意图逐步理清计算过程。最后引导学生闭眼,反复回忆“8+6”的计算过程,把具体思维过程,利用头脑再现法建立表象,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切实掌握计算方法。
三、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
提倡计算方法多样性是《标准(2011)》中关于深入实施小学计算方法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指导理念之一,认为:“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不需要急于认真评估各种计算方法的好坏,而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鼓励他们积极去研究探索、比较每一种算法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算法。例如,在教学“3+2”时,班里的学生出现了3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是利用“点数”的方法算出最后的得数:1、2、3、4、5;有的学生是在一个加数的基础上接着数,从一个加数“3”开始,添上1个一得4,再添上1个一得5;还有的学生利用3和2组成5算出得数。这3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不同的观念和思维发展水平,体现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教师应该给予肯定,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方式进行计算,使不同观念和思维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经历和体验,自然能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提高学生口算正确率的基础前提是培养良好的口算习惯,它直接地影响到了学生口算技巧的形成与提高。一旦形成不好的口算习惯,就会降低学生的口算正确率,所以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感知事物不够具体,在开始进行口算练习时,有些学生还没认真地看清计算式中的几个数字或者运算符号,就赶紧说出得数,比如将计算式中的“6”看成“9”,“12”看成“21”,“+”看成“-”。因此,在做题前,先严格要求他们对自己所写的算式进行认真地校对,细致到各个数字、运算符号,做到准确无误,然后仔细看清每一个数字和运算符号,认真细致地进行口算。其次,学生在计算一些数字比较大的算式时,往往会表现出很厌烦,产生一种排斥的心理,马虎应付,从而增加口算的错误率。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能口算的要口算,数字比较大的,口算有难度就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做到审题在前,方法在后,思路清晰。做完题目后,认真检查是减少口算错误率的最大保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教给每个学生检查题目的方法,时刻提醒学生做完题目之后都必须认真细致地对其进行检查,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养成一种良好的做题习惯。
五、重视分析错题
由于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年龄小,稳定性也不强,容易把刚才学习到的知识全部遗忘,也容易出错。例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可在计算十位时却忘记减1。同样,在计算进位加法时又会忘记了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的进1。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掌握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深入剖析计算失误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六、练习要持之以恒、形式多样
口算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想要计算熟练且正确率高,必须坚持做到多练习。平时,我会充分利用课前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算20道口算题,并进行集体订正,通过坚持不懈地进行练习,学生的口算能力取得很大的进步。另外,坚持口算练习还要注意适度,否则学生会厌烦,同时还要考虑练习形式的趣味性。课堂上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练习,避免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
总之,要进一步提高低年级的学生口算正确率,非一朝一夕便可以取得成功,这是一个艰苦、细致的事情。只有持之以恒,在课堂上让学生逐渐地形成自己所学的数学观念与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运用口算技能、养成良好计算习惯,就能真正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提高;口算;技能;正确率
口算是小学数学中最为基础的一个内容,它不仅是学生掌握计算的重要依据,也是一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创新意识等重要因素的组成部分,是小学生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低年级阶段是学好口算的关键,我们一定要高度地重视这个阶段小学生口算综合素质的培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下面从如何提升低年级学生的口算正确率入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直观演示建立表象
为了更好地促进低年级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其算理,在教学中尽量利用直观的教具和学习用具,让学生从直观感知实物逐渐过渡到表象运算。在教学10的组成时,我注重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课前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些小棒,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动手数一数小棒,训练学生的数感。接着借助小棒分一分,通过直观操作活动来建立表象,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为计算10的相应加减法作好准备,进而能够熟练口算10以内相应的加减法。再比如,在教学进位加法“9+4”时,我先为学生展示了箱子里的9瓶牛奶和放在箱子外面的4瓶牛奶,接着我请学生仔细想一想,怎么摆放就能清楚地看出一共有多少瓶牛奶?学生很快就想出:从箱子外面的4瓶中拿1瓶牛奶放到箱子里,这样箱子里就是10瓶,箱子外面就是3瓶,10瓶和3瓶加起来就是13瓶。我对学生设想的方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向其他学生讲述这种方法叫做“凑十法”,看到9,就要想9和几凑成10。这样以具体实物为基础进行直观的操作,帮助学生动脑思考,建立起了表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口算正确率。
二、注重算理的理解过程
在低年级的教材内容设计中,无论是对例题或者练习内容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所需要亲身经历的各种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基本邏辑和思维流程,因此,在口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计算结果背后的数学计算流程,使他们“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做到“理清”“法明”,才能有效掌握口算的基本技能。例如在教学“8+6”时,我引导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活动,在操作中理解“凑十法”:分别摆出8根小棒和6根小棒,从6根小棒中取出2根小棒放到8根那里,8根加上2根就是10根,把10根小棒捆成1捆,这捆小棒就是1个十,6根小棒取走2根小棒只剩4根,10加4就是14,所以8+6等于14。学生边讲述边动手操作小棒,把形象化的操作过程和抽象化的计算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引导学生真正地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夯实了算理。接着让学生绘制出口算“8+6=14”的思维表达过程框架图,抽象得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先观察大数,分小数,凑成10,再加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渐过渡,完全摆脱实物的学习操作,借助框架中的示意图逐步理清计算过程。最后引导学生闭眼,反复回忆“8+6”的计算过程,把具体思维过程,利用头脑再现法建立表象,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切实掌握计算方法。
三、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
提倡计算方法多样性是《标准(2011)》中关于深入实施小学计算方法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指导理念之一,认为:“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不需要急于认真评估各种计算方法的好坏,而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鼓励他们积极去研究探索、比较每一种算法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算法。例如,在教学“3+2”时,班里的学生出现了3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是利用“点数”的方法算出最后的得数:1、2、3、4、5;有的学生是在一个加数的基础上接着数,从一个加数“3”开始,添上1个一得4,再添上1个一得5;还有的学生利用3和2组成5算出得数。这3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不同的观念和思维发展水平,体现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教师应该给予肯定,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方式进行计算,使不同观念和思维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经历和体验,自然能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提高学生口算正确率的基础前提是培养良好的口算习惯,它直接地影响到了学生口算技巧的形成与提高。一旦形成不好的口算习惯,就会降低学生的口算正确率,所以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感知事物不够具体,在开始进行口算练习时,有些学生还没认真地看清计算式中的几个数字或者运算符号,就赶紧说出得数,比如将计算式中的“6”看成“9”,“12”看成“21”,“+”看成“-”。因此,在做题前,先严格要求他们对自己所写的算式进行认真地校对,细致到各个数字、运算符号,做到准确无误,然后仔细看清每一个数字和运算符号,认真细致地进行口算。其次,学生在计算一些数字比较大的算式时,往往会表现出很厌烦,产生一种排斥的心理,马虎应付,从而增加口算的错误率。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能口算的要口算,数字比较大的,口算有难度就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做到审题在前,方法在后,思路清晰。做完题目后,认真检查是减少口算错误率的最大保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教给每个学生检查题目的方法,时刻提醒学生做完题目之后都必须认真细致地对其进行检查,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养成一种良好的做题习惯。
五、重视分析错题
由于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年龄小,稳定性也不强,容易把刚才学习到的知识全部遗忘,也容易出错。例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可在计算十位时却忘记减1。同样,在计算进位加法时又会忘记了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的进1。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掌握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深入剖析计算失误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六、练习要持之以恒、形式多样
口算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想要计算熟练且正确率高,必须坚持做到多练习。平时,我会充分利用课前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算20道口算题,并进行集体订正,通过坚持不懈地进行练习,学生的口算能力取得很大的进步。另外,坚持口算练习还要注意适度,否则学生会厌烦,同时还要考虑练习形式的趣味性。课堂上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进行练习,避免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
总之,要进一步提高低年级的学生口算正确率,非一朝一夕便可以取得成功,这是一个艰苦、细致的事情。只有持之以恒,在课堂上让学生逐渐地形成自己所学的数学观念与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运用口算技能、养成良好计算习惯,就能真正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