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知识保有量小得多。他们在作文中怎样才能走出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感情虚假的困境,是各地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广泛积累农村生活素材;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材料;批改作文激发兴趣;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关键词】农村 作文 素材 充实
众所周知,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保有量也相应地小得多。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的现象。比如为了考试,许多学生就不得不编造,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单亲家庭”、“孤儿”。不是亲身经历是不能体会“贫困生”等人的辛苦与艰难的。所以,他们的作文是不能打动人的。
那么农村中学生怎样才能走出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感情虚假的作文困境呢?笔者认为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一、广泛积累农村生活素材
1.观察农村景色
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稻谷,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并且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2.观察农村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新兴的事物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3.写观察日记
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睹,都十分地感兴趣,很多同学都喜欢养花种树或养一些小动物,语文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把他们养花种树,和小动物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趣的日记便跃然纸上。
4.交流、收集农村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于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5.体验农村生活
农村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拔草喂兔、人牧牛羊、锄草间苗、插秧施肥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农村中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注意积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材料
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是作文时有话可说的关键。广泛阅读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只有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提笔时才能左右逢源。我们提倡写自己所历、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有意识地抓住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世界的融会贯通之处,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感受平凡生命的价值。这些材料最有个性色彩,也最易触动情感,而且不易撞车。
1.从生活中挖掘。有些同学可能会抱怨,我们的生活经历少,生活内容单调,没多少可写的材料。但只要用心观察和感悟,还是能从比较“少”和“单调”的生活中发掘出丰富的素材的:家庭亲情、亲戚街坊、师生情谊、同学朋友甚至素不相识的人,旅游购物、文化娱乐,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不可入文。单以高中生活为例,三年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生活应该算得上丰富了。可有的同学却守着宝库当乞丐,文章内容单薄贫乏,怎能得高分呢?
2.从课本中挖掘材料。课本(包括历史、政治等)、读本乃至练习册上的阅读材料是作文的素材宝库。就语文来说,高中3年教材、读本就有12册,上千万字。其中的名家名篇,凡人美文不下数百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和独到的见解。合理、恰当地使用这些材料,无疑是最便捷的路径。比如,关于身残志坚的材料,就有海伦·凯勒、斯蒂芬·霍金、史铁生等,用这些材料远比用保尔·柯察金、张海迪要新鲜得多。再如关于人的精神家园的材料,就有孔子和孟子、庄子、陶潜、辛弃疾、李乐薇、金开诚等,把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不就做到“内容充实”了么?
3.从报刊中挖掘材料。中学阶段,尤其临近高考,各门功课的学习任务很重,要阅读大量文学名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像《读者》、《杂文报》、《青年文摘》、《报刊文摘》等经典刊物,我们还是要挤出时间品读,因为这些报刊上的文章均短小精悍,或语言隽永,或见解深刻,或情感充沛,或结构精巧,阅读时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赏,琢磨一番,思考一下文章的感人之处、巧妙之处,脑子里有了个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自然就会用上了。
电视作为一种宣传工具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农村现在生活好了,看电视应该不是什么奢望,所以我们还应该重视指导学生怎样从电视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新闻、电视散文、东方时空,百家讲坛等节目既有浓浓的文化氛围,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三、批改作文激发兴趣
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评语精当,多鼓励少批评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
(2)快速批阅,及时反馈
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
(3)批改具体,不能空泛
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提到确实的提高;并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四、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总之,广大农村中学生也应自觉地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拓宽写作题材,勤于练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那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必将闯出一番新天地。
作者单位:甘肃渭源二中。
【关键词】农村 作文 素材 充实
众所周知,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保有量也相应地小得多。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的现象。比如为了考试,许多学生就不得不编造,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单亲家庭”、“孤儿”。不是亲身经历是不能体会“贫困生”等人的辛苦与艰难的。所以,他们的作文是不能打动人的。
那么农村中学生怎样才能走出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感情虚假的作文困境呢?笔者认为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一、广泛积累农村生活素材
1.观察农村景色
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稻谷,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并且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2.观察农村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新兴的事物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3.写观察日记
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睹,都十分地感兴趣,很多同学都喜欢养花种树或养一些小动物,语文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把他们养花种树,和小动物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趣的日记便跃然纸上。
4.交流、收集农村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于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5.体验农村生活
农村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拔草喂兔、人牧牛羊、锄草间苗、插秧施肥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农村中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注意积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材料
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是作文时有话可说的关键。广泛阅读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只有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提笔时才能左右逢源。我们提倡写自己所历、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有意识地抓住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世界的融会贯通之处,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感受平凡生命的价值。这些材料最有个性色彩,也最易触动情感,而且不易撞车。
1.从生活中挖掘。有些同学可能会抱怨,我们的生活经历少,生活内容单调,没多少可写的材料。但只要用心观察和感悟,还是能从比较“少”和“单调”的生活中发掘出丰富的素材的:家庭亲情、亲戚街坊、师生情谊、同学朋友甚至素不相识的人,旅游购物、文化娱乐,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不可入文。单以高中生活为例,三年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生活应该算得上丰富了。可有的同学却守着宝库当乞丐,文章内容单薄贫乏,怎能得高分呢?
2.从课本中挖掘材料。课本(包括历史、政治等)、读本乃至练习册上的阅读材料是作文的素材宝库。就语文来说,高中3年教材、读本就有12册,上千万字。其中的名家名篇,凡人美文不下数百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和独到的见解。合理、恰当地使用这些材料,无疑是最便捷的路径。比如,关于身残志坚的材料,就有海伦·凯勒、斯蒂芬·霍金、史铁生等,用这些材料远比用保尔·柯察金、张海迪要新鲜得多。再如关于人的精神家园的材料,就有孔子和孟子、庄子、陶潜、辛弃疾、李乐薇、金开诚等,把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不就做到“内容充实”了么?
3.从报刊中挖掘材料。中学阶段,尤其临近高考,各门功课的学习任务很重,要阅读大量文学名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像《读者》、《杂文报》、《青年文摘》、《报刊文摘》等经典刊物,我们还是要挤出时间品读,因为这些报刊上的文章均短小精悍,或语言隽永,或见解深刻,或情感充沛,或结构精巧,阅读时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赏,琢磨一番,思考一下文章的感人之处、巧妙之处,脑子里有了个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自然就会用上了。
电视作为一种宣传工具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农村现在生活好了,看电视应该不是什么奢望,所以我们还应该重视指导学生怎样从电视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新闻、电视散文、东方时空,百家讲坛等节目既有浓浓的文化氛围,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三、批改作文激发兴趣
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评语精当,多鼓励少批评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
(2)快速批阅,及时反馈
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
(3)批改具体,不能空泛
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提到确实的提高;并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四、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总之,广大农村中学生也应自觉地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拓宽写作题材,勤于练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那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必将闯出一番新天地。
作者单位:甘肃渭源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