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柴运水皆是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us_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坐落在山上的鼓山寺,一直秉承着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基本都以种菜和砍柴度日。时下都市里的寺院,香火旺盛,要什么有什么,吃菜,超级市场应有尽有;烧火,从烧煤到烧气生活越来越方便。寺院内整日的充满着商业气息夹杂着那旺盛的香火味,那都市里的僧人,实在是有福报啊,不知道搬柴运水是什么滋味了。
  下午,跟寺里大众共同搬柴,虽然天气炎热,虽然工作比较辛苦,但是诸师劳作的非常精进,上至七十多岁的老比丘,下至十六七岁的小沙弥都干得热火朝天。大家砍柴的砍柴,搬柴的搬柴,运柴的运柴,堆柴的堆柴,不一会一个硕大如山的柴堆便堆积起来,那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劳动的成果,使每个人都充满法喜。不由的使我深深体会到百丈禅师所说的“搬柴运水皆是禅”。
  佛教所说的禅不是只在蒲团上眼观鼻,鼻观心的打坐,也不是所谓的“老僧入定”才叫做參禅。禅是融合在生活工作当中,但凡搬柴运水、劳动作业,都是禅。只要你能够从劳动当中把工作的巧妙和意义体会出来,并融入工作的乐趣当中去,这就是禅,所以搬柴运水都是禅。禅是静坐,禅也是活动。参禅打坐是禅,经行跑香也是禅,甚至于吃饭睡觉都是禅。每天在衣食住行、行住坐卧之中,能够把心安住在当下,不为外境所动;能够不动心,生活里就有禅。所以,穿衣是禅、吃饭是禅,生活中有了禅,生活的境界和质量就不同了。禅不是刻板的,不是呆坐的,禅不是墨守成规。禅是活泼,是幽默,是方便,是灵巧;有方便、有灵巧才是禅。像古代的禅师大德,他们的呵佛骂祖,举手投足都是禅,甚至于一言一行、一思一想无非禅心,自然之中一草一木、一沙一石无非禅意。所以只要我们有了禅心,再看世界、看自然、看万物,一切都充满了禅机,充满了妙趣。所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在我们的生活里面,不是顺境,就是逆境。对于顺境、逆境,如果都能保有一颗“如如不动”的心,能做到“八风吹不动”其实这就是禅。如果你能把如如不动的心,用在纷扰污浊的现实生活里的话,那你就是懂得禅了。


  禅是什么?禅是修行,禅也是生活。能够从生活劳作中体会禅悦法喜的话,这就是禅。
其他文献
如今,粗制滥造的书籍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它们或者是对前人作品的抄袭,或者是内容一知半解、观点模糊不清,这样的书籍对于我们毫无意义可言。  不可否认,在我们身边仍然有一些好书的存在。好书犹如良药,可以医治人们思想上的疾病;好书犹如亲人,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千百年来,那些世界上最具才华和智慧的人们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及,他们大多离群索居,不喜欢被人打扰,他们甚至对其亲友也不曾谈及自己的
期刊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那么,有人会问,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关于礼的起源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不同的说法,十分复杂,尽管大家都认为礼的起源很早,几乎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之初,就可以看到
期刊
中国武术也称“中国功夫”,功夫中有几种专门强调静的,如站桩功、闭气功等等,大意都是练功之人不能开口说话。我不懂武功,只想说说与静有关的另一种功,叫作“沉默功”,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益。  沉默为什么宝贵?至少有如下原因:  一、沉默是道德的乳母。从来不懂得沉默的人只能是基于“利”而表现出种种浮躁的人,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判定善恶、是非、美丑的志趣。  二、沉默是智慧的襁褓。从来没有静下心来沉思的人,
期刊
近日,北大百年讲堂举行《易中天中华史》北大演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著名学者易中天耗时80分钟作有关文明的长篇演讲。这篇演讲实为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的总序,他希望用《易中天中华史》最终来回答一个“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的问题。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的“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什么叫中华的位置呢?就是指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历史地位、作用影响、责任担当。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
期刊
对于多数国人来说,中医等于调理,如此观念根深蒂固。然而古代治病多有一剂知两剂已,效如桴鼓,如此神奇的疗效都去哪儿去了呢?真正的中医,需要培养中医思维,回归古中医学。  为什么院校式的中医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比不上过去自学的老中医?目前中医的发展关键是外在的因素还是学术本身的原因?如何培养成精通临床的中医?多年来带着众多的问题我一直在寻找答案,借工作的机缘,我接触了较多的老中医和国内著名中医院校的教学
期刊
许多人知道鲁肃是因为看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罗贯中的笔下,鲁肃是周瑜、诸葛亮的陪衬。他目光短浅,唯唯诺诺,衬托出诸葛亮的大智慧;他大度忍让,反衬出周瑜的心胸狭窄。尽管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并不是反派人物,也算是东吴阵线中一个重要的大臣,但是,他的出现,他的行为,都是为了艺术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而设置的。从艺术的角度称之为反衬法,或烘云托月。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知道鲁肃,也了解鲁肃,然而却不是真
期刊
谈完了道之形而上的体,即道家的思想,接下来说说道之形而下的用。道之用最显著者,莫过于与民间信仰结合,产生了我国第一个本土宗教——道教。此外,黄老思想可以治国,可以治军,可为兵法书,可为经商术……道之用,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帮助我们许许多多。其体也精深,其用也广博。  “他帮助我们智慧、从容、镇定、抗逆、深刻、宽广、耐心、宏远、自信、有大气量、有静气与定力。以及其他老子能够帮助我们的。”  ——王蒙
期刊
中国哲学从来就具有政治内涵。入世,是所有哲人共同的情怀,即使老子也不例外。君王及其为政之道决定着国家的政治实践、政治面貌和政治走向,所以,哲人们的政治批判与政治理想都围绕着君王和治道而展开。老子的政治批判与政治理想充斥《老子》全书,然而,尤以《老子》之十七章、三十八章最为全面、集中。  一  关于君王的类型,各家各派各有说法,例如儒家将君王分为王、霸,孟子曾曰:“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
期刊
周末看某知名人物周刊,有文署名“本刊记者”,讲梁漱溟先生其人。我对类似署名向来不大放心,略一浏览,问题果然如期而至。  文中引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的观点——人类当第一问题(物质上的不富足)之下,持第一态度走去,即成就得其第一期文化(古希腊);而自然引入第二问题(物质富足后精神上的不安宁),转到第二态度,成就其第二期文化(中国);又自然引入第三问题(物质、精神都获得满足后,苦恼于存在的终极意义)
期刊
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词人似乎很忧郁,动不动就奔泪不止:“多少泪珠何限恨”“泪眼问花花不语”“执手相看泪眼”“惟有泪千行”“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之类的名句,不断强化着我们的这种印象。其实,唐宋词人蛮乐观,常常喜笑颜开。我们用《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和《全金元词》数据库检索统计,发现其中写到“泪”的只有1879首(另有“哭”字的46首),写到“笑”的却有4313首。从现存作品看,唐宋金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