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作为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能够引导学生获取文字、创新思维、构建语言等,以此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学生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与发展。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下,探究小学语文阅读实践,以此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而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基础,能够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与素养的有效提升。对此,笔者就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切入点,重点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并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阅读情境,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针对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而言,我们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基本情况,进行实践性教学与教育,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体会阅读的魅力,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拓展创新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与素养。对此,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通过意境的呈现把学生引入情境当中,从而通过阅读拓展思维,从而提高语文能力与核心素养。
例如,我们在讲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本课内容,从而发散思维去探究与思考,所以我就为学生创设了阅读情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而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如:我首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我们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形态的水,其中有固态的水(冰)、液态的水还有水蒸气等。其次,我与学生共同阅读课文,根据各种拟人的手法描写水的形态,我为学生们展示水在海洋里“唱歌、跳舞”,以及在江河里、小溪里游荡的视频,然后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还能够想象出水为我们做的贡献吗?”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在阅读和学习本课课文之后,学生发现生活中“水”无处不在,不仅供我们使用,同时还可以种庄稼、种树、养鱼等等,发散了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精细化阅读,强化学生语言构建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专项的阅读方式能够使语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与水平,从而运用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另一方面来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精细化阅读,还能够通过专项阅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会阅读、重理解,有效提高和强化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及水平。
例如,我们在讲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的重点,提高语言组织能力与构建能力,所以我就注重的精细化阅读,引导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不同层次和段落的划分,然后对学生提问,组织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述。比如我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读完之后询问学生:“本课主要描写和讲述了几种植物?”学生们齐声回答:“三种,蒲公英、苍耳和豌豆。”然后我带读第一节,让学生自由阅读第二节到第四节,并让学生找出植物妈妈的办法进行语言复述,其次让学生自主分析和阐述植物妈妈的办法好在了哪里。最后通过学生阅读第二小节中蒲公英的描述,第三小节中苍耳的描述,以及第四小节中豌豆的描述,来说说这些植物妈妈的办法分别是什么。以此通过精细化阅读,强化了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及素养的提升。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逐步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阅读体验,获得审美与鉴赏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綜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我们在讲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本文中所使用的关键性词语,掌握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所以我就对学生加强了朗读训练,以此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培养并提升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如我为学生划分段落,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并通过阅读水在五湖四海中的足迹,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描写手法。其次,对于文章中说水在池子里是睡觉,在小溪里是散步,在江河里是奔跑,在大海里是跳舞等,所运用的是典型的拟人手法,以此作为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与精彩,从而深入鉴赏本文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及语句等,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作为新课标改革中所提出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和任务,能够在学科教育当中,作为中心思想进行专项教育和培养,以此促进学生关键性能力与学科品质的逐步形成与发展。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也需要重点针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教育和培养。对此,笔者主要从创设阅读情境,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注重精细化阅读,强化学生语言构建能力、加强朗读训练,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自身观点和建议,希望能够落实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当中,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林爱珠.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2):24-26.
[2]谭梅,杨叶.核心素养视阈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11):21-27+12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而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基础,能够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与素养的有效提升。对此,笔者就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切入点,重点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并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阅读情境,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针对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而言,我们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基本情况,进行实践性教学与教育,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体会阅读的魅力,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拓展创新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与素养。对此,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通过意境的呈现把学生引入情境当中,从而通过阅读拓展思维,从而提高语文能力与核心素养。
例如,我们在讲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本课内容,从而发散思维去探究与思考,所以我就为学生创设了阅读情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而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如:我首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我们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形态的水,其中有固态的水(冰)、液态的水还有水蒸气等。其次,我与学生共同阅读课文,根据各种拟人的手法描写水的形态,我为学生们展示水在海洋里“唱歌、跳舞”,以及在江河里、小溪里游荡的视频,然后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还能够想象出水为我们做的贡献吗?”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在阅读和学习本课课文之后,学生发现生活中“水”无处不在,不仅供我们使用,同时还可以种庄稼、种树、养鱼等等,发散了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精细化阅读,强化学生语言构建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专项的阅读方式能够使语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与水平,从而运用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另一方面来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精细化阅读,还能够通过专项阅读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会阅读、重理解,有效提高和强化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及水平。
例如,我们在讲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的重点,提高语言组织能力与构建能力,所以我就注重的精细化阅读,引导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不同层次和段落的划分,然后对学生提问,组织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述。比如我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读完之后询问学生:“本课主要描写和讲述了几种植物?”学生们齐声回答:“三种,蒲公英、苍耳和豌豆。”然后我带读第一节,让学生自由阅读第二节到第四节,并让学生找出植物妈妈的办法进行语言复述,其次让学生自主分析和阐述植物妈妈的办法好在了哪里。最后通过学生阅读第二小节中蒲公英的描述,第三小节中苍耳的描述,以及第四小节中豌豆的描述,来说说这些植物妈妈的办法分别是什么。以此通过精细化阅读,强化了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及素养的提升。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逐步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阅读体验,获得审美与鉴赏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綜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我们在讲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本文中所使用的关键性词语,掌握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所以我就对学生加强了朗读训练,以此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培养并提升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如我为学生划分段落,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并通过阅读水在五湖四海中的足迹,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描写手法。其次,对于文章中说水在池子里是睡觉,在小溪里是散步,在江河里是奔跑,在大海里是跳舞等,所运用的是典型的拟人手法,以此作为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与精彩,从而深入鉴赏本文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及语句等,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作为新课标改革中所提出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和任务,能够在学科教育当中,作为中心思想进行专项教育和培养,以此促进学生关键性能力与学科品质的逐步形成与发展。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也需要重点针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教育和培养。对此,笔者主要从创设阅读情境,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注重精细化阅读,强化学生语言构建能力、加强朗读训练,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自身观点和建议,希望能够落实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当中,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林爱珠.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2):24-26.
[2]谭梅,杨叶.核心素养视阈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11):21-2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