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教育也并不全是班主任或教师的职责,校长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人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凸显的重大问题,由于缺少父母双亲的陪伴而逐渐产生了诸多教育类问题,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严重影响了儿童今后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校长特别是农村教学点校长应该改变以往落后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尽最大努力给本校留守儿童营造精良的、安全的校园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校长领导力;农村学生;德育安全管理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对教学点校长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校长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力,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来促进学生向更好的方面发展。笔者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并依据留守儿童发展的总体特征,在本文提出了以下三点教学点校长领导力对农村学生德育安全管理的影响,希望能够对其他农村学校起到有效的借鉴与参考。
一、重视德育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作为教学点校长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德育教育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所以校长要转变以往陈旧的“以智为主,以德为辅”的教育方式,遵循“德育为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逐渐提高农村学校整体的德育水平。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监管,留守儿童有着叛逆的心理,他们对所处的环境和身边的人有着敌对、抵触的情绪,自身的行为习惯较差,甚至还经常违反班规、校规等等,面对这类教育问题,校长要以身作则,德高为范,文明做人,做好学生的标杆,通过长时期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优良的行为规范。
例如,学校有名留守儿童张三,他不仅在学习方面缺乏自觉性,学习态度不端正,而且自身的行为习惯也较差,总是出口成脏、不经意间就爆出粗口。对此,作为校长要充分发挥自身引领作用,及时地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可以准备一个表面光滑的苹果,每当张三爆粗口、顶撞同伴就在苹果的表面划一下,就这样过了一周,这个苹果已经变得伤痕累累,当张三看到之后目瞪口呆:“原来自己的形象如此不堪。”在校长的引领、同伴的监督之下,帮助张三改变当前的形象,李四逐渐变得不再爆粗口,促进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即“口德”、“行德”,并向更優秀的方面发展。
二、发挥校长作用,加强安全教育创建平安校园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部分,作为教学点校长应总领全局,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为本校学生创建安全的、和谐的成长乐园。对于校园安全,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应尽可能地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不仅要为留守儿童创设安全的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创设安全的情感环境,因为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爱的陪伴,而作为校长要代行父母的职责,为留守幼儿营造充满爱的乐园,为学生创建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心理安全感。
例如,可以要求班主任或教师定期开展“安全主题班会”,向每一位学生渗透安全知识,还可以在校内举办安全知识竞赛,让学生掌握全面的安全常识。此外,还要创设安全的物质环境,对于校内的设施进行定期地检查,尤其是农村某些地区的“危房”要及时排查备忘,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进行整改;最重要的一点是创设安全的情感环境,多组织一些包含爱的主题活动,并给学生生活上多一些关照,从而让学生产生熟悉、安全的感觉,要常鼓励、微笑、拥抱和肢体接触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关爱、被保护的,给他们以情感上的安全感。
三、营造育人环境,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稳定提升
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可以让每位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学生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通过与其他同伴的共同交流,可以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情感缺失。为了促进儿童积极情感的迸发与发展,校长要充分地发挥同伴之间交往互助的作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逐渐打开留守儿童的心门,在合作共享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因此,校长要努力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德育功能,通过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力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稳定提升。
例如,可以在每一学期开展一些丰富的、有趣的文化活动,如体育田径运动、艺术节等,以此来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同时发挥每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给他们提供更多交流、展示自我的机会,利用集体的力量来让原本内向的留守儿童变得更加乐于与他人交往、更加愿意与同伴分享,从而对身边的人敞开心扉,有利于让留守幼儿感受到来自同伴的陪伴与共情,从而形成积极、稳定的情感,减少其孤独、难过的低落情感,通过长时间的道德文化渗透,有利于提升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教学点校长应该严格遵循先进的育人理念,充分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以及原有的道德水平,立足于本校实际,不断探索并创新开展德育教育的形式与方法,通过“重视德育教育”、“发挥校长作用”和“营造育人环境”来引导学生发展得更全面,促进本校留守儿童身体和心灵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彦.农村留守幼儿德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2(03):14-17.
[2]赵德成,宋洪鹏,苏瑞红.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4,35(08):85-92.
关键词:校长领导力;农村学生;德育安全管理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对教学点校长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校长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力,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来促进学生向更好的方面发展。笔者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并依据留守儿童发展的总体特征,在本文提出了以下三点教学点校长领导力对农村学生德育安全管理的影响,希望能够对其他农村学校起到有效的借鉴与参考。
一、重视德育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作为教学点校长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德育教育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所以校长要转变以往陈旧的“以智为主,以德为辅”的教育方式,遵循“德育为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逐渐提高农村学校整体的德育水平。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监管,留守儿童有着叛逆的心理,他们对所处的环境和身边的人有着敌对、抵触的情绪,自身的行为习惯较差,甚至还经常违反班规、校规等等,面对这类教育问题,校长要以身作则,德高为范,文明做人,做好学生的标杆,通过长时期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优良的行为规范。
例如,学校有名留守儿童张三,他不仅在学习方面缺乏自觉性,学习态度不端正,而且自身的行为习惯也较差,总是出口成脏、不经意间就爆出粗口。对此,作为校长要充分发挥自身引领作用,及时地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可以准备一个表面光滑的苹果,每当张三爆粗口、顶撞同伴就在苹果的表面划一下,就这样过了一周,这个苹果已经变得伤痕累累,当张三看到之后目瞪口呆:“原来自己的形象如此不堪。”在校长的引领、同伴的监督之下,帮助张三改变当前的形象,李四逐渐变得不再爆粗口,促进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即“口德”、“行德”,并向更優秀的方面发展。
二、发挥校长作用,加强安全教育创建平安校园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部分,作为教学点校长应总领全局,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为本校学生创建安全的、和谐的成长乐园。对于校园安全,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应尽可能地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不仅要为留守儿童创设安全的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创设安全的情感环境,因为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爱的陪伴,而作为校长要代行父母的职责,为留守幼儿营造充满爱的乐园,为学生创建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心理安全感。
例如,可以要求班主任或教师定期开展“安全主题班会”,向每一位学生渗透安全知识,还可以在校内举办安全知识竞赛,让学生掌握全面的安全常识。此外,还要创设安全的物质环境,对于校内的设施进行定期地检查,尤其是农村某些地区的“危房”要及时排查备忘,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进行整改;最重要的一点是创设安全的情感环境,多组织一些包含爱的主题活动,并给学生生活上多一些关照,从而让学生产生熟悉、安全的感觉,要常鼓励、微笑、拥抱和肢体接触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关爱、被保护的,给他们以情感上的安全感。
三、营造育人环境,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稳定提升
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可以让每位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学生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通过与其他同伴的共同交流,可以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情感缺失。为了促进儿童积极情感的迸发与发展,校长要充分地发挥同伴之间交往互助的作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逐渐打开留守儿童的心门,在合作共享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因此,校长要努力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德育功能,通过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力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稳定提升。
例如,可以在每一学期开展一些丰富的、有趣的文化活动,如体育田径运动、艺术节等,以此来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同时发挥每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给他们提供更多交流、展示自我的机会,利用集体的力量来让原本内向的留守儿童变得更加乐于与他人交往、更加愿意与同伴分享,从而对身边的人敞开心扉,有利于让留守幼儿感受到来自同伴的陪伴与共情,从而形成积极、稳定的情感,减少其孤独、难过的低落情感,通过长时间的道德文化渗透,有利于提升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教学点校长应该严格遵循先进的育人理念,充分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以及原有的道德水平,立足于本校实际,不断探索并创新开展德育教育的形式与方法,通过“重视德育教育”、“发挥校长作用”和“营造育人环境”来引导学生发展得更全面,促进本校留守儿童身体和心灵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彦.农村留守幼儿德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2(03):14-17.
[2]赵德成,宋洪鹏,苏瑞红.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4,35(08):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