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anywhe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要求》说:“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始终要考虑学生的素质和他们的发展。通过高中的学习,学生应获得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的口号提了多年,新课程改革也提出来了,就笔者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高中生的素质令人满意的依然不多。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文本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学生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能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文本的要点,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情感、观点和立意。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满堂灌,学生整节课听得云里雾里,多年语文学下来,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十分低下。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素质化的人,强调人的发展、人的潜能的发挥、人的能力的培育。新课改也要求,阅读教学,不能离开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进行抽象的概括和分析。教师应在文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受文本的方法。在上《拿来主义》这堂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用问题“文中写了哪几个主义”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学生迅速浏览课文,很快找出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这几个“主义”的态度,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阅读文本来找答案,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下,学生总结出作者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持批判态度、主张要“拿来”。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观点就这样一步步明确了。学生对文章思路有了整体的感受,解读关键语句就容易了。而在这过程中,老师起的作用仅仅是适当的引导、点拨,引导学生重视阅读文本,对文本一步步进行思考。
  新课程下的独立阅读能力和以往要求学生能读懂句子篇章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从《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要求》来看,它还应该包括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也就是说教师还应该引导、推荐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实际上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热情,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加以引导。在上《过秦论》的第一课时,为了活跃课堂我讲到了李斯的处世哲学,课后就有学生来问关于李斯的情况,并表示要去找书来看。甚至还有学生去了解秦始皇,并摘抄了一些诗歌,认为贾谊在《过秦论》中的观点和诗歌中的有出入。“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有主动阅读的意识和兴趣,他们阅读热情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并有自己的思考,教师就应该激励学生的热情并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读书的机会。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要求》中也规定学生要“能够独立思考,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质疑,写下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学习小组长收集这些问题并整理,小组内同学能解决的问题就组内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上交给老师。实际上,在刚开始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学生存在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学生没认真读书,发现不了问题,干脆就抄课后练习中的问题来应付;有不少学生甚至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下来让我填空。但可喜之处还是有的,《林黛玉进贾府》这课有学生提出了“贾宝玉为什么要摔玉”的问题,《祝福》这课有学生提出了“祥林嫂和孔乙己有相同点吗”这样的问题。对这样能认真阅读、勇于思考的学生,我绝不吝啬我的表扬。
  有了预习提问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比较普遍的问题,集中分析讲解,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听课,效果当然更明显。还可以就学生的问题师生一起探讨,也可以直接让学生回答学生的问题,因为问题就出自学生,学生会感觉更贴近他们,也更容易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当然,课后结合练习、作业对文本进一步深入理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作业的布置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对一节课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可能还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布置相应的作业,通过作业达到让学生思考的目的。在《老人与海》这课中,我就布置了让学生写读后感的作业。从学生反馈的读后感来看,有小部分学生没能理解文章,他们同情老人的遭遇,认为老人太可怜。但更多的学生从老人身上感受到了老人的坚强、乐观,感受到了老人永不服输的精神。“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被学生大量引用。我相信,学生是能从老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的。
  从最初问题的五花八门,到后来学生提问越来越有价值,这是一个坚持的过程。学生能在文本的阅读中去主动思考问题,能养成思考的习惯,我想,再多再难的问题也是能克服的。如此,新课前有用心的预习,有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思考;课堂上有师生一起的探讨、交流,课后再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理解文本的能力应该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学生听说读写的知识,最终的目标是学生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教师的又一个职责所在。我们都知道,《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是非常精彩的。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师生通过反复朗读、交流分析,掌握了文章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来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课后我布置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就班上的同学或老师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的作业,并宣布描写形象的同学有奖励,学生写作热情高涨,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训练得以落实。
  要想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教师还必须全面深入地把握文本,从而教以学生全面的知识。在本地的模块考试中曾有一个诗歌鉴赏的题目,所选诗歌是清朝吴雯的《明妃》, 考查的内容一是问就首联的“羞”字可以看出王昭君什么样的形象特征,二是分析颈联的表达技巧。第一问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文本的把握必须详尽全面,除了知人论事,把握作者的经历,作为咏怀诗,还必须弄清史实,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人和事,唯有如此,学生才可能明白此处的“羞”字写出了昭君的清高傲岸。而表达技巧的考查常常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在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这个重难点。必修4第二单元是一个宋词单元,在《雨霖铃》的教学中,课堂中结合具体的诗句,师生一起了解了即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直接抒情、点染等表达技巧。但仅仅到这一步肯定是不够的,这些术语对学生来说只是抽象的概念而已,学生没办法理解运用。在课堂的拓展延伸中,我准备了柳永的《八声甘州》,训练的重点就在写作技巧的把握,学生自己朗读、交流,总结这首词所运用的手法,并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训练初始,难度很大,进展非常缓慢,学生学得很辛苦。但在接下来的文本学习中不断坚持,慢慢地学生对手法技巧的把握就比较到位了。今年泉州模块4的考试考查李清照的《清平乐》,第二题要求学生就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作分析,有了平时的训练,学生再做这题就得心应手了,从考试反馈的情况来看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把课堂还给学生,避免教师主宰课堂的一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我想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应该就不难了;如果教师能多鼓励学生,不吝惜我们的表扬,多给学生积极的评价,那么语文课堂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形也许就不复存在了。学生如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表达自己,培养“素质化”的人应就不会是一句空话了,学生能力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本文为《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课题研究成果)
  (编辑:李敏)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充分整合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创设丰富的语境,为学生的展示交流提供一个平台。  【关键词】整合资源;激发兴趣;丰富素材;创设语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而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不丰富恰恰是他们写作的薄弱环节。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可以充分整
上海市委常委讨论通过了“科教兴市”的纲要,2003年主要是酝酿筹备,2004将具体落实。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写作特色,让作文蕴含学生的个人风格和情感。同时注重表象积累,增强写实训练力度,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摘要】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教学,这样就使原先在教学中被忽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逐渐进入教学视野。不少教师尝试打破以讲为主的灌输格局,重视学生参与,学生的声音开始在部分课堂里激荡。课堂教学过程因师生互动开始产生丰富的生成资源。不过,课堂教学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和特定的时间限制,部分教师感到,学生的参与比重越大,教学过程脱离教学预设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达成预定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由于对于语
【摘要】应用文写作在我国技校的教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技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一门极富实用性的基础课程。但是目前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质量在技校不容乐观,该课程无法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教学方式趋于老式、刻板。本文将从几方面阐述如今技校应用文写作课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技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应用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应用文写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