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麻醉深度在下腹部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月纳入的择期下腹部开腹手术的全身麻醉患者60例,将其中30例脑电双频指数(BIS)40-50的患者作为A组,另30例BIS 50-60者作为B组,比较两组炎症反应及痛觉过敏情况。结果 T1、T2、T3时A组指标均低于B组,且组内对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24h、48h时A组触痛阈、机械痛觉过敏范围优于B组(P<0.05)。结论 BIS 40-50时,下腹部手术患者的痛觉过敏较轻,同时可减轻炎症反应。
关键词:痛觉过敏;麻醉深度;炎症反应;下腹部手术
【中图分类号】R7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8-161-01
下腹部手术的切口通常较大,且创伤范围较广,从而延长患者术后疼痛时长,加上疼痛程度较严重,最终导致痛觉过敏的发生率升高,直接影响术后康复。而痛觉过敏作为麻醉术后组织受损或者阿片类镇痛药物影响的麻醉并发症,加上手术对外周组织的损害,可促使机体出现伤害性刺激,直接降低伤害性感受器阈值,最终造成疼痛感受[1]。对此,临床为了避免痛觉过敏,通常选择镇痛药物进行干预,尤其是阿片类药物较多见,其疗效已经被临床证实,但关于其麻醉深度尚无统一定论,且临床学者对此争议较大[2]。本文展开试验,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月纳入的择期下腹部开腹手术的全身麻醉患者60例,将其中30例脑电双频指数(BIS)40-50的患者作为A组,另30例BIS 50-60的患者作为B组。A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4-62岁,平均(50.12±1.42)岁,体质量19-27kg/m2,平均(23.48±1.11)kg/m2;B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5-65岁,平均(50.47±1.33)岁,体质量18-28kg/m2,平均(23.79±1.06)kg/m2。两组基础信息相比无差异(P>0.05)。
入组标准:(1)ASAⅠ-Ⅱ级;(2)患者与家属签订知情书;(3)符合手术适应症;(4)经医药伦理委员会审批。
剔除标准:(1)拒绝或中途终止试验者;(2)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病或有精神病史;(3)术中出现大出血、过敏性休克等生命体征波动过大、术后送ICU监护者。
1.2 方法
两组进入手术室后均建立静脉输液通路,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体征,在患者清醒时开始监测BIS,直至手术结束。麻醉诱导:选择2.5-4.0μg/mL丙泊酚+2.5-4.0ng/mL瑞芬太尼进行靶控诱导,入睡后静注0.1 mg/kg维库溴铵,肌松满意后实施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容量模式控制呼吸(VT 8-10 mL/kg,R10-12bpm)。麻醉维持:2.0-5.0μg/mL丙泊酚+1.0-5.0ng/mL瑞芬太尼进行靶控维持,间断给予维库溴铵维持肌松,在切皮前及缝皮前静脉给予1.5-2μg/kg芬太尼,术中按照患者体征及BIS值调节静脉药靶控浓度。其中A组BIS维持在40-50之间,B组BIS 50-60之间。术毕停止输药并送麻醉恢复室复苏,患者清醒拔管后安裝静脉镇痛泵。
1.3 观察指标
入室后(T0)、术毕(T1)、拔管后24h(T2)、拔管后48h(T3)时测定两组5-羟色胺(5-HT)、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前列腺素E2(PGE2)指标,并在术后24h、48h测定两组上、中、下的触痛阈、机械痛觉过敏范围。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选择SPSS 20.0系统计算,表达计量数据,选择t检验;百分比表达计数数据,选择x2检验,P<0.05为两组数据存在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指标的对比
两组T0时的5-HT、IL-1、TNF-α、PGE2比较无差异(P>0.05),但T1、T2、T3时A组指标均低于B组,且A、B组内在T0、T1、T2、T3时的各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触痛阈
术后24h、48h时,A组上、中、下的触痛阈均高出B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机械痛觉过敏范围
术后24h、48h时,A组上、中、下的机械痛觉过敏范围低于B组(P<0.05)。见表3。
3 讨论
手术、麻醉、疼痛等各类因素均可引发患者围术期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但近几年,医疗水平及麻醉技术的进步,发现优化麻醉管理后能够有效减轻或者抑制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应激反应,并促进术后快速康复。有研究指出[3],不同麻醉深度时患者的应激反应等强烈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而下腹部开腹手术作为临床常见治疗方式,其被广泛运用于下腹部巨大肿块、盆腔粘连严重的腹部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但该手术的创伤较大,可明显增加术后痛觉过敏的几率,甚至延长术后恢复时长。
近几年,临床发现围术期优化麻醉管理能够有效减轻甚至避免机体对伤害性刺激对应激反应,缩短术后康复时长。另外利用BIS的监测可保证麻醉的精准性,并减少用药剂量。因此若能够了解不同麻醉深度对下腹部开腹手术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及术后痛觉过敏状况,可为其麻醉管理提供一定指导意义,并促进术后快速恢复,减少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减少社会负担,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4]。本次研究中:T1、T2、T3时A组指标均低于B组,且组内对比差异显著;术后24h、48h时A组触痛阈、机械痛觉过敏范围优于B组,说明BIS 40-50时觉过敏及炎性反应较轻。因为麻醉深度越高,丘脑内5-HT代谢抑制明显,并抑制大脑皮层痛觉感知传导,发挥镇痛效果,且应激反应与炎性反应更轻,证实BIS 40-50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下腹部手术患者在BIS 40-50时的痛觉过敏较轻,并降低炎性反应。
参考文献:
[1]卫云萍,李怡霏,王小永.全凭静脉麻醉下不同麻醉深度对下腹部剖腹手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0,44(3):403-405.
[2]杨宁,杨明,彭文平,等.BIS指导下异丙酚闭环与开环靶控输注腹部手术麻醉效果的比较[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5(12):1419-1424.
[3]胡凤艳,高明,李涛,等.脑电双频指数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23(4):743-746.
[4]卫晓娜,程晶晶,王向辉,等.麻醉深度监护仪对老年腹部手术全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装备,2021,18(4):110-114.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8KY0276)
关键词:痛觉过敏;麻醉深度;炎症反应;下腹部手术
【中图分类号】R7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8-161-01
下腹部手术的切口通常较大,且创伤范围较广,从而延长患者术后疼痛时长,加上疼痛程度较严重,最终导致痛觉过敏的发生率升高,直接影响术后康复。而痛觉过敏作为麻醉术后组织受损或者阿片类镇痛药物影响的麻醉并发症,加上手术对外周组织的损害,可促使机体出现伤害性刺激,直接降低伤害性感受器阈值,最终造成疼痛感受[1]。对此,临床为了避免痛觉过敏,通常选择镇痛药物进行干预,尤其是阿片类药物较多见,其疗效已经被临床证实,但关于其麻醉深度尚无统一定论,且临床学者对此争议较大[2]。本文展开试验,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月纳入的择期下腹部开腹手术的全身麻醉患者60例,将其中30例脑电双频指数(BIS)40-50的患者作为A组,另30例BIS 50-60的患者作为B组。A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4-62岁,平均(50.12±1.42)岁,体质量19-27kg/m2,平均(23.48±1.11)kg/m2;B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5-65岁,平均(50.47±1.33)岁,体质量18-28kg/m2,平均(23.79±1.06)kg/m2。两组基础信息相比无差异(P>0.05)。
入组标准:(1)ASAⅠ-Ⅱ级;(2)患者与家属签订知情书;(3)符合手术适应症;(4)经医药伦理委员会审批。
剔除标准:(1)拒绝或中途终止试验者;(2)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病或有精神病史;(3)术中出现大出血、过敏性休克等生命体征波动过大、术后送ICU监护者。
1.2 方法
两组进入手术室后均建立静脉输液通路,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体征,在患者清醒时开始监测BIS,直至手术结束。麻醉诱导:选择2.5-4.0μg/mL丙泊酚+2.5-4.0ng/mL瑞芬太尼进行靶控诱导,入睡后静注0.1 mg/kg维库溴铵,肌松满意后实施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容量模式控制呼吸(VT 8-10 mL/kg,R10-12bpm)。麻醉维持:2.0-5.0μg/mL丙泊酚+1.0-5.0ng/mL瑞芬太尼进行靶控维持,间断给予维库溴铵维持肌松,在切皮前及缝皮前静脉给予1.5-2μg/kg芬太尼,术中按照患者体征及BIS值调节静脉药靶控浓度。其中A组BIS维持在40-50之间,B组BIS 50-60之间。术毕停止输药并送麻醉恢复室复苏,患者清醒拔管后安裝静脉镇痛泵。
1.3 观察指标
入室后(T0)、术毕(T1)、拔管后24h(T2)、拔管后48h(T3)时测定两组5-羟色胺(5-HT)、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前列腺素E2(PGE2)指标,并在术后24h、48h测定两组上、中、下的触痛阈、机械痛觉过敏范围。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选择SPSS 20.0系统计算,表达计量数据,选择t检验;百分比表达计数数据,选择x2检验,P<0.05为两组数据存在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指标的对比
两组T0时的5-HT、IL-1、TNF-α、PGE2比较无差异(P>0.05),但T1、T2、T3时A组指标均低于B组,且A、B组内在T0、T1、T2、T3时的各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触痛阈
术后24h、48h时,A组上、中、下的触痛阈均高出B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机械痛觉过敏范围
术后24h、48h时,A组上、中、下的机械痛觉过敏范围低于B组(P<0.05)。见表3。
3 讨论
手术、麻醉、疼痛等各类因素均可引发患者围术期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但近几年,医疗水平及麻醉技术的进步,发现优化麻醉管理后能够有效减轻或者抑制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应激反应,并促进术后快速康复。有研究指出[3],不同麻醉深度时患者的应激反应等强烈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而下腹部开腹手术作为临床常见治疗方式,其被广泛运用于下腹部巨大肿块、盆腔粘连严重的腹部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但该手术的创伤较大,可明显增加术后痛觉过敏的几率,甚至延长术后恢复时长。
近几年,临床发现围术期优化麻醉管理能够有效减轻甚至避免机体对伤害性刺激对应激反应,缩短术后康复时长。另外利用BIS的监测可保证麻醉的精准性,并减少用药剂量。因此若能够了解不同麻醉深度对下腹部开腹手术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及术后痛觉过敏状况,可为其麻醉管理提供一定指导意义,并促进术后快速恢复,减少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减少社会负担,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4]。本次研究中:T1、T2、T3时A组指标均低于B组,且组内对比差异显著;术后24h、48h时A组触痛阈、机械痛觉过敏范围优于B组,说明BIS 40-50时觉过敏及炎性反应较轻。因为麻醉深度越高,丘脑内5-HT代谢抑制明显,并抑制大脑皮层痛觉感知传导,发挥镇痛效果,且应激反应与炎性反应更轻,证实BIS 40-50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下腹部手术患者在BIS 40-50时的痛觉过敏较轻,并降低炎性反应。
参考文献:
[1]卫云萍,李怡霏,王小永.全凭静脉麻醉下不同麻醉深度对下腹部剖腹手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0,44(3):403-405.
[2]杨宁,杨明,彭文平,等.BIS指导下异丙酚闭环与开环靶控输注腹部手术麻醉效果的比较[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5(12):1419-1424.
[3]胡凤艳,高明,李涛,等.脑电双频指数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23(4):743-746.
[4]卫晓娜,程晶晶,王向辉,等.麻醉深度监护仪对老年腹部手术全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装备,2021,18(4):110-114.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8KY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