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活动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其目的是要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自然交流、顺畅沟通。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使用是在上升到文化高度上的常用翻译策略,然而鉴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不是静止个体而是不断发展的翻译过程的参与者,对译者来说应该用动态的观点去验证和考察归化与异化之间的争论。
【关键词】归化 异化 读者接受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各国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时代,作为处于交流前沿阵地的翻译,也出现了一种“文化热”。跨文化翻译就是指译者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信息传播的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这说明翻译如果脱离了文化这个大背景,就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真正的交流,读者的接受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因此,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使目的语读者通过语言传播能够完全掌握原文的信息,从而领会原文的文化特色。然而,由于语言之间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要达到译入语读者的完全接受和理解是不现实的,那么不同翻译策略的采用直接决定了读者的可接受度。
一、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在奈达看来其核心就是指“以读者反应为中心”,要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习惯传统,回归本族语地道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归化使用一种极其自然、流畅的本族语表达方式来展现译语的风格、特点等,使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感受和原语读者的阅读感受是一致的。
著名的傅东华的《飘》的译本就采用了归化的手法,曾说“对话方面也力求译得像中国话,有许多幽默的、尖刻的、下流的成语,都用我们自己的成语代替进去”。再有,林纾的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一出版,就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主要由于他考虑到了当时读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人们的实际需求与接受水平。在翻译的过程中,适当运用归化的手法,可以使译文易于读者的接受和理解。汉语的四字结构具有强烈文化内涵,它结构严整,寓意丰富,因而常采取归化的译法,以保持他们的简洁性和表现力。
异化是指在翻译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其目的是能够把读者带到外国的文化情境中,以表达出以异语文化为背景的语言表达与以在本族文化环境下的语言表达的差异。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翻译特别要强调异国情调,提出“在翻译中既必须力求易解,又必须保存原姿,在语言上不必完全‘归化”,的主张。②比如说汉语中有很多的外来词,还有外国的人名和地名等。这些都属于异化手法的应用。这样处理既传达了形象,又为译文增添了异国风情。
二、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应用
1.读者接受对翻译的影响。当读者理解一篇译文的时候,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由于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知识结构和社会风俗,从而使他们有着不同的“期待视野”。它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优劣标准,以及阅读中的选择与重点。同一时代不同的读者群又有着不同的期待视野。
那么这就要求译作要与当时的文化传统、社会风俗相吻合。否则,就会遭到读者的质疑、进而排斥,更不要说受到社会的接受了。因此,人们在确立翻译标准的时候,都是把求同作为基点。但是,这种求同的程度越高,那么读者所了解的外界信息就越少,甚至产生误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也就扩大了人们了解其它国家和地区信息的渠道。这促使读者对翻译作品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其最终结果就是翻译促进了不同文化间读者的交流,读者与翻译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推动了翻译不断向前发展。
2.读者与翻译策略。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系统提出了:“艺术作品的存在就是那种需要被鉴赏者接受才能完成的游戏。”可见,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对作品的意义之大。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要求呢?这就需要译者讲究方法。因此,有些读者倾赖于译文中归化策略的运用是由于他们在理解外语文本的时候,他们的“储备知识”已经无法达到理解和接受外语文本的需要。当然,造成这种现象有很多原因,可能是政治原因、文化原因以及自身的原因等等。但是当他们的信息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状况就有可能发生改变。
任何一个社会、国家、文化都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如果读者偏向于异化,他们很快也就会觉得不切实际,这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条件对国外文化的了解难以适应。在外语文化对译语文化不断冲击的过程中,它不断作出让步,一开始,两种文化之间的冲撞非常强烈,这也给读者的审美情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长此以往,这种障碍就慢慢的被读者习惯又形成了新的审美观念。因此,读者在这种趋势影响下,对“异”的过程要求也逐步提高,但是又不希望“过度陌生化,这样会给理解造成新一轮的障碍。也就是翻译的过程中要做适度的“异化”,达到异化的优化。
跨文化文翻译是面对各种读者群的。因此,当我们考虑翻译策略的时候,译者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读者的因素,并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没有一种策略可以支配翻译的整个过程。人们的道德水准、语言的发展、能力的底线、社会伦理道德的需求以及语言发展的全过程都包含在翻译一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因此,一个好的译者应该能够正确使用归化和异化,不能够顾此失彼。这样,才能把真正好的作品奉献给大家。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L,angaugu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4.
[3]蔡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2.
【关键词】归化 异化 读者接受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各国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时代,作为处于交流前沿阵地的翻译,也出现了一种“文化热”。跨文化翻译就是指译者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信息传播的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这说明翻译如果脱离了文化这个大背景,就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真正的交流,读者的接受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因此,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使目的语读者通过语言传播能够完全掌握原文的信息,从而领会原文的文化特色。然而,由于语言之间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要达到译入语读者的完全接受和理解是不现实的,那么不同翻译策略的采用直接决定了读者的可接受度。
一、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在奈达看来其核心就是指“以读者反应为中心”,要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习惯传统,回归本族语地道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归化使用一种极其自然、流畅的本族语表达方式来展现译语的风格、特点等,使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感受和原语读者的阅读感受是一致的。
著名的傅东华的《飘》的译本就采用了归化的手法,曾说“对话方面也力求译得像中国话,有许多幽默的、尖刻的、下流的成语,都用我们自己的成语代替进去”。再有,林纾的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一出版,就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主要由于他考虑到了当时读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人们的实际需求与接受水平。在翻译的过程中,适当运用归化的手法,可以使译文易于读者的接受和理解。汉语的四字结构具有强烈文化内涵,它结构严整,寓意丰富,因而常采取归化的译法,以保持他们的简洁性和表现力。
异化是指在翻译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其目的是能够把读者带到外国的文化情境中,以表达出以异语文化为背景的语言表达与以在本族文化环境下的语言表达的差异。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翻译特别要强调异国情调,提出“在翻译中既必须力求易解,又必须保存原姿,在语言上不必完全‘归化”,的主张。②比如说汉语中有很多的外来词,还有外国的人名和地名等。这些都属于异化手法的应用。这样处理既传达了形象,又为译文增添了异国风情。
二、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应用
1.读者接受对翻译的影响。当读者理解一篇译文的时候,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由于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知识结构和社会风俗,从而使他们有着不同的“期待视野”。它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优劣标准,以及阅读中的选择与重点。同一时代不同的读者群又有着不同的期待视野。
那么这就要求译作要与当时的文化传统、社会风俗相吻合。否则,就会遭到读者的质疑、进而排斥,更不要说受到社会的接受了。因此,人们在确立翻译标准的时候,都是把求同作为基点。但是,这种求同的程度越高,那么读者所了解的外界信息就越少,甚至产生误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也就扩大了人们了解其它国家和地区信息的渠道。这促使读者对翻译作品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其最终结果就是翻译促进了不同文化间读者的交流,读者与翻译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推动了翻译不断向前发展。
2.读者与翻译策略。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系统提出了:“艺术作品的存在就是那种需要被鉴赏者接受才能完成的游戏。”可见,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对作品的意义之大。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要求呢?这就需要译者讲究方法。因此,有些读者倾赖于译文中归化策略的运用是由于他们在理解外语文本的时候,他们的“储备知识”已经无法达到理解和接受外语文本的需要。当然,造成这种现象有很多原因,可能是政治原因、文化原因以及自身的原因等等。但是当他们的信息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状况就有可能发生改变。
任何一个社会、国家、文化都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如果读者偏向于异化,他们很快也就会觉得不切实际,这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条件对国外文化的了解难以适应。在外语文化对译语文化不断冲击的过程中,它不断作出让步,一开始,两种文化之间的冲撞非常强烈,这也给读者的审美情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长此以往,这种障碍就慢慢的被读者习惯又形成了新的审美观念。因此,读者在这种趋势影响下,对“异”的过程要求也逐步提高,但是又不希望“过度陌生化,这样会给理解造成新一轮的障碍。也就是翻译的过程中要做适度的“异化”,达到异化的优化。
跨文化文翻译是面对各种读者群的。因此,当我们考虑翻译策略的时候,译者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读者的因素,并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没有一种策略可以支配翻译的整个过程。人们的道德水准、语言的发展、能力的底线、社会伦理道德的需求以及语言发展的全过程都包含在翻译一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因此,一个好的译者应该能够正确使用归化和异化,不能够顾此失彼。这样,才能把真正好的作品奉献给大家。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L,angaugu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4.
[3]蔡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