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习课是巩固知识的一种重要课型,教学内容合理重复不仅需要而且必要。通过复习,可以进一步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不给后继学习留下隐患;亦可起到巩固新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初三的课程复习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重要阶段,作为教师如何组织好、实施好有效复习,将关系到学生初中学业考试的成败。本人多年来在初三政治教学岗位上多年,对如何做好初三政治课有效性复习积累了一定经验与对策,现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与同行们探讨。
一、设计先导
根据复习课的特点,复习课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此处的“新”不是引入新知识,而是有新意。所谓新意,就是不按部就班,重蹈覆辙,而是给学生以新面孔,产生新异感或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深化、引申,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设计有效有新意的政治复习课呢?
第一,同一政治内容合理地用不同形式呈现,用不同例子讲解,以使学生产生新异感,并有利于学生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仔细研究某一现象,便于全面理解。例如,在复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时,既要用正面事例证明其重要性,又要用反面事例引出其重要性。
第二,政治复习不能像上新课一样面面俱到,平均使力,而应着重在重点、难点、学习易错处下功夫,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例如在讲解《初三政治总复习》单元练习时,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科代表收集错误频率较高的题目,教师根据这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展开重点复习。
第三,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整理,使零散、孤立的政治知识形成网络,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与理解。在第一轮复习时,重点放在构建学生的知识网上,使复习知识呈现条件化和结构化。所谓条件化,指学生能通过复习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使用。所谓结构化,指将学生头脑记住的知识点、知识块进行组织、抽象、概括、归类等,让其形成一定的层次网络结构,用一条线索将各块知识串起来。如政治课程中通过事件脉络、时间脉络、人物脉络等总结复习。
第四,政治复习课设计中尽力做到不就事论事,让复习不做原地踏步,做同一水平的循环,而应通过引申、深化、综合的对策,重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内容知识的迁移水平。学生在解答同一类型问题时候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如中国近代史中的不平等条约签订,要从世界发展格局中去理解中国落后的原因,明白落后挨打的道理。
二、习题规划
初三政治复习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知识掌握达到熟练和自动呈现的程度?最有效的方法可能就是采用习题进行“练习”,做好习题规划。复习中一定要做好习题选择的有效性和实施对策的有效性,因为练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初三多年的政治复习教学经验来看,主要是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做习题的有效性“精练”。即精讲和多练,精讲指教师应讲精华,讲关键,讲主干,讲策略。多练是相对精讲而言的,不是同题的反复、重复,而是通过交流、探讨等知识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
第二,做习题练习的科学性设计。多练习不是简单重复的练习,而是形式多样、加大密度,适量适度,循序渐进。教师在安排学生练习前应考虑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习,如何检验练习的效果等问题。
第三,学生习题练习解题指导。教会练习就是要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提高练习的效率。例如,为了让学生达到掌握思路和方法的目标,学生应经常及时订正错题,并反思错误的根源(主要指策略式方法上的根源),以眉批的方式写在错题旁边。间隔一段时间之后,还应“复习”这些错题,并再次反思,以确保达到掌握方法的目标。
三、解题应用
政治知识涉及人类发展历史和现今实际,具备知识体系的脉络,可以将这种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保证知识能灵活地迁移。学生应用知识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解决学习课题的过程,我们要在解题应用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政治知识运用能力培养。
第一,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掌握审题的技能技巧,提高审题的质量。
首先,教给学生正确的审题程序。不同题型有不同的审题程序,初三政治最重要的、最难的两题型是“不定项选择”和“给材料说明”。但总的来说,要做到“三读”:一是“初读”——了解性读题,明确条件与要求的关系;二是“复读”——弄懂题中难懂且易混淆的词语,认真分析课题中的隐蔽因素,抓住关键和主要矛盾;三是“检验性读题”——全面检查对课题的理解,直至准确全面审明课题为止。
其次,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引导学生改造课题。如把抽象、复杂的课题形象化、简约化,省略课题中的无关或次要情节,突出关键部分等。
第二,提高学生相应知识重现的准确率和速度。在审题的过程中,通过理解题意,利用要求与条件,课题中的关键词语,再现与此题相关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常常受到相近似的旧知识的干扰,而出现多余、不准确或错误的认识,在复习课中,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地再现相应知识以解决课题。虽然这可能与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如过度疲劳引起的抑制状)、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如缺乏信心、过分紧张、恐惧或注意力涣散)等有关。
第三,教会学生对课题知识体系的归类。课题的归类也叫课题的类比,通过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找到当前课题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把当前课题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把当前课题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的过程。通过类比可以从已有知识中,找到解决当前课题的途径和方法,把抽象知识具体化,使课题得到顺利解决。
第四,教会学生对答案的检验。解题活动的结果是得出答案,得出答案后,并不是解题就此结束了,还必须验证答案,这也是应用知识不可缺少的一步。验证答案的目的是查漏补缺,改错纠偏,因此,要认真细致,不能流于形式。如“不定项选择”题型,可以确定正确答案,还要理解错误答案,佐证和检验正确的答案。
政治复习是一个动态的新知识不断纳入和整理的过程,我们复习中还要加强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如来自教育教学指导性的信息意见,学生知识构成情况等。整体上,这种复习以夯实基础为根本,方法指导,培养能力成为关键。通过教师复习设计的先导性,做好习题规划和解题应用,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这样复习的有效性就会大大提高。
一、设计先导
根据复习课的特点,复习课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此处的“新”不是引入新知识,而是有新意。所谓新意,就是不按部就班,重蹈覆辙,而是给学生以新面孔,产生新异感或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深化、引申,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设计有效有新意的政治复习课呢?
第一,同一政治内容合理地用不同形式呈现,用不同例子讲解,以使学生产生新异感,并有利于学生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仔细研究某一现象,便于全面理解。例如,在复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时,既要用正面事例证明其重要性,又要用反面事例引出其重要性。
第二,政治复习不能像上新课一样面面俱到,平均使力,而应着重在重点、难点、学习易错处下功夫,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例如在讲解《初三政治总复习》单元练习时,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科代表收集错误频率较高的题目,教师根据这些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展开重点复习。
第三,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整理,使零散、孤立的政治知识形成网络,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与理解。在第一轮复习时,重点放在构建学生的知识网上,使复习知识呈现条件化和结构化。所谓条件化,指学生能通过复习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使用。所谓结构化,指将学生头脑记住的知识点、知识块进行组织、抽象、概括、归类等,让其形成一定的层次网络结构,用一条线索将各块知识串起来。如政治课程中通过事件脉络、时间脉络、人物脉络等总结复习。
第四,政治复习课设计中尽力做到不就事论事,让复习不做原地踏步,做同一水平的循环,而应通过引申、深化、综合的对策,重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内容知识的迁移水平。学生在解答同一类型问题时候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如中国近代史中的不平等条约签订,要从世界发展格局中去理解中国落后的原因,明白落后挨打的道理。
二、习题规划
初三政治复习教学中,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知识掌握达到熟练和自动呈现的程度?最有效的方法可能就是采用习题进行“练习”,做好习题规划。复习中一定要做好习题选择的有效性和实施对策的有效性,因为练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初三多年的政治复习教学经验来看,主要是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做习题的有效性“精练”。即精讲和多练,精讲指教师应讲精华,讲关键,讲主干,讲策略。多练是相对精讲而言的,不是同题的反复、重复,而是通过交流、探讨等知识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
第二,做习题练习的科学性设计。多练习不是简单重复的练习,而是形式多样、加大密度,适量适度,循序渐进。教师在安排学生练习前应考虑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习,如何检验练习的效果等问题。
第三,学生习题练习解题指导。教会练习就是要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提高练习的效率。例如,为了让学生达到掌握思路和方法的目标,学生应经常及时订正错题,并反思错误的根源(主要指策略式方法上的根源),以眉批的方式写在错题旁边。间隔一段时间之后,还应“复习”这些错题,并再次反思,以确保达到掌握方法的目标。
三、解题应用
政治知识涉及人类发展历史和现今实际,具备知识体系的脉络,可以将这种知识应用于实际,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保证知识能灵活地迁移。学生应用知识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解决学习课题的过程,我们要在解题应用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政治知识运用能力培养。
第一,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掌握审题的技能技巧,提高审题的质量。
首先,教给学生正确的审题程序。不同题型有不同的审题程序,初三政治最重要的、最难的两题型是“不定项选择”和“给材料说明”。但总的来说,要做到“三读”:一是“初读”——了解性读题,明确条件与要求的关系;二是“复读”——弄懂题中难懂且易混淆的词语,认真分析课题中的隐蔽因素,抓住关键和主要矛盾;三是“检验性读题”——全面检查对课题的理解,直至准确全面审明课题为止。
其次,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引导学生改造课题。如把抽象、复杂的课题形象化、简约化,省略课题中的无关或次要情节,突出关键部分等。
第二,提高学生相应知识重现的准确率和速度。在审题的过程中,通过理解题意,利用要求与条件,课题中的关键词语,再现与此题相关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常常受到相近似的旧知识的干扰,而出现多余、不准确或错误的认识,在复习课中,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地再现相应知识以解决课题。虽然这可能与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如过度疲劳引起的抑制状)、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如缺乏信心、过分紧张、恐惧或注意力涣散)等有关。
第三,教会学生对课题知识体系的归类。课题的归类也叫课题的类比,通过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找到当前课题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把当前课题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把当前课题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的过程。通过类比可以从已有知识中,找到解决当前课题的途径和方法,把抽象知识具体化,使课题得到顺利解决。
第四,教会学生对答案的检验。解题活动的结果是得出答案,得出答案后,并不是解题就此结束了,还必须验证答案,这也是应用知识不可缺少的一步。验证答案的目的是查漏补缺,改错纠偏,因此,要认真细致,不能流于形式。如“不定项选择”题型,可以确定正确答案,还要理解错误答案,佐证和检验正确的答案。
政治复习是一个动态的新知识不断纳入和整理的过程,我们复习中还要加强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如来自教育教学指导性的信息意见,学生知识构成情况等。整体上,这种复习以夯实基础为根本,方法指导,培养能力成为关键。通过教师复习设计的先导性,做好习题规划和解题应用,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这样复习的有效性就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