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展开重要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并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作为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工作者,笔者深知小学教育对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关键性和重要性。
1 营造氛围,激发创新
创造性思维是一项复杂、抽象的思维活动,它离不开自由的环境。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有民主意识,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表现自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 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再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寻找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操作后抢着说:我用线围绕着量出了圆的周长;我把圆沿着尺子的沿滚动,也测出了它的周长……。这时,我再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让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去测量周长,接着用一根绳一头系着一个小球,手攥着绳子的另一头,然后让小球再空中旋转,也让学生用他们说的方法去测量小球经过的轨迹的周长。显然学生操作起来遇到了麻烦。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激发起来,急于找到测量圆周长的办法,并想知道:圆的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怎样才能有巧妙的办法求出圆的周长呢?再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把精力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 引导质疑,勇于创新
实践证明: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因此,在课堂上,努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有的学生问:“可不可以使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就是先把两个比看成一个比例,判断内外项之积是不是相等,如果相等这两个比就成比例,相反就不能”。又如,在学完了“小数的基本性质”后,有的学生问:“3=3.0,3.0的‘0’加在了小数点的末尾,小数的大小也没有改变。为什么不说: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针对学生的质疑,笔者当时没有给与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讨论寻找答案。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勇于创新。
3 合理猜想,参与创新
猜想是一种预测、估量。利用合理的猜想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再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先让学生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由于知识的负迁移,有的学生说:“个位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说:“个位是0、1、2、3……的数野可能是3的倍数”。还有的说“看十位上的数字”。在学生的猜想中,矛盾重重,看个位不行,看十位也不行。学生的思维就在这种矛盾的猜想中不断创新,从而使每个学生参与到3的倍数特征的探究中,同时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的好品质。
4 培养求异,主动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学时我不断地激励学生求异,让学生沿着不同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甲乙两地相距700km,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8小时行了全程的 ,再行几小时行完全城?学生的一般解法是:700×(1- )÷(700× ÷8),显然这种解法比较繁琐。这时,我就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巧妙办法来解题。于是,学生又寻找到了8÷4×7-8,8÷ -8, ÷8×(1- )等多种方法。经过这样长期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广阔和灵活了,同时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 联系实际,自我创新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产与科研的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问题,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学完“圆的周长”后,让学生到校园里找到一棵大树,再不损坏树木的情况下,计算出大树的直径大约有多长。这样,既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虽然大的发明创造不是小学生能胜任的,但是、从小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却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因此,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相信每个小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责任编辑 舒丹丹)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并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作为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工作者,笔者深知小学教育对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关键性和重要性。
1 营造氛围,激发创新
创造性思维是一项复杂、抽象的思维活动,它离不开自由的环境。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有民主意识,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表现自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 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再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寻找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操作后抢着说:我用线围绕着量出了圆的周长;我把圆沿着尺子的沿滚动,也测出了它的周长……。这时,我再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让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去测量周长,接着用一根绳一头系着一个小球,手攥着绳子的另一头,然后让小球再空中旋转,也让学生用他们说的方法去测量小球经过的轨迹的周长。显然学生操作起来遇到了麻烦。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激发起来,急于找到测量圆周长的办法,并想知道:圆的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怎样才能有巧妙的办法求出圆的周长呢?再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把精力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 引导质疑,勇于创新
实践证明: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因此,在课堂上,努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有的学生问:“可不可以使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就是先把两个比看成一个比例,判断内外项之积是不是相等,如果相等这两个比就成比例,相反就不能”。又如,在学完了“小数的基本性质”后,有的学生问:“3=3.0,3.0的‘0’加在了小数点的末尾,小数的大小也没有改变。为什么不说: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针对学生的质疑,笔者当时没有给与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讨论寻找答案。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勇于创新。
3 合理猜想,参与创新
猜想是一种预测、估量。利用合理的猜想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再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先让学生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由于知识的负迁移,有的学生说:“个位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说:“个位是0、1、2、3……的数野可能是3的倍数”。还有的说“看十位上的数字”。在学生的猜想中,矛盾重重,看个位不行,看十位也不行。学生的思维就在这种矛盾的猜想中不断创新,从而使每个学生参与到3的倍数特征的探究中,同时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的好品质。
4 培养求异,主动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学时我不断地激励学生求异,让学生沿着不同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甲乙两地相距700km,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8小时行了全程的 ,再行几小时行完全城?学生的一般解法是:700×(1- )÷(700× ÷8),显然这种解法比较繁琐。这时,我就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巧妙办法来解题。于是,学生又寻找到了8÷4×7-8,8÷ -8, ÷8×(1- )等多种方法。经过这样长期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广阔和灵活了,同时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 联系实际,自我创新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产与科研的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问题,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学完“圆的周长”后,让学生到校园里找到一棵大树,再不损坏树木的情况下,计算出大树的直径大约有多长。这样,既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虽然大的发明创造不是小学生能胜任的,但是、从小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却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因此,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相信每个小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责任编辑 舒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