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中的女性意识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an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西的成名作《像我一样的女子》,用细腻的女性视角、冷静而又淡然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在殡仪馆做化妆师的女子在咖啡室等待她的恋人一起参观她工作地方时的内心独白,作品既体现了当代女性被压抑的生存尴尬,又体现出坚守自我、敢于反抗的女性意识。
  一、女性的生存困境。
  女性作為弱势群体,男尊女卑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女性生存的艰难处境也尤为明显,主人公“我”是一个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意思的人,习惯保持沉默,读书不多、知识程度低,与这个狼吞虎咽、弱肉强食的世界去和别人竞争的能力几乎丧失。拥有这份工作,可以不愁衣食、不靠别人养活,即使工作是寂寞、孤独的。但因为它符合人们心中对女性的职业定位,这就决定了“我”必然受到伤害,处于困境之中。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与任何人谈恋爱的,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文中14次提到命运,对于命运我是无法反击的。相同的工作,再加上怡芬姑母爱情的悲剧,而“我”渐渐地变得越来越像怡芬姑母,甚至怀疑,“我”或者是另外的一个怡芬姑母,我们两个人其实就是一个人,“我”就是怡芬姑母的一个延续。似乎更印证了这种未卜先知式的宿命论。在加上朋友、世俗的偏见对“我”的影响,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可怕的工作,女生应该从事一些美好、温柔的工作,而不是为冰冷的尸体化妆。朋友们开始与我疏远、冷淡,决定了我生存处境的艰难。面对爱情,我毫不保留地表达。但我知道当把自己的职业说出来的时候,注定了我的爱情的幻灭,最后当夏拿着一束花向“我”走来时,想到,花朵就是离别,也暗示了自己的爱情注定会幻灭了。爱情面对世俗的压力时都变得不堪一击。如果我有着大家眼里较为温柔、美好的工作,比如教师、护士、或者写字楼的文秘或者文员,让人不禁发问爱情的悲剧还会上演吗?
  世俗的偏见使得我忍受孤独、朋友远去、不被接受,再加上自我性格原因,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意思的人,长期以来习惯了保持沉默,可能因为选错了环境,气候、时间和温度,这都会把“我”想表达的意思改变,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我处于尴尬的困境之中。
  严格来说,其实女子身边的朋友没有错,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面对整日与死亡接触的我,不可避免会衍生出恐惧、害怕,选择离去本也无可厚非,对于爱情也一样,为什么一个人对死者的恐惧要与爱情上的胆怯有关呢,我也不能强求所有的人都像我一样坦然面对。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观念,其实不能以我的思想进行评判,但是正因为这些看似合理的世俗偏见导致了我深陷这样的困境之中,才更显女性生存的无奈与尴尬。
  二、女性声音的凸显。
  作品开篇提到,“我”想我之所以会陷入目前的不可自拔的处境,完全是由于命运对我做了残酷的摆布,对于命运“我”是没有办法反击的。朋友、社会职业的偏见、爱情的危机、女性生存困境使“出现了看似一种悲观任命的态度,可是一种强烈的不甘现状的声音在凸显。
  自我质疑的声音最集中体现在我的声音与姑母声音的对峙,每当我出现宿命的阴影,想起姑母的声音,就会预感将重蹈覆辙,可是姑母说如果由于爱,那还有什么畏惧的呢,这个世界上,必定有像我们一样不畏惧的人,小说最后,当我准备带夏参观我的工作场所时,想象一个失魂落魄的男人从大门里飞跑出来,我的内心又回想起姑母的话,同时母亲的声音通过姑母的声音加入到叙述中。
  这些质疑与不甘恰是我女性意识的凸显,为什么这样一份安慰死者、抚慰苦难,给死者以安静祥和的工作会使得她们如此惧怕?为什么像“我”这样的女子不能拥有真挚的爱情,为何自己会步入这样的境地之中,“我”发出了质疑。
  三、男性恐慌
  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从政治到文学批评,妇女要求男女平等,呼吁消除性别歧视的声音更强,可一味追求平等,不但是一种自虐,更是对女性自我生存优势的摒弃以及劣势的需要。当代女性渴望摆脱第二性的地位,做与男性平等的人,但这里的人的标准忽略了两性差异,,因而实际上是以男性为尺度中心,在凸显差异的基础上做女人,又难免走到性别本质主义,陷入男性中心传统对女性角色的预设。
  男性对女性外表审美的传统是:面貌朴素,馨香扑鼻,温柔、从事所谓高尚的职业。“我”却一反惯常心理与言行,虽身怀绝技,但是与正常世界格格不入,仍坚守下去。如果把夏看成是男性的世界,我要抉择是否向男友坦白,是接受还是抗拒,是妥协融入还是坚守自我,我是这个事件的主导者,主动选择了放弃男友,并且鄙视自杀者,所以不会全然不顾地为爱情献身的诱惑为情而死,“我”的观念与真个男权社会标准是格格不入的,她理性的反思是对父权社会的沉重打击。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其实看到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工作时,也有点毛骨悚然,觉得有点恐怖。作品取材独特,人物个性独特。对于一个边缘人物,用真正的女性眼光去塑造,不仅仅是女性的、婚姻的、个人的,也是整个人类的处世之道,“我”看透了爱情、看透了死亡、超越了自我,不随波逐流,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既看透了生命与死亡的本质,又怀着母性意识对人类的行为予以宽容和悲悯。有着伟大的人格,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由狭小转向广阔,相较于其他作家而言,是很有建树的。
其他文献
【摘要】:在《山海经》一书中,尤其是多记载奇鸟异兽种类的《山经》中,有多处记载“食人”的猛兽,其叫声像“婴儿哭”,如“又东两千三百五十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 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1]例子中的青丘山上的九尾狐,“其音如婴儿
期刊
【摘要】:文学理论对英语文学教学的借鉴起到重要作用,不仅有助于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也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课程,科学分析教学素材,从而确保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文章主要分析了文学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借鉴作用,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文学理论;英美文学教学;借鉴作用  著名学者Sage曾说过:“文学对于提升学生对文化的了解程度,让学生享受到文学语言的熏陶,扩大学生的视野具有重要意义。”而外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发展下,当今世界的融合已经不仅局限在经济领域,在文学领域也具有极高的联系。本文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以及关联性语境进行探析,以期中外文学可以得到更好的交融与传播。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运用;关联性语境  英美文学作品在我国流传已久,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均具有极高的传阅度与知名度。由于英美与我国社
期刊
【摘要】:左思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洛阳纸贵和左思风力都是源自于他。《咏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借以表达诗人从早期的胸怀壮志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到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后来看透世事超脱的复杂感情,分析其思想变化的过程,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咏史》八首的内涵。  【关键词】:左思;咏史;心路历程  左思是西晋杰出的诗人,其笔力雄健,情调高亢,气势昂扬,感情充沛,继
期刊
【摘要】:马塞尔·莫斯的《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开创了“礼物研究范式”,着重从社会整体性的角度来考察古式社会中的“整体呈现体系”。本文从《礼物》讨论的核心问题礼物交换入手,分析了书中考察的三种交换模式,通过古今对比阐释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莫斯;礼物交换;整体呈现  一、莫斯与《礼物》  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之一马塞尔·莫斯(Marce Mauss,1872—1950)是涂
期刊
【摘要】:《文心雕龙?物色》在创作理论上,刘勰用“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形象地说明了主客体的交流运动,初步揭示了这种交流运动是双向的与不断提升的。试从追根溯源的角度,探讨“物色”的构字及其题解释义,从“心物”关系的历史渊源探讨《物色》篇中主客体的互动关系,取“纳”客体之貌引发主体倾“吐”情感,在“物”引“情”发到“情”移“物”的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双向共生的关系。  【关键词】:“纳”客之貌;“吐”心
期刊
【摘要】:在中国,以历史人物、历史题材为题材的小说不计其数,但广西作家黄继树却在历史题材小说的道路上大放异彩。黄继树是广西桂林永福县人,怀着对文学的热爱,1959年已经开始公开发表作品,其创作道路的四个阶段对历史小说的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文意在对黄继树钟情于历史小说的原因做探析,使读者能更好理解黄继树的历史小说。  【关键词】:黄继树;历史小说;创作选择  一、黄继树小说创作道路的选择  黄继
期刊
【摘要】:《猫桌》是斯里兰卡裔加拿大籍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作品描述了11岁少年迈克尔从斯里兰卡首府科伦坡出发去往英国伦敦的一次航行历程,作品通过一次从边缘到中心的航行,表现出中心和边缘之间的从若隐若现的摩擦到激烈的碰撞,彰显了中心和边缘之间的矛盾的消弭与激化,迈克尔到目的地后与中心的融合,从近自传体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作者本人作为流散作家在内心的中心与边缘的纠结,在潜意识中在中心位置为边缘
期刊
【Abstract】: Autumn always causes one to be trapped in sentimentality. Among the literary works concerning about autumn, To Autumn by the outstanding English romantic poet John Keats in the 19th centur
期刊
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全面改革,阶级意识淡化,这时期的女性作家将审视的目光移向了生命个体,她们开始注重写私人生活经验和感悟,形成了重视身体性别差异的先锋派写作潮流。女性诗人也有了鲜明的性别观念,开始运用躯体感受进行诗歌创作,作品围绕女性特有的生命体验展开,借用女性的身体变化抒写对外部世界的生命体验,试图完成对男权文化的解构。1984年翟永明发表的组诗《女人》及序言《黑夜的意识》,以神秘的女性诗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