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3月,全球最大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Startv公司获准在上海设立代表性传媒公司,此前,该公司已于1999年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可以认为,中国入世之后,会有更多的国外传媒机构、跨国文化集团进驻中国。据媒体披露:目前全球90%以上新闻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另外美国控制了近75%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第二位,成为一项支柱产业;在英国,它甚至超过了汽车产业。
据介绍,文化产业这个概念首先是由欧洲国家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利用文化政策的手段,以调适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扩张、美国文化工业带来的对欧洲传统文明造成的危险。我国近两年才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深圳市政府在“十五”规划中也第一次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
深圳拟组建“文化航母”
深圳建立经济特区伊始,市政府领导就十分重视特区文化建设,建设了“八大文化设施”。二十年来,深圳已形成以华侨城为代表的旅游文化产业模式,有人认为“锦绣中华民族艺术团”演出水平不低于国内任何一家专业艺术团,这个艺术团曾担任去年8月份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2000年中华文化美国行”的舞蹈演出。
但另一方面,深圳整体文化产业还比较落后。电视湘军的异军突起、广州报业的逼近,令深圳人感到压力很大。在深圳街头,一位报亭的业主说:“在过去,人们买的最多的是《深圳特区报》,现在买的最多的是《南方都市报》。”一家发行公司的老板李建军也说:“他所经手的报纸,《南方都市报》是深圳当地三家报纸发行量的总和。”一位本地的报界人士忧虑地说:“我们被广州的报纸打败了。”
这反映出深圳报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如果考虑到中国加入WTO之后,文化传媒业的放开,深圳的传媒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广州传媒界资深人士说:“深圳的报纸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行政化的色彩仍然很浓。深圳城市文化本来有其多元文化冲撞、交融的特点,当地报纸并没有将其反映出来,这是一个很怪的现象。”
而电视这一块,因为香港电视的幅射,一位深圳有线电视台的记者曾说,一到晚上,老百姓大多收看香港电视,本地的电视节目收视率并不高。
面对这种局面,据有关部门透露,深圳拟组建三大集团,即“广电集团”、“发行集团”和“演出集团”。广电集团已报经中宣部批准,市委宣传部张春雷副部长担任筹备组主任,这是第一家被允许成立的省级以下的广电集团;关于“发行集团”,据此方案的负责人透露,方案已上报市委、市政府,等待批复;演出集团则处于论证阶段。
组建集团是一种垄断经营吗?
实际上,早在1999年,深圳就成立了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其经营和运作模式还在不断调整完善过程中。最近集团副总编辑林青透露,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正实行内部体制的重大改革,由原来的十多个处压缩为5个“中心”,重新整合内部资源,实行竞争上岗的考评机制,完全按照企业化方式运作。
文化产业如何经营?是否要走某些行业的老路?《湖北日报》总编辑宋汉炎就有这样的疑惑,他在“中南六省区党报协作会”发言时指出:“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到底该是什么样子?如何创新机制避免成翻牌公司?如何按公司法来组建法人治理机构?”在深圳,这样的疑问同样存在。
另一个问题是,这种走集团化的经营模式,是否就是垄断经营?对此,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杨宏海主任认为,西方国家20世纪初就出现了报业集团,不过他们多为私人化的报业传媒,与我们国家不一样,在弘扬我们民族文化上还需在政府主导下,发展那些健康的、本民族的文化产品。他透露,今年深圳市将要对机关、事业单位作重大改革,对于文化事业这一块,肯定会出台一些具体的措施。
深圳文化业还没有达到资本运作化的阶段,文化产品也相对薄弱。但各方面的信息表明,深圳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文化管理、市场秩序和法制建设都是构建“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内容。专家指出:如果没有(文化)产业优势,必将对文化竞争产生极大影响。
面对国外的竞争,“小舢舨斗不过航母”,组建“集团”是发挥资本的优势,但有专家认为,实际上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在本土化的“文化产品”上下功夫。深圳市文化局的尹昌龙博士认为:“政府应该意识到,仅靠国家的投资毕竟是有限的,应该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力量。
深圳的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我们国家的普遍情况。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陈少峰教授认为,政府组建文化产业集团,说明已具有忧患意识,通过扶持原有文化产业组成集团或通过资本运作方式上市,比如“电广传媒”、“歌华集团”等,这是与现代企业运作方式相一致的。但是问题也很严重,他说:“这种扶持垄断经营到底有没有竞争性,是很难讲的;意识到问题,但做法并不一致,关键是创新这一部分,把民营企业挡在外面,会产生创新上的障碍,举步维艰。”
陈少峰还指出,各地组建集团,实际上是变成区域性垄断,会形成地方保护。因此,他建议,现在政府就应该广泛吸收民间资本,甚至可以进行跨区域性的合作;媒体间也可以交叉和竞争。否则,跨国公司一旦进入中国,就会和中国民间资本与人才相互结合。
走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模式
相比于全国其他地方,深圳可以说已经走出了“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这一模式,这表现为许多企业经营文化产业的自主行为。
深圳万科文化传播公司自主策划、投资、拍摄影视作品,在业界已很有名声,其母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万科地产。万科地产早年也走过单一赞助文化事业的历史,在电影领域,甚至90年代初,国家电影局也只同意企业以赞助的方式出资金,而不允许直接介入管理和经营。1991年,万科在香港成立“万和影视有限公司”,开始和国影厂合拍影片,较有影响的《过年》、《找乐》、《兰陵王》等,就是他们策划并投资与国影厂合拍的。
1999年1月1日,深圳万科文化传播公司取得了独立拍片权,今后拍摄电影将不需要再和国家电影厂合作,在剧本获得电影局认可后,即可独立拍片、独立出品、独立署名。如今,这家公司专攻电视剧,最有代表性是去年播放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甚至造成一股“保尔”热。
对于取得的这一成绩,市文化局的尹昌龙博士认为,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推广,真不知它会在市场上有怎样的命运,他说:“这是政府主导下的奇特文化产业”。
万科公司的这种模式,是否就是完全走向市场,颇令人怀疑。尹昌龙博士就认为:“这显示出目前深圳自主经营影视业的艰难,这种生产模式会严重阻止多元化竞争和真正进入市场,而且不会从满足老百姓的审美口味出发。”
另一个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思考:为什么企业仍需要借助行政力量?这对其它企业来说,是否是一种不公平?陈少峰教授认为,现在一些电视将频道视为垄断资源,一是资源严重浪费;二是外包出去,产生了许多寻租行为。倒不如拿出来公开竞争,有利于内容上的创新。
是体制问题还是其它?
深圳发展文化产业还是具有优势的,记者在采访中,多人提到深圳有较多的白领阶层、高科技文化、毗邻香港等优势。深圳人购书量连续几年名列全国第一,去年11月,深圳“读书月”活动,前后共有70万人参加,已形成了以“书城”为中心的图书、音像批发市场基地。每到星期天,香港很多人来“书城”购书。
但不少人也表示,政府仍需在政策与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在这一领域里要有所突破,难度仍然很大。2000年,陈佐煌离开国家交响乐团,其中缘由,媒体多有披露,其改革所触及问题仍涉及体制和观念的许多问题。
成立于1983年的深圳交响乐团,政府每年拨经费600万,乐团仍需进行一些商业性演出和发展一些第三产业来弥补不足。因此,他们也进行了改革,比如,从俄罗斯聘请乐手、实行“拉幕考试”等。团长陈川松说,他实际上搞的是改良,而不是改革,不象国家交响乐团陈佐煌那么激烈,让40%的人下岗。他说:“在我这里,无一人下岗。”
今年4月4日,深圳交响乐团进行了一次“拉幕考试”,目的是按音乐水平将分配档次拉开,乐手也需重新排座次。但他透露,即使这样,还是受了个别人的抵制。“我也想跟世界接轨,按国际惯例走,但我不能脱离实际的社会现状。现行的体制、人们的思维方式、观念在文化产业要进行完全市场化的改革,非常困难,陈佐煌不是最终离开了吗?”说这些话的时候,陈团长十分无奈。
谈到这些问题,尹昌龙博士认为:“政府应制定宽松的环境、政策机制,在此方面,深圳并没有走在全国的前面,如果说个别企业制造出一些轰动效应,也是借助于政府的推广的力量,而不是真正的市场行为。”陈少峰教授也认为,政府应把文化产业看成是与高科技同等的战略地位,深圳发展高科技很有经验,应该意识到“创新”所具备的条件、要素。
当然,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产业也具有较大的优势,文化产业或工业并不完全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政府应在这些方面有更多的开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