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要求广大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文以教学过程为出发点,就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应如何把握学生的主体性作一些有益探索。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 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13-02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思维和能力产生了挑战,其中,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主体性就是挑战之一。那么,作为高中思政教师,又该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呢?
1 新课改的实施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工作都应该致力于〝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从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完整的教学观念。为全面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思政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调整自己的认识:
1.1 对学生再定位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制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物体,没有考虑学生的主体特征。这次新课改正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这一弊端而重新对学生进行定位,以帮助广大教师走出认知误区。1认识高中生个性特征。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性趋于成熟的时候,虽然每个高中生的个性不同,但他们仍然表现出一些比较统一、稳定的个性特征,比如强烈的独立意识;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十分关心自己的优缺点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等。这就提醒广大思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会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权利。2、认识高中生情感的复杂性。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友谊和爱情充满了向往和幻想,但是由于他们的思想还并未成熟,因此使他们的情感更具负责性,具体表现为:对待师生关系若即若离,往往以表面上的冷眼相对来掩饰其内心深处的敬重,有时还给老师“出难题”来吸引老师注意;注重同伴的选择,不少高中时期的好朋友往往能延续到成人,甚至一生;开始异性交往,高中生男女关系已由“疏远”逐渐发展到了“喜欢接近”,有的发展成了我们称之为“早恋”的现象。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注意把握高中生情感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引导他们对感情的正确认识。3、认识高中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之下,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理应成为培养健全人格的“人”的主阵地。“以人为本”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实施中培养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1.2 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
由于封建的科举考试以及现代社会盛行的应试考试,都不同程度地臆断了“发展”的内涵,仅仅视人的发展为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人本身对于发展的差异性需要。此次课程改革通过设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来作为课程标准,通过明确的规范来使教育工作者打破原有狭隘的发展观,倡导各教师将“全面发展”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去。
1.3 重塑“知识”的形象
在工业经济时代,由于人们赋予了“知识”以绝对神圣的地位,故而在教材中的知识都是客观、绝对、工具性的。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生就成了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载体。显然,这种对于“知识”的机械认知不仅会妨碍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更加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此,此次新课程改革综合借鉴了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学科等多种学科对于知识的研究成果,将人的积极参与作为掌握现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必然途径。比如,在高中一年级上册经济生活这部分知识的讲解中,思政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进行观察与研究,让他们通过亲自参与来加深对经济常识的理解,这就能一改过去那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局面,并且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提供帮助。
1.4 剖析改革后的课程
《纲要》第二部分对于高中课程的主要结构做了明确的阐述:“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发展,课程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课程的修定对于高中思政教师而言,既是解脱又是挑战。由于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考试大纲中的知识范围也会相应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使他们能够有时间和精力来探索各种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知识面。但是,如何把握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平衡对任课老师来说却无疑是一项挑战,既不能因为是选修课而不加重视,也不能用同一种教学方式来对待选修课和必修课。故而,高中思政教师在教学之前,一定要深刻理解《纲要》中对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各项具体规定,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灵活设置教学环节,使必修课的规范性同选修课的延展性相得益彰。
2 关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几点建议
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包括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环节。教学前的构思与准备,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及教学后的评价与总结,这几块缺一不可,因为它们是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教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主要途径。
2.1 精心备课
“备课”即准备上课。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老师对“备课”这一环节态度不一,一些初为人师的年轻教师往往为了使上课不至于“凌乱”而将“备课”变“背课”,而另一些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对自己把握课堂环节的能力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备课的重要性。事实上,这两种关于备课的态度都是不科学的,前一种情况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保证课堂任务的完成,但容易出现课堂呆滞、僵硬的局面,这也是同新课改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理念是相违背的。而后一种情况虽然使课堂教学不拘泥于形式,可以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导作用,但是由于教师的主观经验所占比例较大,而主观经验是相对的,这比较不利于学生掌握客观、系统的知识。那么,高中思政教师应在备课阶段做好哪些工作呢?
首先,注重在平时收集资料。政治老师尤其要加强政治敏感性,每天多关注国际国内重大时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下载、整理重要文件、图片、视频等资料,建立一个资料档案,以备不时之需。
其次,接到教材后要认真对教材进行分析,领悟编者的主旨,把握教材编写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理清教学思路,分清所讲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思考一下采取什么导入方法及借助于哪些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最后,就是教案的编写阶段了。随着先进科技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教案也更多地以课件形式体现出来。虽然多媒体资源丰富了教学工具,但教师也要对课件整理有一个把握,即不能为了凑课件而使课件内容杂乱无章、五彩缤纷,从而颠倒了知识与形式的位置。
2.2 用心上课
2.2.1 组建生活化课堂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通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对于高中思政教师而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和了解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及人文现象,让他们带着探索和求知的心情走近生活;同时,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对于生活问题的兴趣点,引导他们去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在学生感悟和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对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误解的内容进行点播和分析,指引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将生活案例转化为政治课知识。
2.2.2 创设体验型课堂
所谓体验型课堂指教师通过各种工具(如课件、案例资料、音乐、游戏或者活动等)积极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亲身体验的过程之中,通过感受和感悟各种教学情境中的人物和事件,从而汲取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作为高中思政教师,可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通过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使其产生一定的情感的阅读体验型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阅读经过教师精心收集和挑选的相关资料从而产生内心的共振,深切体会材料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样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能够加深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比如,在论辩型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选择那些针对性强、有一定思辨价值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适时地对论辩活动进行指导,避免学生思维偏激或由于言语过激而产生情绪波动,及时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向;另外,角色体验型教学方式也是可供选择的方式之一,通过让学生扮演案例或故事中的一些角色,让他们在扮演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从而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政治课教师而言,为了充分发挥此种教学模式的作用,就必须对各位学生的个性和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方可为他们选择合适的角色,避免“牵强附会”、“张冠李戴”的局面。
2.2.3 充分利用课堂“对话”
这里所谓的“对话”不仅是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老师、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同时也包括学生之间的讨论与情感交流。概括而言,就是以“对话”为平台,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民主、平等地言语交流,从而加深双方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促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和信息沟通。比如:在学习高中政治一年级上册《经济生活》中“消费者行为”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设置一个消费者在商场中购物的情境,通过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售货员、商场经理、售后服务员等角色,让他们以对话的方式表达各自角色所代表的意见和观点,使各位学生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这一知识点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但是,作为高中政治课教师,在运用各种类型的对话方式时,要注意把握科学性和公正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师在选择对话类型时要进行科学安排,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实际,又要兼顾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而公正性原则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时,要保证大部分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对话,决不能使对话变成个别同学的“独角戏”。只有坚持科学性和公正性原则,才能真正发挥对话这种教学方式应有的积极作用。
2.3 精心反思
“反思”,顾名思义,即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进行回忆、思考,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查漏补缺,不断进步。“反思”之所以要受到各教师的重视,它的意义就在于:首先,它是提高教师分析和处理教材的重要途径,虽然,在备课阶段,也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结构及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把握,但是,由于教师在备课时的分析大多是建立在经验和理论之上的,那么,他们对于教材的理解就有可能与实际相脱节,所以,只有在经过上课环节的亲身实践后再对教材进行剖析和揣摩,各位教师才能基于理论和实践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其次,通过“反思”,教师可以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教学艺术。对于政治这门相对沉闷的课程而言,为了使政治课变得生动起来,也为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政教师不仅要在课前、课中下足功夫,收集资料,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更应该在课后进行及时反思,回顾课堂中较为生硬的环节和学生的反应,通过分析不足之处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为接下来章节的展开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好准备,避免周而复始地犯同一个错误。再次,“反思”环节也是特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种方式。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各校政治课教师人员配备相对较少,那么,相比于学生数目和需求而言,各政治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各政治课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及考试之后,已没有余力进行互动与交流,这非常不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各校应注重加强教师之间进行课后反思,进行相互交流和评价教学经验和感受,找出各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相互取长补短,促进集体教学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而且,课后反思还能加强教师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一门课程的专业化,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笔者相信,只要各位高中政治教师能脚踏实地,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反思和总结,就不仅能丰富个人的教学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生涯,同时,更加有利于在新课改这面大旗之下,科学地把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朱光明主编,2005.1.
[2] 王有鹏.巧妙运用对话式教学方式[]].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8.
[3] 蒋国民,郑友民.构建生活化课堂,彰显新课程理念[]].中学政治教学 参考,2009.10.
[4] 赵娅妮.课后反思成就优质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7.
[5] 雅斯贝斯.《大学的观念》,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年8月版.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 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13-02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思维和能力产生了挑战,其中,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主体性就是挑战之一。那么,作为高中思政教师,又该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呢?
1 新课改的实施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工作都应该致力于〝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从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完整的教学观念。为全面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思政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调整自己的认识:
1.1 对学生再定位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制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物体,没有考虑学生的主体特征。这次新课改正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这一弊端而重新对学生进行定位,以帮助广大教师走出认知误区。1认识高中生个性特征。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性趋于成熟的时候,虽然每个高中生的个性不同,但他们仍然表现出一些比较统一、稳定的个性特征,比如强烈的独立意识;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十分关心自己的优缺点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等。这就提醒广大思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会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权利。2、认识高中生情感的复杂性。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友谊和爱情充满了向往和幻想,但是由于他们的思想还并未成熟,因此使他们的情感更具负责性,具体表现为:对待师生关系若即若离,往往以表面上的冷眼相对来掩饰其内心深处的敬重,有时还给老师“出难题”来吸引老师注意;注重同伴的选择,不少高中时期的好朋友往往能延续到成人,甚至一生;开始异性交往,高中生男女关系已由“疏远”逐渐发展到了“喜欢接近”,有的发展成了我们称之为“早恋”的现象。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注意把握高中生情感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引导他们对感情的正确认识。3、认识高中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之下,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理应成为培养健全人格的“人”的主阵地。“以人为本”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实施中培养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1.2 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
由于封建的科举考试以及现代社会盛行的应试考试,都不同程度地臆断了“发展”的内涵,仅仅视人的发展为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人本身对于发展的差异性需要。此次课程改革通过设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来作为课程标准,通过明确的规范来使教育工作者打破原有狭隘的发展观,倡导各教师将“全面发展”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去。
1.3 重塑“知识”的形象
在工业经济时代,由于人们赋予了“知识”以绝对神圣的地位,故而在教材中的知识都是客观、绝对、工具性的。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生就成了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载体。显然,这种对于“知识”的机械认知不仅会妨碍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更加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此,此次新课程改革综合借鉴了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学科等多种学科对于知识的研究成果,将人的积极参与作为掌握现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必然途径。比如,在高中一年级上册经济生活这部分知识的讲解中,思政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进行观察与研究,让他们通过亲自参与来加深对经济常识的理解,这就能一改过去那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局面,并且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提供帮助。
1.4 剖析改革后的课程
《纲要》第二部分对于高中课程的主要结构做了明确的阐述:“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发展,课程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课程的修定对于高中思政教师而言,既是解脱又是挑战。由于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考试大纲中的知识范围也会相应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使他们能够有时间和精力来探索各种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知识面。但是,如何把握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平衡对任课老师来说却无疑是一项挑战,既不能因为是选修课而不加重视,也不能用同一种教学方式来对待选修课和必修课。故而,高中思政教师在教学之前,一定要深刻理解《纲要》中对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各项具体规定,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灵活设置教学环节,使必修课的规范性同选修课的延展性相得益彰。
2 关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几点建议
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包括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环节。教学前的构思与准备,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及教学后的评价与总结,这几块缺一不可,因为它们是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教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主要途径。
2.1 精心备课
“备课”即准备上课。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老师对“备课”这一环节态度不一,一些初为人师的年轻教师往往为了使上课不至于“凌乱”而将“备课”变“背课”,而另一些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对自己把握课堂环节的能力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备课的重要性。事实上,这两种关于备课的态度都是不科学的,前一种情况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保证课堂任务的完成,但容易出现课堂呆滞、僵硬的局面,这也是同新课改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理念是相违背的。而后一种情况虽然使课堂教学不拘泥于形式,可以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导作用,但是由于教师的主观经验所占比例较大,而主观经验是相对的,这比较不利于学生掌握客观、系统的知识。那么,高中思政教师应在备课阶段做好哪些工作呢?
首先,注重在平时收集资料。政治老师尤其要加强政治敏感性,每天多关注国际国内重大时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下载、整理重要文件、图片、视频等资料,建立一个资料档案,以备不时之需。
其次,接到教材后要认真对教材进行分析,领悟编者的主旨,把握教材编写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理清教学思路,分清所讲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思考一下采取什么导入方法及借助于哪些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最后,就是教案的编写阶段了。随着先进科技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教案也更多地以课件形式体现出来。虽然多媒体资源丰富了教学工具,但教师也要对课件整理有一个把握,即不能为了凑课件而使课件内容杂乱无章、五彩缤纷,从而颠倒了知识与形式的位置。
2.2 用心上课
2.2.1 组建生活化课堂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通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对于高中思政教师而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和了解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及人文现象,让他们带着探索和求知的心情走近生活;同时,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对于生活问题的兴趣点,引导他们去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在学生感悟和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对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误解的内容进行点播和分析,指引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将生活案例转化为政治课知识。
2.2.2 创设体验型课堂
所谓体验型课堂指教师通过各种工具(如课件、案例资料、音乐、游戏或者活动等)积极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亲身体验的过程之中,通过感受和感悟各种教学情境中的人物和事件,从而汲取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作为高中思政教师,可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通过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使其产生一定的情感的阅读体验型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阅读经过教师精心收集和挑选的相关资料从而产生内心的共振,深切体会材料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样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能够加深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比如,在论辩型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选择那些针对性强、有一定思辨价值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适时地对论辩活动进行指导,避免学生思维偏激或由于言语过激而产生情绪波动,及时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向;另外,角色体验型教学方式也是可供选择的方式之一,通过让学生扮演案例或故事中的一些角色,让他们在扮演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从而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政治课教师而言,为了充分发挥此种教学模式的作用,就必须对各位学生的个性和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方可为他们选择合适的角色,避免“牵强附会”、“张冠李戴”的局面。
2.2.3 充分利用课堂“对话”
这里所谓的“对话”不仅是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老师、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同时也包括学生之间的讨论与情感交流。概括而言,就是以“对话”为平台,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民主、平等地言语交流,从而加深双方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促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和信息沟通。比如:在学习高中政治一年级上册《经济生活》中“消费者行为”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设置一个消费者在商场中购物的情境,通过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售货员、商场经理、售后服务员等角色,让他们以对话的方式表达各自角色所代表的意见和观点,使各位学生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这一知识点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但是,作为高中政治课教师,在运用各种类型的对话方式时,要注意把握科学性和公正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师在选择对话类型时要进行科学安排,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实际,又要兼顾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而公正性原则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时,要保证大部分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对话,决不能使对话变成个别同学的“独角戏”。只有坚持科学性和公正性原则,才能真正发挥对话这种教学方式应有的积极作用。
2.3 精心反思
“反思”,顾名思义,即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进行回忆、思考,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查漏补缺,不断进步。“反思”之所以要受到各教师的重视,它的意义就在于:首先,它是提高教师分析和处理教材的重要途径,虽然,在备课阶段,也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结构及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把握,但是,由于教师在备课时的分析大多是建立在经验和理论之上的,那么,他们对于教材的理解就有可能与实际相脱节,所以,只有在经过上课环节的亲身实践后再对教材进行剖析和揣摩,各位教师才能基于理论和实践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其次,通过“反思”,教师可以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教学艺术。对于政治这门相对沉闷的课程而言,为了使政治课变得生动起来,也为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政教师不仅要在课前、课中下足功夫,收集资料,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更应该在课后进行及时反思,回顾课堂中较为生硬的环节和学生的反应,通过分析不足之处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为接下来章节的展开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好准备,避免周而复始地犯同一个错误。再次,“反思”环节也是特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种方式。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各校政治课教师人员配备相对较少,那么,相比于学生数目和需求而言,各政治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各政治课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及考试之后,已没有余力进行互动与交流,这非常不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各校应注重加强教师之间进行课后反思,进行相互交流和评价教学经验和感受,找出各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相互取长补短,促进集体教学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而且,课后反思还能加强教师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一门课程的专业化,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笔者相信,只要各位高中政治教师能脚踏实地,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反思和总结,就不仅能丰富个人的教学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生涯,同时,更加有利于在新课改这面大旗之下,科学地把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朱光明主编,2005.1.
[2] 王有鹏.巧妙运用对话式教学方式[]].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8.
[3] 蒋国民,郑友民.构建生活化课堂,彰显新课程理念[]].中学政治教学 参考,2009.10.
[4] 赵娅妮.课后反思成就优质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7.
[5] 雅斯贝斯.《大学的观念》,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