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材料,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学会,学懂知识的重要前提,也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之一。课堂,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场所。而每个学生又是独特的,具有个体差异和认知差异。如何帮助学生达到理想的预习效果,让其自己通过探究解决相应知识点——在预习环节设置问题。在预习开始前,老师给出问题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通过阅读教材,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想的预习效果。
那么如何设置合适的问题,怎样的问题才是真正合理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问题具有的特征。
一、设置问题的原则
先在这里交代一下,本文作者在具体工作中所践行的课改模式。这样有利于各位前辈和同仁们更好的理解所设置问题以及所设置问题的合理性。
在国家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所任教的学校从上到下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和相关的文件,并在具体工作中切实践行新课改理念。课堂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学组织形式。在上课的第一个环节—自主探究环节,学生先自学,自学完之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展示,教师点评。这一环节教师会根据本节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定一个时间,即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预习任务。
那么,设置问题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明确指出预习的范围。上课铃声响起后,老师走进教室,第一个学习
环节就是自主探究环节。学生要进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自主预习。此时,教师明确的给出预习范围,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明确预习的内容。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4节《数据的离散程度》为例。自主探究课本149页——150页。
问题的表述应该是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而并非教学目标的照搬。
一般,教学目标中会把知识分为三类,并分别用“了解,理解,掌握”来加以阐述和要求。“了解,理解,掌握”这些词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而且很难把握。在设置自主探究问题时,教师首先应该把这些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可操作性的行为动词呈现出来。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轴对称与坐标变化》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经历轴对称变化与点的坐标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发展数形结合意识,初步建立几何直观”。在设置自主探究环节的问题时,可以将之转化为:“认真阅读课本68页两个例题,回答例题中的问题,并思考课本69页做一做和议一议”。
问题的内容由每节的知识点来确定,必须包含每节所有重要知识点。
一般情况下,每个老师在备课时,会根据学生的学情,对设置的问题会进行不同程度的侧重,甚至是删减。但无论怎么处理,所设问题的内容应包含本节重要知识点,核心知识点。
问题的数量应与每节知识点的数量基本保持一致。问题的表述不同,
侧重不同,会直接影响到问题数量的设置和安排。设置的问题不宜太多,否则,会让学生感觉很繁琐或者本节知识很难。一般,设置的问题会以PPT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果问题太多,一张放不下或者把字体设置成32号字体以下而挤在一张上,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预习效果。设置的问题也不宜太少,过于少的话,会让学生感觉老师准备不充分,不够认真。所以,通常情况下,设置的问题数量应与每节知识点的数量基本保持一致。
问题面向的是全班学生,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层次。在同一个班级里的
学生学习水平往往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直接导致每个学生完成相应内容所花费的时间不同。所以,自主探究环节,设置的问题应该照顾到学优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适当增添一点“选修任务”,一方面可以调动学优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增加学优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避免学生出现无所事事,完成任务干坐的现象。此处的“选修任务”等于“选修内容”,更不是增加知识难度,到底应该怎样设置选修任务,在接下来的案例分析中会给出具体的任务,此处就不一一展开。
问题中必须包含本节中的知识目标,并对知识目标作出具体要求。初中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公式,定理需要学生去理解,并记住进而会应用。识记这些概念,公式,定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很有必要指出相应的知识目标。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1节《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为了完成相应知识目标,可设置问题为:“识记概念: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按照这样几个原则设置出来的问题,会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预习时,要完成哪些任务,要掌握哪些知识点,要解决哪些问题。即,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快速形成。
二、案例分析
本文此处,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6节《实数》为例,结合以上设置问题的原则,就这节课设置具体问题。
首先,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6节《实数》这节课本内容为例:
参考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本节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实数的概念与意义,能按要求对实数进行分类。2.了解有理数的运算规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在预习环节,特此设置以下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自主探究课本38页——39页的内容”,
1、识记概念:实数及实数的两种分类、特点。建议:对比已学的有理数去学习实数;
2、完成课本“议一议”和“想一想”;
3、思考并记忆:数轴上的点和实数存在怎样的关系?
4、(选修)课本习题。
这四个问题与本节的教学目标基本一致,包含本节课本上给出的重要知识点,问题数量適宜,问题中对本节的知识目标给出具体要求,并且面对学优生设置了“选修任务”。此处的选修任务相当于是预习的一个检测环节,并无知识量或者知识难度的增加,不会为学生增添额外的学习负担,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三、结束语
本文笔者向大家展示在新课改模式下,学生在自主探究环节,通过教师科学合理的设置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预习,并通过自主探究学会相应的知识。让问题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引領是笔者在践行新课改理念时的点滴感悟。科学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形成探究能力是是笔者在践行新课改理念时的点滴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最具引领性,最能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是笔者在践行新课改理念时需要不断去思考和琢磨的。本文只是对培养初中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的初探和浅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到之处请各位前辈和同仁批评指正。
那么如何设置合适的问题,怎样的问题才是真正合理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问题具有的特征。
一、设置问题的原则
先在这里交代一下,本文作者在具体工作中所践行的课改模式。这样有利于各位前辈和同仁们更好的理解所设置问题以及所设置问题的合理性。
在国家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所任教的学校从上到下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和相关的文件,并在具体工作中切实践行新课改理念。课堂教学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学组织形式。在上课的第一个环节—自主探究环节,学生先自学,自学完之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展示,教师点评。这一环节教师会根据本节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定一个时间,即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预习任务。
那么,设置问题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明确指出预习的范围。上课铃声响起后,老师走进教室,第一个学习
环节就是自主探究环节。学生要进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自主预习。此时,教师明确的给出预习范围,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明确预习的内容。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4节《数据的离散程度》为例。自主探究课本149页——150页。
问题的表述应该是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而并非教学目标的照搬。
一般,教学目标中会把知识分为三类,并分别用“了解,理解,掌握”来加以阐述和要求。“了解,理解,掌握”这些词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而且很难把握。在设置自主探究问题时,教师首先应该把这些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可操作性的行为动词呈现出来。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轴对称与坐标变化》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经历轴对称变化与点的坐标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发展数形结合意识,初步建立几何直观”。在设置自主探究环节的问题时,可以将之转化为:“认真阅读课本68页两个例题,回答例题中的问题,并思考课本69页做一做和议一议”。
问题的内容由每节的知识点来确定,必须包含每节所有重要知识点。
一般情况下,每个老师在备课时,会根据学生的学情,对设置的问题会进行不同程度的侧重,甚至是删减。但无论怎么处理,所设问题的内容应包含本节重要知识点,核心知识点。
问题的数量应与每节知识点的数量基本保持一致。问题的表述不同,
侧重不同,会直接影响到问题数量的设置和安排。设置的问题不宜太多,否则,会让学生感觉很繁琐或者本节知识很难。一般,设置的问题会以PPT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果问题太多,一张放不下或者把字体设置成32号字体以下而挤在一张上,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预习效果。设置的问题也不宜太少,过于少的话,会让学生感觉老师准备不充分,不够认真。所以,通常情况下,设置的问题数量应与每节知识点的数量基本保持一致。
问题面向的是全班学生,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层次。在同一个班级里的
学生学习水平往往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直接导致每个学生完成相应内容所花费的时间不同。所以,自主探究环节,设置的问题应该照顾到学优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适当增添一点“选修任务”,一方面可以调动学优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增加学优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避免学生出现无所事事,完成任务干坐的现象。此处的“选修任务”等于“选修内容”,更不是增加知识难度,到底应该怎样设置选修任务,在接下来的案例分析中会给出具体的任务,此处就不一一展开。
问题中必须包含本节中的知识目标,并对知识目标作出具体要求。初中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公式,定理需要学生去理解,并记住进而会应用。识记这些概念,公式,定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很有必要指出相应的知识目标。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1节《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为了完成相应知识目标,可设置问题为:“识记概念: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按照这样几个原则设置出来的问题,会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预习时,要完成哪些任务,要掌握哪些知识点,要解决哪些问题。即,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快速形成。
二、案例分析
本文此处,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6节《实数》为例,结合以上设置问题的原则,就这节课设置具体问题。
首先,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6节《实数》这节课本内容为例:
参考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本节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实数的概念与意义,能按要求对实数进行分类。2.了解有理数的运算规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在预习环节,特此设置以下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自主探究课本38页——39页的内容”,
1、识记概念:实数及实数的两种分类、特点。建议:对比已学的有理数去学习实数;
2、完成课本“议一议”和“想一想”;
3、思考并记忆:数轴上的点和实数存在怎样的关系?
4、(选修)课本习题。
这四个问题与本节的教学目标基本一致,包含本节课本上给出的重要知识点,问题数量適宜,问题中对本节的知识目标给出具体要求,并且面对学优生设置了“选修任务”。此处的选修任务相当于是预习的一个检测环节,并无知识量或者知识难度的增加,不会为学生增添额外的学习负担,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三、结束语
本文笔者向大家展示在新课改模式下,学生在自主探究环节,通过教师科学合理的设置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预习,并通过自主探究学会相应的知识。让问题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引領是笔者在践行新课改理念时的点滴感悟。科学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形成探究能力是是笔者在践行新课改理念时的点滴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最具引领性,最能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是笔者在践行新课改理念时需要不断去思考和琢磨的。本文只是对培养初中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的初探和浅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到之处请各位前辈和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