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有效渗透德育元素
(1)以情激情
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出共鸣。记得有一次上《紫藤萝瀑布》,课临近结束,总结课文时,我为主人公不屈不挠、热爱生活所表现出来的执著精神深深地鞠了一躬,一下子把课堂震住了,我让学生理解了老师的用意,内心的激情喷然而发,我让学生体会到课文思想的精髓——顽强不屈的精神,热爱生命的执著令人肃然起敬。
(2)形象分析
文章的思想性是内含在精心组织的语言文字中的,所以语文的德育思想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来实现。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骗子为人的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每个词义在文中的具体体现,让学生感受到其灵魂的肮脏,从内心对他产生鄙夷。
(3)朗读和表演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中学课本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不仅能让学生在细细咀嚼中提高语感,而且在诵读中易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4)英雄人物的感染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孕育的无数的爱国英雄,如女扮男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花木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这些民族英雄气概荡人心魄,可歌可泣。我们应通过课堂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对英雄人物的敬慕中产生爱国主义情操,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二、以校本教材阅读为突破,有效彰显德育元素
校本教材主要指我们初中生的语文书和自读课本,这对有效彰显德育元素有极其重大的作用。比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充分感悟,体会作者所抒发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并推荐读苏轼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让学生充分感受苏轼的人生态度。
学了《假如再给我三天光明》后,学生都被又聋又哑的海伦而感动了,对她很是佩服,于是我因势利导,把目标指向了她老师的老师(一个普通的清洁女工)的文章《一个人所能改变的》,希望学生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德育熏陶。让学生懂得人生不只需要珍惜,更需要自信。
三、以作文评价为引导,有效深化德育元素
我执教的学生中有个女生对爱情似懂非懂,于是我就在她的作文本上写下了一行字:女孩的美丽不止是外表,更为重要的是由内而外的气质。后来她上课明显比以前认真,期末考试她得了个优。还有几个头脑很灵活的但是很顽皮又很有个性的男生,对这个社会流露出了不满,我就在他们的作文本上留下了下面几句话:相信自己,然后改变自己,最后超越自己。
甚至可以因时出题:比如上次的汶川大地震,在震后的第7天,我们所在教研组就即时出了个话题作文:爱、生命和亲情。
四、 以开展语文活动为依托,有效积淀德育元素
(1)改错别字大赛
可以让同学们从各级各类的商品广告、说明书、宣传纸等等来一次是非的大辩解,这样学生既能改变自己的错别字,又能还我们汉字一个本真,还能增强我们学生的是非观。
(2)成语积累
可以让学生从课本、课外阅读书及字典上找成语,看谁积得多,理解得透,时间可以放长一点,一开始就可以布置下去,一个月查一次,这样学生一方面会有许多成语,方便作文,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毅力。
(3)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真正开展
比如说店面语、广告语的摘录,例如:“载人舟”(鞋店名),将鞋子喻为载人之舟,生动形象;“稻香村”(饭店名),借辛弃疾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让人回味无穷;“小别意酸酸,欢饮心甜甜”(橙汁饮料)运用双关修辞,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这种活动要比上正式的课来的带劲,学生也很乐意这么做,而且能让他们发现生活的美,会让他们更爱生活。
“没有语文,德育就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每个教师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向和道路的引路人!新课程标准下,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自己“灵魂工程师”的身份和使命,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加强业务进修,加强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则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
我们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应保持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量,承担起德育工作的重任,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高度来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从而使学生成为不仅学习好,而且道德品质高尚的栋梁之才。
(1)以情激情
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出共鸣。记得有一次上《紫藤萝瀑布》,课临近结束,总结课文时,我为主人公不屈不挠、热爱生活所表现出来的执著精神深深地鞠了一躬,一下子把课堂震住了,我让学生理解了老师的用意,内心的激情喷然而发,我让学生体会到课文思想的精髓——顽强不屈的精神,热爱生命的执著令人肃然起敬。
(2)形象分析
文章的思想性是内含在精心组织的语言文字中的,所以语文的德育思想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来实现。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骗子为人的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每个词义在文中的具体体现,让学生感受到其灵魂的肮脏,从内心对他产生鄙夷。
(3)朗读和表演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中学课本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不仅能让学生在细细咀嚼中提高语感,而且在诵读中易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4)英雄人物的感染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孕育的无数的爱国英雄,如女扮男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花木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这些民族英雄气概荡人心魄,可歌可泣。我们应通过课堂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对英雄人物的敬慕中产生爱国主义情操,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二、以校本教材阅读为突破,有效彰显德育元素
校本教材主要指我们初中生的语文书和自读课本,这对有效彰显德育元素有极其重大的作用。比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充分感悟,体会作者所抒发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并推荐读苏轼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让学生充分感受苏轼的人生态度。
学了《假如再给我三天光明》后,学生都被又聋又哑的海伦而感动了,对她很是佩服,于是我因势利导,把目标指向了她老师的老师(一个普通的清洁女工)的文章《一个人所能改变的》,希望学生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德育熏陶。让学生懂得人生不只需要珍惜,更需要自信。
三、以作文评价为引导,有效深化德育元素
我执教的学生中有个女生对爱情似懂非懂,于是我就在她的作文本上写下了一行字:女孩的美丽不止是外表,更为重要的是由内而外的气质。后来她上课明显比以前认真,期末考试她得了个优。还有几个头脑很灵活的但是很顽皮又很有个性的男生,对这个社会流露出了不满,我就在他们的作文本上留下了下面几句话:相信自己,然后改变自己,最后超越自己。
甚至可以因时出题:比如上次的汶川大地震,在震后的第7天,我们所在教研组就即时出了个话题作文:爱、生命和亲情。
四、 以开展语文活动为依托,有效积淀德育元素
(1)改错别字大赛
可以让同学们从各级各类的商品广告、说明书、宣传纸等等来一次是非的大辩解,这样学生既能改变自己的错别字,又能还我们汉字一个本真,还能增强我们学生的是非观。
(2)成语积累
可以让学生从课本、课外阅读书及字典上找成语,看谁积得多,理解得透,时间可以放长一点,一开始就可以布置下去,一个月查一次,这样学生一方面会有许多成语,方便作文,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毅力。
(3)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真正开展
比如说店面语、广告语的摘录,例如:“载人舟”(鞋店名),将鞋子喻为载人之舟,生动形象;“稻香村”(饭店名),借辛弃疾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让人回味无穷;“小别意酸酸,欢饮心甜甜”(橙汁饮料)运用双关修辞,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这种活动要比上正式的课来的带劲,学生也很乐意这么做,而且能让他们发现生活的美,会让他们更爱生活。
“没有语文,德育就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每个教师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向和道路的引路人!新课程标准下,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自己“灵魂工程师”的身份和使命,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加强业务进修,加强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则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
我们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应保持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量,承担起德育工作的重任,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高度来抓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从而使学生成为不仅学习好,而且道德品质高尚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