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家国情怀、传统文化情怀、人本情怀和山水情怀的篇章,而这些人文情怀是学生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增强学生人文意识,涵养学生高贵情怀,正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 人文情怀 核心素养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鲁迅的《祝福》,带领学生读一遍小说粗略了解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后,就让学生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并说这是高考的典型题型,然后整节课和学生讨论如何组织答案。笔者不由得感叹:语文课非要上得这么功利化吗?鲁迅,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淡忘的一面精神旗帜,这篇小说中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对国民的深沉的爱,对时代悲剧的反思,对世人的文化启蒙,这种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这种“普及苍生”的大爱情怀才是“鲁迅的方向”,也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人文情怀”是一种融入外界责任的情商,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挖掘流淌在文本中的浓浓的人文情怀,特别是家国情怀、传统文化情怀、人本情怀和山水情怀,使学生受到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净化。
一、披文入情,培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包括爱国情怀和家园情怀两个层面。爱国情怀层面,诸如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情怀、保家卫国的英雄情怀、视死如归的报国情怀、渴望国家统一的情怀等;家园情怀层面,诸如思乡思亲、留住乡愁、弘扬孝悌、传承家风等。这些都是作为高中生应该具备的情怀,它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继而多角度来思考问题,也能更客观的分析问题,对生活更有承担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家国情怀的篇章,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挖掘流淌于文字之中的家国情怀。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夜缒而出”寥寥四字,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烛之武壮年时期,雄姿英发,满腔报国热血却无人问津;风烛残年,双鬓白发,国难当头而义无反顾。本是告老还乡,安享天伦之际,却因心中犹存爱国之意念,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保家国安康于危难之中,“国家”二字深深植入烛之武的骨髓。很具有现实意义,正好吻合了核心素养中的涵养家国情怀的内容。可以借此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最是英雄有热血,最是情怀能动人。以文本为载体,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精华的家国情怀培养教育,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理想追求,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让他们有深厚的爱国之心,强烈的报国之志,真正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生成与爱国行为的养成。
二、走进文本,涵养传统文化情怀
高中语文课本是大方之家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是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儒家思想、节日风俗、诗词歌赋、隐士文化……在教材中积淀浓缩。这些代代相传的文化情怀,就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最为精粹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圣者、智者对话,与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们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和创造的力量。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笔者就着眼于陶渊明身上所体现的隐士文化。隐士文化是古代文人因仕途失意或对浊世不满而采取的消极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的体现。读此文,扑面而来的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烂漫、悠游的隐士遗风。通过对这种文化的品读,我们知道了这种隐士文化对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深刻影响,以及它所反映的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生命状态。
我们还可以品读文学意象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李白诗中的月文化,送别诗中的柳文化,“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所流传下来的桃文化,都可以作为品读探究的对象,以提高学生素养。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弄清教材中的字词句、段落层次、主题思想,更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情怀,通过不同的形式,灵活地操作,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三、深挖教材,呼唤人本情怀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情怀。人本情怀包括对己和对人两个层面。对己层面,诸如自我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人生价值等;对人层面,诸如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宽容、善待等。
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充溢着人本情怀的名篇。《卫风·氓》帮助学生认识到:无论在哪个时代,爱情和婚姻除了美好之外,更包含责任、尊重、包容和理解。《逍遥游》体现的是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懷。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活在当下,活出自我的处世宣言。巴金的《小狗包弟》中,狗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照出社会中人的无情。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体会,细心揣摩,内化于心。
体悟作品中的人本情怀,首先,要把作品中的人物当人看,而不是某个思想观念的代码。其次,要把欣赏作品的学生当人看,而不是全知全能的圣人。第三,要把文学作品当作蕴藏着人性的精神产品,而不是完全理性化的观念体系。文学欣赏的着眼点应该是人之为人的本性,语文教师应该多发掘作品中的鲜活的人性,用以感染学生,熏陶品格,丰满人性,达到“立人”的目的。
四、品味山水佳作,陶冶山水情怀
在中国浩渺无边的文学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文人对山水情有独钟,引山水为知己,“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借歌颂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情思,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山水最美丽、最纯真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文人的山水情怀。正是这种浓厚的、刻入血脉的山水情怀,为传统的中华文化融入了山的厚重和水的灵动。
高中语文教材特别注重这方面的选文。例如,所选的李白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把情怀融入山水、月光之中,借此歌咏生命的美和对命运的不甘,也借此完善生命主观感悟和人生精神境界,完成人类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相溶合的至高境界。所选的王羲之名篇《兰亭集序》,把自身思想与宇宙万物结合起来,归结人生最哲理最基本的思考。所选的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那美妙的“荷月世界”中的超脱情怀、思古情怀和挥之不去的孤独情怀,值得我们注目深思。
品味山水佳作,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常人难有的高度,同时也可以直接面对自然山水之美,滋润那早已麻木的心,使人类能更好的物我关照,进一步理解自然、敬畏自然、回归自然。
极具中国特色的家国情怀、传统文化情怀、人本情怀和山水情怀等,是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人文情怀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作为语文教师,要让教材中浓浓的人文情怀流淌到学生心田,润化无声,将文本中一切真善美内化成学生的精神底蕴,涵养出高贵的情怀。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平等的对待每个人,每个生命,才能宠辱不惊地对待人生旅途中的每个坎坷,每场风雨,才会成就一个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心灵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胡小龙.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人文情怀[J].中学语文,2013,(05).
[2]肖群忠.儒家道德的当代价值[J].中国德育,2014,(08):3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 人文情怀 核心素养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鲁迅的《祝福》,带领学生读一遍小说粗略了解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后,就让学生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并说这是高考的典型题型,然后整节课和学生讨论如何组织答案。笔者不由得感叹:语文课非要上得这么功利化吗?鲁迅,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淡忘的一面精神旗帜,这篇小说中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对国民的深沉的爱,对时代悲剧的反思,对世人的文化启蒙,这种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这种“普及苍生”的大爱情怀才是“鲁迅的方向”,也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人文情怀”是一种融入外界责任的情商,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挖掘流淌在文本中的浓浓的人文情怀,特别是家国情怀、传统文化情怀、人本情怀和山水情怀,使学生受到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净化。
一、披文入情,培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包括爱国情怀和家园情怀两个层面。爱国情怀层面,诸如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情怀、保家卫国的英雄情怀、视死如归的报国情怀、渴望国家统一的情怀等;家园情怀层面,诸如思乡思亲、留住乡愁、弘扬孝悌、传承家风等。这些都是作为高中生应该具备的情怀,它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继而多角度来思考问题,也能更客观的分析问题,对生活更有承担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家国情怀的篇章,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挖掘流淌于文字之中的家国情怀。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夜缒而出”寥寥四字,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烛之武壮年时期,雄姿英发,满腔报国热血却无人问津;风烛残年,双鬓白发,国难当头而义无反顾。本是告老还乡,安享天伦之际,却因心中犹存爱国之意念,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保家国安康于危难之中,“国家”二字深深植入烛之武的骨髓。很具有现实意义,正好吻合了核心素养中的涵养家国情怀的内容。可以借此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最是英雄有热血,最是情怀能动人。以文本为载体,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精华的家国情怀培养教育,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理想追求,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让他们有深厚的爱国之心,强烈的报国之志,真正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生成与爱国行为的养成。
二、走进文本,涵养传统文化情怀
高中语文课本是大方之家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是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儒家思想、节日风俗、诗词歌赋、隐士文化……在教材中积淀浓缩。这些代代相传的文化情怀,就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最为精粹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圣者、智者对话,与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们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和创造的力量。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笔者就着眼于陶渊明身上所体现的隐士文化。隐士文化是古代文人因仕途失意或对浊世不满而采取的消极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的体现。读此文,扑面而来的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烂漫、悠游的隐士遗风。通过对这种文化的品读,我们知道了这种隐士文化对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深刻影响,以及它所反映的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生命状态。
我们还可以品读文学意象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李白诗中的月文化,送别诗中的柳文化,“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所流传下来的桃文化,都可以作为品读探究的对象,以提高学生素养。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弄清教材中的字词句、段落层次、主题思想,更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情怀,通过不同的形式,灵活地操作,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三、深挖教材,呼唤人本情怀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情怀。人本情怀包括对己和对人两个层面。对己层面,诸如自我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人生价值等;对人层面,诸如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宽容、善待等。
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充溢着人本情怀的名篇。《卫风·氓》帮助学生认识到:无论在哪个时代,爱情和婚姻除了美好之外,更包含责任、尊重、包容和理解。《逍遥游》体现的是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懷。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活在当下,活出自我的处世宣言。巴金的《小狗包弟》中,狗对主人的忠诚与情义,反照出社会中人的无情。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体会,细心揣摩,内化于心。
体悟作品中的人本情怀,首先,要把作品中的人物当人看,而不是某个思想观念的代码。其次,要把欣赏作品的学生当人看,而不是全知全能的圣人。第三,要把文学作品当作蕴藏着人性的精神产品,而不是完全理性化的观念体系。文学欣赏的着眼点应该是人之为人的本性,语文教师应该多发掘作品中的鲜活的人性,用以感染学生,熏陶品格,丰满人性,达到“立人”的目的。
四、品味山水佳作,陶冶山水情怀
在中国浩渺无边的文学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文人对山水情有独钟,引山水为知己,“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借歌颂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情思,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山水最美丽、最纯真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文人的山水情怀。正是这种浓厚的、刻入血脉的山水情怀,为传统的中华文化融入了山的厚重和水的灵动。
高中语文教材特别注重这方面的选文。例如,所选的李白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把情怀融入山水、月光之中,借此歌咏生命的美和对命运的不甘,也借此完善生命主观感悟和人生精神境界,完成人类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相溶合的至高境界。所选的王羲之名篇《兰亭集序》,把自身思想与宇宙万物结合起来,归结人生最哲理最基本的思考。所选的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那美妙的“荷月世界”中的超脱情怀、思古情怀和挥之不去的孤独情怀,值得我们注目深思。
品味山水佳作,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常人难有的高度,同时也可以直接面对自然山水之美,滋润那早已麻木的心,使人类能更好的物我关照,进一步理解自然、敬畏自然、回归自然。
极具中国特色的家国情怀、传统文化情怀、人本情怀和山水情怀等,是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人文情怀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作为语文教师,要让教材中浓浓的人文情怀流淌到学生心田,润化无声,将文本中一切真善美内化成学生的精神底蕴,涵养出高贵的情怀。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平等的对待每个人,每个生命,才能宠辱不惊地对待人生旅途中的每个坎坷,每场风雨,才会成就一个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心灵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胡小龙.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人文情怀[J].中学语文,2013,(05).
[2]肖群忠.儒家道德的当代价值[J].中国德育,2014,(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