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中的死亡观

来源 :参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b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存与死亡是人的一生必须经历且难以选择的一个过程,也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一直探讨、研究的重要内容,且不同的文学作品对死亡进行了不同的阐释。《百年孤独》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经典作品,在构筑了一个神话的世界的同时,描写了一个家族百年的孤独与死亡的命运。
  关键词:《百年孤独》 死亡 孤独
  《百年孤独》将生与死之间的奇妙关系进行了完美的勾勒,不仅表明了死亡对生命带来强烈的无法抗绝的威胁,同时也说明了死亡代表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部作品中,死亡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点,还是号召人们珍惜生命的标志。
  一、《百年孤独》中的死亡观
  (一)死亡无界,灵魂延续
  马尔克斯认为,生与死拥有相同的意义,生者和逝者拥有相同的灵魂,只是死亡后的灵魂无法用眼睛捕捉,只能用心去感受。逝者的灵魂仍然具有判断事物的能力,而且还能表达出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因此逝者与生者拥有相同的灵魂高度,还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世界中。[1]
  文中的主人翁布恩迪亚因为无法忍受邻居阿吉拉尔的羞辱而在打斗中将其刺死,死亡之后的阿吉拉尔的灵魂始终围绕着布恩迪亚,充斥在他的生活当中,并且不断向他诉说自己的不甘与仇恨。布恩迪亚受尽阿吉拉尔的折磨后决定搬家,并且认为搬到很远的地方后阿吉拉尔的灵魂便不会缠着自己。然而阿吉拉尔无法忍受布恩迪亚搬走后的寂寞,便四处打听寻找自己的仇人,并且在布恩迪亚临死前为他擦洗身体,给他送食物,还打算一起开一个养殖场打发地府中的无聊生活。阿吉拉尔在逝世后仍随着时间逐渐变老,但仍可与活人进行交流。
  这篇小说的一个主要死亡观就是生与死是相同的,逝者的灵魂仍然可以在生者的世界中不断延续,死亡只是将逝者的肉体带离了世界,但其灵魂仍然得以“生存”。灵魂生存在另一个世界中,并且与真实的世界无异,仍然可经历生长、成熟、衰老这一过程,生命仍在不停地延续。小说中梅尔基亚德斯的几次重生与阿吉拉尔的生与死有异曲同工之妙,表明了逝者的世界与真正的世界并不存在任何隔阂与边界,灵魂也有着思想、记忆、情绪等与生者相同的感情。[2]
  (二)预见死亡,淡然豁达
  《百年孤独》中所刻画的人物不仅能预见自己的死亡,还能预见别人的死亡。小说中阿玛兰塔在预见自己死亡后告知给亲朋好友,并且打算告诉逝者们的亲人的生活近况。在预知自己的死亡时间后,阿玛兰塔选择从容对待,没有丝毫的悲伤与不舍,在为自己织完裹尸布后撒手人寰,在另一个世界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最后阿玛兰塔的灵魂与活着的亲人进行了联系与交流,打破了生与死之间的界限。
  布恩迪亚的儿子奥雷连诺上校也具有预知死亡的能力,在预知到自己的父亲即将死亡后,他给家里捎了一封信,让家人悉心照顾自己的父亲,乌苏拉便将栗树下的布恩迪亚抬到了床上,但第二天布恩迪亚又回到栗树下,最终在两个礼拜之后布恩迪亚安详地去世了。
  作者为了展现人物的预知能力,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手法进行了夸张与荒诞描写,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3]文中出现了黄色的花朵、金鱼、钱币、蝴蝶等,而印第安文化中黄色代表着死亡、灾难等意义,因此文中的黄色往往代表着不祥之意。
  二、作品中死亡观的现实意义与作者死亡观的形成
  《百年孤独》这部作品不仅深入地探讨了死亡的价值于意义,还通过对死亡的描述展现深层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从而寻找高于生和死的精神意义。马尔克斯在自己的作品中渗透了他的哲学意识和政治意识。作者应用夸张、讽刺等手法表现出了现实中哥伦比亚优于拉美大陆之间的深刻矛盾,也体现出了作者对拉美大陆民族精神的感悟与认同。
  作者受拉美文化的影响较深。例如,墨西哥的“亡灵节”,墨西哥人认为亡灵节前后逝者会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因此生者认为这是亲人回归的“狂欢节”,因此应该庆祝。这样的社会背景深刻地体现出了墨西哥人对待死亡的态度,这也是作者《百年孤独》中死亡观的来源。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由外祖父母抚养长大,他的外祖母喜欢和鬼魂打交道,因此马尔克斯从小受到熏陶,使其对世界有着与他人不同的认知,因此写作角度极为独特,从而创造出了广为大众喜爱的《百年孤独》。
  三、结语
  《百年孤独》这部小说围绕着“死亡”这个主题展开,同时作者又将自己独特的构思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融入到作品中,使整部作品魔幻而又神秘。作者运用巧妙的写作手法将生存与死亡进行了高度融合,让死亡与真实的世界成为了一个镜像,同时把死亡的价值展现了出来,让人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宋扬.论《百年孤独》中拉美文化死亡观[J].芒种,2013(08).
  [2]郝晓艳.孤独即死亡——浅析《百年孤独》中的“孤独”和“死亡”[J].长治学院学报,2013(05).
  [3]李佳颖.爱情、死亡、孤独之关联——浅析《百年孤独》[J].克山师专学报,2003(01).
  (作者简介:袁子云,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责任编辑 宋倩)
其他文献
固相微萃取(SPME)做为一种新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该技术使土壤、水体等复杂环境介质中痕量污染物的快速和准确分析成为可能,其核心为固相涂层。由于商品化的固相涂层种类比较少,稳定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SPME的应用范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以及人们对样品检测要求的日益提高,发展高稳定性、高选择性和高萃取效率的SPME涂层已成为未来SPME技术的研究重点和发展
摘要:戴望舒的《雨巷》,借用古人的文学意向手法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但他更多的是对灵魂的宣泄,而非直接对现实进行摹写。本文对《雨巷》的背景、诗中的意境与象征表达以及悲剧色彩进行了一番解读。  关键词:《雨巷》 感悟  中国古代的诗词历来喜欢借物表情达意,丁香,一贯被认为是忧愁的载体,丁香结,则是人们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象征。“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
摘要: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代表,作者由景入情,并进一步地抒发情感,使得小小的荷塘带有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来看,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进行景物描摹,情感在景物的变化中也发生着改变,所以无论是从全文来看,还是从部分段落来看,浓郁的情感充斥其中,让人深深陶醉。本文对《荷塘夜色》的重点段落进行赏析,主要进行情感的细腻分析,从而获得别样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荷塘月色》 段落 赏
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坛上,《活着》是一部写实乡土与先锋精神相结合,且影响深远的长篇小说。小说中充斥着强烈的艺术性及思想性,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作者余华对封建社会的某些陋习及残酷性进行了无情的披露,通过塑造徐福贵这个苦难中的人物形象,用警惕与批判的眼光审视主人翁的人生悲剧。本文通过对徐福贵的人生经历进行剖析,探讨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悲剧形象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余华 活着 徐福贵 悲
唐代开元年间所铸之黄河铁牛雕塑群,位于山西永济市城西15km外蒲津渡。它以其体量、构造及造型的巨大张力予我以震撼!其单体与群体的组合营造了一个凛然的艺术气场。  黄河自西北而下,浩荡东流,古蒲津渡是古代著名的黄河渡口,据记载,黄河东西各四尊铁牛,用作拉连横跨两岸铁索浮桥,同时也是镇桥之宝。岁月沧桑,黄河改道,雕塑被覆掩,沉睡千年之后于上世纪90年代初被蒲津渡遗址考古队挖掘出。每尊铁牛旁都有一个牵牛
摘要:本文通过对反讽艺术的解释与分类说明,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应用进行分析,希望为各位读者带来启发。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反讽艺术 简·奥斯丁  一、反讽艺术  所谓反讽,最早译自于希腊语eimia,意为“假装无知”。后来几经演变,对反讽的界定也越发广泛。在文学批评的范畴中,反讽保留了原来的“假装无知”的成分,但增加了其“目的”,并表达为“获得一定修辞或艺术效果”,而非“为了欺诈而假
摘要: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三大小说巨匠之一,其作品《麦琪的礼物》创作于19世纪80年代。故事发生圣诞节的前一天,一对小夫妻交换珍贵的礼物,但是,两个礼物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而他们却收获了对方真挚的爱。本文简要介绍欧·亨利的经历以及《麦琪的礼物》的创作背景,分析该短篇小说的叙事风格以及艺术手法,加深了读者对《麦琪的礼物》的理解。  关键词:欧·亨利 《麦琪的礼物》 叙事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