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22599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优化资助育人工作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结合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现状,解析了互联网+资助育人的新要求,从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分类育人功能和资助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强化网络信息技术在权威信息发布、贫困生认定、学生评价、育人功能融合、资助服务建设以及贫困生数据库应用等建议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180-02
  当前,随着“互联网+”在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推广应用,改进了资助育人资源的配置方式,提升了资助育人工作的效率。如何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与资助育人工作的深入融合,实现思想理念层面的突破,建设层次上的创新以及实践操作层面的跨越,成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学院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现状
  2006年,学院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多年来,在工作中,学院始终坚持政策落实到位、评审程序规范、公正公平公开、资金发放及时的原则,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助学金为辅助激励手段;以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以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困难补助为补充”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并逐步扩大受助学生的覆盖面,有效保证了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据统计,2012年至2016年,学院受助学生年平均达到5 869人次,占在校生总数比例的70%以上;勤工助学岗位年均近2 600人次,比例达到30%以上;学费减免累计达到1 100万元。通过定向扶持,贫困生就业率达到100%。
  学院资助育人工作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传统工作方式的局限性也产生诸如政策宣传效果一般、认定工作片面、育人功效不强等问题,影响着资助育人工作进一步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传播渠道单一,效率低下。资助政策主要是通过会议传达、宣讲等传统方式进行,学生被动接收,互动性差,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不强,学生认知效果有限。
  二是资源共享不够,信息公开透明性差。受助对象不能在第一时间对资助政策加以了解,延误了部分学生的申报。传统方式因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层层过滤产生信息差,造成学生不能全面了解资助政策,公开透明性不强。
  三是传统工作管理相对简单化。由于资助对象性别、年龄、心理等不同造成学生在适应学校环境、寻找自我定位、关注未来发展等方面差异明显,但后期持续化跟踪关注不够,不同程度阻碍了资助育人效果的提升。传统的资助育人方式主动性不强,特别是在对资助对象的人格、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培养提升明显缺失,使得学生在思想觉悟提升,以及朝着更加健康的人生道路和社会道路发展上存在障碍。
  四是育人手段单一,资助服务能力有限。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初步形成,他们惯于使用互联网,追求信息的便捷性和共享性,重视用户体验。他们追求自由表达,更加强调针对性和隐私性,对资助育人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传统工作方式不能全面了解服务对象的内心需求和现实需要,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得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信息对接存在盲点。
  二、“互联网+”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新要求
  当前学生对互联网信任度高、依赖性强、安全意识较弱,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言行举止呈现出明显的互联网思维特征。运用互联网创新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关注贫困生互联网思维下出现的新变化,同时填补传统资助育人方式的短板,以互联网思维重建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一)认识和把握互联网思维下贫困生的特点和现实需求
  互联网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充斥,与贫困生所处经济困境的现实落差,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和价值取向,使得他们更加期望获得关注和认可,注重个人体验,强调针对性和隐私性。因而,贫困生更加在意个人现实诉求的满足。一是贫困生强调资助的公平性,他们喜欢利用互联网关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名额分配和评定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二是贫困生希望得到心理帮扶。在逐步解决经济困难过程中,希望学校对其个人发展提供在品德养成、意志磨炼、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资助服务。
  (二)梳理总结传统资助育人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
  传统资助育人更加凸显经济性,育人功能不明显。贫困生“等靠要”现象较大程度存在。诚信和感恩意识比较淡薄,甚至出现伪贫困生和竞贫现象时有发生。按照传统观念,部分教育工作者往往存在“资助育人就是经济援助”这样的偏差观念,在履行经济救助职能后,忽视了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从而大大淡化了资助育人原本应具备的育人树德职能,从而导致资助育人难以达到预期要求。因此,运用互联网思维寻找到资助育人工作的弊端和症结,并加以改进和创新,是促进资助育人体系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運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完善资助育人体系
  坚持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的原则,创新资助育人工作的组织实施,简化业务流程,使贫困生及时获得帮助,学校全面落实资助服务。资助政策传达全面及时、通俗易懂。明确“奖、贷、助、减、补、勤”等差别化育人功能导向,培养贫困生追求理想、诚实守信、责任担当等精神品质。加强资助育人工作跟踪与反馈,强化育人功能。
  三、运用“互联网+”创新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资助育人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
  开展资助育人互联网信息系统建设,推进资助业务流程网络化、电子化,做到资助项目全过程网上申报审批功能实现,全面加强精确管理。一是加强资助信息在申请、评选、评议等方面的权威发布和公开透明,运用微博、网络专栏问答、QQ在线咨询等方式加强政策解读。二是加强信息采集,建立客观、公正、量化的贫困生认定指标。改进认定方式并使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加强资助育人数据库建设。基于贫困生家庭信息、资助需求等综合调查,进一步完善“奖助贷勤减补”各项资助业务数据库,比如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系统建设,增加包括申请学生基本状态、学校组织实施、银行审批管理、国家有关政策解读等信息。建立信息核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造假的惩罚与追究力度。四是开发助学工作客户端(APP)等应用软件,包括贫困生网上申报、表格下载、贫困证明提交等模块,后台管理实现量化认定、综合测评、在库查询,以及后期各类奖助学金申报等功能。申请条件具体清晰,方便贫困学生自助申请和在线查询状态。   (二)紧密结合资助项目,明确分类育人功能
  育人功能要与资助项目紧密结合,明确“奖、贷、助、减、补、勤”的育人功能导向。“奖”通过表扬先进示范,为贫困生做好榜样力量的彰显。通过活动推动、典型示范、重点宣传的方式来发现贫困学生中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的优秀学子,作为“创优争先”的典型;“贷”通过契约精神的履行,强调诚实守信。可以利用校园地贷款还款确认的契机,建立贷款毕业生微信群,定期推送个人征信常识、还款须知、违约学生案例,督促学生按期诚信还款,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逾期还款的发生概率;“勤”通过助学岗位上的付出,鼓励自助自立和社会参与。学校资助中心应不断整合校内外资源,规范勤工助学岗位,积极创造条件,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助、减、补”通过经济上的帮助,反映责任担当与感恩回馈。结合评奖评优活动,在每年的“推优入党”和“评奖评优”工作中考核感恩意识,涉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考核学习成绩,还要考核感恩意识,可以以其参与实践服务和社会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一项考核指标。通过资助项目的相互配合与衔接,形成全方位育人功能的深入融合,进而实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目标。
  (三)坚持用户思维,加强资助服务体系建设
  秉承“以生为本,服务极致”的理念,深入了解和掌握贫困生实际需求,分类设计实施资助服务项目,并加强资助服务能力建设。一是研究开设素质拓展、励志宣讲、互助帮学社团、团体心理辅导等常规性实践体验项目。二是以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及能力提升为培养目标,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定期推送政策解读、励志作品推荐、健康知识普及、心理测试、自强之星评选与风采展示等时代性与实用性兼具的育人信息,强化感恩、责任、自强及诚信等育人内涵。三是加强贫困生“能力提升、岗位推介、技能培训”等方面就业帮扶。学校各职能部门在全员育人的理念下,整合学校优势资源,通过企业岗位实习和实施菜鸟驿站、图书水吧、心灵一角等创新创业实训计划,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实训机会,积累创业经验。
  (四)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优势,建立科学有效的贫困生评价机制
  充分利用多元化信息数据,开展贫困生综合评价有助于客观认识贫困生群体的整体特征,从而更好地抓住工作关键节点。首先,加强贫困生思想和生活动态的实时跟踪关注。资助育人工作者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贫困生电子动态档案库。档案内容除了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经济情况和受助信息外,还要反映学生在校实际学习生活情况。例如校园一卡通消费情况、课堂出勤率、学业情况、参与社会实践等。第二,通过综合评价体系科学判断贫困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干预。应在查阅电子档案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实时更新的数据信息,真实全面了解受助生,客观评判资助对象划分及其服务要求。第三,强化资助育人服务能力。资助育人工作者要根据电子档案数据实施动态监测,对受助学生实际情况予以跟踪和调查,进行动态管理,更准确地覆盖需要帮助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物质资助、助学岗位、创新创业平台等人性化服务。
  “互联网+”的深入应用,从根本上调整和更新了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和机制,只有顺应并充分利用其优势,才能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发展的动态,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从而真正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颖,许志敏.钟慧娜.赵楚洪.互联网思维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现机制与路径选择[J].煤炭高等教育,2016(1).
  [2]蔡琪,姜宁,李史干.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研究[J].教育培训,2017(3).
  [3]朱安宏.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贫困生认定和资助工作的若干思考[J].经济与社会科学研究,2017(1).
  [4]刘宁.卜士浈.“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5]宋佳,许丹丹.网络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研究[J].佳木斯職业学学报,2016(6).
  [6]徐安安.“互联网+”背景下地方师范类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反思与创新[J].教师教育论坛,2016(12).
其他文献
摘 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提出对策如下:提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质量;依靠互联网技术的优势;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和校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
摘 要:文化企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民营文化企业,融资难是制约文化企业尤其是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以陕西民营文化企业的融资现状为切入点,从企业自身、金融管理体系、信息支撑体系及政府政策四个层面深入研究陕西民营文化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并结合民营文化企业的融资特点,提出有效的融资对策以支持民营文化企業发展。  关键词:民营文化企业;融资;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 要:《军队中政治工作的意义》是我军政治工作历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大革命时期聂荣臻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重要体现。以《军队中政治工作的意义》为中心,考察聂荣臻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来源、阐述聂荣臻军队政治工作的方法、论述聂荣臻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属性。深入研究聂荣臻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对新时代人民解放军思想建设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聂荣臻;军队政治工作;来源;方法;属性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高校工会应当针对当前存在的缺乏独立性、法治意识薄弱、依法维权乏力、法律法规欠缺、教职工代表大会流于形式、源头参与不足等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工会地位独立,大力提升维权能力,完善相关法律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注重民主监督,切实维护教职工权益。  关键词:高校工会;依法维权;困境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108-02  在依法治
期刊
摘 要:沉下心来贯彻落实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将其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日常工作之中,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地生根,已成为各地工作的头等大事。2014年2月以来,铜仁针对在党政机关“不找熟人办不成事”、在司法执法系统“有理有据得不到公正结果”、在乡村两级“没有关系得不到公平对待”这三大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三个开刀”专项整治行动,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作风革命;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期刊
摘 要:知识和真理问题自人类试图理解外部世界开始就已经出现。科学的进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改变了人类对知识与真理的理解,同时科学本身有其自身的局限。施拉格尔试图勾勒出一种与科学相一致的有关“知识与真理”的语境实在论图像,指出知识与真理不是终极的,取决于特定的条件或者语境,正是这种语境性使得获得世界的知识与真理成为可能。  关键词:知识;真理;语境实在论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使用自编的《学生视域下的高校教师能力评价问卷》在西北民族大学的学生中间开展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学生视域下,高校教师能力在责任心、关爱学生、沟通协调能力、自我控制、教学反思、合作精神和科学研究等维度上的均分整体较高;而在激励艺术、观察力、学科前沿知识、教学改革及教育实践性知识等维度上的均分整体偏低。针对学生感受到的教师能力不足的方面,提出了提高教师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学生视域;
期刊
摘 要:《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诞生的重要标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宣言》发表至今已经走过了一百七十年的历程,尽管国际形势和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它所蕴含的基本原理仍然是正确的。当前,我们践行《宣言》的时代价值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期刊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仍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地区和难点、盲点地区。结合我国国情和重庆巴南区农村实际情况,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现状、存在问题,需要从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培育壮大维护农村社会法治公信队伍、多措并举营造农村社会法治环境、精心打造农村社会法律服务宣传阵地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社会治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历年立项建设的300个省级重点专业和300个省级新兴特色专业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工学占垄断地位、获得立项的高校数量在增加、学校办学同质化现象有所改善、专业发展与社会热门行业紧密相关。在此基础上,认为浙江省专业建设与发展将会呈现以下趋势: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将逐步建立,特色、国际化专业建设将从“量的增加”进入“质的飞跃”阶段,专业建设标准将与行业标准、国际通用标准有机结合。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