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广大教师已逐步确立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自觉地把这些理念渗入到平时的教学中。但由于认识与操作层面上存在着一些偏差,以至于我们的课堂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那种效果。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不断修正那些不到位的做法,那样课堂才会真正有活力、有实效。
案例: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师引入课题并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三个问题:1.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2.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3.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就比较轻易地解决了。在研究第3个问题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猜一猜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问题提出后,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地说:“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们兴趣小组里老师早就告诉我们了。”师说:“那到底是不是180度呢?我们做个实验来证明。”接着提出了研究的要求:“为了使实验具有普遍性,分组进行,每一组研究一种三角形。先讨论好到底研究哪一种三角形,到老师这儿领取材料进行研究。”实验材料:1.三类不同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个角分别是:50度、60度、70度;直角三角形,三个角分别是:40度、50度、90度;钝角三角形,三个角分别是100度、30度、50度。2.几把剪刀。3.一些量角器。4.实验记录单(如下)。
学生都领取其中一种三角形和一个量角器,没人领剪刀。只见领材料的学生一回到座位就拿起量角器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其余三个人都坐着看着他操作,个别学生凑过头去看量角器上的度数,不一会儿,就拿着笔在填写。我巡视了周围的几个小组的活动,学生都这么填的:我们组研究的是锐角三角形(或其他两种),采用量一量的方法;我们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们的结论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师顺利地进行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得出不管什么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问题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进展得非常顺畅,学生几乎没有碰到什么困难就完成了研究任务,得出了结论。这个设计,体现了教师一些开放的教学理念,如猜测、验证、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去发现。在实验的准备中,教师也非常有心地准备了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和几种不同的工具,也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最后顺利得出结论。可听着总感觉不对劲。首先,让学生自主研究的目标不明确。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围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个问题展开,而这个说法已经承认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样的这个前提,实际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存在规律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这个规律就是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所以整个过程显得比较顺畅,但是比较单一。其次,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参与面不广。整个过程始终是几个学生在参与,无论是动手操作,还是交流汇报,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其中。这些没有参与的学生,体验是肤浅的,学到的知识是不牢固的。长此以往,不仅没有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习成绩越来越落后。最后,整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思考性不强。整个过程学生好像是一个个操作工,完成着老师布置的一个个任务。在探究活动中没有思考,那么这个活动怎么称得上是探究活动呢?
修正方案:
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首先必须要目标明确,所以修正以后,可把研究的问题定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有没有规律?研究前,先让学生进行讨论:你觉得三角形的内角和会有什么规律?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去研究?让学生自己制定研究方案,这样研究一开始就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思维也随之调动起来,而且学生的自主意识也会被大大激发。方法讨论之后,教师可以提示:只研究一个三角形够吗?提醒学生要研究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比较具有普遍性。然后让组长分配任务,每人画一个不同的三角形,并量一量自己画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接着在组内交流,根据交流的情况推断出最后的结论,最后在班级内交流。实验单也修正为:
经过几次试教,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修正后的方案之所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学生的探究活动伴随着积极的思考。
思考就是思维,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所以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应伴随着积极的思考,在学生观察、模仿、猜测、实验等探索过程中不断地用眼观察、用脑思考,思考所观察到的现象,思考遇到的困难,思考采用怎样的解决策略,从而理解、感悟所学的数学知识,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在修正方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开放而有挑战性:你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规律?你打算怎样去研究?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而且每个人都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做出猜测。不像前面直接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学生听到问题后会感觉很唐突,而且限制了他们的思维。接着进行了方法的讨论,经过这一步,学生的探索活动会比较活跃,都能明确知道该怎么去做。最后改动比较大的是研究的三角形由学生自己提供,那么数学学学习过程便能更多的体现“自觉、自主、自我”的主体意味。
2.学生的探究活动面向了全体。
在最初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探究活动只有组长参与,其他学生只是“旁观者”,没有参与的机会,组长起着“替代”全班学生“思维”的作用。由于组长的替代思维,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状态的各种基础性资源就无法生成,课堂就显得顺畅,没有任何“旁枝斜逸”,也就“波澜不惊”,当然也不可能生成精彩。而修正方案中,研究的方法是学生自己讨论的,研究的材料是学生自己提供的,而且是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不仅使研究的材料具有普遍性,而且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研究的东西,真正做到数学探究活动面向全体。
3.学生的探究活动目的性明确。
在探究学习中,最关键的是要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才能运用科学灵活的探究方法,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究,也才能保证探究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修正方案中,我们把研究问题定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有没有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这样学生探究才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讨论、制定出探究计划,使探究更加有效。
总之,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探究活动时,不能单纯的讲究形式,而应该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设计出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案,使我们的课堂不仅活泼而且真正富有实效。
案例: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师引入课题并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三个问题:1.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2.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3.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就比较轻易地解决了。在研究第3个问题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猜一猜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问题提出后,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地说:“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们兴趣小组里老师早就告诉我们了。”师说:“那到底是不是180度呢?我们做个实验来证明。”接着提出了研究的要求:“为了使实验具有普遍性,分组进行,每一组研究一种三角形。先讨论好到底研究哪一种三角形,到老师这儿领取材料进行研究。”实验材料:1.三类不同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个角分别是:50度、60度、70度;直角三角形,三个角分别是:40度、50度、90度;钝角三角形,三个角分别是100度、30度、50度。2.几把剪刀。3.一些量角器。4.实验记录单(如下)。
学生都领取其中一种三角形和一个量角器,没人领剪刀。只见领材料的学生一回到座位就拿起量角器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其余三个人都坐着看着他操作,个别学生凑过头去看量角器上的度数,不一会儿,就拿着笔在填写。我巡视了周围的几个小组的活动,学生都这么填的:我们组研究的是锐角三角形(或其他两种),采用量一量的方法;我们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们的结论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师顺利地进行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得出不管什么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问题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进展得非常顺畅,学生几乎没有碰到什么困难就完成了研究任务,得出了结论。这个设计,体现了教师一些开放的教学理念,如猜测、验证、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去发现。在实验的准备中,教师也非常有心地准备了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和几种不同的工具,也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最后顺利得出结论。可听着总感觉不对劲。首先,让学生自主研究的目标不明确。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围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个问题展开,而这个说法已经承认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样的这个前提,实际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存在规律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这个规律就是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所以整个过程显得比较顺畅,但是比较单一。其次,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参与面不广。整个过程始终是几个学生在参与,无论是动手操作,还是交流汇报,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其中。这些没有参与的学生,体验是肤浅的,学到的知识是不牢固的。长此以往,不仅没有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学习成绩越来越落后。最后,整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思考性不强。整个过程学生好像是一个个操作工,完成着老师布置的一个个任务。在探究活动中没有思考,那么这个活动怎么称得上是探究活动呢?
修正方案:
要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首先必须要目标明确,所以修正以后,可把研究的问题定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有没有规律?研究前,先让学生进行讨论:你觉得三角形的内角和会有什么规律?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去研究?让学生自己制定研究方案,这样研究一开始就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思维也随之调动起来,而且学生的自主意识也会被大大激发。方法讨论之后,教师可以提示:只研究一个三角形够吗?提醒学生要研究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比较具有普遍性。然后让组长分配任务,每人画一个不同的三角形,并量一量自己画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接着在组内交流,根据交流的情况推断出最后的结论,最后在班级内交流。实验单也修正为:
经过几次试教,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觉得修正后的方案之所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学生的探究活动伴随着积极的思考。
思考就是思维,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所以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应伴随着积极的思考,在学生观察、模仿、猜测、实验等探索过程中不断地用眼观察、用脑思考,思考所观察到的现象,思考遇到的困难,思考采用怎样的解决策略,从而理解、感悟所学的数学知识,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在修正方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开放而有挑战性:你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规律?你打算怎样去研究?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而且每个人都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做出猜测。不像前面直接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学生听到问题后会感觉很唐突,而且限制了他们的思维。接着进行了方法的讨论,经过这一步,学生的探索活动会比较活跃,都能明确知道该怎么去做。最后改动比较大的是研究的三角形由学生自己提供,那么数学学学习过程便能更多的体现“自觉、自主、自我”的主体意味。
2.学生的探究活动面向了全体。
在最初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探究活动只有组长参与,其他学生只是“旁观者”,没有参与的机会,组长起着“替代”全班学生“思维”的作用。由于组长的替代思维,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状态的各种基础性资源就无法生成,课堂就显得顺畅,没有任何“旁枝斜逸”,也就“波澜不惊”,当然也不可能生成精彩。而修正方案中,研究的方法是学生自己讨论的,研究的材料是学生自己提供的,而且是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不仅使研究的材料具有普遍性,而且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研究的东西,真正做到数学探究活动面向全体。
3.学生的探究活动目的性明确。
在探究学习中,最关键的是要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才能运用科学灵活的探究方法,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究,也才能保证探究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修正方案中,我们把研究问题定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有没有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这样学生探究才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讨论、制定出探究计划,使探究更加有效。
总之,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探究活动时,不能单纯的讲究形式,而应该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设计出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案,使我们的课堂不仅活泼而且真正富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