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物科学史在光合作用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中有关科学史方面的内容变化较大。生物科学史是—门反映生物科学进程的人文科学,是高中生物教学中一项宝贵的教学资源。新教材中有关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就是以科学史的形式进行的介绍。教学中注重科学史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识别能力、探索精神以及坚韧不拔、顽强不息的优秀品质。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 新课程 光合作用
  
  科学史的创始人乔治·萨顿认为, 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 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 从而全面地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高中生物课程不再只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是更多地引入生物发展史上的经典事例,向学生系统地介绍生命科学的起源和发展。这样不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养成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文仅就如何应用光合作用的科学史进行生物教学展开了讨论。
  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提出土壤是构成植物组分的观点。这一观点统治西方将近2000年,这也是人们对光合作用最早的认识。
  1648年,海尔蒙特的盆栽柳树实验证明树木的重量增加来自雨水而非土壤,世界各地生物课本都会提到这一段记载。他所做的柳树实验说明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水的参与,也是生物研究上划时代的工作,向传统的认识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人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1771年,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但是,他并不知道更新了空气中的哪种成分,也没有发现光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问题更加具体化。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并进一步证实光照是这一实验成功的秘诀,即光照是植物放氧的先决条件。
  随着化学水平的发展人们发现了空气的组成,到了1782年,日内瓦教师塞尼比尔发现在煮沸过的水中放入绿叶时,即使光照充足也不能收集到氧气;只有在水中通入CO2后,才能看到气泡的出现。因此,他认为,植物在光照下如果产生O2就必须有CO2的存在,O2是来自CO2的;指出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氧气是产物,而且CO2也是产物氧气的来源。
  1804年,法国科学家德·索叙尔通过定量分析植物所吸收的CO2、释放的O2及植物体的增加量发现,绿色植物在阳光照射下,用CO2与H2O在植物体内合成了有机物质,并产生了与CO2大致相等体积的O2。他提出,CO2和H2O是植物体有机物质的来源,即两者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用天竺葵做实验材料得出结论:天竺葵的叶子在光下制造了淀粉,同时也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为淀粉。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型细菌进行实验说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1937年,英国科学家希尔将离体的叶绿体加到具有适当氢受体的水溶液中,光照后放出氧气,此反应称为希尔反应。氢受体有2,6—二氯酚靛酚、苯醌、NADP+和NAD+等,说明氧气是在水的光解过程中产生的,为人们研究光合作用产物氧气的来源提出了新的见解。
  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探究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进入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等用小球藻做实验,采用放射性同位素14C做标记,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至此,根据科学的发展进程可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反应式: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即:
  今天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是经过几代科学家、历经300余年的艰苦探索才逐步建立的,有关它的具体问题仍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
  高中课程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虽然不多,却是学生们接触这门自然科学的第一步,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的分析、讨论,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发展的艰难、科学方法的重要,使学生形成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以及坚韧不拔、顽强不息的优秀品质,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有用之才。
其他文献
语文不是一门架空的学科,它同生活、社会的联系最为广泛。“语文学习和外延就等于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都说明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架起“课堂知识”与“生活知识”的桥梁,应该将语文教学升华为生活教学,从听、说、读、写各方面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重在尊重、协助
期刊
高中数学学习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能否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摆在高中新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因素等外部因素外,同学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本文拟就此问题谈点看法。  1、认识高中数学的特点。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了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
期刊
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难学,看课本一学就会,做作业一做就错,时间一长就忘。这些现象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所学的知识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到位,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规律的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下面就如何消除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谈几点看法,以抛砖引玉,与同行们探讨。  一、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  
期刊
作文讲究布局谋篇。有的同学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让人读了眼前一亮;有的同学采用衬托的手法,让人物形象鲜明,主题突出;有的同学采用对比手法,凸显人物,彰显主题;有的同学采用借景抒怀,让人读了耳目一新。今天我向同学们推荐一种新的作文构思方式:“片段式”作文。采用片段式组材方式构思作文,能让你的作文内容充实、中心突出,文章读起来丰满润泽、有血有肉。  所谓“片段式”作文就是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角度选取典型材
期刊
一、过渡教学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教材跨度太大。虽然近几年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是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敢大幅度降低要求,造成了高中知识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多少。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跟很多高中的学生聊天,也验证了这一点。问及他们对物理的看法,普遍的感觉是初中物理比较有趣,高中物理
期刊
摘 要:化学学习中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高效有趣的记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大量例子阐述了化学学习中趣味记忆方法的应用对化学学科学习的重要性,记忆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的高低,一种好的记忆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化学 趣味记忆法 学习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的东西能引起兴趣,激起学习动机,创造最佳的记忆心理状态,易于记忆,并能牢固保持。因此,在教与学的过
期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苏霍姆林斯基曾一往情深地说:“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只有无私清纯的大爱,才会铸造高尚正直之魂,才会不辜负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
期刊
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即“结构”。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础结构。”他认为,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基本结构,才便于迁移。他说:“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要从数学知识的整体出发,指导学生会用“联系”的观点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知识结构有效地转化为认知结构。
期刊
摘 要:初中物理总复习是物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系统总结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总复习 知识网络 实验 思维训练    初中物理总复习是在学生学完初中物理后,指导他们进行知识整理,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初中物理知识体系,是加强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里笔者就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总复习的问题
期刊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学生对某种事物有了兴趣,就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觉控制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自觉获得知识,。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语文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语文教学中要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变成有趣的知识探索,达到乐教乐学的目的,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开讲激趣  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