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往方程里面走走吗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ulu0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平模型强力支撑
  在认识方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方程思想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如何让学生依据等量关系写出等式,二是学生在写等式时怎样才能把未知量当作已知量。由于学生受到长达四年的小学算术思想影响,形成强烈的思维定势,因此很容易出现用算术方法求未知数解法。为解决学生这一认知矛盾与困难,吴老师以天平模型引领学生从直观上感悟等量关系,由此生成关系表达式,为建构方程的概念奠定厚实的背景经验。
  【教学片段一】
  教师出示天平图片:天平可以表示什么?(平衡、倾斜)
  1.在天平两端都放50 g的砝码,能用式子表示吗?一端放50 g的砝码,另一端放30 g的砝码。
  师:用式子表示,请写在纸条上。
  生:50=50,30<50。
  2.在天平一端放1根香蕉、一个30 g的砝码,另一端放50 g的砝码。
  师: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请用式子记录在纸条上。
  学生写出:x+30=50,x+30>50,x+30<50。
  3.在天平一端放1粒120 g的苹果、1根180 g的香蕉,另一端放300 g的砝码。
  师:能用式子表示吗?
  生:120+180=300。
  4.在天平一端放1粒苹果、1根180 g的香蕉,另一端放300 g的砝码。
  师:天平会怎样?
  学生表示:180+x=300,180+x>300,180+x<300,180+□=300,180+苹果=300……
  5.在天平一端放3粒苹果,另一端放300 g的砝码,天平平衡。
  师:会记录下来吗?
  学生记录:x+x+x=300,3x=300。
  【赏析】吴老师在上述教学过程中五次以天平图和动作意象为载体,让学生展开观察与分析,要求学生只是描述数学问题事件,淡化学生求解未知量的意识,为未知量等同于已知量参与运算提供思维前提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方式表达、记录这些表示关系的式子,为后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由于学生在天平模型支撑下对等量关系体验认识充分,为深刻理解“用未知数表达相等数量关系”这一方程本质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为最终形成“方程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等式关系”的深刻认识积淀了厚实的经验基础。
  二、完整经历建模过程
  学生对于方程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建构这个数学模型?吴老师在这节课中让学生充分经历建模过程。在前面的观察、想象天平的活动中,学生感知了相等和不等量的关系现象,并引出了数量丰富的表达式,这是学生数学建模的开始。在大量积累方程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以分类的方式对天平不同情况的数学表达式进行分类,建构起清晰的方程模型。
  【教学片段二】
  师:我们刚才记录的时候有几种情况?分几类?
  生:天平有平衡和倾斜两种情况,可以分两类。
  师:挪动黑板上的纸条,分分类。
  学生在黑板上挪动纸条。
  等式:50=50,x+30=50,120+180=300,180+x=300,x+x+x=300,3x=300,180+□=300,180+苹果=300。
  不等式:30<50,x+30>50,x+30<50,180+x>300,180+x<300。
  师:你还可以把等式进一步分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分类的方法。
  含有未知数的:x+30=50,180+x=300,x+x+x=300,3x=300。
  不含有未知数的:50=50,120+180=300。
  学生没动180+□=300,180+苹果=300两个式子,吴老师把它们放在旁边。
  引导学生圈出等式,再圈出和以往不一样的等式。
  师(手指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等式叫作方程。大家说一说,什么是方程,对方程有什么感觉?
  生:一个未知数,一个已知数,相加等于一个数,
  是方程。
  师:只能相加吗?
  生:加、减、乘、除都可以。
  生:180+□=300,180+苹果=300是方程吗?
  生:应该是,因为“□”和“苹果”都是不知道的未知数。
  【赏析】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两次分类:第一次分为等式和不等式;第二次把等式分为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有未知数的,从而得出方程概念的意义。这一环节与“片段一”融合为一体,加上课尾现实情境中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环节,完整地呈现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数学建模的全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感悟模型思想的本质,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三、多走一步深度感悟
  当学生以天平模型为载体完整经历了数学建模过程,得出了方程概念后,吴老师没有提及和强调教材中“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的描述性定义,而是引导学生在“运用与解释”中逐步窥视方程的本质内涵。
  【教学片段三】
  1.课件出示情境图片(图1),并附有文字说明。
  师:请大家唤起心中的天平,用式子表达出来。
  生:2x+20=2000。
  生:(2000-20)÷2。
  师:哪个是方程?
  生:2x+20=2000。
  师:(2000-20)÷2是你们熟悉的,它与2x+20=2000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是把不知道的和知道的,通过天平表达出来。(2000-20)÷2是从知道的一步一步求出不知道的。   2.教师出示图2。
  师:能求什么呢?请写下来。
  生:①3x+5=65,②(65-5)÷3,③(65-5)÷3=x。
  师:哪些是方程?
  生:①和③。
  生:③还是以前的思路。
  师:方程和以前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方程有未知数。
  师:只是未知数吗?还能往里边走一走吗?
  生:以前是从已知数求出未知数,方程是把不知道的和知道的一起变成等式。
  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条河:就好像有一条小河,我们站在河的这边,对岸有一颗宝石,我们要怎样拿到对岸的宝石?
  生:从岸边出发,摸着石头一步一步地走到对岸拿到宝石。
  师:这就好比以前的数学方法,从已经知道的一步一步地去拿到宝石。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用绳子拴住拉过来。
  师:用一根绳子拴住对岸的宝石,然后顺着绳子拿到宝石。就好像方程一样,把不知道的和知道的建立等式关系,写出方程,再求出未知数。两者目标一样,思考方式不一样。
  生:相等的关系就是绳子……
  【赏析】吴老师所采取方法充分暴露了学生的认知,先是在异同比较上凸显方程的本质,当学生在“水壶倒水”的问题中出现“2x+20=200,(200-20)÷2”两种不同思维的式子,以及在图2的表达中出现“3x+5=65,(65-5)÷3,(65-5)÷3=x”三个不同表达式时,在结合具体事例背景的对比中,使学生生成“以前是从已知数求出未知数,方程是把不知道的和知道的一起变成等式”的认知。其次是以事例类比促领悟,当学生在上述比较中对方程的本质内涵有理解但又无法表达时,吴老师及时以“拿到河对岸的宝石”的事例进行类比,通过对取宝石不同途径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两者目标一样,思考方式不一样”。体现了“方程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等式关系”与“方程概念的核心是要‘求’未知数”的本质内涵。
  “还能往方程里面走走吗?”这句话是吴正宪老师在执教“认识方程”一课时,在课前与课中对听课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思考。大师智慧的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向方程本质内涵里面走一走,多走一步便能为学生多开一扇窗,学生由此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说:“有时候在课堂上‘多喘半口气儿,多走一步’就有可能触摸到数学的本质。”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案例背景]  2013年11月14日(星期四),我园一年一度的冬季亲子运动会如期举行。一大早,幼儿园内就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家长和孩子都沉浸在欢乐、激动的氛围中。9:00,亲子运动会开幕式准点开始,幼儿园大门也准点关上了。  9:05,中(1)班张某的爸爸才急匆匆地送她来幼儿园。张某的爸爸一看幼儿园的大门关了,就和保安急了。保安解释说,按幼儿园的规定,要等9:10再开门。可是,张某的爸爸根本就
期刊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缩小区域内、学校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让强的更强,弱的渐强,在加快发展中求均衡,在均衡发展中求公平。据此,福州市台江区教育局确立:“扬峰填谷”,推进“小片区管理”的终极目标。现以福州市台江区第一学区为例对我区的主要经验进行阐述。  第一学区是由台江第三小学(以下简称“台三小”)、台江第一中心小学(以下
期刊
【编者按】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不少新的模式、新的方法,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我们不能因此全盘否定教学的“老形式”“老方法”的功用,有些长期使用且被实践认可的传统教学“老形式”“老方法”,在新的背景下,巧加设计,灵活运用,完全可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推出本专辑,意在引起广大语文教师对这个课题的重视,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老方法”的“新运用”进行探究,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期刊
一、“可能性”知识的教学现状  1.教师知识:缺乏系统的概率知识。  笔者曾对35位一线数学教师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概率方面知识小测。测试的结果显示,一是对古典概型的基础知识缺乏。部分教师只是简单考虑事件基本结果的种数,而不考虑是否是等可能性及等可能性出现的频数。二是把概率看成规律性存在。三是把小概率事件看成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概率方面的知识缺漏较大。  2.教师教学:以“讲”代“做”
期刊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笔者看来,课堂教学犹如“庖丁解牛”,课文的编排意图如同牛之习性,文本的内容题材就像牛之肌理,解读文本就应像庖丁解牛,各位教师如能掌握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所任教学科的特点,其课堂教学也能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文本解读是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只有读懂、读通、读活文本,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设计科学的教学预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从数学学科角度出发,读懂文本就是理解数学
期刊
“倍的认识”单元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两个部分集中编排在一起。而实验教材则是将上述两个部分分散编排(二上、二下)。  实验教材对“倍”的两个部分内容的编排采取的是从“顺思考”到“逆思考”的原则,让学生先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后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新教材中“倍的认识”的编排遵循的则是从“逆思考”到“顺思考”的原则,先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然后学“
期刊
“直线 射线 角”一课是原人教版四上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的第一课时。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可以度量的。教师在教学时,经常会发现,许多在教师看来并无难度的知识,在学生那却处处受阻,比如光线的无限延伸,学生总会觉得它的终点一定在某一处,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这都是由于学生对线段、直线、射线这三种线的概念的构建是不清晰的。值得欣喜的是,在新教材中本节课有了较大的变动,针对
期刊
写作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大部分小学生惧怕写作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没有动力。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正平认为,写作能力依附于写作动机、写作意志、知识信息、潜能、人格、文化等因素,它们既是形成写作能力的原因和前提,又是写作能力本身。江苏特级教师管建刚也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因此,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
期刊
对于教学活动来说,目标是“第一要素”。它是课堂的定海神针、指挥棒,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导向与调控作用。教师对教学目标了然于心,学生才能学有所得,课堂才能高效。下面笔者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谈谈备课时对几个目标的把握。  一、扣住课程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有人说,语文学习就是言语活动的实践,语文学习的目标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我认为这还不够,因为文以载道,文章正是因为道,
期刊
近年来,我校参与了“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的课题研究,以指导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众所周知,“先学后教”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如此一来,学生怎样“先学”就成了关键。但笔者以为,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先学”过程中的引导与指导,教师要当好“引桥”与“路标”,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方能让学生懂得怎样进行“先学”并能充分地“先学”。  一、回首“预习”——之前“先学”徒具形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