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学生打开科学世界的第一扇门。要提高科学教学的学习效率,最重要是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兴趣
任何学科都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持久兴趣。由于科学课程少,师生接触时间不够,课外有大量的科技观察和实验小论文、制作和作业,学生对科学课没有浓厚的兴趣而继续下去,不可能自觉主动地去完成,所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好小学生学习科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培养:
一、发挥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学生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十分可贵,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能使他们明确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在笔者教学一年级科学时,一年级的学生对事物充满了好奇。上课的时候,当笔者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就会七嘴八舌地问个不停。作为一个科学老师,我们应该如何随机地去处理这些问题呢?这些问题到底讲还是不讲?若讲,应该如何把握呢?在一年级学习工具的一课,当笔者讲到放大镜的功能时,有个学生马上说:“我们的近视镜就是利用放大镜来做的。”突然间冒出来的一句话,让笔者眼前一亮,觉得眼前那个学生可真是不一般。笔者抓住这个契机,马上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简笔画:一副是凸透镜,另一副是凹透镜。笔者问学生,我们的放大镜是用哪一个镜片做的?学生都猜了是凸透镜。然后笔者放上了另一种镜片凹透镜,再告诉学生说:“我们的近视眼镜用的是凹透镜,而不是凸透镜。”在这里笔者觉得作为知识的拓展已经到位了。如果笔者再跟学生讲镜片对光线是如何折射的,那对学生来说,这个点已经是太深了,学生是没有办法理解的。面对这个一年级的学生,笔者对这个善意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大地表扬,笔者说:“你们现在所了解的问题是老师读高中的时候才知道的,你们可比老师跑快了十几年,将来长大了,你们就有机会当科学家的几率更高了!因为你们很聪明,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因为笔者这一番表扬,学生更爱科学课。作为一个老师,笔者看着他们的眼神,满满的成功感。因为笔者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培养了一颗善于思考、爱思考的心。
二、巧用多媒体课件,引起学习兴趣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学习效果就能事半功倍。多媒体课件应用文字、图像、色彩、声音等,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对许多现象加以形象的描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从自然现象中发现有趣的科学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水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彩虹》等等,多媒体的运用,极大地调用了现代化技术下的素材积累,带给学生们无限的知识空间和探究空间。多媒体的巧用,能有声有色地利用详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从而引发学生们的强烈的兴趣。
三、寓教于乐,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们都喜欢故事,故事是寓教于乐的主要方式。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若选取科学的发展历史中选择与教材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作为补充知识,这样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如,《声音的传播》一课采用讲述雷奈克发明最早的听诊器的经过,带领学生进入时空的索道,来到雷奈克身边,复制他探究声音传播的过程。此时,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是“雷奈克”,都是科学家。又如,《明亮的月光》一课引用了李白的《古朗月行》诗句导入,诗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科学课才是真正的科学课。
寓教于乐还有一个学生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就是实验与游戏,这些方式还可以融合学科要求如作文、画画综合开展。比如,科学实验,一方面可以是实验报告,是学生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另一方面可以是实验科学实验实录,就是记录你或者老师做实验的过程,写出你取得的收获。正如学生在《好玩的鸡蛋撞地球》实验作文中记录到:一开始,我在一个罐子里塞满了棉花和纸巾,把鸡蛋小心翼翼地塞了进去,信心满满地走上四楼进行实验。“嗖”的一声,鸡蛋掉了下去,只见蛋黄四溅,鸡蛋碎了,第一次以失败告终。第二次,我适当增加了一些海绵,大大提高了对鸡蛋的保护,所以当鸡蛋掉下后,仍舒舒服服地躺在那儿,安然无恙。第三次,我为了减轻重量,将纸巾抽了出来。结果又成功了!
学生抓住了实验过程,通过多种方法的尝试达成鸡蛋撞地球的实验,写出了自己科学实验的快乐,表现出作者浓郁的科学兴趣。
四、利用周围环境,吸引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科学课必须以“探究”为核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课堂上要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究,让学生们自由地进行观察、发现并及时作好详细的记录。例如,四年级下册教学中,很多课如果能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到室外进行实地观察探究的效果会更好。如,在上《植物大观园》这一单元,笔者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小树林、植物园等实地观察。学生们兴趣盎然,分别按照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類别进行寻找,他们惊喜地找到了乔木中的木棉树、白兰,灌木中的茉莉、鹅掌柴,他们继续寻找到草本植物中有黄鹌菜、马塘等,藤本植物中有百香果、金银花、甘薯。就这样,我们从这些身边熟悉的植物中寻找课文中出现的同科植物,了解校园里的植物,在此基础上,学生们把校园里的植物当成了植物朋友。
利用周围环境还需要课内外结合。好动是儿童的特点,组织学生课外做一些实验或制作一些东西如鸡蛋不倒翁、我来做小船等等,他们总是感到十分有趣。比如,探究植物《可以不用种子繁殖吗》一课,学生探究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是否可以繁殖呢?课前老师准备好发芽的甘薯、不死鸟的叶片、还有紫苏的茎,带着学生到植物园进行分组实验,把准备好的植物种在指定的地方,并安排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到植物员进行观察。学生亲身体验,埋下了不仅仅是植物的根、茎、叶,还埋下了知行合一的科学真理。充分利用好周围的环境与事物,可以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尽一切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巧用多媒体,寓教于乐,利用好周围环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科学的魅力,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兴趣
任何学科都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持久兴趣。由于科学课程少,师生接触时间不够,课外有大量的科技观察和实验小论文、制作和作业,学生对科学课没有浓厚的兴趣而继续下去,不可能自觉主动地去完成,所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好小学生学习科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培养:
一、发挥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学生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十分可贵,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能使他们明确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在笔者教学一年级科学时,一年级的学生对事物充满了好奇。上课的时候,当笔者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就会七嘴八舌地问个不停。作为一个科学老师,我们应该如何随机地去处理这些问题呢?这些问题到底讲还是不讲?若讲,应该如何把握呢?在一年级学习工具的一课,当笔者讲到放大镜的功能时,有个学生马上说:“我们的近视镜就是利用放大镜来做的。”突然间冒出来的一句话,让笔者眼前一亮,觉得眼前那个学生可真是不一般。笔者抓住这个契机,马上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简笔画:一副是凸透镜,另一副是凹透镜。笔者问学生,我们的放大镜是用哪一个镜片做的?学生都猜了是凸透镜。然后笔者放上了另一种镜片凹透镜,再告诉学生说:“我们的近视眼镜用的是凹透镜,而不是凸透镜。”在这里笔者觉得作为知识的拓展已经到位了。如果笔者再跟学生讲镜片对光线是如何折射的,那对学生来说,这个点已经是太深了,学生是没有办法理解的。面对这个一年级的学生,笔者对这个善意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大地表扬,笔者说:“你们现在所了解的问题是老师读高中的时候才知道的,你们可比老师跑快了十几年,将来长大了,你们就有机会当科学家的几率更高了!因为你们很聪明,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因为笔者这一番表扬,学生更爱科学课。作为一个老师,笔者看着他们的眼神,满满的成功感。因为笔者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培养了一颗善于思考、爱思考的心。
二、巧用多媒体课件,引起学习兴趣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学习效果就能事半功倍。多媒体课件应用文字、图像、色彩、声音等,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对许多现象加以形象的描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帮助学生从自然现象中发现有趣的科学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水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彩虹》等等,多媒体的运用,极大地调用了现代化技术下的素材积累,带给学生们无限的知识空间和探究空间。多媒体的巧用,能有声有色地利用详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从而引发学生们的强烈的兴趣。
三、寓教于乐,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们都喜欢故事,故事是寓教于乐的主要方式。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若选取科学的发展历史中选择与教材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作为补充知识,这样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如,《声音的传播》一课采用讲述雷奈克发明最早的听诊器的经过,带领学生进入时空的索道,来到雷奈克身边,复制他探究声音传播的过程。此时,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是“雷奈克”,都是科学家。又如,《明亮的月光》一课引用了李白的《古朗月行》诗句导入,诗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科学课才是真正的科学课。
寓教于乐还有一个学生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就是实验与游戏,这些方式还可以融合学科要求如作文、画画综合开展。比如,科学实验,一方面可以是实验报告,是学生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另一方面可以是实验科学实验实录,就是记录你或者老师做实验的过程,写出你取得的收获。正如学生在《好玩的鸡蛋撞地球》实验作文中记录到:一开始,我在一个罐子里塞满了棉花和纸巾,把鸡蛋小心翼翼地塞了进去,信心满满地走上四楼进行实验。“嗖”的一声,鸡蛋掉了下去,只见蛋黄四溅,鸡蛋碎了,第一次以失败告终。第二次,我适当增加了一些海绵,大大提高了对鸡蛋的保护,所以当鸡蛋掉下后,仍舒舒服服地躺在那儿,安然无恙。第三次,我为了减轻重量,将纸巾抽了出来。结果又成功了!
学生抓住了实验过程,通过多种方法的尝试达成鸡蛋撞地球的实验,写出了自己科学实验的快乐,表现出作者浓郁的科学兴趣。
四、利用周围环境,吸引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科学课必须以“探究”为核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课堂上要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究,让学生们自由地进行观察、发现并及时作好详细的记录。例如,四年级下册教学中,很多课如果能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到室外进行实地观察探究的效果会更好。如,在上《植物大观园》这一单元,笔者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小树林、植物园等实地观察。学生们兴趣盎然,分别按照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類别进行寻找,他们惊喜地找到了乔木中的木棉树、白兰,灌木中的茉莉、鹅掌柴,他们继续寻找到草本植物中有黄鹌菜、马塘等,藤本植物中有百香果、金银花、甘薯。就这样,我们从这些身边熟悉的植物中寻找课文中出现的同科植物,了解校园里的植物,在此基础上,学生们把校园里的植物当成了植物朋友。
利用周围环境还需要课内外结合。好动是儿童的特点,组织学生课外做一些实验或制作一些东西如鸡蛋不倒翁、我来做小船等等,他们总是感到十分有趣。比如,探究植物《可以不用种子繁殖吗》一课,学生探究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是否可以繁殖呢?课前老师准备好发芽的甘薯、不死鸟的叶片、还有紫苏的茎,带着学生到植物园进行分组实验,把准备好的植物种在指定的地方,并安排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到植物员进行观察。学生亲身体验,埋下了不仅仅是植物的根、茎、叶,还埋下了知行合一的科学真理。充分利用好周围的环境与事物,可以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尽一切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巧用多媒体,寓教于乐,利用好周围环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科学的魅力,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