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远的白衣战士》是苏教版四下的一篇精读课文,改编于“非典”时期的一篇新闻报道。由于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没有经历过“非典”时期,他们对“非典”的危险性感受不深;加之课文讲述的是一位平凡人的事迹,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借助文本质朴无华的语言来体会人物不平凡的精神,并为这种精神所感动,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在先后三次的试教与反思中,我逐渐明晰了本课的教学轨迹,向着简约而丰满的教学境界前行。
一教:着眼内容,取舍有道,凸显形象
在揭示课题,简单复习以后,以“在“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47岁的护士长叶欣是怎么战斗的呢?”这一过渡性话语,将教学重点直接引入课文第5、6两个自然段的教学。在学习第5自然段时,主要扣住“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这三个词语,引导学生圈画出最能体现这“三高”的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感受叶欣对患者的关爱。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主要围绕“叶欣对同事的关爱”这一主旨,引导学生在感动的地方进行阅读批注与交流,然后指导感情朗读。
原以为,通过对文本重点词语、句子的深入品味,叶欣的崇高形象一定会在学生的心里树立起来。但是,试教以后才发现,仅仅依靠文本语言,同学们很难感受到“非典”时期,那段令人恐慌不安的日子,也很难理解叶欣的工作究竟有多么危险,又有多么艰辛。由于感知不充分,导致情感参与不到位,一节课上完,同学们对叶欣的伟大形象与崇高精神仅仅停留于文字表面,并没有从内心深处受到感动。第一次试教,整节课就这样不温不火地结束了,于是,我反思: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真正从内心深处参与到学习中呢?
二教:填补资料,拓展有度,激发情感
为了唤起同学们对“非典”的感知,调动大家的情感参与,在第二次试教中,我依据文本内容,补充了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填补了文本叙述的空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拓展一:视频唤醒记忆。课前,我从网络中下载了很多有关“非典”时期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真实图片:有人们戴着口罩坐公交的;有幼儿园每天测量体温的;有学生戴着口罩听课的;还有报纸、杂志、新闻媒体上每天关于“非典”病例的图片报道……然后,将这些极具生活情景的图片连接起来,做成一段简单的视频,并配以《神秘园》的背景音乐。上课伊始,我一边播放视频,一边现场旁白: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我们身边,一种人类闻所未闻的疾病——非典型肺炎,迅速从广州向全国各地蔓延。由于这种病毒来势汹汹,人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治疗的方法。“非典”病毒就像恶魔一样吞噬着一个又一个善良而又无辜的生命,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极具感染力的图片,低缓、悲凉的音乐,再加上深情讲述,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到那段令人胆战心惊的岁月。
拓展二:图片激活体验。在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时,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体验叶欣工作的强度之大,抢救工作的艰辛,我适时补充了一组“非典”时期医护人员穿着隔离服抢救病人的图片,同时现场讲解:“为了防止被传染,我们的医生和护士每天得花半个多小时穿上厚厚的、密不透气的隔离服,还要戴上隔离眼镜和口罩。他们每天连续十几个小时进行紧张的抢救工作,又渴又饿。下班的时候,他们有的双脚、双腿都肿了,有的甚至连穿在身上的隔离服都难以脱下。”同学们听了以后,都发出一阵阵的惊讶声,因为图片让他们很直观地理解了,当时医护人员抢救病人所面临的危险以及工作的艰辛。
拓展三:文字加深理解。为了让叶欣这一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的心中丰满和立体起来,在学完课文第5、6自然段后,我和同学们合作诵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之后,我补充了几则关于叶欣被感染之后,仍然心系患者和同事的文字资料:“隔离治疗早期,叶欣还能打电话。她每天打电话回科室里,叫大家记得吃预防药,叫和她接触过的同事注意体检,叫护士给7床的病人记录尿量、给9床的病人翻身、拍背……为了减少同事接触她被传染的机会,她给自己接补液。医生、护士靠近她听肺、吸痰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不要靠近我,会传染。院长和其他同事来探望时,她写道:我很辛苦,但我顶得住,谢谢关心。但以后不要来看我,我不想传染给大家。3月11日,急诊科张主任收到叶欣写的最后一张字条:我实在顶不住,要上呼吸机了。同样呼吸困难的张主任颤抖着写字条回复她:护士长,你一定要坚持住!全院的医生护士都在支持我们!然而,张主任再也没有等到叶欣的回条。”当同学们阅读了这些文字,一个个都被震撼了,他们没有想到,护士长叶欣在自己被感染以后,心里想的还是患者和同事,唯独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并感受到了叶欣的伟大与崇高。
第二次试教,由于有了适时适度的资料拓展和补充,同学们的情感被激发和调动起来。整节课,同学们都沉浸在感动和悲痛之中,有几个感情特别细腻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场就落泪了。看到大家如此入情入境,我以为这堂课可以算是大功告成了。但是,南通市语文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王爱华老师在听了我的试教以后,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你的这节课,人文性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但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在哪里呢?这节课,缺少了对文本关键词语的品味和推敲,缺少了对学生言语智慧的启迪与发展。”一语惊醒梦中人。的确,反思第二次试教,我在学生情感参与上做足了文章,可却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的咀嚼与推敲,到底哪些词语、句子最能体现出叶欣的人物形象特点呢?学生言语智慧的生长点又在哪里呢?后来,在王爱华老师的指点下,有了我的第三次试教。
三教:关注语言,品味有法,发展思维
在前两次试教的基础上,第三次试教,我在文本语言的品味与推敲上另辟蹊径,扣住文章中的两个不起眼的词语——“两小时”和“声色俱厉”,抓住文章中叶欣所说的一句话“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做足了文章,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品词析句的方法,让叶欣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起来,还训练了学生的言语思维,让文章的主旨有了“质”的升华。
1. 情景体悟“两小时”。在文章的第5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个过渡性的句子:“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写叶欣全力抢救“非典”重症患者梁先生之后,顾不上休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叶欣抢救患者的“高危险、高强度、高效率”,在学生自主阅读以及补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扣住“两小时”引导学生深入体悟:“对叶欣来说,这是怎样的两小时?”由于有了充分的阅读与铺垫,此处的“两小时”无疑像一枚石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千层浪”:“对于叶欣来说,这是漫长的两个小时。”“我觉得这是非常危险、非常紧张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对患者十分重要,对叶欣同样重要,因为时间就是生命。”“这两个小时,叶欣要做那么多的事情,她的效率一定要高,这样才能把患者救活。”“两个小时,叶欣就能把一个‘非典’重症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可见叶欣的工作效率的确很高。”“这两个小时,叶欣要做很多的护理工作,也可以说明她的工作强度特别大,必须要一刻不停地才能救活患者。”……扣住“两小时”,同学们一下子就读懂了叶欣工作的危险、艰辛与劳累。 2. 朗读品味“这里危险,让我来吧!”由于课文改编于新闻报道,故整篇文章对叶欣语言的描写仅有一处,且话语简简单单。所谓“言为心声”,这简单而朴素的话语表达了叶欣怎样的心声呢?为了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教学中,我用语言创设了一个个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每当那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护士准备抢救患者时,叶欣总是这样说——(学生读);每当年纪稍大的护士想进入隔离区时,叶欣还是这样说——(学生读);为了减少同事们被感染的概率,我们总能听见叶欣这样对身边的每个人说——(学生读);尽管抢救一个‘非典’患者,往往伴随着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但我们仍能听见叶欣坚定而果敢的话语:——(学生读)。”
学生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反复品读,不仅加深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而且体悟到这简单话语中蕴含的不简单的情感,学生一个个读得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3. 咀嚼深究“声色俱厉”。尽管课文主要记叙的是护士长叶欣的感人事迹,但我们最终能取得“非典”这场战争的胜利,依靠的却是所有医护工作者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无私奉献。如何将文本意蕴由“这一个”推及至“这一群”呢?在教学中,扣住文本中的一个新词——声色俱厉,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探究,将学生思维逐步引向纵深处,让学生的言语思维在语言的学习和品味中落地生根。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此处的“声色俱厉”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觉得这里的“声”就是指说话的声音,“色”就是指面部的表情。
生:就是说,一个人说话时声音和表情都很严厉。
师: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叶欣为什么要这么严厉地对待同事呢?
生:因为抢救患者时间很紧迫,叶欣不想浪费时间,所以要严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
师:(不解地追问)多几个人来帮忙,抢救工作不是更快吗?
生:(恍然大悟)因为她不想让同事们被感染。
师:(再次追问)那叶欣可以好好跟同事们说呀,为什么要这么严厉呢?
生:我觉得是因为同事们不想让叶欣去抢救患者,不希望叶欣被感染。
生:我觉得同事们都很关心叶欣,他们不想让叶欣去干这么危险的工作。
师:(继续追问)叶欣不去抢救患者,那谁去呢?
生:我懂了。我觉得应该是同事们不想让叶欣去,所以他们都抢着去,而叶欣为了不让同事去,就只好很严厉地把他们都关在门外。
师:原来,在危险和死亡面前,不仅仅是叶欣一个人,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毫不畏惧,愿意挺身而出。
此处,扣住“声色俱厉”,在词语的理解和品味中,锤炼了学生的言语思维。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掘港小学)
一教:着眼内容,取舍有道,凸显形象
在揭示课题,简单复习以后,以“在“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47岁的护士长叶欣是怎么战斗的呢?”这一过渡性话语,将教学重点直接引入课文第5、6两个自然段的教学。在学习第5自然段时,主要扣住“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这三个词语,引导学生圈画出最能体现这“三高”的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感受叶欣对患者的关爱。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主要围绕“叶欣对同事的关爱”这一主旨,引导学生在感动的地方进行阅读批注与交流,然后指导感情朗读。
原以为,通过对文本重点词语、句子的深入品味,叶欣的崇高形象一定会在学生的心里树立起来。但是,试教以后才发现,仅仅依靠文本语言,同学们很难感受到“非典”时期,那段令人恐慌不安的日子,也很难理解叶欣的工作究竟有多么危险,又有多么艰辛。由于感知不充分,导致情感参与不到位,一节课上完,同学们对叶欣的伟大形象与崇高精神仅仅停留于文字表面,并没有从内心深处受到感动。第一次试教,整节课就这样不温不火地结束了,于是,我反思: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真正从内心深处参与到学习中呢?
二教:填补资料,拓展有度,激发情感
为了唤起同学们对“非典”的感知,调动大家的情感参与,在第二次试教中,我依据文本内容,补充了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填补了文本叙述的空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拓展一:视频唤醒记忆。课前,我从网络中下载了很多有关“非典”时期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真实图片:有人们戴着口罩坐公交的;有幼儿园每天测量体温的;有学生戴着口罩听课的;还有报纸、杂志、新闻媒体上每天关于“非典”病例的图片报道……然后,将这些极具生活情景的图片连接起来,做成一段简单的视频,并配以《神秘园》的背景音乐。上课伊始,我一边播放视频,一边现场旁白: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我们身边,一种人类闻所未闻的疾病——非典型肺炎,迅速从广州向全国各地蔓延。由于这种病毒来势汹汹,人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治疗的方法。“非典”病毒就像恶魔一样吞噬着一个又一个善良而又无辜的生命,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极具感染力的图片,低缓、悲凉的音乐,再加上深情讲述,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到那段令人胆战心惊的岁月。
拓展二:图片激活体验。在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时,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体验叶欣工作的强度之大,抢救工作的艰辛,我适时补充了一组“非典”时期医护人员穿着隔离服抢救病人的图片,同时现场讲解:“为了防止被传染,我们的医生和护士每天得花半个多小时穿上厚厚的、密不透气的隔离服,还要戴上隔离眼镜和口罩。他们每天连续十几个小时进行紧张的抢救工作,又渴又饿。下班的时候,他们有的双脚、双腿都肿了,有的甚至连穿在身上的隔离服都难以脱下。”同学们听了以后,都发出一阵阵的惊讶声,因为图片让他们很直观地理解了,当时医护人员抢救病人所面临的危险以及工作的艰辛。
拓展三:文字加深理解。为了让叶欣这一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的心中丰满和立体起来,在学完课文第5、6自然段后,我和同学们合作诵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之后,我补充了几则关于叶欣被感染之后,仍然心系患者和同事的文字资料:“隔离治疗早期,叶欣还能打电话。她每天打电话回科室里,叫大家记得吃预防药,叫和她接触过的同事注意体检,叫护士给7床的病人记录尿量、给9床的病人翻身、拍背……为了减少同事接触她被传染的机会,她给自己接补液。医生、护士靠近她听肺、吸痰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不要靠近我,会传染。院长和其他同事来探望时,她写道:我很辛苦,但我顶得住,谢谢关心。但以后不要来看我,我不想传染给大家。3月11日,急诊科张主任收到叶欣写的最后一张字条:我实在顶不住,要上呼吸机了。同样呼吸困难的张主任颤抖着写字条回复她:护士长,你一定要坚持住!全院的医生护士都在支持我们!然而,张主任再也没有等到叶欣的回条。”当同学们阅读了这些文字,一个个都被震撼了,他们没有想到,护士长叶欣在自己被感染以后,心里想的还是患者和同事,唯独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并感受到了叶欣的伟大与崇高。
第二次试教,由于有了适时适度的资料拓展和补充,同学们的情感被激发和调动起来。整节课,同学们都沉浸在感动和悲痛之中,有几个感情特别细腻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场就落泪了。看到大家如此入情入境,我以为这堂课可以算是大功告成了。但是,南通市语文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王爱华老师在听了我的试教以后,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你的这节课,人文性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但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在哪里呢?这节课,缺少了对文本关键词语的品味和推敲,缺少了对学生言语智慧的启迪与发展。”一语惊醒梦中人。的确,反思第二次试教,我在学生情感参与上做足了文章,可却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的咀嚼与推敲,到底哪些词语、句子最能体现出叶欣的人物形象特点呢?学生言语智慧的生长点又在哪里呢?后来,在王爱华老师的指点下,有了我的第三次试教。
三教:关注语言,品味有法,发展思维
在前两次试教的基础上,第三次试教,我在文本语言的品味与推敲上另辟蹊径,扣住文章中的两个不起眼的词语——“两小时”和“声色俱厉”,抓住文章中叶欣所说的一句话“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做足了文章,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品词析句的方法,让叶欣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起来,还训练了学生的言语思维,让文章的主旨有了“质”的升华。
1. 情景体悟“两小时”。在文章的第5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个过渡性的句子:“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写叶欣全力抢救“非典”重症患者梁先生之后,顾不上休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叶欣抢救患者的“高危险、高强度、高效率”,在学生自主阅读以及补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扣住“两小时”引导学生深入体悟:“对叶欣来说,这是怎样的两小时?”由于有了充分的阅读与铺垫,此处的“两小时”无疑像一枚石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千层浪”:“对于叶欣来说,这是漫长的两个小时。”“我觉得这是非常危险、非常紧张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对患者十分重要,对叶欣同样重要,因为时间就是生命。”“这两个小时,叶欣要做那么多的事情,她的效率一定要高,这样才能把患者救活。”“两个小时,叶欣就能把一个‘非典’重症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可见叶欣的工作效率的确很高。”“这两个小时,叶欣要做很多的护理工作,也可以说明她的工作强度特别大,必须要一刻不停地才能救活患者。”……扣住“两小时”,同学们一下子就读懂了叶欣工作的危险、艰辛与劳累。 2. 朗读品味“这里危险,让我来吧!”由于课文改编于新闻报道,故整篇文章对叶欣语言的描写仅有一处,且话语简简单单。所谓“言为心声”,这简单而朴素的话语表达了叶欣怎样的心声呢?为了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教学中,我用语言创设了一个个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每当那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护士准备抢救患者时,叶欣总是这样说——(学生读);每当年纪稍大的护士想进入隔离区时,叶欣还是这样说——(学生读);为了减少同事们被感染的概率,我们总能听见叶欣这样对身边的每个人说——(学生读);尽管抢救一个‘非典’患者,往往伴随着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但我们仍能听见叶欣坚定而果敢的话语:——(学生读)。”
学生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反复品读,不仅加深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而且体悟到这简单话语中蕴含的不简单的情感,学生一个个读得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3. 咀嚼深究“声色俱厉”。尽管课文主要记叙的是护士长叶欣的感人事迹,但我们最终能取得“非典”这场战争的胜利,依靠的却是所有医护工作者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无私奉献。如何将文本意蕴由“这一个”推及至“这一群”呢?在教学中,扣住文本中的一个新词——声色俱厉,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探究,将学生思维逐步引向纵深处,让学生的言语思维在语言的学习和品味中落地生根。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此处的“声色俱厉”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觉得这里的“声”就是指说话的声音,“色”就是指面部的表情。
生:就是说,一个人说话时声音和表情都很严厉。
师: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叶欣为什么要这么严厉地对待同事呢?
生:因为抢救患者时间很紧迫,叶欣不想浪费时间,所以要严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
师:(不解地追问)多几个人来帮忙,抢救工作不是更快吗?
生:(恍然大悟)因为她不想让同事们被感染。
师:(再次追问)那叶欣可以好好跟同事们说呀,为什么要这么严厉呢?
生:我觉得是因为同事们不想让叶欣去抢救患者,不希望叶欣被感染。
生:我觉得同事们都很关心叶欣,他们不想让叶欣去干这么危险的工作。
师:(继续追问)叶欣不去抢救患者,那谁去呢?
生:我懂了。我觉得应该是同事们不想让叶欣去,所以他们都抢着去,而叶欣为了不让同事去,就只好很严厉地把他们都关在门外。
师:原来,在危险和死亡面前,不仅仅是叶欣一个人,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毫不畏惧,愿意挺身而出。
此处,扣住“声色俱厉”,在词语的理解和品味中,锤炼了学生的言语思维。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掘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