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约中追求丰满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j50964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远的白衣战士》是苏教版四下的一篇精读课文,改编于“非典”时期的一篇新闻报道。由于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没有经历过“非典”时期,他们对“非典”的危险性感受不深;加之课文讲述的是一位平凡人的事迹,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借助文本质朴无华的语言来体会人物不平凡的精神,并为这种精神所感动,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在先后三次的试教与反思中,我逐渐明晰了本课的教学轨迹,向着简约而丰满的教学境界前行。
  一教:着眼内容,取舍有道,凸显形象
  在揭示课题,简单复习以后,以“在“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47岁的护士长叶欣是怎么战斗的呢?”这一过渡性话语,将教学重点直接引入课文第5、6两个自然段的教学。在学习第5自然段时,主要扣住“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这三个词语,引导学生圈画出最能体现这“三高”的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感受叶欣对患者的关爱。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主要围绕“叶欣对同事的关爱”这一主旨,引导学生在感动的地方进行阅读批注与交流,然后指导感情朗读。
  原以为,通过对文本重点词语、句子的深入品味,叶欣的崇高形象一定会在学生的心里树立起来。但是,试教以后才发现,仅仅依靠文本语言,同学们很难感受到“非典”时期,那段令人恐慌不安的日子,也很难理解叶欣的工作究竟有多么危险,又有多么艰辛。由于感知不充分,导致情感参与不到位,一节课上完,同学们对叶欣的伟大形象与崇高精神仅仅停留于文字表面,并没有从内心深处受到感动。第一次试教,整节课就这样不温不火地结束了,于是,我反思: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真正从内心深处参与到学习中呢?
  二教:填补资料,拓展有度,激发情感
  为了唤起同学们对“非典”的感知,调动大家的情感参与,在第二次试教中,我依据文本内容,补充了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填补了文本叙述的空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拓展一:视频唤醒记忆。课前,我从网络中下载了很多有关“非典”时期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真实图片:有人们戴着口罩坐公交的;有幼儿园每天测量体温的;有学生戴着口罩听课的;还有报纸、杂志、新闻媒体上每天关于“非典”病例的图片报道……然后,将这些极具生活情景的图片连接起来,做成一段简单的视频,并配以《神秘园》的背景音乐。上课伊始,我一边播放视频,一边现场旁白: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我们身边,一种人类闻所未闻的疾病——非典型肺炎,迅速从广州向全国各地蔓延。由于这种病毒来势汹汹,人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治疗的方法。“非典”病毒就像恶魔一样吞噬着一个又一个善良而又无辜的生命,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极具感染力的图片,低缓、悲凉的音乐,再加上深情讲述,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到那段令人胆战心惊的岁月。
  拓展二:图片激活体验。在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时,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体验叶欣工作的强度之大,抢救工作的艰辛,我适时补充了一组“非典”时期医护人员穿着隔离服抢救病人的图片,同时现场讲解:“为了防止被传染,我们的医生和护士每天得花半个多小时穿上厚厚的、密不透气的隔离服,还要戴上隔离眼镜和口罩。他们每天连续十几个小时进行紧张的抢救工作,又渴又饿。下班的时候,他们有的双脚、双腿都肿了,有的甚至连穿在身上的隔离服都难以脱下。”同学们听了以后,都发出一阵阵的惊讶声,因为图片让他们很直观地理解了,当时医护人员抢救病人所面临的危险以及工作的艰辛。
  拓展三:文字加深理解。为了让叶欣这一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的心中丰满和立体起来,在学完课文第5、6自然段后,我和同学们合作诵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之后,我补充了几则关于叶欣被感染之后,仍然心系患者和同事的文字资料:“隔离治疗早期,叶欣还能打电话。她每天打电话回科室里,叫大家记得吃预防药,叫和她接触过的同事注意体检,叫护士给7床的病人记录尿量、给9床的病人翻身、拍背……为了减少同事接触她被传染的机会,她给自己接补液。医生、护士靠近她听肺、吸痰时,她艰难地在纸上写:不要靠近我,会传染。院长和其他同事来探望时,她写道:我很辛苦,但我顶得住,谢谢关心。但以后不要来看我,我不想传染给大家。3月11日,急诊科张主任收到叶欣写的最后一张字条:我实在顶不住,要上呼吸机了。同样呼吸困难的张主任颤抖着写字条回复她:护士长,你一定要坚持住!全院的医生护士都在支持我们!然而,张主任再也没有等到叶欣的回条。”当同学们阅读了这些文字,一个个都被震撼了,他们没有想到,护士长叶欣在自己被感染以后,心里想的还是患者和同事,唯独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并感受到了叶欣的伟大与崇高。
  第二次试教,由于有了适时适度的资料拓展和补充,同学们的情感被激发和调动起来。整节课,同学们都沉浸在感动和悲痛之中,有几个感情特别细腻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场就落泪了。看到大家如此入情入境,我以为这堂课可以算是大功告成了。但是,南通市语文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王爱华老师在听了我的试教以后,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你的这节课,人文性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但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在哪里呢?这节课,缺少了对文本关键词语的品味和推敲,缺少了对学生言语智慧的启迪与发展。”一语惊醒梦中人。的确,反思第二次试教,我在学生情感参与上做足了文章,可却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的咀嚼与推敲,到底哪些词语、句子最能体现出叶欣的人物形象特点呢?学生言语智慧的生长点又在哪里呢?后来,在王爱华老师的指点下,有了我的第三次试教。
  三教:关注语言,品味有法,发展思维
  在前两次试教的基础上,第三次试教,我在文本语言的品味与推敲上另辟蹊径,扣住文章中的两个不起眼的词语——“两小时”和“声色俱厉”,抓住文章中叶欣所说的一句话“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做足了文章,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品词析句的方法,让叶欣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起来,还训练了学生的言语思维,让文章的主旨有了“质”的升华。
  1. 情景体悟“两小时”。在文章的第5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个过渡性的句子:“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写叶欣全力抢救“非典”重症患者梁先生之后,顾不上休息又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叶欣抢救患者的“高危险、高强度、高效率”,在学生自主阅读以及补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扣住“两小时”引导学生深入体悟:“对叶欣来说,这是怎样的两小时?”由于有了充分的阅读与铺垫,此处的“两小时”无疑像一枚石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千层浪”:“对于叶欣来说,这是漫长的两个小时。”“我觉得这是非常危险、非常紧张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对患者十分重要,对叶欣同样重要,因为时间就是生命。”“这两个小时,叶欣要做那么多的事情,她的效率一定要高,这样才能把患者救活。”“两个小时,叶欣就能把一个‘非典’重症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可见叶欣的工作效率的确很高。”“这两个小时,叶欣要做很多的护理工作,也可以说明她的工作强度特别大,必须要一刻不停地才能救活患者。”……扣住“两小时”,同学们一下子就读懂了叶欣工作的危险、艰辛与劳累。   2. 朗读品味“这里危险,让我来吧!”由于课文改编于新闻报道,故整篇文章对叶欣语言的描写仅有一处,且话语简简单单。所谓“言为心声”,这简单而朴素的话语表达了叶欣怎样的心声呢?为了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教学中,我用语言创设了一个个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每当那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护士准备抢救患者时,叶欣总是这样说——(学生读);每当年纪稍大的护士想进入隔离区时,叶欣还是这样说——(学生读);为了减少同事们被感染的概率,我们总能听见叶欣这样对身边的每个人说——(学生读);尽管抢救一个‘非典’患者,往往伴随着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但我们仍能听见叶欣坚定而果敢的话语:——(学生读)。”
  学生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反复品读,不仅加深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而且体悟到这简单话语中蕴含的不简单的情感,学生一个个读得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3. 咀嚼深究“声色俱厉”。尽管课文主要记叙的是护士长叶欣的感人事迹,但我们最终能取得“非典”这场战争的胜利,依靠的却是所有医护工作者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无私奉献。如何将文本意蕴由“这一个”推及至“这一群”呢?在教学中,扣住文本中的一个新词——声色俱厉,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探究,将学生思维逐步引向纵深处,让学生的言语思维在语言的学习和品味中落地生根。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此处的“声色俱厉”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觉得这里的“声”就是指说话的声音,“色”就是指面部的表情。
  生:就是说,一个人说话时声音和表情都很严厉。
  师: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叶欣为什么要这么严厉地对待同事呢?
  生:因为抢救患者时间很紧迫,叶欣不想浪费时间,所以要严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
  师:(不解地追问)多几个人来帮忙,抢救工作不是更快吗?
  生:(恍然大悟)因为她不想让同事们被感染。
  师:(再次追问)那叶欣可以好好跟同事们说呀,为什么要这么严厉呢?
  生:我觉得是因为同事们不想让叶欣去抢救患者,不希望叶欣被感染。
  生:我觉得同事们都很关心叶欣,他们不想让叶欣去干这么危险的工作。
  师:(继续追问)叶欣不去抢救患者,那谁去呢?
  生:我懂了。我觉得应该是同事们不想让叶欣去,所以他们都抢着去,而叶欣为了不让同事去,就只好很严厉地把他们都关在门外。
  师:原来,在危险和死亡面前,不仅仅是叶欣一个人,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毫不畏惧,愿意挺身而出。
  此处,扣住“声色俱厉”,在词语的理解和品味中,锤炼了学生的言语思维。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掘港小学)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我细细品读了朱永新教授写的《致教师》一书,书中那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回信,给我专业成长莫大的鼓舞,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那充满智慧的思想和亲切易懂的话语,消除了我的职业疲惫,我整个身心仿佛在阳光的沐浴下再次焕发起自觉成长的力量。  战胜疲惫感  说实话,作为学校的德育主任,小记者站、节日庆典、作家来校、红领巾广播、升旗仪式……平日里繁琐的事耗费了我很多精力,一个字,累;而作为毕业班的
期刊
自从我向全班同学大力推荐《吹牛大王历险记》这本书之后,学生便投入了痴迷的阅读之中。一个月之后,在全区阅读教学展示活动中,我以这本书的阅读为基础,执教了一节名为《想象的世界:无奇不有》的课外阅读交流课。多种形式的交流,多种方式的表达,在交流中深化了阅读感受、升华了阅读体验。  【设计思考】  (一) 走进书本:了解其人、其事  《吹牛大王历险记》这本书,通过对德国探险家、冒险家明希豪森男爵一系列奇遇
期刊
苏教版四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笔调简洁,细节传神,一如女作家茹志娟的文风,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事物的本质。反复阅读此文,更有一种樟树即人、人即樟树的强烈感觉。“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课文的开篇就点明了所要描写的主体,并留下悬念,引发读者阅读期待;结尾“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可谓余音绕梁,含蓄蕴藉,让人回味,引人
期刊
安 慰  狮子迷路了  谁去送它回家  鳄鱼哭了  谁给它一块手帕  灰熊寂寞了  谁去陪它聊天  犀牛受伤了  谁去给它包扎  鲨鱼害怕了  谁去亲亲它  但愿我们的爱  任何地方都能到达  日本儿童文学作家五味太郎有一个绘本,很有意思,名字叫《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说的是鳄鱼生了一颗蛀牙,可是很怕看医生,心惊胆战地去医院,让医生给他治疗。然而,医生见病人是鳄鱼,更加害怕。两人怀着同样的心情完成
期刊
苏格拉底在《最大的麦穗》一文中的智慧,是从一件平凡小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并且将这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别人。下面就以三年级的散文《槐乡五月》谈谈中年级散文教学的最大麦穗。  一、 以言逮意  引导学生以言逮意,离不开 “读”。首先,从“得意”的角度来看,在朗读中,“意”的形象会越来越饱满、情感会越来越丰富,仿佛文本中的这人、这物、这景、这情,就在眼前。其次,从“得言”的角度来看,言
期刊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认识事物以形象思维为主,若是一味地从结构分解、笔画组成的角度来识字、写字,原本意蕴深远、趣味盎然的汉字就变成了一个个冷冰冰的符号,认识汉字就是一次枯燥无味的痛苦历程。何不回归汉字的本真,发掘汉字内在的神韵,用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识记汉字、学习语文呢?  《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下的一篇阅读课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向我们描述了宝岛台湾蝴蝶谷的迷人风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发现修订后的“实施建议”中对话的主体由“三者”变为了“四者”,这多出的一员就是“教科书编者”。实践证明,“教科书编者”在教学中的位置不可或缺。优秀文章层出不穷、浩如烟海,但小学语文教材的篇目却数量有限。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一册书也就二十来篇吧,哪篇文章被选人教材,有怎样的教学价值,适合哪个年级
期刊
一、 “神话”导入,认识英雄  师:上课前来考考大家,看这是什么?(教师依次出现三幅神话故事的图片)  生:《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师:这三个故事都是什么故事?  生:神话故事。(教师板书)  师:这些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位英雄一样的神。“盘古开天辟地”中是谁?  生:《盘古开天辟地》中的盘古。  生:《精卫填海》中的精卫。  生:《夸父追日》中的夸父。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
期刊
识字教学中  理三个方面。小学识字教学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学汉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但又不能凭空想象。教师应该在不违背汉字构成规律和演变规律的前提下,对汉字进行准确的讲解。例如,有的教师教学“碧”字时,编成顺口溜:“一位王先生,穿着白衣裳,坐在石头上。”乍一看,觉得新奇有趣,押韵好记,但与“碧”字的本义毫无关系,只记字形,不解字义,学生未能真正理解,就不能在阅读以及写作中,更好地应用汉字。正确
期刊
2004年4月19日,我和高林生老师应邀再赴乌海市培训。乌海市位于内蒙古的中西部,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这次邀请我们调研、培训的乌达区仅有13万人口。这里的市民土生土长的不多,大都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思想活跃,具有开拓精神。因此,这次活动安排创下了我们调研、培训的五个之最: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针对性最强,研讨最深入,课改的热情最高。  所谓“时间最长”,是说这次培训安排了满满4天。20日上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