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四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笔调简洁,细节传神,一如女作家茹志娟的文风,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事物的本质。反复阅读此文,更有一种樟树即人、人即樟树的强烈感觉。“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课文的开篇就点明了所要描写的主体,并留下悬念,引发读者阅读期待;结尾“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可谓余音绕梁,含蓄蕴藉,让人回味,引人深思。
文中第4、5自然段对樟树的描写,可谓是“借物喻人”类课文中的经典之作。这两段虽未有“宋庆龄”三个字,但细细品读,却发现宋庆龄无处不在。文章的第4段,作者用简练的语句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粗壮的枝干伸向四面八方,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然后用了“无论……总是……”这对关联词语,强调樟树旺盛的生命力,在读者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抑或说樟树如人,不如说人如樟树。其实人与樟树“行合趋同”,宋庆龄一生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樟树的蓬蓬勃勃,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不正象征着她这种顽强的精神吗?在宋庆龄的眼中,这两棵樟树成了她某种精神的寄托,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是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不肯搬家的原因之一。
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些,才让宋庆龄对它们情有独钟的吗?接着,作者以她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法,从独特角度去探寻宋庆龄的内心世界,诠释了宋庆龄“我舍不得这两个樟树”更深一层的原因。
在第5自然段,作者重点写了樟树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先写石榴树容易招虫,衬托出樟树拒虫的原因,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然后作者用了“即使……仍然……”关联词来增强气势和表达效果。强调木质与香气相依相存,恒久不变!接着,又用了“只要……就……”这对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以敌人怕她的事实,表现她的高贵。最后猛然一顿,点明主题——“樟树的可贵就在这里。”这样4、5两段一略一详,由外形到品质,层层深入,把樟树的特点揭示得淋漓尽致,也把宋庆龄的高贵品质赞颂得恰如其分。
再观被人们尊称为“先生”的宋庆龄,勇敢顽强地与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行为作斗争,在法庭上大义凛然,怒视法官,要求与“七君子”同服“爱国罪”,保护和营救大批爱国人士。建国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并长期担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要职,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正如故居庭院里的两棵樟树,无论什么时候,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斗志昂扬,只要她在世上存在一天,“虫类”(反动派)就怕她一天。这样,樟树的象征意义一目了然。樟树即人,人即樟树。人、树虚实相生,形神融通、浑然一体。在作者看来,这正是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更重要的原因。
课文最后一段的“瞻仰”一词,写出了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在人们的眼中,这两棵樟树就是象征宋庆龄。读者也由樟树的外形到樟树的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逐步认识宋庆龄精神的伟大与崇高。
借物抒情,以树喻人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征。因此,引导学生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以及所体现的可贵的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单位:徐州市睢宁县李集中心小学)
文中第4、5自然段对樟树的描写,可谓是“借物喻人”类课文中的经典之作。这两段虽未有“宋庆龄”三个字,但细细品读,却发现宋庆龄无处不在。文章的第4段,作者用简练的语句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粗壮的枝干伸向四面八方,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然后用了“无论……总是……”这对关联词语,强调樟树旺盛的生命力,在读者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抑或说樟树如人,不如说人如樟树。其实人与樟树“行合趋同”,宋庆龄一生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樟树的蓬蓬勃勃,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不正象征着她这种顽强的精神吗?在宋庆龄的眼中,这两棵樟树成了她某种精神的寄托,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是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不肯搬家的原因之一。
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些,才让宋庆龄对它们情有独钟的吗?接着,作者以她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法,从独特角度去探寻宋庆龄的内心世界,诠释了宋庆龄“我舍不得这两个樟树”更深一层的原因。
在第5自然段,作者重点写了樟树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先写石榴树容易招虫,衬托出樟树拒虫的原因,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然后作者用了“即使……仍然……”关联词来增强气势和表达效果。强调木质与香气相依相存,恒久不变!接着,又用了“只要……就……”这对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以敌人怕她的事实,表现她的高贵。最后猛然一顿,点明主题——“樟树的可贵就在这里。”这样4、5两段一略一详,由外形到品质,层层深入,把樟树的特点揭示得淋漓尽致,也把宋庆龄的高贵品质赞颂得恰如其分。
再观被人们尊称为“先生”的宋庆龄,勇敢顽强地与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行为作斗争,在法庭上大义凛然,怒视法官,要求与“七君子”同服“爱国罪”,保护和营救大批爱国人士。建国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并长期担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要职,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正如故居庭院里的两棵樟树,无论什么时候,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斗志昂扬,只要她在世上存在一天,“虫类”(反动派)就怕她一天。这样,樟树的象征意义一目了然。樟树即人,人即樟树。人、树虚实相生,形神融通、浑然一体。在作者看来,这正是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更重要的原因。
课文最后一段的“瞻仰”一词,写出了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在人们的眼中,这两棵樟树就是象征宋庆龄。读者也由樟树的外形到樟树的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逐步认识宋庆龄精神的伟大与崇高。
借物抒情,以树喻人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征。因此,引导学生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以及所体现的可贵的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单位:徐州市睢宁县李集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