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摘要: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可以公共空间的创造为切入点,创造街区活力中心,提升吸引力,带来发展契机,使历史街区复兴。
1.历史街区城市设计基本观点
历史街区如何改造更新,是一个相当之大的议题。北京的胡同是历史街区的典型代表,其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特点是数量多,样式多。做北京胡同的城市设计,需要关注每条胡同的独特性。做历史街区更新没有普适模式,抓住每条街道的特点和发展契机作为切入点,是有效的规划设计方法。
合理设计基于准确定位,这需要把握街区的综合条件。一是战略层面,宏观和纵向延展观察,如街区在城市或片区的位置、周边影响力、现状承载力、历史文化积淀等;二是客观条件总概,如街区的地理区位、交通状况、建筑风貌、居住人群、产业发展等;三是限制条件与发展机遇,即通常所说的SWOT分析内容,如有无法律、政策、资金支持或限制、有无政府、企业需求、或者专家学者意见、市民呼声等等。
基于全面分析得出正确的规划方向,再展开整体风貌、建筑保存、空间开发、业态引入等系列专项设计,就合情合理,容易得到各方认同。
以上规划方法的思想基础,是对“历史街区”的正确认识。历史街区也叫历史文化街区,突出特点就是其厚重的历史承载信息,以及洗净铅华之后的朴实、亲切感。好的历史街区保护项目应保留这些看不见的“感觉”,莫让簇新的建筑、宽大的街区尺度冰冷了街区的“人气儿”。
2.案例分析
2.1前门西河沿街项目背景
前门西河沿街位于北京市二环以内、前门以西,前门三大街以南,东侧接连煤市街,西侧连接南新华街。是胡同全长约950米,是附近片区最长最直的胡同,宽约6米,四合院肌理为主。改造整治范围8万2千平米。共涉及408个门牌,居民2306户、单位41个。
西河沿街属于大栅栏历史风貌延续区,原设计为道路拓宽至12米,承载片区交通功能,后专家出于保护历史街区风貌目的叫停项目,施工暂停,于是要求原设计单位对西河沿街的设计方向和主要功能重新定位。此时街区已拆迁部分居民,一些四合院废弃。由此可见,西河沿并非单纯的历史街区更新,专家意见和拆迁现状是项目的核心条件。
2.2西河沿街的历史沿革
西河沿街是老北京传统商业文化的代表,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里汇集了文化产业、金融产业、服务业等。这条街自明朝至清中叶时以书肆闻名,街内有多个会馆,清中叶以后又聚集了銀钱业公会正乙祠、仁昌金店、汇泉银号、乾云生银号等早期金融机构,清末民初又在此设立了多个银行,使之一度成为京城著名的“银行一条街”。
目前街区内以明清时期建筑和民国时期建筑为主,现代建筑多为一到两层民居。明清时期建筑主要为名人故居和寺庙建筑,保留了原有的院落空间格局和传统雕刻艺术。民国时期建筑主要为票号、商铺等商业建筑,多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技巧。
2.2西河沿街的现状条件
(1)周边影响。西河沿街周边主要有三个影响圈,分别为前门、大栅栏商业圈,北师大附中、琉璃厂文化圈,以及街区东侧在建商业片区“C地块”。街区南边有“微循环”保护历史街区的试点杨梅竹斜街。街区交通便利,胡同东口距离地铁二号线前门站约200米,西侧紧邻和平门站。
(2)整体风貌。全街长950米,东、中、西不同区段街道风貌不同。东部受前门大街旅游区的影响,旅馆、小饭店密布,游客居多,但只停留在街口或路过,很少向街内渗透。街区中部居住功能为主,商铺减少,房屋老旧,部分房屋已腾空,居住氛围淡薄。西街口为全聚德烤鸭店和正乙祠,街道连通南新华街,街道宽阔,车流量少,人流量小。
(3)历史建筑。西河沿街两侧有市级文保单位正乙祠,以及多处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如中原证券交易所、马应龙眼药铺、莆仙会馆等,结构完好,可更新改造。
(4)道路与景观。东侧煤市街正进行拓宽改造。西河沿街最宽处7米,最窄处4.5米,街区尺度亲切宜人。街边有树7棵,其中有两棵果树,无系统的景观绿化,多为居民自发种植的花草、蔬果等。有的爬藤植物已攀爬上电线,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5)广告牌匾。街区东部广告牌匾多,样式多杂,遮挡建筑,西部店铺少,牌匾简单。
(6)市政设施。电线杆外落,不规则电线杂乱,有安全隐患,变压器数目多,体量大,占用街道空间。
(7)公共空间。没有街区内的集中活动空间,变电箱、车辆、堆放杂物、私砌步台等占据了大量道路和宅前空间。这里的居民有老人和儿童,家庭生活需要基本的晾晒和活动空间。由于大杂院已无内部院落,胡同是满足以上需求的最后选择。
综上将胡同相关条件总结如下:
条件
胡同区位 前门大栅栏附近,受“商业圈“”文化圈“影响,
限制条件 历史保护为中心,有现存历史建筑、街道较窄、业态水平较低
发展机会 煤市街将改造整修、居民拆迁契机
主要人群 服务游客,居住为主
2.3西河沿街的战略规划
(1)延续大栅栏片区历史风貌特色,探索胡同多功能发展模式。以保护古都风貌为核心,
将眼光放宽到整个片区,协调周边。
(2)片区辅助功能定位。周边商圈和文化圈在名气上和开发程度上都大大高于西河沿街,且杨梅竹斜街、大栅栏西街已做了街区环境整治,C地块以商业为主,综合来看西河沿街在商业开发上没有优势。此时可用逆向思维,从配套服务的角度入手。片区名气、商业开发将带来更大人流量,那么基于游客的餐饮、游憩需求量将增加,西河沿街可针对这些功能开发;
(2)历史文化再挖掘。书肆产业有人文基础,可再创新与琉璃厂呼应;金融业带动了服务业,但金融功能已被淘汰,服务业可保留发展;明清、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对该片区的建筑风貌起到指引作用;
(3)充分利用腾退建筑,创造公共空间、服务单元,激发街区活力。
2.4西河沿街的规划原则
(1)保持胡同肌理的建筑景观。新旧风貌要有区分,能区分,重点做内部加固。不对四合院做统一的墙面刷白等“洗脸”工程,清理卫生为先,将街道、建筑整洁化;
(2)“小而活”的空间设计。现阶段居民拆迁,预留大部分无建设指标用地,可以考虑作为公共空间,为后期引入项目预留发展用地;
(3)区别对待、灵活改造,实现建筑的合理利用。将原设计12米道路红线内建筑分类:有历史价值的保留建筑、已经腾退未拆除建筑、已经腾退已拆除建筑。提出相应设计原则: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价值充分展现,将现腾退已拆除用地空间适宜改造,将现腾退未拆除建筑加以利用。按照建筑不同性质,再结合建筑自身特点做相应修缮整理。
2.5西河沿街的规划设计
(1)保持街区原有尺度及四合院形式,控制加建。 保留有特色的,结构相对完好的古建;拆除质量差的现代建筑和风貌不协调的临时建筑;修复风貌协调的四合院,美化一般建筑外立面;保留胡同中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营造丰富多样的建筑景观;赋予旧有建筑新型功能。
(2)利用腾退院落,设计胡同小花园,保留特色的建筑构件、整理出院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休憩、生活服务场所,同时为商铺提供商业“灰空间”等,以空间特色提升街区品质。
图1:西河沿街示范改造段——空间改造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街道或政治院落为居民保留种植空间,搭架做棚,分发种子,鼓励居民参与造景。保留场地原有树木,植被选择平民化,以民间手法塑造景观,比如砖砌花坛、木制座椅等。
(4)保留广告牌匾多样模式,增加立式广告牌匾形式,丰富街区立面景观,规范牌匾大小,替换大型牌匾,保持街面景观,牌匾风格与街区风格相统一,简洁大方;
(5)适当引入现代公共艺术品,丰富胡同景观。路灯、座椅等服务设施现代化实用化,缓解各方面仿古造型的审美疲劳,让现代科技造福居民;
(5)不再继续居民拆迁,保留原驻居民,保留胡同生活性质,并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
3.结语
1970年意大利博洛尼历史街区的保护过程中提出“把人和建筑一起保护”原则与“让同样的人住在同样的地方”的规划目标,体现了对社会与空间原生性血脉关系的关注与重视。从居民角度出发,提供公共空间,活动场所,让公共空间带动地区发展,这不仅是出于保护理念,也是对本地区保持长远吸引力的合理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文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芦原义信.尹培桐译. 街道的美学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46-50.
3.冯斐菲. 让旧城的魅力再现
4.冯肯. 也聊北京胡同也说城市规划也谈法制建设
5.何天培,刘旭晔.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 胡同景观绿化建设初探
摘要: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可以公共空间的创造为切入点,创造街区活力中心,提升吸引力,带来发展契机,使历史街区复兴。
1.历史街区城市设计基本观点
历史街区如何改造更新,是一个相当之大的议题。北京的胡同是历史街区的典型代表,其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特点是数量多,样式多。做北京胡同的城市设计,需要关注每条胡同的独特性。做历史街区更新没有普适模式,抓住每条街道的特点和发展契机作为切入点,是有效的规划设计方法。
合理设计基于准确定位,这需要把握街区的综合条件。一是战略层面,宏观和纵向延展观察,如街区在城市或片区的位置、周边影响力、现状承载力、历史文化积淀等;二是客观条件总概,如街区的地理区位、交通状况、建筑风貌、居住人群、产业发展等;三是限制条件与发展机遇,即通常所说的SWOT分析内容,如有无法律、政策、资金支持或限制、有无政府、企业需求、或者专家学者意见、市民呼声等等。
基于全面分析得出正确的规划方向,再展开整体风貌、建筑保存、空间开发、业态引入等系列专项设计,就合情合理,容易得到各方认同。
以上规划方法的思想基础,是对“历史街区”的正确认识。历史街区也叫历史文化街区,突出特点就是其厚重的历史承载信息,以及洗净铅华之后的朴实、亲切感。好的历史街区保护项目应保留这些看不见的“感觉”,莫让簇新的建筑、宽大的街区尺度冰冷了街区的“人气儿”。
2.案例分析
2.1前门西河沿街项目背景
前门西河沿街位于北京市二环以内、前门以西,前门三大街以南,东侧接连煤市街,西侧连接南新华街。是胡同全长约950米,是附近片区最长最直的胡同,宽约6米,四合院肌理为主。改造整治范围8万2千平米。共涉及408个门牌,居民2306户、单位41个。
西河沿街属于大栅栏历史风貌延续区,原设计为道路拓宽至12米,承载片区交通功能,后专家出于保护历史街区风貌目的叫停项目,施工暂停,于是要求原设计单位对西河沿街的设计方向和主要功能重新定位。此时街区已拆迁部分居民,一些四合院废弃。由此可见,西河沿并非单纯的历史街区更新,专家意见和拆迁现状是项目的核心条件。
2.2西河沿街的历史沿革
西河沿街是老北京传统商业文化的代表,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里汇集了文化产业、金融产业、服务业等。这条街自明朝至清中叶时以书肆闻名,街内有多个会馆,清中叶以后又聚集了銀钱业公会正乙祠、仁昌金店、汇泉银号、乾云生银号等早期金融机构,清末民初又在此设立了多个银行,使之一度成为京城著名的“银行一条街”。
目前街区内以明清时期建筑和民国时期建筑为主,现代建筑多为一到两层民居。明清时期建筑主要为名人故居和寺庙建筑,保留了原有的院落空间格局和传统雕刻艺术。民国时期建筑主要为票号、商铺等商业建筑,多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技巧。
2.2西河沿街的现状条件
(1)周边影响。西河沿街周边主要有三个影响圈,分别为前门、大栅栏商业圈,北师大附中、琉璃厂文化圈,以及街区东侧在建商业片区“C地块”。街区南边有“微循环”保护历史街区的试点杨梅竹斜街。街区交通便利,胡同东口距离地铁二号线前门站约200米,西侧紧邻和平门站。
(2)整体风貌。全街长950米,东、中、西不同区段街道风貌不同。东部受前门大街旅游区的影响,旅馆、小饭店密布,游客居多,但只停留在街口或路过,很少向街内渗透。街区中部居住功能为主,商铺减少,房屋老旧,部分房屋已腾空,居住氛围淡薄。西街口为全聚德烤鸭店和正乙祠,街道连通南新华街,街道宽阔,车流量少,人流量小。
(3)历史建筑。西河沿街两侧有市级文保单位正乙祠,以及多处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如中原证券交易所、马应龙眼药铺、莆仙会馆等,结构完好,可更新改造。
(4)道路与景观。东侧煤市街正进行拓宽改造。西河沿街最宽处7米,最窄处4.5米,街区尺度亲切宜人。街边有树7棵,其中有两棵果树,无系统的景观绿化,多为居民自发种植的花草、蔬果等。有的爬藤植物已攀爬上电线,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5)广告牌匾。街区东部广告牌匾多,样式多杂,遮挡建筑,西部店铺少,牌匾简单。
(6)市政设施。电线杆外落,不规则电线杂乱,有安全隐患,变压器数目多,体量大,占用街道空间。
(7)公共空间。没有街区内的集中活动空间,变电箱、车辆、堆放杂物、私砌步台等占据了大量道路和宅前空间。这里的居民有老人和儿童,家庭生活需要基本的晾晒和活动空间。由于大杂院已无内部院落,胡同是满足以上需求的最后选择。
综上将胡同相关条件总结如下:
条件
胡同区位 前门大栅栏附近,受“商业圈“”文化圈“影响,
限制条件 历史保护为中心,有现存历史建筑、街道较窄、业态水平较低
发展机会 煤市街将改造整修、居民拆迁契机
主要人群 服务游客,居住为主
2.3西河沿街的战略规划
(1)延续大栅栏片区历史风貌特色,探索胡同多功能发展模式。以保护古都风貌为核心,
将眼光放宽到整个片区,协调周边。
(2)片区辅助功能定位。周边商圈和文化圈在名气上和开发程度上都大大高于西河沿街,且杨梅竹斜街、大栅栏西街已做了街区环境整治,C地块以商业为主,综合来看西河沿街在商业开发上没有优势。此时可用逆向思维,从配套服务的角度入手。片区名气、商业开发将带来更大人流量,那么基于游客的餐饮、游憩需求量将增加,西河沿街可针对这些功能开发;
(2)历史文化再挖掘。书肆产业有人文基础,可再创新与琉璃厂呼应;金融业带动了服务业,但金融功能已被淘汰,服务业可保留发展;明清、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对该片区的建筑风貌起到指引作用;
(3)充分利用腾退建筑,创造公共空间、服务单元,激发街区活力。
2.4西河沿街的规划原则
(1)保持胡同肌理的建筑景观。新旧风貌要有区分,能区分,重点做内部加固。不对四合院做统一的墙面刷白等“洗脸”工程,清理卫生为先,将街道、建筑整洁化;
(2)“小而活”的空间设计。现阶段居民拆迁,预留大部分无建设指标用地,可以考虑作为公共空间,为后期引入项目预留发展用地;
(3)区别对待、灵活改造,实现建筑的合理利用。将原设计12米道路红线内建筑分类:有历史价值的保留建筑、已经腾退未拆除建筑、已经腾退已拆除建筑。提出相应设计原则: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价值充分展现,将现腾退已拆除用地空间适宜改造,将现腾退未拆除建筑加以利用。按照建筑不同性质,再结合建筑自身特点做相应修缮整理。
2.5西河沿街的规划设计
(1)保持街区原有尺度及四合院形式,控制加建。 保留有特色的,结构相对完好的古建;拆除质量差的现代建筑和风貌不协调的临时建筑;修复风貌协调的四合院,美化一般建筑外立面;保留胡同中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营造丰富多样的建筑景观;赋予旧有建筑新型功能。
(2)利用腾退院落,设计胡同小花园,保留特色的建筑构件、整理出院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休憩、生活服务场所,同时为商铺提供商业“灰空间”等,以空间特色提升街区品质。
图1:西河沿街示范改造段——空间改造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街道或政治院落为居民保留种植空间,搭架做棚,分发种子,鼓励居民参与造景。保留场地原有树木,植被选择平民化,以民间手法塑造景观,比如砖砌花坛、木制座椅等。
(4)保留广告牌匾多样模式,增加立式广告牌匾形式,丰富街区立面景观,规范牌匾大小,替换大型牌匾,保持街面景观,牌匾风格与街区风格相统一,简洁大方;
(5)适当引入现代公共艺术品,丰富胡同景观。路灯、座椅等服务设施现代化实用化,缓解各方面仿古造型的审美疲劳,让现代科技造福居民;
(5)不再继续居民拆迁,保留原驻居民,保留胡同生活性质,并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
3.结语
1970年意大利博洛尼历史街区的保护过程中提出“把人和建筑一起保护”原则与“让同样的人住在同样的地方”的规划目标,体现了对社会与空间原生性血脉关系的关注与重视。从居民角度出发,提供公共空间,活动场所,让公共空间带动地区发展,这不仅是出于保护理念,也是对本地区保持长远吸引力的合理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文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芦原义信.尹培桐译. 街道的美学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46-50.
3.冯斐菲. 让旧城的魅力再现
4.冯肯. 也聊北京胡同也说城市规划也谈法制建设
5.何天培,刘旭晔.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 胡同景观绿化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