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從2007年的“五一槍聲”以來,五一遊行已經成為澳門最為引人注意的社會事件之一。每年五一遊行的主題可以反映澳門社會的主要矛盾及深層次問題。2012年的五一遊行主題主要集中在家人團聚、外勞輸入、公屋申請以及政制發展等問題,與2011年的五一遊行主題相比較表現出議題相對集中的特點。其中,外勞問題是近幾年五一遊行中常規化、例行化的主要議題。對於這個老大難的舊議題,澳門特區政府一方面需要向市民表明外勞輸入對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減輕澳門市民對外地雇員的對立情緒,另一方面應該著力檢討並完善外勞政策,化解本地勞工與外地雇員的矛盾,真正通過外勞政策在推動澳門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澳門社會的和諧穩定。
外勞輸入對澳門經濟發展
的推動作用
一般而言,外勞的輸入會對某一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推進的作用,與此同時也不可避免會排擠本地勞動力的就業,引發本地社會的仇視情緒。澳門的外勞問題也不例外。在澳門人力資源數量和品質都出現短缺和不足的情況下,輸入外勞是促進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澳門外勞輸入對澳門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明顯的正面推動作用。首先,外勞的輸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勞工短缺”的燃眉之急,使得因勞動力不足而出現的經濟發展瓶頸得到緩解,對澳門的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澳門回歸以來,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事實潛伏著經濟持續發展的危機,即產業的單一化和人力資源的短缺問題。澳門的人力資源不但短缺,且人口素質偏低。外勞輸入,可以有效緩和澳門勞動力不足的矛盾,紓解澳門的重大建設工程和產業的缺工問題,可以有助於降低勞動力成本,改善產業的經營條件,對澳門的整體經濟發展無疑是有利的。
其次,由於外地雇員的工資標準普遍比本地員工低,輸入外勞有助於企業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澳門賭權開放的政策帶來了大量外資企業的入駐,在澳門本地勞動力總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外資企業的強大用工需求勢必形成本地勞工數量不足而引發勞動力成本上升。由此,外勞的輸入可以對本地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起到對沖緩和的作用,最終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此外,外地雇員與本地工人直接競爭,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本地工人的工作態度,對提高澳門企業的勞動生產率也有正面的促進作用。外勞輸入一方面可以彌補本地人力資源的不足,另一方面還可以產生管理學所講的鯰魚效應,形成一種競爭機制來激發本地員工的積極性,有利於激發本地人的競爭意識和潛能,形成良好的競爭文化。
外勞輸入引發勞資雙方不滿
回歸之後,隨著澳門經濟的飛速發展,原有的勞動力市場供應不足,應資方的迫切需求,特區政府加大了輸入外勞的步伐。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2012年2月的資料,澳門目前的外地雇員有98,274人,佔澳門人口總數55.74萬(2011年第四季的統計結果)的17%,佔澳門總就業人口33.7 716萬(2011年人口普查詳細結果的資料)的29%。外勞人口佔澳門就業人口的高比例,預示著外勞問題在澳門社會中的重要性和敏感性。
隨著外勞輸入的增多,外勞輸入不可避免會對本地工人權益產生衝擊。澳門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和薪金直接受到了影響,引起了本地工人和工會團體的不滿,使得本地工人和工會團體對外勞的抵觸情緒日趨上升。有澳門本地勞工團體認為,輸入外勞會影響就業和生計,外勞的輸入在勞動力市場上擠壓了本地勞動力的就業空間,影響了本地勞工的就業機會,抑制了澳門的整體工資水準,影響了本地勞工的加薪和福利改善。有研究指出,澳門本地就業工人的增長與外勞數目增長存在明顯的相反關係,本地工人有被外勞“排擠”出勞工市場的跡象,因此,聘請太多外勞,侵犯了本地工人利益。
在本地勞工階層抗拒輸入外勞的另一方面,雇主方面卻抱怨輸入外勞措施過嚴、審批時間過長、批出外勞數額不足。在澳門,很多中小企業之所以無法得到長足發展,根本原因在於人力資源不足。對他們而言,政府給與他們最大的幫助就是外勞名額的批給,讓他們的生意可以維持以至進一步發展。有些中小企業甚至抱怨政府的外勞輸入政策厚此薄彼,大企業集團可以較快申請到外勞名額,而諸如粥麵店等中小企業申請外勞名額卻十分困難。由此,很多中小企業要求簡化外勞的申請手續,加快外勞輸入的效率,並按照企業輸入外勞的緊迫程度來提供便利和支援。
由此可見,外勞輸入雖然有利於促進澳門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在實踐中卻引發出勞資雙方的不滿和對立情緒。尋求外勞的輸入與本地工人就業的平衡點,掌握外勞輸入的寬緊程度,爭取在促進澳門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保障本地勞工的權益,已經成為澳門特區政府在當前以至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內要解決好的施政重點。
檢討完善政府外勞政策
特區政府在輸入外勞上有既定的立場和原則,就是在善用和開發本地人力資源的前提下,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在補充本地人力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適當地輸入外地僱員及專業技術人才。在這個原則下,特區政府多次承諾加強外勞管理,嚴厲打擊黑工。制訂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管理和規範外勞在澳門的工作,根據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的變化,適時調整外地僱員的數量,建立規範的外勞退場機制。在這個基礎上,未來特區政府的外勞政策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檢討和完善。
首先,特區政府應該把外勞輸入政策定位為關係澳門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政策。目前,澳門的輸入外勞政策更多的祇是立足於幫助企業降低成本,並沒站在促進澳門整體經濟轉型或澳門社會和諧穩定的高度來定位。近些年來,外勞輸入已經成為五一遊行的例行主題,意味著外勞輸入對澳門經濟社會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意味著外勞輸入已經成為澳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確實可以推進澳門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卻成為社會不穩定和不和諧的矛盾根源,因此特區政府應該更加重視外勞輸入政策的制定和調整。
其次,特區政府要充分體現在外勞輸入政策上的政府自主性,而不是簡單地回應勞方團體或資方團體。特區政府不應該跟隨勞資雙方壓力和影響的變動來簡單地進行外勞輸入的限制或放寬,而是應該站在考慮整個社會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綜合考量本地工人保障、外勞權益、企業利益、社會穩定等各方面的元素,制定更加周全的政策來確立外勞輸入的全過程,更加細緻地規範外勞輸入的運作。比如說,政府的外勞輸入政策既要與當前的經濟發展相一致,根據本地的實際需要限定外勞輸入的數量,同時又要具備一定的前瞻性,滿足長遠經濟的發展需要。
第三,特區政府需要加強外勞政策執行的力度,提高跨部門合作成效,提升外勞政策的執行力。澳門政府面對社會上對其外勞政策的批評,更多的祇是申明政府在外來輸入的一貫立場,表明政府輸入外勞的前提在於保障本地居民優先就業及維護其權益,強調政府會實事求是按澳門情況輸入外地勞動力,以作為補充本地人力資源的缺乏或不足。但政府對這些原則和立場的強調,卻往往無法取信工會及勞工團體。事實上,勞工團體對政府不信任的很大原因在於政府執行力方面出現了問題。換言之,在外勞輸入上,政府的問題主要不是出現在政策制定層面,而是在政策執行方面。在外勞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執行人員的酌情權偏差,政策執行的監管機制不完善等執行力低下的問題。因此,政府需要切實提升外勞政策的執行力來獲得社會公眾的公信力。
最後,特區政府有責任關心外地勞工在澳門的生活,消除本地人對外勞“搶飯碗”的仇視心理,注重外來雇員與本地人的和諧共處。特區政府可以考慮進行不同形式的融合教育計畫,增加宣傳推廣工作,使本地市民增加對外地勞工的瞭解和認識,減少本地人對外地雇員的偏見和誤解,使本地人意識到外來雇員對澳門的幫助和貢獻,消除本地人對外來人的輕視態度。另一方面,特區政府還應該幫助外地雇員解決生活困難,融入主流社會,增加外來雇員對澳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在長遠來講對澳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是很有裨益的。
當前,澳門特區政府將展開對於人口政策的公開諮詢,其中澳門人力資源政策是未來人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此,外勞輸入作為人力資源政策不可分割的部分,也將成為澳門未來人口政策研究不可回避的內容。可以預計,如何使外勞輸入政策在促使澳門經濟發展的同時能減少社會矛盾,是澳門未來外勞政策的考量基點。聯繫到本次五一遊行的另外一個例行主題“家人團聚”,不妨可以考慮將家人團聚中的申請者作為外勞輸入的優先輸入對象,以此達成外勞輸入 “促進經濟發展”和“化解社會矛盾”的雙重目的。
(作者为澳門理工學院社會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