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自媒体技术飞速发展,自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早已渗透到了各学科教学中,同时微课程这一新型的名词也从中应运而生。本文将微课程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相联系,分析了初中语文写作微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必要性,探索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微课程的路径,试图解决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教学矛盾,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语文写作微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微课程(Micro-lectures)的概念最早诞生在美国,在美国微课程又称为短期课程、课程组件。2008年,美国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对微课程(Micro-lecture)理念做了系统阐释。“微课”是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概念,教师自己设计制作一小段讲授知识点的“小”课程课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称为“微视频”或称为“微课程”。在国内,微课程的概念最先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提出来的。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江苏泰州的“泰微课”就是其中的代表。随着微课程热潮的涌现,微课程开始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得到运用,人们对微课程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入。但是将微课程与初中写作教学结合的还很少。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效果并不很理想,存在着教学随意、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缺乏过程指导等现象。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初中语文写作教材没有为写作教学提供足够的帮助有关,此外就是与写作课枯燥、乏味等有关。笔者认为将微课程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相结合,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弥补这一不足,即使“泰微课”已成为广大教师使用的课程资源,但也大多只局限于初中语文课本的微课程设计,而初中作文微课程的教学资源是比较少的。
初中语文写作一直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多年来,我国不少课程研究者致力于建构“体系化的写作课程”,但也难以如愿。所以微课程的设计与研究应用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更能具有其实际研究意义。如将多媒体应用于语文写作教学中,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写作兴趣,也弥补教师自身不足,更好地完善课堂教学结构。玻尔研究表明,即便是写作技能很差的学生,写作时也会运用若干个有效策略。教学生学习写作只需教若干关键知识,不必也不可能教系统知识。因此,有效的写作教学应该是将最关键的知识安排于这些有效的教学活动之中,而不是学习大量脱离活动的写作知识。笔者认为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写作课程应该是“规模小,容量少,主題明确强”的写作微课程。
“微”即微小、碎片化,是指时间在 10 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它适合学生特点和习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初中语文写作中的各个知识点,或各个教学环节而设计并运用的一种课程资源。
二、写作微课程与普通教学课件的区别与联系
三、构建初中语文写作微课程的基本路径
(一)根据学生的学情习惯选择课程目标
初中写作是最富有个体差异性的课程,因而最需要差异性对待。有的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有较高的写作水平,这时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鼓励他多读书,以此来拓宽视野,增加思维的深度,而有的学生可能在写作的时候有中心不明、结构不清等问题,还有的甚至连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具备。管建刚认为,作文教学最务实的做法就是认真批阅学生作文,依着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找出问题,再进行指导或训练。因而,在设计写作微课程时就必须分析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已具有的能力和可以达到的水平,着眼于学生需求选择课程目标。
(二)依据初中写作课程目标与学生特点开发课程内容
我们传统写作课程内容开发主要依据课程目标加以开发,初中语文教材也提供了写作的系列化的要求,而写作微课程则不然,它应该是根据课程目标与学生特点两个维度之后选择的结果,既体现课程目标,又符合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特点来确立的目标,并同时参照课程内容来满足学生初中写作学习的实际需求。所以,写作微课程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写前、写中、写后活动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三)依据课程内容与学情设置学习支架
为了有效学习,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情,适时搭建学习支架。在设计微课程目标时,将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程目标,而对于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一些有价值的但又不是课程目标的学习困难、障碍,就可以通过微课程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朱晓斌说过,一定程度上学生写作困难,很可能与学生高认知负荷密切相关。学习支架的设立,可以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教师找准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以此为支点,设计支架,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原有写作能力的边缘。
初中语文写作微课程这一新领域,前人研究成果还很少,还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等待研究。我相信我们教师精心设计写作微课程,并合理运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定会使写作教学有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彤,王荣生.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3(9).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语文写作微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微课程(Micro-lectures)的概念最早诞生在美国,在美国微课程又称为短期课程、课程组件。2008年,美国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对微课程(Micro-lecture)理念做了系统阐释。“微课”是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概念,教师自己设计制作一小段讲授知识点的“小”课程课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称为“微视频”或称为“微课程”。在国内,微课程的概念最先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提出来的。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江苏泰州的“泰微课”就是其中的代表。随着微课程热潮的涌现,微课程开始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得到运用,人们对微课程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入。但是将微课程与初中写作教学结合的还很少。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效果并不很理想,存在着教学随意、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缺乏过程指导等现象。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初中语文写作教材没有为写作教学提供足够的帮助有关,此外就是与写作课枯燥、乏味等有关。笔者认为将微课程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相结合,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弥补这一不足,即使“泰微课”已成为广大教师使用的课程资源,但也大多只局限于初中语文课本的微课程设计,而初中作文微课程的教学资源是比较少的。
初中语文写作一直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多年来,我国不少课程研究者致力于建构“体系化的写作课程”,但也难以如愿。所以微课程的设计与研究应用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更能具有其实际研究意义。如将多媒体应用于语文写作教学中,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写作兴趣,也弥补教师自身不足,更好地完善课堂教学结构。玻尔研究表明,即便是写作技能很差的学生,写作时也会运用若干个有效策略。教学生学习写作只需教若干关键知识,不必也不可能教系统知识。因此,有效的写作教学应该是将最关键的知识安排于这些有效的教学活动之中,而不是学习大量脱离活动的写作知识。笔者认为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写作课程应该是“规模小,容量少,主題明确强”的写作微课程。
“微”即微小、碎片化,是指时间在 10 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它适合学生特点和习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初中语文写作中的各个知识点,或各个教学环节而设计并运用的一种课程资源。
二、写作微课程与普通教学课件的区别与联系
三、构建初中语文写作微课程的基本路径
(一)根据学生的学情习惯选择课程目标
初中写作是最富有个体差异性的课程,因而最需要差异性对待。有的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有较高的写作水平,这时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鼓励他多读书,以此来拓宽视野,增加思维的深度,而有的学生可能在写作的时候有中心不明、结构不清等问题,还有的甚至连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具备。管建刚认为,作文教学最务实的做法就是认真批阅学生作文,依着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找出问题,再进行指导或训练。因而,在设计写作微课程时就必须分析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已具有的能力和可以达到的水平,着眼于学生需求选择课程目标。
(二)依据初中写作课程目标与学生特点开发课程内容
我们传统写作课程内容开发主要依据课程目标加以开发,初中语文教材也提供了写作的系列化的要求,而写作微课程则不然,它应该是根据课程目标与学生特点两个维度之后选择的结果,既体现课程目标,又符合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特点来确立的目标,并同时参照课程内容来满足学生初中写作学习的实际需求。所以,写作微课程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写前、写中、写后活动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三)依据课程内容与学情设置学习支架
为了有效学习,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情,适时搭建学习支架。在设计微课程目标时,将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程目标,而对于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一些有价值的但又不是课程目标的学习困难、障碍,就可以通过微课程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朱晓斌说过,一定程度上学生写作困难,很可能与学生高认知负荷密切相关。学习支架的设立,可以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教师找准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以此为支点,设计支架,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原有写作能力的边缘。
初中语文写作微课程这一新领域,前人研究成果还很少,还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等待研究。我相信我们教师精心设计写作微课程,并合理运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定会使写作教学有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彤,王荣生.微型化写作课程范式的转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3(9).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