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BBC纪录片来到中国
2006年,BBC地球影业推出了名为《地球脉动》的电视系列片。随后,全世界的观众都看到了从南极到北极,从赤道到寒带,从非洲草原到热带雨林,再从荒凉峰顶到深邃大海的无数生物的绝美身姿,这部作品在豆瓣网上得分9.7。
一年后,该电视系列片的电影版诞生,取名《地球》,最先在法国上映,随后在全球收获好评无数。
2016年,《地球脉动2》作为《地球脉动》的续集播出,口碑更加爆棚,两万多豆瓣网友打出9.9的高分,并被奉为“逆天神作”。
同样是一年后,《地球脉动2》的电影版本《地球:神奇的一天》也在2017年8月11日公映。但与“前任”不同的是,这部电影中有了中国人的身影一一当BBC准备制作《地球脉动2》的电影版时,恰逢中英两国签署了合拍协议,协议规定合拍片将在中国享受国产片的待遇,不仅不受中国对进口影片的配额限制,且享受与国产片同样43%的票房分账比例(一般进口分账大片的分账比例大约为25%),并有资格获得双方政府的资金扶持和税收减免。
考虑到英国电影院观影人次连续三年下滑,BBC地球影业选择了同SMG尚世影业合作,《地球:神奇的一天》也成了中英合拍的第一部电影。
从英国到中国
“那你得,嗯……找一棵树,然后呢在树干上好好地蹭蹭痒。”成龙一边为电影配音,一边模仿影片中棕熊的动作晃了晃身体。有时候,他甚至会脱稿,即兴发挥一些解说词。当范立欣向他描述两个长颈鹿互撞的场景时,成龙把头撞向一边,说:“我知道那个Dung。”范立欣至今记得成龙为“蜉蝣”的段落配音时的场景。
范立欣是《地球:神奇的一天》三位导演中唯一的中国导演,他此前的作品大多立足于中国社会,讲述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故事一一成名作《归途列车》曾获得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讲述了中国人独有的春运故事;《沿江而上》则讲述了三峡工程对中国百姓的影响。《地球:神奇的一天》是他导演的第一部自然纪录片。
“其实我是后期介入的,做中国版的制作。”范立欣说,“我原来做的事情是把中国的东西传出去,现在则是把‘地球’这个全人类的话题变得在中国接地气。”希望自己能在“地球”这个全人类的话题里更好地融入中国的宇宙观,从而让中国人更贴近地去理解整个影片,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因此,片方特意请来了在海内外都颇有名气的成龙担任配音。“我们是在BBC总部做的混音。混完这一场之后,那个英国的混音师告诉我,虽然他听不懂中文,但是能够感到Jackie(成龙)的声音和面面产生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意境。”
范立欣说,“蜉蝣”也是影片中极具东方智慧的一段。正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蜉蝣在河底沉睡三年,一朝孵化,在迅速完成求偶、交配和产卵后,就会迎来生命的终点。“其实这段说的就是生命与时间的相对关系,非常精妙地契合了东方人对于生命和宇宙的理解。”
同样能体现中国特色的还有影片的结尾。夜深了,绚丽的北极光横亘在极地的夜空中,人类的城市里閃耀着万家灯火。镜头从自然界的光渐渐过渡到人类的灯光,颇有中国传统哲学里“天人合一”的意味。为本片撰写解说词的作家严歌苓也在这段提到了“天人合一”。范立欣说:“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是什么?西方是在矛盾碰撞当中发现事物的本质,而东方的哲学是在一个圆融和合的状态下去理解事情的本质——顺天意、尽人事。”
从电视到电影
除了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让影片贴近中国观众,《地球:神奇的一天》还需要做得一件事是,让它变成一部真的电影。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太阳刚刚升起。刚出生的海鬣蜥把头从沙子里探出来,好奇地打量着周遭的一切。无数条游蛇正埋伏在它附近虎视眈眈。发现游蛇正在捕猎后,海鬣蜥开启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逃命之旅。飞奔、装死、被抓、逃脱……几经波折,海鬣蜥终于逃出群蛇的魔爪,回归大部队。
这是电视纪录片的一幕,短短两分钟的视频被中国网友评价为“堪比好莱坞大片”。作为电影,《地球:神奇的一天》将这一幕变成了整部影片的开始。显然,这非常符合电影紧凑、明快的要求。
电视纪录片每期讲述一个主题,而电影则要在100分钟内尽可能地将这些主题融汇、精炼。于是,影片用“一天”的概念将这些动物与植物巧妙的串联到了一起一一太阳初升,熊猫悠闲地吃着竹子;海鬣蜥刚一出生,首先得来一场生死狂奔;两只正在争夺地盘的长颈鹿进行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激烈大战;夜幕降临,猫头鹰怒目圆瞪即将开始一天的捕猎……
有观众看完后不禁感叹:“这24小时中,每一只动物、每一种植物有它既规律义不同的生活和故事,这很像是自然版的《浮生一日》。”
与此同时,配乐也成了这部影片的一大亮点。这部纪录片的配乐多达三十多支,从乐单你就可以看出,几乎每一种动物,每一个不同的环境,都有一个相应的配乐。比如蜂鸟,因为它与其他鸟类相比身材很娇小,所以制作了快节奏、灵活而轻快的音乐,而三趾树懒的音乐则很有趣,用巴松管表现出了慵懒的状态。
而影片最终表达的主题则是通过展示自然的震撼传递一种敬畏。“我们这星球上有着每天冒着生命危险乘风破浪去捕几条鱼回来哺育的企鹅父亲;有着等待太阳化冰,徜徉游弋的独角鲸;有花开一夕的植物;有为了吃几颗花籽冒险爬高的巢鼠。他们艰难残酷义认真幸运地活着,不惊不诧地平淡着,但是这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生命和意义吧。”影评人桃桃林林如此说道。
“中国挑战”
作为纪录片导演,范立欣很欣慰有这样的拍摄经历,但同时毫不掩饰自己的遗憾,某种程度上,这些遗憾也是这样一部自然主题的纪录片将要面对的“中国挑战”。
作为一部自然纪录片,拍摄无疑是最重要的部分,摄影师不仅得有先进的器材和技术,还必须熟知动物的习性。拍摄素材的好坏,基本决定了一部自然纪录片的质量。范立欣表示,整部电影的拍摄团队里并没有中国人的身影,剪辑也全部都由英方完成。配乐虽然主要由中方制作,但英方的制作团队也在录制时特意从英国赶到北京,全程“监工”。
此外,他还需要为这部电影的票房担忧。尽管该片的前身《地球脉动2》在豆瓣上被两万多人.打出9.9的高分,但范立欣并不认为“文艺青年:’会为这部电影买账。“‘文青’的问题是他们不进电影院,不是真正的电影票房贡献者。”范立欣说。
范立欣的表达并非个人揣测。2004年,法国纪录片《迁徙的鸟》在国内上映,但公映的第一天,范立欣却发现偌大的电影院只有四个人。在豆瓣上被九万多人打出9分的《海洋》在日本上映时,首日票房甚至超过了《阿凡达》,但在中国的总票房却只有2000多万,这还是同类电影中较高的。
“文青们一谈起这种片子就唾沫星子直飞,但是真的让你花钱到电影院去看,你愿意去吗?这是纪录电影现在面临的一个挑战。”当然,范立欣也承认,这两年国内观众的观影习惯也在渐渐改变,不然《我们诞生在中国》不会有那么高的票房。
渐渐被改变的还有范立欣本人。目前,他正与中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谈合作,希望能拍一部反映藏羚羊迁徙的纪录电影,“中国的自然电影行业才刚刚起步,我们真的应该考虑一下,什么时候中国人能自己去拍中国的自然电影。”
选自《看天下》
2006年,BBC地球影业推出了名为《地球脉动》的电视系列片。随后,全世界的观众都看到了从南极到北极,从赤道到寒带,从非洲草原到热带雨林,再从荒凉峰顶到深邃大海的无数生物的绝美身姿,这部作品在豆瓣网上得分9.7。
一年后,该电视系列片的电影版诞生,取名《地球》,最先在法国上映,随后在全球收获好评无数。
2016年,《地球脉动2》作为《地球脉动》的续集播出,口碑更加爆棚,两万多豆瓣网友打出9.9的高分,并被奉为“逆天神作”。
同样是一年后,《地球脉动2》的电影版本《地球:神奇的一天》也在2017年8月11日公映。但与“前任”不同的是,这部电影中有了中国人的身影一一当BBC准备制作《地球脉动2》的电影版时,恰逢中英两国签署了合拍协议,协议规定合拍片将在中国享受国产片的待遇,不仅不受中国对进口影片的配额限制,且享受与国产片同样43%的票房分账比例(一般进口分账大片的分账比例大约为25%),并有资格获得双方政府的资金扶持和税收减免。
考虑到英国电影院观影人次连续三年下滑,BBC地球影业选择了同SMG尚世影业合作,《地球:神奇的一天》也成了中英合拍的第一部电影。
从英国到中国
“那你得,嗯……找一棵树,然后呢在树干上好好地蹭蹭痒。”成龙一边为电影配音,一边模仿影片中棕熊的动作晃了晃身体。有时候,他甚至会脱稿,即兴发挥一些解说词。当范立欣向他描述两个长颈鹿互撞的场景时,成龙把头撞向一边,说:“我知道那个Dung。”范立欣至今记得成龙为“蜉蝣”的段落配音时的场景。
范立欣是《地球:神奇的一天》三位导演中唯一的中国导演,他此前的作品大多立足于中国社会,讲述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故事一一成名作《归途列车》曾获得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讲述了中国人独有的春运故事;《沿江而上》则讲述了三峡工程对中国百姓的影响。《地球:神奇的一天》是他导演的第一部自然纪录片。
“其实我是后期介入的,做中国版的制作。”范立欣说,“我原来做的事情是把中国的东西传出去,现在则是把‘地球’这个全人类的话题变得在中国接地气。”希望自己能在“地球”这个全人类的话题里更好地融入中国的宇宙观,从而让中国人更贴近地去理解整个影片,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因此,片方特意请来了在海内外都颇有名气的成龙担任配音。“我们是在BBC总部做的混音。混完这一场之后,那个英国的混音师告诉我,虽然他听不懂中文,但是能够感到Jackie(成龙)的声音和面面产生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意境。”
范立欣说,“蜉蝣”也是影片中极具东方智慧的一段。正所谓“浮生一日,蜉蝣一世”,蜉蝣在河底沉睡三年,一朝孵化,在迅速完成求偶、交配和产卵后,就会迎来生命的终点。“其实这段说的就是生命与时间的相对关系,非常精妙地契合了东方人对于生命和宇宙的理解。”
同样能体现中国特色的还有影片的结尾。夜深了,绚丽的北极光横亘在极地的夜空中,人类的城市里閃耀着万家灯火。镜头从自然界的光渐渐过渡到人类的灯光,颇有中国传统哲学里“天人合一”的意味。为本片撰写解说词的作家严歌苓也在这段提到了“天人合一”。范立欣说:“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是什么?西方是在矛盾碰撞当中发现事物的本质,而东方的哲学是在一个圆融和合的状态下去理解事情的本质——顺天意、尽人事。”
从电视到电影
除了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让影片贴近中国观众,《地球:神奇的一天》还需要做得一件事是,让它变成一部真的电影。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太阳刚刚升起。刚出生的海鬣蜥把头从沙子里探出来,好奇地打量着周遭的一切。无数条游蛇正埋伏在它附近虎视眈眈。发现游蛇正在捕猎后,海鬣蜥开启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逃命之旅。飞奔、装死、被抓、逃脱……几经波折,海鬣蜥终于逃出群蛇的魔爪,回归大部队。
这是电视纪录片的一幕,短短两分钟的视频被中国网友评价为“堪比好莱坞大片”。作为电影,《地球:神奇的一天》将这一幕变成了整部影片的开始。显然,这非常符合电影紧凑、明快的要求。
电视纪录片每期讲述一个主题,而电影则要在100分钟内尽可能地将这些主题融汇、精炼。于是,影片用“一天”的概念将这些动物与植物巧妙的串联到了一起一一太阳初升,熊猫悠闲地吃着竹子;海鬣蜥刚一出生,首先得来一场生死狂奔;两只正在争夺地盘的长颈鹿进行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激烈大战;夜幕降临,猫头鹰怒目圆瞪即将开始一天的捕猎……
有观众看完后不禁感叹:“这24小时中,每一只动物、每一种植物有它既规律义不同的生活和故事,这很像是自然版的《浮生一日》。”
与此同时,配乐也成了这部影片的一大亮点。这部纪录片的配乐多达三十多支,从乐单你就可以看出,几乎每一种动物,每一个不同的环境,都有一个相应的配乐。比如蜂鸟,因为它与其他鸟类相比身材很娇小,所以制作了快节奏、灵活而轻快的音乐,而三趾树懒的音乐则很有趣,用巴松管表现出了慵懒的状态。
而影片最终表达的主题则是通过展示自然的震撼传递一种敬畏。“我们这星球上有着每天冒着生命危险乘风破浪去捕几条鱼回来哺育的企鹅父亲;有着等待太阳化冰,徜徉游弋的独角鲸;有花开一夕的植物;有为了吃几颗花籽冒险爬高的巢鼠。他们艰难残酷义认真幸运地活着,不惊不诧地平淡着,但是这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生命和意义吧。”影评人桃桃林林如此说道。
“中国挑战”
作为纪录片导演,范立欣很欣慰有这样的拍摄经历,但同时毫不掩饰自己的遗憾,某种程度上,这些遗憾也是这样一部自然主题的纪录片将要面对的“中国挑战”。
作为一部自然纪录片,拍摄无疑是最重要的部分,摄影师不仅得有先进的器材和技术,还必须熟知动物的习性。拍摄素材的好坏,基本决定了一部自然纪录片的质量。范立欣表示,整部电影的拍摄团队里并没有中国人的身影,剪辑也全部都由英方完成。配乐虽然主要由中方制作,但英方的制作团队也在录制时特意从英国赶到北京,全程“监工”。
此外,他还需要为这部电影的票房担忧。尽管该片的前身《地球脉动2》在豆瓣上被两万多人.打出9.9的高分,但范立欣并不认为“文艺青年:’会为这部电影买账。“‘文青’的问题是他们不进电影院,不是真正的电影票房贡献者。”范立欣说。
范立欣的表达并非个人揣测。2004年,法国纪录片《迁徙的鸟》在国内上映,但公映的第一天,范立欣却发现偌大的电影院只有四个人。在豆瓣上被九万多人打出9分的《海洋》在日本上映时,首日票房甚至超过了《阿凡达》,但在中国的总票房却只有2000多万,这还是同类电影中较高的。
“文青们一谈起这种片子就唾沫星子直飞,但是真的让你花钱到电影院去看,你愿意去吗?这是纪录电影现在面临的一个挑战。”当然,范立欣也承认,这两年国内观众的观影习惯也在渐渐改变,不然《我们诞生在中国》不会有那么高的票房。
渐渐被改变的还有范立欣本人。目前,他正与中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谈合作,希望能拍一部反映藏羚羊迁徙的纪录电影,“中国的自然电影行业才刚刚起步,我们真的应该考虑一下,什么时候中国人能自己去拍中国的自然电影。”
选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