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封山育林就是在人为活动频繁、森林遭受反复破坏,以致难以成林的森林地段,限制放牧、打柴、割草等人为破坏,利用树木的自然繁殖能力,即森林天然更新的能力,使之逐渐恢复成林的一种经营措施。针对某地自然恢复成林的具体状况,采取一定营林手段,使其符合人类的培育目的地措施。
[关键词]天然林保护基本措施封山育林
所谓封山,就是在人为活动频繁、森林遭受反复破坏,以致难以成林的森林地段,限制放牧、打柴、割草等人为破坏,利用树木的自然繁殖能力,即森林天然更新的能力,使之逐渐恢复成林的一种经营措施。所谓育林,就是针对某地自然恢复成林的具体状况,采取一定营林手段,使其符合人类的培育目的地措施。
一、封山育林的基础
1.发挥森林天然更新的能力
森林遭受破坏后,原有林地可能残存一些稀疏林木或根、茎,以及原有森林群落的土壤条件仍在一定程度上被留存,在适宜的条件下,便可繁衍成新的森林植被。这种顽强的天然更新能力,主要来源于以下两种更新方式。
(1)天然有性更新。残林迹地和荒山荒地上留存的一些树木,或附近不远处保留有原森林群落中的某些树种的母树,每年都能结实。种子靠风力、重力和动物、鸟兽的传播,若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就能发芽、生根,生长成各种幼苗、幼树。北方的红松、南方的马尾松、黄山松和云南松等天然林,多是靠天然下种成林的。
(2)天然无性更新。荒山、荒地留有许多具有萌芽能力树种的残根、残桩,可以荫发成根蘖或萌条,长成树丛。例如,北方浅山区柞木林多为无性更新,肥沃土壤上的山杨根蘖能力很强。
2.合理使用生态对策
天然林区经营长斯的封山育林和种种经营措施,通过自然演替和人为地定向培育,使K对策种或在R—K连续系统中的中间类型逐步替代先锋类群,我们可以根据各种群的生态对策,决定我们的经营对策,以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生态经济效益。已经进入到落叶更阔叶林阶段,生境日趋稳定,有利于K对策种的红松生长。但是因为种源缺乏,要完成演替过程十分缓慢。近年来,在次生林区内长成的人口红松林在20~39年已经开始结实,35年以后逐渐进入结实盛期。这意味着这些人工林的世代时间要比天然红松林大大地缩短,这为红松种群在次生林区恢复提供有利的条件。
3.遵循森林群落演替的规律
封山育林的整个过程是与树木的侵移、定居、竞争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结果最终形成森林群落。开始形成的森林群落,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逐渐由简单向复杂阶段不断地发展着,构成森林群落的演替。因此,封山育林是符合森林群落演替规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封山育林比人工造林可能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技术经济效果。
4.封山育林应具备的条件
(1)具备乔木和灌木更新潜力的地段。
(2)人为破坏和人为不利影响严重的地段。
(3)岩石裸露、悬崖陡壁、难以造林的地段。
(4)防止水土流失地段。
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地段进行封育,禁止或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如采山、放牧等,给森林以休养生息的时间,使他在自然繁殖或自然更新的前提下自然恢复成林。
二、封山育林的方法和步骤
1.抓好全面规划
封山育林是一项大规模的长期绿化任务朵有一个目标明确而又切实可行的规划。规划是山区广大群众前进的目标,看到了山区未来美好的前途,会极大地鼓舞大家封山育林的积极性。规划的指导思想,应本着从促进农业生产出发,做到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因此,在考虑和规划封山育林的地点时,要结合目前农田水利、防洪固土工程,分轻重缓急,选择水系上游、村庄附近的重秃荒山、土壤冲刷严重急需涵养水源的地方有母树分布会很快还林的地区等,可列为封山育林的重点地区,应优先予以封禁。
2.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
封山育林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是加快绿化国土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之一。由于当前个别领导受急功近利的短期政绩效益思想影响,致使个别领导对封山育林工作缺少足够的认识,对封山育林工作重视不够,使本来成本低、效益高的育林方法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所以应强化政府行为,把封山育林工作摆上位置,纳入日程,建立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调动其抓封山育林工作的积极性。
3.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封山育林工作的重要性,要广泛筹集建设资金,加大资金的投入,按规划任务、时间、年限落实项目资金责任制,保证封山育林工程建设顺利实施。为了调动封山育林的积极性,在经济上应有补贴,并妥善解决封山育林与群众砍柴、割草、放牧之间的矛盾。
4.实施分类经营,采取不同的封禁方法
(1)长期封,人烟稀少、距离居民点较远的山林,封禁后不会影响群众的生活需要,且封山效果明显,则可以实行长期封禁。
(2)轮流封,山少人多、距离居民点又近的山林,为满足群众樵、牧的需要,可以分区轮流封禁。
(3)活封,如果山林面积少,以采取活封(半封)的办法。封树不封草。
(4)季节封,为解决群众当前生活困难,发展山区副业生产,增加群众收入,以便于群众按季节采集药材、山野菜,割青饮料和绿肥等,可实行季节性封禁。
此外,为了关心群众的生活,还需留有放牧地、草场等。牧场地点最好选在山腰以下较平缓、牧草生长旺盛和靠近水源的地方。
5.坚持依法治林,为封山育林提供有力保障
严格执行《森林法》及有关法律和法规,解决好国有、集体和个人山林所有权和经营权,以免封山后引起林权纠纷,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为开展封山育林创造良好的氛围。
6.封山必须与育林相结合
现在,封山育林工作只是单一的、粗放地对山林进行区域看护,在封山育林区内很少对林木进行人工抚育、树种改良,造成了森林资源增长缓慢、林分质量不高的后果。因此,要广泛地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综合治理封山育林地,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克服以往粗放经营的缺陷,对一些目的树种少、天然更新有困难的地方实行采、改、造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疏林补植、残林改造、人工更新造林,使封山林地的树种结构日趋合理。
参考文献:
[1] “森林保护手册”编写组森林保护手册农业出版社出版46
[2] 刘培林育种研究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出版社43
作者简介:
李平1960年9月15日生人,男,工程师,研究方向是林学
王永德1963年6月15日生人,男,工程师,研究方向是林学
[关键词]天然林保护基本措施封山育林
所谓封山,就是在人为活动频繁、森林遭受反复破坏,以致难以成林的森林地段,限制放牧、打柴、割草等人为破坏,利用树木的自然繁殖能力,即森林天然更新的能力,使之逐渐恢复成林的一种经营措施。所谓育林,就是针对某地自然恢复成林的具体状况,采取一定营林手段,使其符合人类的培育目的地措施。
一、封山育林的基础
1.发挥森林天然更新的能力
森林遭受破坏后,原有林地可能残存一些稀疏林木或根、茎,以及原有森林群落的土壤条件仍在一定程度上被留存,在适宜的条件下,便可繁衍成新的森林植被。这种顽强的天然更新能力,主要来源于以下两种更新方式。
(1)天然有性更新。残林迹地和荒山荒地上留存的一些树木,或附近不远处保留有原森林群落中的某些树种的母树,每年都能结实。种子靠风力、重力和动物、鸟兽的传播,若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就能发芽、生根,生长成各种幼苗、幼树。北方的红松、南方的马尾松、黄山松和云南松等天然林,多是靠天然下种成林的。
(2)天然无性更新。荒山、荒地留有许多具有萌芽能力树种的残根、残桩,可以荫发成根蘖或萌条,长成树丛。例如,北方浅山区柞木林多为无性更新,肥沃土壤上的山杨根蘖能力很强。
2.合理使用生态对策
天然林区经营长斯的封山育林和种种经营措施,通过自然演替和人为地定向培育,使K对策种或在R—K连续系统中的中间类型逐步替代先锋类群,我们可以根据各种群的生态对策,决定我们的经营对策,以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生态经济效益。已经进入到落叶更阔叶林阶段,生境日趋稳定,有利于K对策种的红松生长。但是因为种源缺乏,要完成演替过程十分缓慢。近年来,在次生林区内长成的人口红松林在20~39年已经开始结实,35年以后逐渐进入结实盛期。这意味着这些人工林的世代时间要比天然红松林大大地缩短,这为红松种群在次生林区恢复提供有利的条件。
3.遵循森林群落演替的规律
封山育林的整个过程是与树木的侵移、定居、竞争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结果最终形成森林群落。开始形成的森林群落,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逐渐由简单向复杂阶段不断地发展着,构成森林群落的演替。因此,封山育林是符合森林群落演替规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封山育林比人工造林可能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技术经济效果。
4.封山育林应具备的条件
(1)具备乔木和灌木更新潜力的地段。
(2)人为破坏和人为不利影响严重的地段。
(3)岩石裸露、悬崖陡壁、难以造林的地段。
(4)防止水土流失地段。
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地段进行封育,禁止或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如采山、放牧等,给森林以休养生息的时间,使他在自然繁殖或自然更新的前提下自然恢复成林。
二、封山育林的方法和步骤
1.抓好全面规划
封山育林是一项大规模的长期绿化任务朵有一个目标明确而又切实可行的规划。规划是山区广大群众前进的目标,看到了山区未来美好的前途,会极大地鼓舞大家封山育林的积极性。规划的指导思想,应本着从促进农业生产出发,做到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因此,在考虑和规划封山育林的地点时,要结合目前农田水利、防洪固土工程,分轻重缓急,选择水系上游、村庄附近的重秃荒山、土壤冲刷严重急需涵养水源的地方有母树分布会很快还林的地区等,可列为封山育林的重点地区,应优先予以封禁。
2.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
封山育林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是加快绿化国土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之一。由于当前个别领导受急功近利的短期政绩效益思想影响,致使个别领导对封山育林工作缺少足够的认识,对封山育林工作重视不够,使本来成本低、效益高的育林方法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所以应强化政府行为,把封山育林工作摆上位置,纳入日程,建立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调动其抓封山育林工作的积极性。
3.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封山育林工作的重要性,要广泛筹集建设资金,加大资金的投入,按规划任务、时间、年限落实项目资金责任制,保证封山育林工程建设顺利实施。为了调动封山育林的积极性,在经济上应有补贴,并妥善解决封山育林与群众砍柴、割草、放牧之间的矛盾。
4.实施分类经营,采取不同的封禁方法
(1)长期封,人烟稀少、距离居民点较远的山林,封禁后不会影响群众的生活需要,且封山效果明显,则可以实行长期封禁。
(2)轮流封,山少人多、距离居民点又近的山林,为满足群众樵、牧的需要,可以分区轮流封禁。
(3)活封,如果山林面积少,以采取活封(半封)的办法。封树不封草。
(4)季节封,为解决群众当前生活困难,发展山区副业生产,增加群众收入,以便于群众按季节采集药材、山野菜,割青饮料和绿肥等,可实行季节性封禁。
此外,为了关心群众的生活,还需留有放牧地、草场等。牧场地点最好选在山腰以下较平缓、牧草生长旺盛和靠近水源的地方。
5.坚持依法治林,为封山育林提供有力保障
严格执行《森林法》及有关法律和法规,解决好国有、集体和个人山林所有权和经营权,以免封山后引起林权纠纷,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为开展封山育林创造良好的氛围。
6.封山必须与育林相结合
现在,封山育林工作只是单一的、粗放地对山林进行区域看护,在封山育林区内很少对林木进行人工抚育、树种改良,造成了森林资源增长缓慢、林分质量不高的后果。因此,要广泛地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综合治理封山育林地,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克服以往粗放经营的缺陷,对一些目的树种少、天然更新有困难的地方实行采、改、造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疏林补植、残林改造、人工更新造林,使封山林地的树种结构日趋合理。
参考文献:
[1] “森林保护手册”编写组森林保护手册农业出版社出版46
[2] 刘培林育种研究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出版社43
作者简介:
李平1960年9月15日生人,男,工程师,研究方向是林学
王永德1963年6月15日生人,男,工程师,研究方向是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