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话雨情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sx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雨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降雨过多或过少,都会带来灾害,雨情与我们息息相关。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春天种地的时候,若是能有一两场透雨,农民就会高兴地说“老天爷给咱们下钱了!”而夏天的雨,三天两头都会下,不那么值钱,下多了还可能“赔钱”。眼下正值汛期,暴雨带来的洪水经常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人们对汛期雨情关注的程度大大超过平常。那么,雨是怎样降下来的?雨量是怎样测得的?“1毫米”雨量是多少?雪和冰雹等固体降水也用毫米表示吗?雨量是怎样分级的?在没有仪器测量雨量的情况下,怎样用肉眼估测雨量呢?还有,地球上哪里雨多哪里雨少?这篇文章就要向您讲述这些雨情测报方面的知识。
  
  雨是怎样降下来的
  
  雨是人们最常见的液态降水现象,是从云中降下来的。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就是由小水滴和小冰晶增长变大而成的。那么,小水滴和小冰晶在云内是怎样增长变大的呢?根据云内温度的高低,可以把云分为暖云、冷云和冷暖混合云三大类。在暖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没有小冰晶。小水滴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的。因此,在暖云里,云滴要增大到雨滴的大小,首先需要云很厚、云滴浓密、含水量多,这样,它才能不断凝结增长;其次,在暖云内还需要存在较强的垂直运动,这样才能增加云滴多次碰撞并合的机会。而在比较薄的和比较稳定的暖云中,云滴没有足够的凝结和并合增长的机会,只能引起多云、阴天,一般是不会下雨的。
  在各种不同的暖云内,云滴大小的分布是各不相同的,造成云滴大小不同的原因就是周围空气中水汽的转移以及云滴的蒸发。使云滴增长的因素是“凝结过程”和“碰撞并和过程”,在只有凝结作用的情况下,云滴最初的大小是均匀的,后来由于水汽的补充,使某些云滴有所增长,再加上并和作用的结果,就使较大的云滴继续增长变大成为雨滴。当雨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克服上升气流的“阻挠”,下降到地面,形成降雨。
  
  雨情测报古而有之
  
  降雨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乃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人们需要知道一次降水天气过程中究竟下了多少水,也需要知道一年、一季或一月里当地下了多少雨或雪。水灾和旱灾历来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自古以来,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与旱涝灾害进行斗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对天气现象进行观测的国家之一,雨量的测报科学就是在防治旱涝、兴修水利的治水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
  雨情测报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东汉时,官方曾命令下属行政机构“自立春至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上雨泽”即上报降雨量,这句话的意思是,从立春这天开始,经过整个夏天,一直到立秋这天,各地都要上报雨情。可想而知,当时一定有测雨方法,可惜未能记传下来。我国测量降水的最早明确记载,见公元1247年南宋秦九韶所著的《数书九章》。不难看出,我国至少在南宋时已经有了测量降水的具体办法了。当时是用天池、圆罂、峻积和竹器来测雨验雪的。明清时期,对雨雪的测量有很大发展,明永乐末年(1424年)已颁发雨量器于各州府县进行观测。正统七年(1442年)已有铜制雨量器问世,这要比意大利人卡斯太里于1639年制造的雨量器早近200年。至今,朝鲜国家历史文献馆里,还保存有我国乾隆时期所制造的附有标尺的雨量器。
  降雨量的多少用毫米而不用“立方米”、“千克”和“吨”等单位表示,为什么呢?因为用这些单位实在是无法测量,所以只能用降水深度“毫米”来表示。所谓“1毫米”的降雨量,就是在平地积水1毫米深的意思。那么1毫米深的降雨量,大约折合为多少体积呢?我们不妨用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说明:1毫米深的降水量,相当于在1亩地里浇了13担水,在2亩地里浇了26担水……
  这样说来,下雨的时候,你随便拿一个带有毫米刻度的尺子,垂直放在平地上量一量,不就知道大约是多少毫米了。事情可没那么简单:由于气象学上对降水量的定义是“降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深度,以毫米表示”,而大自然中的降雨都经过了蒸发、渗透和流失,所以我们在平地上量取的雨量显然误差太大。为了克服这种误差,必须采用仪器测量降水量。
  现今气象台站所用的测量降水量的仪器主要有雨量器、虹吸式雨量计和翻斗式遥测雨量计3种。
  如果下冰雹时怎样测量降水量呢?对于冰雹和雪这些固体降水,可以融化后测量;为了加速融化,可以放入适量温水,融化后用量杯量取毫米数,最后把所加温水的毫米数减掉就是某段时间的降水量了。也可以用特制的“毫米秤”直接称出毫米数。
  气象台站为了掌握一天内雨量的连续变化,还设有虹吸式雨量计和翻斗式遥测雨量计。虹吸式雨量计是根据虹吸原理制作的,装有特制的墨水和笔,能把雨情自动记录在随时间钟筒转动的自记纸上,连续记录降雨的情况。翻斗式遥测雨量计可以在室内对室外的雨情进行遥测。
  
  雨量等级的划分和估计
  
  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水强度。最常用的对降雨的分类方法是按降雨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等级。根据国家气象部门规定的降水量标准,降雨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6种:24小时内的雨量小于10毫米或1小时内的雨量在2.5毫米或以下的雨为小雨;24小时内的雨量为10~24.9毫米或1小时内的雨量为2.6~8毫米的雨为中雨;24小时内的雨量为25~49.9毫米或1小时内的雨量为8.1~15.9毫米的雨为大雨;24小时内的雨量在50毫米或以上或1小时内的雨量在16毫米或以上的雨为暴雨。对于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也有规定标准。
  但是,由于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各地气象部门对于当地各类降水的标准也有些自己的规定。例如,在广东,24小时内下50~70毫米雨的机会较多,当地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在80毫米以上的雨才算暴雨。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24小时内下50毫米雨的场合极少,则规定24小时降水量在30毫米以上的雨都可算是暴雨。
  作为老百姓,在没有专业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可不可以从当时的降雨状况用肉眼估计降水强度呢?回答是肯定的。这里教您具体的估计标准:
  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您还可以用肉眼判断出什么是连续性降水、间断性降水和阵性降水:
  如果雨或雪连续不断地下,而且比较均匀,强度变化不大,一般下的时间长、范围广,降水量往往也比较大,这就是连续性降水。
  如果雨或雪时下时停,或强度有明显变化,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但是这个变化还是较缓慢的,下的时间有时短有时长,这就是间断性降水。
  如果雨或冰雹骤降骤停或强度变化很突然,下降速度快、强度大,但往往持续时间不长,范围也不大,就是阵性降水。如果在阵雨的同时还伴有闪电和雷鸣,便是雷阵雨。
  在我国民间,通常用下了几指雨或几寸雨即渗透到土壤里几指深或几寸深来说明一场雨的大小。这种办法对于粗略估计当地旱象缓和程度等是可以用的,但是它得到的资料不够精确,也不易互相比较。因此用雨水渗透深度来表示降水量是不够科学的。
  
  地球上哪里雨多哪里雨少
  
  整个地球表面的降水量分布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大气中水汽的多少,二是大气中上升运动的有无和强弱。因此,从总的情况来说,降水量是从赤道向两极减少的,但是温带地区有一个次多雨带存在。
  赤道地区海洋广阔,陆地如亚马孙河流域、扎伊尔河流域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又分布着广阔的热带雨林,那里气温高,蒸发强烈,大气中水汽含量充足,对流上升运动发展旺盛,因此成为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年降水量一般为1000~2000毫米,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甚至可达6000毫米。
  从赤道向两极降水量渐渐减少,在南北纬15~30度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下沉运动占优势,不利于云雨形成,降水量最小,一般不到500毫米。地球上的沙漠多数都分布在这一地带。
  温带是锋面气旋活动频繁的地方,暖空气沿锋面上升,降水又有增加,年降水量为500~1000毫米,成为地球上第二个多雨带。
  到两极地区,温度低,水汽少,降水量显著减少,而且主要是降雪,极地成为地球上的少雨带。
  地球上最大年降水量出现在印度乞拉朋齐,1861年曾降水2.3万毫米,平均年降水量以夏威夷考爱岛的迎风坡最多,达12040毫米,乞拉朋齐其次,达11418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印度洋的留民旺岛,1952年3月,一日最大降水量达1870毫米,比我国台湾新寮还多出200毫米。
  最少的降水量出现在沙漠上。撒哈拉年降水量大都不到50毫米。埃及的阿斯旺和阿尔及利亚的英沙拉,多年平均降水量都是零,常常是万里无云,滴水不下。智利北部的安多斯一年平均降水量不到1毫米,中亚沙漠年降水量也在50毫米以下。我国新疆的且末只有9.4毫米,若羌也只有16.9毫米。
  【责任编辑】 赵菲
其他文献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河流、海洋、大气都难逃被污染的厄运。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也未躲过此劫,其污染程度也在日益加深,土壤环境的监测问题也日渐得到更多关注。以土壤为生活媒介的土壤原生动物,因具有个体小、繁殖快、实验周期短、效果显著等特点,亦成为土壤环境监测实验的“宠儿”。  与栖息在水环境中的原生动物相比,土壤原生动物的个头通常较小,不到100微米。这种体型在摄取土壤水分的时候大有优势。绝大多数土壤
在美国伊利诺伊州波光潋滟的密歇根湖西南岸,芝加哥河曾在这里缓缓地汇入密歇根湖,在河口处坐落着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这座人口近270万的城市是美国举足轻重的金融、文化、制造业和物流中心。它的绰号颇多,如“第二城”和“最有美国味的大城市”,由于地处大湖之滨,城中常刮大风,因此“风城”成为大家最常用的绰号也就不足为奇了。  芝加哥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它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如第一座核裂变反应堆就是在芝加哥大
在很多时候,人们都把“太监”和“宦官”当成了一回事,这是一个典型的误解。“宦官”一词至少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太监”一词,直到辽代才出现。  宦官制度起源较旱,《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当时的宦官一般由身分卑贱的人充当。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又作“宦者”、“宦人”,从“宦”的字
一个由美、法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影响脊椎动物身体对称性的物质。脊椎动物身体的对称性早在胚胎发育初期,即体节形成时期就已经表现出来,维生素A酸在确保身体对称性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体节是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沿身体前后轴形成的一定数目的暂时性结构,它会逐渐分化为骨骼和肌肉等组织。当实验鼠体内缺少维生素A酸时,它在身体对称性的发育上就会出现异常。此外,一种名为Rere的蛋白质参与了维生素A酸信号
无论何种生物的生存都伴随着压力。所谓压力是指生存环境中不利于生物繁衍、生长和种群扩大的因素。然而,压力对于动植物是有区别的。对于动物而言,环境的不利因素很多时候是转化为心理压力,而对于植物来说,环境不利因素可能不会转化为心理压力,因为迄今还没有大量明确的研究结果证明植物具有神经系统。现在,对动植物的一些新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有益于动植物。由此可以作出推论,适度的压力对人也是有利的。    动物:压
中国人为何用红色代表吉祥    中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用红色表示吉庆的。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用过黄色代表吉庆,也曾用黑色和白色代表吉庆。到了汉朝,汉高祖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而“赤”即红色。从那时起,红色便成了人们崇尚的颜色。汉朝以后,我国各地崇尚红色的风俗习惯已基本趋于一致,并一直沿袭了下来。    作揖与拱手起源于奴隶社会    古代的作揖,就是后代所称的拱手。拱手的姿势最初是双手抱拳前举
在中东的枪林弹雨中,在纽约的高楼大厦里,你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肤色,却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他们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全球治理重要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关注并加入这支神圣的队伍:国际公务员。    国际公务员制度    国际公务员是在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或专门机关工作的人员,他们对国际组织负责、为全体成员国服务。国
从纯军事角度讲,变相的生态环境战争,遗弃在从太空到地表乃至深海的军事垃圾,已成为破坏环境的隐形“杀手”。难怪有人预测,环境灾难是2l世纪对人类安全的真正威胁,许多国家称环境污染是真正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目前,关乎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4个,即平流臭氧层、温室效应、对流臭氧层和酸雨。据“科学与和平”组织的资料介绍,世界武装力量使用的喷气式飞机每年消耗4200万吨燃料,在造成温室效应的化学气体中
去年下半年,科学家宣布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的热带地区发现了蜘蛛新物种——金丝圆蛛。这种蜘蛛的雌性体长可达10~13厘米,而雄性体型只有雌性的四分之一。  金丝圆蛛在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日、圆蛛科、络新妇属,金丝圆蛛是络新妇属自1879年以来第一次发现的新物种。络新妇是一类大型蜘蛛,体色艳丽,分布也比较广泛,在我国就分布有十余种,如棒络新妇、斑络新妇、劳日络新妇等。它们常见在山
2008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两位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南部阳一郎因为发现亚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而获奖,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因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言了自然界至少存在三代夸克获此殊荣。  这两个互相关联的成就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物理学中对称性?什么是对称性破缺和自发破缺?这两个重大发现对物理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