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都反复强调,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医疗卫生行业肩负着百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要职责,医学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更为丰富和严格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阵地,须大力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为社会良性、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医学生 职业道德 建设
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都反复强调,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2005年12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指出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医疗卫生行业肩负着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责任,医学职业道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举足轻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专门医学人才的重任,为了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大力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
一、医生职业道德的内涵及特点
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医生职业道德即医德就是在医疗卫生这一行业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三方面的关系。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要依赖于科学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作风的培养,依赖于严格的法纪观念和健康、文明行为习惯的确立。医务工作者只有在道德上懂得善恶、美丑、是非、荣辱,在情操、举止等方面有高尚的品格素质,并遵循高尚的医德行为准则,才能拥有良好的医德。医德具有时代性、继承性、自觉性等特点。医德的时代性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德也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打上时代的烙印;医德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有继承性。历代医家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医德传统,并根据医学科学的要求,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积极意义的医德规范,这是人类共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医德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特点便是它的自觉性。它不像法那样具有强制性,通过国家专门机关保证其实施,而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特别是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起作用。信念就是一种自觉的力量,它能促使医务人员经常自觉地用医德规范来要求自己,进行自我评价,由此协调与病人、同事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现状及成因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我国正面临深刻的社会转型,受制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医德也受到冲击,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医院的服务理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医德失范、医德失调等不良现象。这对医学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了阻碍。
(一)目前医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现状
1.部分医学生对学医的目的不明确。
在对本校高职高专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中,笔者发现大约有25%的学生不知自己为何学医。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受父母之命,并非自己真正喜欢;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学医对于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更容易些,工作也稳定、有保障;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表示受高考录取分数限制,更好的学校进不去,也便误打误撞进了医药学校。诸如此类想法,使得这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模糊、方向不明、动力不够。
2.部分医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
当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在对医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20%的学生对处理医患关系有畏难思想。有的学生害怕面对那些苛刻的患者,担心会被患者故意叼难,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学生怕苦怕累,不屑于和患者倾心交流,也不愿意过多的安慰和照顾患者,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有的学生在实习中缺乏敬业精神,对于患者的要求不予理睬,甚至还会说些冷言冷语。这些表现都会加剧医患矛盾,为医患关系的处理设置障碍。
3.部分医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
目前,在读的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主要是90后,在家里很多都是一根独苗,父母百般疼爱,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部分同学在校做人做事,过分注重个人得失,对自己有利的做,没有利的便不闻不问,对于热心集体的同学,有时还冷嘲热讽,缺乏为他人、集体的奉献精神。
4.部分医学生对医疗卫生界存在的不良现象不反感。
在医疗卫生行业,有的医务人员不遵守职业操守,以权谋私、应患者或患者亲属之邀大吃大喝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医务人员,过分强调医学技术,依赖先进医用仪器,缺乏对患者耐心而细致的心理诊疗,造成职业冷漠。这些医疗卫生界存在的不良现象,相当一部分医学生认为很正常,觉得现实社会就是这样,习以为常,也便麻木了。
5.部分医学生意志薄弱,对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由于医学生们很多都是家里的掌中宝,没经历过什么挫折,稍微有点不如意,便怨天尤人,内心极度脆弱,意志薄弱,克服困难的勇气差。部分同学是受父母之命前来求学,因此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也不清楚自己毕业后要去做什么,一片茫然,对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二)造成医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1.高职高专院校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
高职高专院校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职业指导》课程,《医学伦理》课程仅在某些系部有开设,而且在教材中也只有一小部分渗透其中。由此可见,对广大高职高专医学生而言,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全面、不丰富,力度不够。 2.医学生自律、自控能力差。
据调查,高职高专医学生年龄一般在18岁-23岁之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思维跳跃、讲个性、自律、自控能力差。再加上学生当中蔓延着一种散漫的态度,有的同学以逃课为乐趣,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参加正式工作后的态度和作风,对工作的责任心不强。
3.社会不良风气对医学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逐渐深化,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不断冲击着学生们的内心。金钱、权力至上,享乐之风等曾一度盛行,极大地破坏着社会风气。在某些医疗单位,拉关系、走后门、送红包的日渐增多,很多同学看得多了,也便见怪不惊了。甚至有的同学认为,要办事,就得请客送礼,这些想法严重地影响着医学生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
三、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建设路径
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时间教育实践的过程。其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医学生的课堂职业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是高职高专培养和教育人才的主要阵地。在思政教学中,让同学们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并引导他们明道德、知荣辱,讲法理。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在《职业指导》教学中,加强对职业道德理论的讲授,引导他们自觉追寻学医的目的和意义,提高人生价值感悟,激发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并结合有关医学案例,加深医学生们对医德的正确认知,没有良好医德、不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的医生,不会是一位好医生。
(二)抓好医学生课外职业道德实践环节。
除了课堂教学环节外,更为注重的是校外学生们的课外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比如学校组织开展的进社区的义诊服务活动、到基层农村的三下乡活动、大三到医院的实习等,都充分地让学生们得到锻炼。通过这些,历练学生们的意志品质,熟练掌握医学技能,为今后正式进入工作单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适时开展法制讲座,培养医学生法律意识。
当下,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学生注重职业道德的同时,应加强法律意识,尊重患者的权利,也要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高职高专院校可由学校或系部牵头,适时开展法制讲座,让同学们从中学习与医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比如《劳动法》、《医疗事故纠纷发生和处理》等,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另外,也可将法制教育引进课堂,通过大量鲜活的事例给学生们以警示,通过法制教育推动他们良好职业品格的形成。
(四)严把医学生毕业关,为社会输送医德高尚的应用型人才
对于毕业年级的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外,还应加强学生良好医德的审核。对于那些经常迟到、旷课,不遵守校纪班规,在实习中行为表现不端的学生,在当年应不准予毕业,严格把握医学生获取毕业证的考核标准。以此告诫广大医学生,人的良好品德在以后的医务工作中的重要性,为社会输送医德高尚的应用型人才。
四、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职高专医药院校是培养医务工作者的主站场,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对这份职业内含的“救死扶伤”有更多深刻的认识,增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心中充满正能量,推动各级各类医院的顺利良性发展。对于医疗卫生行业中的以医谋私、小病开大处方等不良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杜绝和控制。患者会因此得到更多人文关怀,有利于病患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安心养病,缓解医患矛盾,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这些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为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助一臂之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李家华,黄天贵.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陈秋玲.医学生医德教育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19).
[4]刘西平,王淑霞.强化实习期间的医德教育[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8).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医学生 职业道德 建设
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都反复强调,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2005年12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指出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医疗卫生行业肩负着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责任,医学职业道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举足轻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专门医学人才的重任,为了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大力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
一、医生职业道德的内涵及特点
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医生职业道德即医德就是在医疗卫生这一行业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三方面的关系。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要依赖于科学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作风的培养,依赖于严格的法纪观念和健康、文明行为习惯的确立。医务工作者只有在道德上懂得善恶、美丑、是非、荣辱,在情操、举止等方面有高尚的品格素质,并遵循高尚的医德行为准则,才能拥有良好的医德。医德具有时代性、继承性、自觉性等特点。医德的时代性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德也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打上时代的烙印;医德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有继承性。历代医家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医德传统,并根据医学科学的要求,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积极意义的医德规范,这是人类共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医德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特点便是它的自觉性。它不像法那样具有强制性,通过国家专门机关保证其实施,而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特别是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起作用。信念就是一种自觉的力量,它能促使医务人员经常自觉地用医德规范来要求自己,进行自我评价,由此协调与病人、同事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现状及成因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我国正面临深刻的社会转型,受制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医德也受到冲击,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医院的服务理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医德失范、医德失调等不良现象。这对医学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了阻碍。
(一)目前医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现状
1.部分医学生对学医的目的不明确。
在对本校高职高专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中,笔者发现大约有25%的学生不知自己为何学医。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受父母之命,并非自己真正喜欢;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学医对于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更容易些,工作也稳定、有保障;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表示受高考录取分数限制,更好的学校进不去,也便误打误撞进了医药学校。诸如此类想法,使得这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模糊、方向不明、动力不够。
2.部分医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
当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在对医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20%的学生对处理医患关系有畏难思想。有的学生害怕面对那些苛刻的患者,担心会被患者故意叼难,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学生怕苦怕累,不屑于和患者倾心交流,也不愿意过多的安慰和照顾患者,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有的学生在实习中缺乏敬业精神,对于患者的要求不予理睬,甚至还会说些冷言冷语。这些表现都会加剧医患矛盾,为医患关系的处理设置障碍。
3.部分医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
目前,在读的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主要是90后,在家里很多都是一根独苗,父母百般疼爱,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部分同学在校做人做事,过分注重个人得失,对自己有利的做,没有利的便不闻不问,对于热心集体的同学,有时还冷嘲热讽,缺乏为他人、集体的奉献精神。
4.部分医学生对医疗卫生界存在的不良现象不反感。
在医疗卫生行业,有的医务人员不遵守职业操守,以权谋私、应患者或患者亲属之邀大吃大喝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医务人员,过分强调医学技术,依赖先进医用仪器,缺乏对患者耐心而细致的心理诊疗,造成职业冷漠。这些医疗卫生界存在的不良现象,相当一部分医学生认为很正常,觉得现实社会就是这样,习以为常,也便麻木了。
5.部分医学生意志薄弱,对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由于医学生们很多都是家里的掌中宝,没经历过什么挫折,稍微有点不如意,便怨天尤人,内心极度脆弱,意志薄弱,克服困难的勇气差。部分同学是受父母之命前来求学,因此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也不清楚自己毕业后要去做什么,一片茫然,对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二)造成医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1.高职高专院校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
高职高专院校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职业指导》课程,《医学伦理》课程仅在某些系部有开设,而且在教材中也只有一小部分渗透其中。由此可见,对广大高职高专医学生而言,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全面、不丰富,力度不够。 2.医学生自律、自控能力差。
据调查,高职高专医学生年龄一般在18岁-23岁之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思维跳跃、讲个性、自律、自控能力差。再加上学生当中蔓延着一种散漫的态度,有的同学以逃课为乐趣,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参加正式工作后的态度和作风,对工作的责任心不强。
3.社会不良风气对医学生的影响。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逐渐深化,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不断冲击着学生们的内心。金钱、权力至上,享乐之风等曾一度盛行,极大地破坏着社会风气。在某些医疗单位,拉关系、走后门、送红包的日渐增多,很多同学看得多了,也便见怪不惊了。甚至有的同学认为,要办事,就得请客送礼,这些想法严重地影响着医学生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
三、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建设路径
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时间教育实践的过程。其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医学生的课堂职业道德教育。
课堂教学是高职高专培养和教育人才的主要阵地。在思政教学中,让同学们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并引导他们明道德、知荣辱,讲法理。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在《职业指导》教学中,加强对职业道德理论的讲授,引导他们自觉追寻学医的目的和意义,提高人生价值感悟,激发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并结合有关医学案例,加深医学生们对医德的正确认知,没有良好医德、不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的医生,不会是一位好医生。
(二)抓好医学生课外职业道德实践环节。
除了课堂教学环节外,更为注重的是校外学生们的课外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比如学校组织开展的进社区的义诊服务活动、到基层农村的三下乡活动、大三到医院的实习等,都充分地让学生们得到锻炼。通过这些,历练学生们的意志品质,熟练掌握医学技能,为今后正式进入工作单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适时开展法制讲座,培养医学生法律意识。
当下,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学生注重职业道德的同时,应加强法律意识,尊重患者的权利,也要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高职高专院校可由学校或系部牵头,适时开展法制讲座,让同学们从中学习与医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比如《劳动法》、《医疗事故纠纷发生和处理》等,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另外,也可将法制教育引进课堂,通过大量鲜活的事例给学生们以警示,通过法制教育推动他们良好职业品格的形成。
(四)严把医学生毕业关,为社会输送医德高尚的应用型人才
对于毕业年级的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外,还应加强学生良好医德的审核。对于那些经常迟到、旷课,不遵守校纪班规,在实习中行为表现不端的学生,在当年应不准予毕业,严格把握医学生获取毕业证的考核标准。以此告诫广大医学生,人的良好品德在以后的医务工作中的重要性,为社会输送医德高尚的应用型人才。
四、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职高专医药院校是培养医务工作者的主站场,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对这份职业内含的“救死扶伤”有更多深刻的认识,增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心中充满正能量,推动各级各类医院的顺利良性发展。对于医疗卫生行业中的以医谋私、小病开大处方等不良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杜绝和控制。患者会因此得到更多人文关怀,有利于病患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安心养病,缓解医患矛盾,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这些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为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助一臂之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李家华,黄天贵.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陈秋玲.医学生医德教育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19).
[4]刘西平,王淑霞.强化实习期间的医德教育[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