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背景下卤族元素教学设计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4605300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化学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多年来已习惯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加以研究和反思,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本文据新课程理念,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指导下,分析了各种教学因素,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流程、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创造性地对卤族元素的教学进行了科学而有效的设计。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 以学生为主心的教学设计观 卤族元素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贯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高中化学课程要力图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科学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传统化学课程过于注重学生背诵和记忆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从而降低了化学知识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价值和意义。为此新课程倡导以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和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来发现、体会和理解化学基本观念,并学会运用基本观念来指导具体化学知识的学习。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讨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也要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全面实施发展性评价。综合运用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激励促进其学习。
  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教育教学的视野逐渐回归于儿童。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其影响下,现代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当然这并不否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教学设计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卤族元素在高一教材中的第四章,之前学生已学过碱金属元素,之后要学习元素周期律,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占有特殊地位。卤族元素是整个高中阶段较为全面、详细地学习研究一族元素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内容,是在氯元素之后,即学习了代表性元素后,再总结全族的性质,有利于构建元素周期律的理论知识。
  本节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卤素性质的比较,包括节引言和卤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二是选学内容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在引言中简单指出了卤素在原子结构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并以问句形式将卤素的性质与结构联系起来,引出卤素的性质比较。在前一节氯气的学习基础上,以对比的方式介绍氟、溴、碘的性质,进一步总结出其间的联系。与碱金属一章的安排相似。
  2.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学生刚进入高中,在卤族元素的学习之前,只学习了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碱金属、物质的量这三章。虽初步认识到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有一定关系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但是学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积累得还不够多,不足以形成规律。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很少接触到卤素的单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实验,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 对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分析
  由于有碱金属的学习基础,所以本节学习中,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卤素的性质,同时不断发现元素既有相似性又有递变性。这里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获取知识、了解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卤素化学性质时,以卤素单质之间的置换作为首要内容调到前面,并据新课程理念,将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改变为探究性实验,根据已有的氧化还原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生在推测出卤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后,亲自做实验更能起到直观、真实的效果。因为卤素与氢气、水的反应不宜做演示或学生实验,所以放在后面以学习事实材料的方式验证推测的正确性。课堂中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环节。将学生分为各实验小组,为其提供探究实验所需的试剂和用品。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
  
  1. 化学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卤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和某些特殊性,能初步运用原子结构作解释。了解可逆反应的涵义。
  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了解卤素性质递变的规律,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为学生创设对卤素结构、性质对比的讨论和认识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训练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是卤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及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是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总结出递变规律。
  
  四、教学流程与活动设计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新课程强调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促进和发展功能,倡导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本节教学采取纸笔测验和活动表现评价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学习效果。纸笔测验侧重于终结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活动表现侧重于过程性评价与同学间互评。纸笔测验选用的习题包括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侧重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统计测验结果,用相关的数据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活动表现评价侧重于学生在课堂中表述问题及探究实验过程中的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的情况。课堂中表述问题的情况由教师给出个性化的评语,旨在鼓励学生和指出不足;探究实验的表现则通过实验报告来评价,报告中由教师列出评价指标,同一小组的两名同学互相评价对方的表现。最后教师收集整理评价的信息,通过评价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和暴露出的问题,并与学生交流探讨。同时,教师还要反思教学过程,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文斌.谈建构主义理论与中学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04,(5).
  [2]毕华林,亓英丽,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4]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背阔肌乳房再造术是一种结合东方女性特点的乳房重建技术,随着患者病情的日益复杂,手术难度的不断增加,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且高质量的手术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开展的
摘 要: 本文结合当前教学教改的形势和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详细地论述了应用物理模型的方法、解题思路及技巧,提出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使用模型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新思路。  关键词: 培养能力 解题技巧 物理模型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的自然科学。而所有的自然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这种事物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一方面反映了必然联系的规律性,同时又存在着许多偶然性,使我们的研究产生了复
通过多年对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心理的问卷调查以及学生物理成绩进程的统计,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认为高中物理难学,两极分化严重,关键在于我们只重视物理知识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变化成长过程。    一、心理因素的分析    现代研究已证明:男生和女生的智能总的来说是相当的,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结论。然而造成女生高中阶段物理成绩不如男生的原因是什么?究其根本,造成这一严峻现实的原因主要是女生的心理
学习方法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径。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和运用的。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事,但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并没有捷径,只有坚持不懈,日久天长,才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据说有一个人,巧遇一仙翁,仙翁点石成金送给
摘 要:本文对化学学科中情感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创设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激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化学教学 情感教学    情感是人们对于周围事物,对于自身以及对于自己活动的态度的体验。情感诱导就是施教者(教师)以这种态度和体验为主对被施教者(学生)施以诱发引导,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教育方法。它是使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意识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提高慢阻肺患者康复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接受治疗的70例慢阻肺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对比组
现代教育思想已愈来愈多地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挖掘,而思维能力的开发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对学生多种心理机能和学习综合性智能的发展。    一、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