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业创新教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选择。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更需要努力创新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模式,其中实施创业创新教育团队建设工程,建立高效和谐的创业创新教育团队是关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团队;以学生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更需要努力创新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模式,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的创业创新教育理念。
1 “以学生为本”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创业创新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教育理念,主动了解学生,在解决学生最为关心的学业和就业、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等实际问题中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1.1 注重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创业创新教育关键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提高解决大学生学业、专业、就业等现实问题的针对性。比如帮助大学生以创新的观点和角度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积极帮助大学生做好创业创新的准备工作,营造出“青春与创新共舞、创业书写灿烂人生”的激情与行动氛围,确实提高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
1.2 注重被教育者的关注点。努力成才、健康成才、成就自己的梦想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关注点,是每个大学生的共同心愿。创业创新教育应从帮助学生实现这一最大愿望出发,使他们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例如,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积极推进“大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大学生课外创新作品大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正视、剖析自身,制定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创业创新的价值。
1.3 重视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创业创新教育要特别注重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例如,利用大学生的心理和专业特点创意推出“最具创意的创业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大赛和“在校大学生是否应该创业”、“新手和专家谁更容易出成绩”等大讨论兼现场辩论赛等主题教育活动,由学生去描述、评判身边的人及自身的创业创新的观念和行为,通过描述、评判过程,去觉悟、去警醒,从而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创业创新意识。
1.4 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业创新教育要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的创业创新素质。高职院校在实施创业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及时抓住学生的个性特长进行发掘和培养,因材施教。
2 实施创业创新教育团队建设工程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缺少创业创新教育知识和经验的情况,高职院校就应该积极实施创业创新教育团队建设工程,组建有志于参与创业创新教育的高素质、高水平和高质量的跨学科、跨专业的专兼结合的创业创新教育教师团队。
2.1 集中最优势的学术力量组建创业创新教育研究团队。高职院校可以运用行政指定、个别协商、择优竞争等的方式,在全校教师中组建一个高素质的创业创新教育研究团队。优秀的创业创新教育团队,需要高素质成员,尤其要有合理的学科和素质结构。因此,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团队要跨部门、跨专业、跨学科组建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团队成员的研究和实践应涉及哲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营销学等多项学科领域和专业人才,以形成互补效应。
2.2 定期举办创业创新教育训练班。创业创新教育研究团队要通过广泛搜集各类机构或学校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的资料,认真研讨交流。同时根据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合理分工,分头进行创业创新教育的创新培训:不仅要传授有关知识,更要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其学习方式应多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任务情境学习、小组讨论、自我反思等方法,按照创业创新能力素质的要求引导学员分析自己和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开展市场调查活动,寻找市场机会,撰写创业计划。
2.3 逐步完善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以创业创新教育研究团队为创业创新教育课程的基本师资力量,聘请创业创新教育训练班的优秀教师组成创业创新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兼职指导教师团队,以创业创新教育训练班的运作方式作为创业创新教育课程的基本模式,总结经验教训,拾遗补缺,尽力弥补课程知识内容、活动组织安排等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整合校内校外教育资源优势,精选校外创业创新教育实践基地,构建较为完善的创业创新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2.4 在校内各专业教学实训中推广创业创新教育实践训练。有了遍布全校各系、各专业的创业创新教育、教学团队及课程的带动与熏陶,有助于渗透课程以及相关隐性课程的建立。有了较为完善的创业创新教育团队和创业创新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创业创新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还可以积极帮助校内各系、各专业熟悉掌握创业创新教育课程模式的各个要素、运行环节及质量要求,促进创业创新教育实践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定华. 走进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罗建国 赵亮. 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4,(2).
[3] 赵薇.现代高职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3]
收稿日期:2008-4-2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团队;以学生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更需要努力创新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模式,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的创业创新教育理念。
1 “以学生为本”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创业创新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教育理念,主动了解学生,在解决学生最为关心的学业和就业、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等实际问题中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1.1 注重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创业创新教育关键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提高解决大学生学业、专业、就业等现实问题的针对性。比如帮助大学生以创新的观点和角度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积极帮助大学生做好创业创新的准备工作,营造出“青春与创新共舞、创业书写灿烂人生”的激情与行动氛围,确实提高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
1.2 注重被教育者的关注点。努力成才、健康成才、成就自己的梦想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关注点,是每个大学生的共同心愿。创业创新教育应从帮助学生实现这一最大愿望出发,使他们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例如,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积极推进“大学生学业生涯自我设计”、“大学生课外创新作品大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正视、剖析自身,制定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创业创新的价值。
1.3 重视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创业创新教育要特别注重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例如,利用大学生的心理和专业特点创意推出“最具创意的创业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大赛和“在校大学生是否应该创业”、“新手和专家谁更容易出成绩”等大讨论兼现场辩论赛等主题教育活动,由学生去描述、评判身边的人及自身的创业创新的观念和行为,通过描述、评判过程,去觉悟、去警醒,从而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创业创新意识。
1.4 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业创新教育要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的创业创新素质。高职院校在实施创业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及时抓住学生的个性特长进行发掘和培养,因材施教。
2 实施创业创新教育团队建设工程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缺少创业创新教育知识和经验的情况,高职院校就应该积极实施创业创新教育团队建设工程,组建有志于参与创业创新教育的高素质、高水平和高质量的跨学科、跨专业的专兼结合的创业创新教育教师团队。
2.1 集中最优势的学术力量组建创业创新教育研究团队。高职院校可以运用行政指定、个别协商、择优竞争等的方式,在全校教师中组建一个高素质的创业创新教育研究团队。优秀的创业创新教育团队,需要高素质成员,尤其要有合理的学科和素质结构。因此,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团队要跨部门、跨专业、跨学科组建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团队成员的研究和实践应涉及哲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营销学等多项学科领域和专业人才,以形成互补效应。
2.2 定期举办创业创新教育训练班。创业创新教育研究团队要通过广泛搜集各类机构或学校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的资料,认真研讨交流。同时根据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合理分工,分头进行创业创新教育的创新培训:不仅要传授有关知识,更要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其学习方式应多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任务情境学习、小组讨论、自我反思等方法,按照创业创新能力素质的要求引导学员分析自己和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开展市场调查活动,寻找市场机会,撰写创业计划。
2.3 逐步完善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以创业创新教育研究团队为创业创新教育课程的基本师资力量,聘请创业创新教育训练班的优秀教师组成创业创新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兼职指导教师团队,以创业创新教育训练班的运作方式作为创业创新教育课程的基本模式,总结经验教训,拾遗补缺,尽力弥补课程知识内容、活动组织安排等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整合校内校外教育资源优势,精选校外创业创新教育实践基地,构建较为完善的创业创新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2.4 在校内各专业教学实训中推广创业创新教育实践训练。有了遍布全校各系、各专业的创业创新教育、教学团队及课程的带动与熏陶,有助于渗透课程以及相关隐性课程的建立。有了较为完善的创业创新教育团队和创业创新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创业创新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还可以积极帮助校内各系、各专业熟悉掌握创业创新教育课程模式的各个要素、运行环节及质量要求,促进创业创新教育实践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定华. 走进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罗建国 赵亮. 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4,(2).
[3] 赵薇.现代高职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3]
收稿日期:20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