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技能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表现在:它要求学校要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和专门的教室,以便于教学管理;它是一门重理论更重实际操作的学科;它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课时安排少,间隔周期长。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是1节/周,这就对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提出了很高要求:构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把计算机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计算机,很值得我们研究。
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受颇多,收获也颇多。
一、理论与操作并重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
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效果的好坏,信息技术课因自身特点,应具有其新型的教学模式——讲演并行。也就是在操作演示中强化理论学习,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动手动脑,在实践中提高。
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根本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正确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地上机练习,学习效率很难以保证,中学生虽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这样满头雾水的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笔者一般只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当然,在讲课中要注意一些细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面的屏幕信息与教师的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非常高。
二、恰当运用打比喻
对于中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词术语他们难以理解,适当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在课上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而且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一开始教学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时,学生看到计算机的几大部分感到非常好奇,但又不知道各个部分的作用,于是笔者设计了新颖的画面和音乐,使学生领略到它的奇妙,并且以学生这种好奇的心理为突破口,把计算机比喻成人体,把主机比喻成人脑,把输入设备比喻成眼睛和耳朵 ,把输出设备比喻成手和口,把CPU比喻成一个智力达到一定程度的工人,把硬盘比喻成文件柜或仓库……这样,就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了,便于学生对难以接受的、陌生的概念进行理解和记忆,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适时提问,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中,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识的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提问要注意时机,要问在学生“欲发而未发”之前,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与有疑”之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
例如,在上Excel软件中的“做一次信息统计员━替换、排序”这节教学内容时,我设计一个工作表,其中某一数据在工作表中出现的次数多达十几处,要求学生将这些数据无一遗漏地改成其它数据,并对操作进行计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去操作,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运用以前所掌握的编辑操作进行修改,待学生充分体验到重复相同操作的枯燥、低效时,教师适时提问学生:“是否有更为省事、更为高效的操作呢?”这一问,正好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的精神顿时为之一爽,思维随即启动,对“替换”操作的学习及体会也就变得更深刻。这里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不用“替换”操作来完成有关任务的情景,当学生体会到虽然能够完成任务,但效率较低之际,教师适时提出:“是否有其它更为高效的方法?”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从“埋头苦干”中拽出来,去思考其它的解决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拿到任务不要急着去做,先想想有几种方法,哪种更好,然后再着手去运作,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重视直观,激发兴趣
以前笔者的教学采取常规教学,先讲理论,再上机,但效果不太好。中学生学习计算机最关键的动机是好奇心、求知欲和求成欲。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先不告诉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是先让学生知道结果,再由学生自己去探讨获得结果的方法,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进行“制作贺卡”的教学中,笔者就先演示事先做好的几张贺卡。学生看到漂亮美观的贺卡后,就会想知道这样漂亮的贺卡是怎样做出来的?然后再演示讲解贺卡制作的方法和过程。演示完后让学生自己上机练习,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如七年级的学生进行指法训练时,因为键盘指法是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也是七年级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难点,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主动练。在综合训练时,笔者让同组的两个同学配合好,一个同学操作时,另一个同学帮助指正错误码。同学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更易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且是促进学习的助手。
总之,计算机学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为一种自主自愿的活动。
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受颇多,收获也颇多。
一、理论与操作并重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
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效果的好坏,信息技术课因自身特点,应具有其新型的教学模式——讲演并行。也就是在操作演示中强化理论学习,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动手动脑,在实践中提高。
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根本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正确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地上机练习,学习效率很难以保证,中学生虽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这样满头雾水的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笔者一般只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当然,在讲课中要注意一些细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面的屏幕信息与教师的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非常高。
二、恰当运用打比喻
对于中学生来说,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词术语他们难以理解,适当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在课上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而且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一开始教学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时,学生看到计算机的几大部分感到非常好奇,但又不知道各个部分的作用,于是笔者设计了新颖的画面和音乐,使学生领略到它的奇妙,并且以学生这种好奇的心理为突破口,把计算机比喻成人体,把主机比喻成人脑,把输入设备比喻成眼睛和耳朵 ,把输出设备比喻成手和口,把CPU比喻成一个智力达到一定程度的工人,把硬盘比喻成文件柜或仓库……这样,就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了,便于学生对难以接受的、陌生的概念进行理解和记忆,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适时提问,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中,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识的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提问要注意时机,要问在学生“欲发而未发”之前,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与有疑”之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
例如,在上Excel软件中的“做一次信息统计员━替换、排序”这节教学内容时,我设计一个工作表,其中某一数据在工作表中出现的次数多达十几处,要求学生将这些数据无一遗漏地改成其它数据,并对操作进行计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去操作,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运用以前所掌握的编辑操作进行修改,待学生充分体验到重复相同操作的枯燥、低效时,教师适时提问学生:“是否有更为省事、更为高效的操作呢?”这一问,正好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的精神顿时为之一爽,思维随即启动,对“替换”操作的学习及体会也就变得更深刻。这里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不用“替换”操作来完成有关任务的情景,当学生体会到虽然能够完成任务,但效率较低之际,教师适时提出:“是否有其它更为高效的方法?”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从“埋头苦干”中拽出来,去思考其它的解决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拿到任务不要急着去做,先想想有几种方法,哪种更好,然后再着手去运作,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重视直观,激发兴趣
以前笔者的教学采取常规教学,先讲理论,再上机,但效果不太好。中学生学习计算机最关键的动机是好奇心、求知欲和求成欲。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先不告诉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是先让学生知道结果,再由学生自己去探讨获得结果的方法,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进行“制作贺卡”的教学中,笔者就先演示事先做好的几张贺卡。学生看到漂亮美观的贺卡后,就会想知道这样漂亮的贺卡是怎样做出来的?然后再演示讲解贺卡制作的方法和过程。演示完后让学生自己上机练习,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如七年级的学生进行指法训练时,因为键盘指法是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也是七年级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难点,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主动练。在综合训练时,笔者让同组的两个同学配合好,一个同学操作时,另一个同学帮助指正错误码。同学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更易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不仅仅是竞争的对手,而且是促进学习的助手。
总之,计算机学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为一种自主自愿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