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武艺形态,常以一种神秘而模糊的轮廓出现在人们的观念中。尽管于十五世纪帝国内忧外患之后,涌现诸如戚继光、俞大猷、吴殳等武艺大家,并有大量重要武学文献传世,但对古典武艺进行文献式研究的尝试,至今仍显单薄;虽有民国唐豪、徐震二位先生的努力,但武学一直没有成为古代文史界的显学。其中原因颇多,不过有一点,也与民国以来武艺文献鱼龙混杂、以传说替代史料有关。但这种借文学想象的自我标榜,至少清代以前尚未成风气。早在宋元时期说书人的“说话”里,就多保有古典武艺的片断。元明时代所定《水浒传》中,保存的武艺尤其步战武艺内容,更是极为丰富,高出同类,但研究界多难详其言。这些虽然为小说家言,但可印证明清两代的武备、兵制类著述的记载,而与今日读者从武侠小说中得到的武术知识大为不同。可以推测,《水浒传》成书过程中,确有对古典武艺非常熟悉的人物。比之晚清民国以来大量的公案武侠之作充斥的虚妄之谈,忽而屠龙倚天、忽而乾坤挪移、“笑书神侠倚碧鸳”之流,绝不可以道里计。
杜甫观公孙大娘剑法而叹天地为之低昂,成为古代武艺之最佳文学表现,但武艺本身的技术动作如《水浒传》般描写步战相搏入微者,则非诗人们所能描摹。(《水浒传》里有丰富的古典武艺的记载:三打镇关西鲁达出拳前那一脚,王进、林冲使棍摆出的“旗鼓”,周谨与杨志去枪头后用毡片包而蘸石灰对格,都是非常生动而准确的武事描写。但时代的变迁造成的隔阂,使读者难以品赏到的精妙之处,其中就有作者下笔颇为丰满的武松。以个人武艺的描写而言,武松为《水浒传》刻画之最细致的人物之一,其他重要人物如史进、林冲、杨志、燕青的身手,或有表现拳脚,或有刀杖枪棒,鲜有如武松集各种常见技艺于一身者。从小说第二十二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至第三十一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讧》的“武十回”,皆围绕他一人展开,可见创作者们的用心,而武松几乎所有的步战武艺,都在这十回里表现出来。前人有论及鲁智深腿法及器械研究者,为《水浒传》成功塑造的武艺好手;兹以小说中另一位武艺典型武松的拳脚器械为例,以窥知元明武艺之一隅。
小说创作者们对“武松”形象,应该是寄托了很多完美武者的追求。撇开打斗,先论人物的武艺精神于此。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过:“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尽管太史公着重点落在“兵”、“剑”等武艺器械上,但习武者需要的精神面貌“信廉仁勇”,是古今趋同的。武艺技术与高于技术层面的、形而上的“道”,“同符”一致,武有成就者必为正义真诚之士。小说中武松正是太史公“信廉仁勇”、“技道同符”武道理想的角色,对江湖兄弟的义气、亲人孝悌之情,也有嫉恶如仇若西门庆、蒋门神、张都监等,都是人人耳熟能详的。此地并无意分析武松的性格特征,而是希望说明,一位优秀的武艺家或拳家,虽有些小瑕疵(比如在柴进庄上的不满、迁怒宋江),但他们的品格必须是豁达而高尚的,武艺界流传着“大德大成”的说法,也就是千百年来对习武后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水浒传》本为里巷小说,并非武功秘籍,所以即便存有许多见武艺功力的打斗描写,却久为人忽略。比如说小说中武松与西门庆狮子楼桥段,是《水浒传》中不多得的两位内行间的较量。小说里武松出场多以胜利告终,然与之交过手的,仅有西门庆功夫未必在下,只因其名声一贯不好,所以手段常被忽略;而小说安排西门庆死在武松刀下,倒是印证“大德大成”的意思。西门庆是开生药铺的,使得些好拳棒。古来医药和跌打往往可一身而两兼,医而习武者不在少数,《水浒传》中便有病大虫薛永,“靠使棒卖药度日”而功夫绝胜小遮拦穆春;西门庆开生药铺而好拳棒,颇合当时之风。
西门庆的拳脚,在被武大捉奸在床时已小试身手:一脚当心踹,正中武大要害,干净利落。而在狮子桥下大酒楼,武松与西门庆交手一段,绝对为古典近身格斗精彩的现场,小说第二十五回《偷骨殖何九送丧供人头武二设祭》记武松冲上狮子楼后与西门庆交手:
西门庆见来得凶,便把手虚指一指,早飞起右脚来。武松只顾奔入去,见他脚起,略闪一闪,恰好那一脚正踢中武松右手,那口刀踢将起来,直落下街心里去了。西门庆见踢去了刀,心里便不怕他,右手虚照一照,左手一拳,照着武松心窝里打来;却被武松略躲个过,就势里从胁下钻入来,左手带住头,连肩胛只一提,右手早摔住西门庆左脚,叫声“下去”,那西门庆一者冤魂缠定,二乃天理难容,三来怎当武松神力,只见头在下,脚在上,倒撞落在街心里去。此地二百多字,将二人的手段、策略描绘得淋漓尽致。起先(一),武松跳上桌子恨不能一把拿下西门庆时,西门庆顺势赚武松进入,“把手虚指一指”,让武松误以为出拳,而“早飞起右脚来”,踢去武松手中利刃,此第一回合。西门庆本心怀鬼胎,二来又见武松手执利刃,自然胆寒;但见踢去那口刀,西门庆“心里便不怕他”,可见其对自己身手的自信。这里要提一下“闪转腾挪”,乃是中华武艺极重要的术语,其中“闪赚”就是诱骗对手,趁机予以一击,西门庆赚武松即是此法。第二回合(二)伊始,西门庆依旧用“闪赚”之法,先“右手虚照一照”,左手照着武松心窝里就是一拳打来。上一回合西门庆指手而踢脚,而此处可以推测其指上而打下;再则(三)因为西门庆实拳出后,“武松略躲个过,就势里从胁下钻入来,左手带住头,连肩胛只一提”,西门庆攻下而不成,反倒撞入武松肋(胁)下,顺势便被其一把抓起,其状甚是狼狈。
武松、西门庆打斗的故事明清以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多种话本讲唱文学中都有保留。有一种《武松演义》里说,西门庆在楼上未被拿住,而是自行跳出窗外,并摆出“金猫捕鼠”的步子;又与武松在大街上缠斗一番。如今看来,武松故事经历代加工,《水浒传》所载只不过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支;诸本流传中,强调西门庆的身手,也是为了反衬武松。此地“金猫捕鼠”势名虽凶险,亦难详考。录于此或可作一旁证,西门庆亦或精于拳脚,绝非碌碌之辈。
小说接下去一段颇有深意,道出一些关节:“那西门庆一者冤魂缠定,二乃天理难容,三来怎当武松神力”。“武松神力”自不必说,其胜在“冤魂缠定、天理难容”,其实所说一事,便是西门做贼心虚,而武松报仇心正使然。纵然奸邪顽佞之徒学的一些皮毛,仍不能申武学之大义,轻易藉之害人,而终不免断魂于刀斧之下。 尽管武松有时给人的印象是力大,除扔西门庆于窗外,还有打孔亮时“恰似放翻小孩子的一般”撂倒,在平安寨里举三五百斤的石墩如取草芥,让人看了觉得这是大力莽汉之为,其实武松身法灵便,腿法尤其了得,为其真功夫所在,这在《水浒传》中也着重描写出来了。据小说第二十八回《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载:
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
武松所使“玉环步,鸳鸯脚”,作者谓之“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为古典腿法之上乘,切不可当武侠小说虚妄之笔来看。今天所能见到的武术“戳脚”一科中,也保存“玉环步,鸳鸯脚”的招式,并于古腿法颇有沿承。小说作者解说此式,“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先飞起左脚”、“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颇为写实之笔,并能与所传拳谱相印证。
明嘉靖间名将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是研究古典武艺最重要的典籍,它保存了许多明代的珍贵武艺技术资料。传世十八卷本(《纪效新书》第十四篇(《拳经捷要篇》(下简称《拳经》)载有“三十二路长拳”,为现存最早的古代武艺图谱,乃戚继光遍采当日各地武学大家名拳整理改编而成,无门派之见,只有身法、劲道的区别,反映出元明时代,中国拳脚武艺最高的水准。武松此处腿法,即深台此中规矩,如“三十二路”之中,有一路“埋伏势”:
埋伏势窝弓待虎,犯圈套寸步难移,就机连发几腿,他受打必定昏。
“埋伏势”侧重“赚”的策略,赚足对手“犯圈套”,便“寸步难移”,任我鱼肉。细看来此番打斗过程,武松先用闪赚之法,诱蒋门神就范:“虽然带着五七分酒,却装做十分醉的,前颠后偃,东倒西歪”,让蒋门神欺他醉了;之后又是虚晃一枪,“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影,忽地转身便走。”这时蒋门神已完全被武松诓骗入圈套,武松也尽可以施展他的手段。拳谱中的“就机连发几腿,他受打必定昏”说被打的蒋门神,再合适不过。
“三十二路长拳”中还有“伏虎”、“跨虎”两势云;
伏虎势侧身弄腿,但来凑我前撑,
看他立站不稳,后扫一跌分明。
跨虎势挪移发脚,要腿去不使他
知,左右跟扫一连施,失手剪刀分易。
古人拳谱多用取相比类之法,“虎”指对手;光看二式之名称,或许就能想见招法了。“伏虎势”中“后扫一跌分明”,便是小说中“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跨虎势”中的左右连扫,既包括前一下左腿,又有“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的右脚一下。可见这种闪赚之后返身出脚攻击的腿法,是当时武艺中精深之作,而终为戚继光吸纳进《拳经》之中。
小腹,是武艺高手攻击的理想部位。武松斗蒋门神先踢中小腹,蒋“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一举解决战斗。而小说中鲁达拳打镇关西的第一脚与相国寺菜园斗泼皮,都是一击中小腹,可见作者甚知格斗要害。
戚继光虽然记录拳谱,但他还是认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可见冷兵器时代军事家真正看重的并非拳脚,而是更有杀敌效力的长短之兵器。《水浒传》中对刀剑棍棒的使用,描写也不少,诸多好汉擅使棍棒、朴刀,尤其对王进、林冲用棍的描写,更显其内行,前人已有指出;而短兵器的描写,则在武松身上就有相当多的体现,其中就有金圣叹喜欢的武松的哨棒那段。
胡适称金人瑞批《水浒传》最得意的是“指出景阳冈一段连写十八次‘哨棒一’(《章回小说考证》语)。金氏毕竟一个书生,胡适也不谙武事,自然都看浅了“哨棒”,只当作文眼看,不知道哨棒底下的武艺几何。明代人有“用棍如读《四书》”的比方(《纪效新书·短兵长用说》引俞大猷《剑经》语),不过武松非武科出身,用棍或许不如王进、林冲等禁军教头,可他的短棍也有“两把刷子”,要不怎么让金圣叹这般着迷。按第二十二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中著名的打虎一段: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
虽然对象是虎不是人,但棍法依旧合乎章法。戚继光同时名将俞大猷的《剑经》总诀歌云:
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句中“知拍任君斗”之“拍”字当作“迫”解,意迫近也。得迫位即得势,占有利角度,关键在步法,所以俞大猷赞之“我扼他旁,前手直当,后直加拔,有神在中,学到此一贯乎万矣,千千万万步,俱有拍位”,即是此“迫位”。“知拍任君斗”,即识得对垒双方的迫位,进攻主动权便在你手中。武松战大虫,便是看准“那大虫复翻身回来”瞬间的迫位下手。后果当然很戏剧性,一棍打在枯树上。作者不光谙于棍棒技法,亦不失翰墨调笑之道,一博读者之乐。
相比棍法,武松的刀法显然纯熟很多,而且多次用到,比如《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中,武松冲上鸳鸯楼后:
蒋门神急待挣扎时,武松早落一刀,劈脸剁着,和那交椅都砍翻了,武松便转身回过刀来。那张都监方才伸得脚动,被武松当时一刀,齐耳根连脖子砍着,扑地倒在楼板上。两个都在挣命。这张团练终是个武官出身,虽然酒醉,还有些气力;见剁翻了两个,料道走不迭,便提起一把交椅轮将来。武松早接个住,就势只一推。休说张团练酒后,便清醒白醒时也近不得武松神力!扑地望后便倒了。武松赶入去,一刀先割下头来。蒋门神有力,挣得起来,武松左脚早起,翻筋斗踢一脚。
此处描写粗看混乱血腥,除有“筋斗”腿法之外,古典刀法的形态也略有显现。武松首先闯入楼中,应为双手持刀,举鼎抱头势,向下砍去,方才能“劈脸剁着”,并砍翻交椅,明清之际刀法大家吴殳的《手臂录》载“单刀法”中“上弓式”即为此法。
紧接着“转身回过刀来”,变举鼎势为横刀,砍向张督监,遂成“齐耳根连脖子砍着”。按《手臂录》卷三“单刀法”又有“入洞式”,下有云:
入洞、担肩、单提,皆变单撩刀
势,只进一足即拗撩刀势。
另程宗猷《秘本单刀法选》,有“腰砍刀势”下云:“此先单手撩一刀,其势力已归于左边,单手再复回,横砍一刀。”意义与《手臂录》“入洞式”略同。
《手臂录》与《秘本单刀法选》多以倭(双手)刀对枪攻防的记录为主,但多保留刀法基本势法;《手臂录》所谓单撩、拗撩之刀势,即是常言正手反手之间转换,正是武松进门劈倒蒋门神,再取张都监之回身即横砍之刀,甚合格斗对战之法,不可当寻常快刀剁肉般看待。通览小说中武艺描写,惯用朴刀者如雷横、刘唐、杨志辈用刀用笔颇简约,即如武松之大闹飞云浦砍翻四人,及蜈蚣岭上取那道士性命,虽皆以刀法胜,然描写简约,此不赘述了。
《水浒传》中的武艺元素,远非武松一人所能涵盖,而明代的刀法、阵法革新在文学小说中的反映,更是远非片语可以涵盖,限于篇幅,仅拈出武松武艺之例,略述此角色体现出的元明步战武艺的一些原貌。小说在表现武松之拳脚器械武德诸方面,确有胜过其他人物之处,终将一性格暴烈、手段高妙、合乎武艺之道的真大侠形象,描摹入微,刻画真实之外,又合乎文学审美。因为武松形象久为世人稔熟于胸,笔者遂略发前人所未发之武艺面貌,抛砖引玉,以飨古典武艺爱好者。
今观《水浒传》之武艺描写,当为小说之众多艺术成就中,别样绚烂的一笔。然较之《三国演义》中的谋略,《金瓶梅》、《红楼梦》中的饮食、玩器等皆为小说研究中的夺目题材相比,《水浒传》丰富的武艺元素,却一直未受重视,殊为可惜。然古典武艺远非“玄虚”不著之说,其本质为一门自成领域的实证之学,非经身体力行或深入了解则不能通悟甚解,也阻断了文弱书生研究的途径。但武学研究确有其必要性,待学界意识到智武合一、文通武备的时候,沉寂已久的拳脚刀剑之法,才会重现天日吧。
杜甫观公孙大娘剑法而叹天地为之低昂,成为古代武艺之最佳文学表现,但武艺本身的技术动作如《水浒传》般描写步战相搏入微者,则非诗人们所能描摹。(《水浒传》里有丰富的古典武艺的记载:三打镇关西鲁达出拳前那一脚,王进、林冲使棍摆出的“旗鼓”,周谨与杨志去枪头后用毡片包而蘸石灰对格,都是非常生动而准确的武事描写。但时代的变迁造成的隔阂,使读者难以品赏到的精妙之处,其中就有作者下笔颇为丰满的武松。以个人武艺的描写而言,武松为《水浒传》刻画之最细致的人物之一,其他重要人物如史进、林冲、杨志、燕青的身手,或有表现拳脚,或有刀杖枪棒,鲜有如武松集各种常见技艺于一身者。从小说第二十二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至第三十一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讧》的“武十回”,皆围绕他一人展开,可见创作者们的用心,而武松几乎所有的步战武艺,都在这十回里表现出来。前人有论及鲁智深腿法及器械研究者,为《水浒传》成功塑造的武艺好手;兹以小说中另一位武艺典型武松的拳脚器械为例,以窥知元明武艺之一隅。
小说创作者们对“武松”形象,应该是寄托了很多完美武者的追求。撇开打斗,先论人物的武艺精神于此。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过:“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尽管太史公着重点落在“兵”、“剑”等武艺器械上,但习武者需要的精神面貌“信廉仁勇”,是古今趋同的。武艺技术与高于技术层面的、形而上的“道”,“同符”一致,武有成就者必为正义真诚之士。小说中武松正是太史公“信廉仁勇”、“技道同符”武道理想的角色,对江湖兄弟的义气、亲人孝悌之情,也有嫉恶如仇若西门庆、蒋门神、张都监等,都是人人耳熟能详的。此地并无意分析武松的性格特征,而是希望说明,一位优秀的武艺家或拳家,虽有些小瑕疵(比如在柴进庄上的不满、迁怒宋江),但他们的品格必须是豁达而高尚的,武艺界流传着“大德大成”的说法,也就是千百年来对习武后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水浒传》本为里巷小说,并非武功秘籍,所以即便存有许多见武艺功力的打斗描写,却久为人忽略。比如说小说中武松与西门庆狮子楼桥段,是《水浒传》中不多得的两位内行间的较量。小说里武松出场多以胜利告终,然与之交过手的,仅有西门庆功夫未必在下,只因其名声一贯不好,所以手段常被忽略;而小说安排西门庆死在武松刀下,倒是印证“大德大成”的意思。西门庆是开生药铺的,使得些好拳棒。古来医药和跌打往往可一身而两兼,医而习武者不在少数,《水浒传》中便有病大虫薛永,“靠使棒卖药度日”而功夫绝胜小遮拦穆春;西门庆开生药铺而好拳棒,颇合当时之风。
西门庆的拳脚,在被武大捉奸在床时已小试身手:一脚当心踹,正中武大要害,干净利落。而在狮子桥下大酒楼,武松与西门庆交手一段,绝对为古典近身格斗精彩的现场,小说第二十五回《偷骨殖何九送丧供人头武二设祭》记武松冲上狮子楼后与西门庆交手:
西门庆见来得凶,便把手虚指一指,早飞起右脚来。武松只顾奔入去,见他脚起,略闪一闪,恰好那一脚正踢中武松右手,那口刀踢将起来,直落下街心里去了。西门庆见踢去了刀,心里便不怕他,右手虚照一照,左手一拳,照着武松心窝里打来;却被武松略躲个过,就势里从胁下钻入来,左手带住头,连肩胛只一提,右手早摔住西门庆左脚,叫声“下去”,那西门庆一者冤魂缠定,二乃天理难容,三来怎当武松神力,只见头在下,脚在上,倒撞落在街心里去。此地二百多字,将二人的手段、策略描绘得淋漓尽致。起先(一),武松跳上桌子恨不能一把拿下西门庆时,西门庆顺势赚武松进入,“把手虚指一指”,让武松误以为出拳,而“早飞起右脚来”,踢去武松手中利刃,此第一回合。西门庆本心怀鬼胎,二来又见武松手执利刃,自然胆寒;但见踢去那口刀,西门庆“心里便不怕他”,可见其对自己身手的自信。这里要提一下“闪转腾挪”,乃是中华武艺极重要的术语,其中“闪赚”就是诱骗对手,趁机予以一击,西门庆赚武松即是此法。第二回合(二)伊始,西门庆依旧用“闪赚”之法,先“右手虚照一照”,左手照着武松心窝里就是一拳打来。上一回合西门庆指手而踢脚,而此处可以推测其指上而打下;再则(三)因为西门庆实拳出后,“武松略躲个过,就势里从胁下钻入来,左手带住头,连肩胛只一提”,西门庆攻下而不成,反倒撞入武松肋(胁)下,顺势便被其一把抓起,其状甚是狼狈。
武松、西门庆打斗的故事明清以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多种话本讲唱文学中都有保留。有一种《武松演义》里说,西门庆在楼上未被拿住,而是自行跳出窗外,并摆出“金猫捕鼠”的步子;又与武松在大街上缠斗一番。如今看来,武松故事经历代加工,《水浒传》所载只不过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支;诸本流传中,强调西门庆的身手,也是为了反衬武松。此地“金猫捕鼠”势名虽凶险,亦难详考。录于此或可作一旁证,西门庆亦或精于拳脚,绝非碌碌之辈。
小说接下去一段颇有深意,道出一些关节:“那西门庆一者冤魂缠定,二乃天理难容,三来怎当武松神力”。“武松神力”自不必说,其胜在“冤魂缠定、天理难容”,其实所说一事,便是西门做贼心虚,而武松报仇心正使然。纵然奸邪顽佞之徒学的一些皮毛,仍不能申武学之大义,轻易藉之害人,而终不免断魂于刀斧之下。 尽管武松有时给人的印象是力大,除扔西门庆于窗外,还有打孔亮时“恰似放翻小孩子的一般”撂倒,在平安寨里举三五百斤的石墩如取草芥,让人看了觉得这是大力莽汉之为,其实武松身法灵便,腿法尤其了得,为其真功夫所在,这在《水浒传》中也着重描写出来了。据小说第二十八回《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载:
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
武松所使“玉环步,鸳鸯脚”,作者谓之“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为古典腿法之上乘,切不可当武侠小说虚妄之笔来看。今天所能见到的武术“戳脚”一科中,也保存“玉环步,鸳鸯脚”的招式,并于古腿法颇有沿承。小说作者解说此式,“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先飞起左脚”、“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颇为写实之笔,并能与所传拳谱相印证。
明嘉靖间名将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是研究古典武艺最重要的典籍,它保存了许多明代的珍贵武艺技术资料。传世十八卷本(《纪效新书》第十四篇(《拳经捷要篇》(下简称《拳经》)载有“三十二路长拳”,为现存最早的古代武艺图谱,乃戚继光遍采当日各地武学大家名拳整理改编而成,无门派之见,只有身法、劲道的区别,反映出元明时代,中国拳脚武艺最高的水准。武松此处腿法,即深台此中规矩,如“三十二路”之中,有一路“埋伏势”:
埋伏势窝弓待虎,犯圈套寸步难移,就机连发几腿,他受打必定昏。
“埋伏势”侧重“赚”的策略,赚足对手“犯圈套”,便“寸步难移”,任我鱼肉。细看来此番打斗过程,武松先用闪赚之法,诱蒋门神就范:“虽然带着五七分酒,却装做十分醉的,前颠后偃,东倒西歪”,让蒋门神欺他醉了;之后又是虚晃一枪,“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影,忽地转身便走。”这时蒋门神已完全被武松诓骗入圈套,武松也尽可以施展他的手段。拳谱中的“就机连发几腿,他受打必定昏”说被打的蒋门神,再合适不过。
“三十二路长拳”中还有“伏虎”、“跨虎”两势云;
伏虎势侧身弄腿,但来凑我前撑,
看他立站不稳,后扫一跌分明。
跨虎势挪移发脚,要腿去不使他
知,左右跟扫一连施,失手剪刀分易。
古人拳谱多用取相比类之法,“虎”指对手;光看二式之名称,或许就能想见招法了。“伏虎势”中“后扫一跌分明”,便是小说中“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跨虎势”中的左右连扫,既包括前一下左腿,又有“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的右脚一下。可见这种闪赚之后返身出脚攻击的腿法,是当时武艺中精深之作,而终为戚继光吸纳进《拳经》之中。
小腹,是武艺高手攻击的理想部位。武松斗蒋门神先踢中小腹,蒋“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一举解决战斗。而小说中鲁达拳打镇关西的第一脚与相国寺菜园斗泼皮,都是一击中小腹,可见作者甚知格斗要害。
戚继光虽然记录拳谱,但他还是认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可见冷兵器时代军事家真正看重的并非拳脚,而是更有杀敌效力的长短之兵器。《水浒传》中对刀剑棍棒的使用,描写也不少,诸多好汉擅使棍棒、朴刀,尤其对王进、林冲用棍的描写,更显其内行,前人已有指出;而短兵器的描写,则在武松身上就有相当多的体现,其中就有金圣叹喜欢的武松的哨棒那段。
胡适称金人瑞批《水浒传》最得意的是“指出景阳冈一段连写十八次‘哨棒一’(《章回小说考证》语)。金氏毕竟一个书生,胡适也不谙武事,自然都看浅了“哨棒”,只当作文眼看,不知道哨棒底下的武艺几何。明代人有“用棍如读《四书》”的比方(《纪效新书·短兵长用说》引俞大猷《剑经》语),不过武松非武科出身,用棍或许不如王进、林冲等禁军教头,可他的短棍也有“两把刷子”,要不怎么让金圣叹这般着迷。按第二十二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中著名的打虎一段:
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
虽然对象是虎不是人,但棍法依旧合乎章法。戚继光同时名将俞大猷的《剑经》总诀歌云:
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句中“知拍任君斗”之“拍”字当作“迫”解,意迫近也。得迫位即得势,占有利角度,关键在步法,所以俞大猷赞之“我扼他旁,前手直当,后直加拔,有神在中,学到此一贯乎万矣,千千万万步,俱有拍位”,即是此“迫位”。“知拍任君斗”,即识得对垒双方的迫位,进攻主动权便在你手中。武松战大虫,便是看准“那大虫复翻身回来”瞬间的迫位下手。后果当然很戏剧性,一棍打在枯树上。作者不光谙于棍棒技法,亦不失翰墨调笑之道,一博读者之乐。
相比棍法,武松的刀法显然纯熟很多,而且多次用到,比如《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中,武松冲上鸳鸯楼后:
蒋门神急待挣扎时,武松早落一刀,劈脸剁着,和那交椅都砍翻了,武松便转身回过刀来。那张都监方才伸得脚动,被武松当时一刀,齐耳根连脖子砍着,扑地倒在楼板上。两个都在挣命。这张团练终是个武官出身,虽然酒醉,还有些气力;见剁翻了两个,料道走不迭,便提起一把交椅轮将来。武松早接个住,就势只一推。休说张团练酒后,便清醒白醒时也近不得武松神力!扑地望后便倒了。武松赶入去,一刀先割下头来。蒋门神有力,挣得起来,武松左脚早起,翻筋斗踢一脚。
此处描写粗看混乱血腥,除有“筋斗”腿法之外,古典刀法的形态也略有显现。武松首先闯入楼中,应为双手持刀,举鼎抱头势,向下砍去,方才能“劈脸剁着”,并砍翻交椅,明清之际刀法大家吴殳的《手臂录》载“单刀法”中“上弓式”即为此法。
紧接着“转身回过刀来”,变举鼎势为横刀,砍向张督监,遂成“齐耳根连脖子砍着”。按《手臂录》卷三“单刀法”又有“入洞式”,下有云:
入洞、担肩、单提,皆变单撩刀
势,只进一足即拗撩刀势。
另程宗猷《秘本单刀法选》,有“腰砍刀势”下云:“此先单手撩一刀,其势力已归于左边,单手再复回,横砍一刀。”意义与《手臂录》“入洞式”略同。
《手臂录》与《秘本单刀法选》多以倭(双手)刀对枪攻防的记录为主,但多保留刀法基本势法;《手臂录》所谓单撩、拗撩之刀势,即是常言正手反手之间转换,正是武松进门劈倒蒋门神,再取张都监之回身即横砍之刀,甚合格斗对战之法,不可当寻常快刀剁肉般看待。通览小说中武艺描写,惯用朴刀者如雷横、刘唐、杨志辈用刀用笔颇简约,即如武松之大闹飞云浦砍翻四人,及蜈蚣岭上取那道士性命,虽皆以刀法胜,然描写简约,此不赘述了。
《水浒传》中的武艺元素,远非武松一人所能涵盖,而明代的刀法、阵法革新在文学小说中的反映,更是远非片语可以涵盖,限于篇幅,仅拈出武松武艺之例,略述此角色体现出的元明步战武艺的一些原貌。小说在表现武松之拳脚器械武德诸方面,确有胜过其他人物之处,终将一性格暴烈、手段高妙、合乎武艺之道的真大侠形象,描摹入微,刻画真实之外,又合乎文学审美。因为武松形象久为世人稔熟于胸,笔者遂略发前人所未发之武艺面貌,抛砖引玉,以飨古典武艺爱好者。
今观《水浒传》之武艺描写,当为小说之众多艺术成就中,别样绚烂的一笔。然较之《三国演义》中的谋略,《金瓶梅》、《红楼梦》中的饮食、玩器等皆为小说研究中的夺目题材相比,《水浒传》丰富的武艺元素,却一直未受重视,殊为可惜。然古典武艺远非“玄虚”不著之说,其本质为一门自成领域的实证之学,非经身体力行或深入了解则不能通悟甚解,也阻断了文弱书生研究的途径。但武学研究确有其必要性,待学界意识到智武合一、文通武备的时候,沉寂已久的拳脚刀剑之法,才会重现天日吧。